乡土叙事与底层关怀——谈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乡土叙事与底层关怀——谈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徐红梅 要:《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重要作品,在社会剖析派创作范围下,这一“三部曲”作品表现出其家乡桐乡乌镇地区的乡俗、乡情与乡语,既透露出青少年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也表现出他对底层苦难民众的关怀。关键词:乡土叙事 茅盾 底层人民 《农村三部曲》茅盾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向来吸引了不少研究者,但已有的研究对于他创作中丰富而精彩的乡土作品关注较少,而其中浓郁的乡土风情屡屡被忽略。单以《农村三部曲》中《春蚕》的研究而言,大部分都将视点的中心放在揭露当时国民党政府、资本主义工商业、帝国主义等的经济剥削造成农民生活的惨况上,而忽略了作家想要表达的另一些重要内容,即这些可怜的农民为生存所做的艰苦挣扎以及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忽视其价值的江南风情。其实,大部分基于一定意识形态的研究也确实说出了茅盾主要想表达的意思,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他对于底层民众的关怀同样真切动人。因此,不能因他“社会剖析”“阶级立场”的光环过于炫目,就完全不理会作者其他方面的特点。左翼文学以“严峻的目光关注社会问题与底层人生,直接将尖锐的锋芒指向强权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将关怀弱势群体、批判强权压迫、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种道义责任和自觉义务”。[1]茅盾作为左翼文学的中坚,突出地表现着江南底层农民的悲惨境况。《农村三部曲》充分表现出桐乡地区的乡俗、乡情与乡语,并且在富有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的呈示中,叙写出底层民众面对生活的不懈努力和挣扎。本文以此入手,探察茅盾的底层视野,他关注底层的精神来源,并考证这一精神在其文学评论思想和其他乡土作品中的体现,以期丰富和拓展茅盾研究。一、乡土视野的多角呈示《农村三部曲》有着浓郁的乡土味道,这种乡土呈示本身就是茅盾关注底层的表现。而呈示的方式、角度和内蕴都进一步反映出茅盾关切底层的精神和情怀。茅盾出生和成长于桐乡乌镇,桐乡素有“丝绸之府”之称,具有厚重而多彩的蚕桑文化。茅盾因祖母养蚕得以亲身参与,成接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情感调门也随之变化发展。在涓生和子君“谈情”阶段,情感是温馨浪漫,色调是热情兴奋的红色;在“私奔”阶段,情感是激烈冲动,色调是幸福乐观的黄色;在“同居”阶段,情感是前期的安静幸福、后期的动荡不安,色调也分别是平静稳定的蓝色、令人害怕的黑色;在“分手”之后,情感是担心牵挂、悲痛暗淡,色调是了无生机、令人悲哀的暗灰色。最后,情感回归到“悔恨和悲哀”。但这时的暗灰色已不是小说开头的暗灰色,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时的调门也不是开头的缓慢低沉的调门,而是既有沉痛的忏悔,更有高亢而狂热的表白、理性而清醒的宣言。犹如一首四重奏的乐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最后达到抒情的高潮和顶峰。在这高潮中,“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这是涓生爱的最强音;“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这是涓生战斗的最强音,他点燃了生的希望,带着创伤和创伤中的反思,在旧的社会中默默地,勇敢而又坚定地前行。参考文献:[1]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M].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2014,(4):109-119.[2]钱谷融.谈《伤逝》[J].鲁迅研究,1991,(6):39-42.[3]秦林芳.现实的冲突与生命的焦虑——《伤逝》意蕴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08-114.43(祝复兴 浙江宁波 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 315801)2017.0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446a56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2.html

《乡土叙事与底层关怀——谈茅盾的《农村三部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