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措施 doc

发布时间:2020-05-12 13:57: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措施推进教育公平

1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2农村义教经费保障

 "两免一补"洒教育公平阳光

  “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的新童谣广为传诵。

3中国采取多项措施 最大程度加速推进教育公平

  西部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不用交学杂费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了,大学生基层服务3年可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了……今年以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4从教育经费问题看来: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阐述了经费保障问题,指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等等。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和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解决途径是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看作是在两基完成后基础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 教育不公平是对教育非均衡发展

7.解决关键是农村义务教育 党和国家历来都把农村教育工作看作是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专门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2003 ) , 发布了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6( 2003 ) 。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来看, 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几乎所有的重大教育决策和措施都与农村义务教育紧密相关。这些政策和措施有: 党中央明确要求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两期/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0、国家西部地区/ 两基0攻坚计划、/ 两免一补0政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等。教育公平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 ) 新修订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 2006 ) 之所以修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2006 12 2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0规划纲要6也明确指出: / 十一五0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六大重要目标之一就是: / 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0[ 3]

7.改革突破口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教育公平涉及到的问题千头万绪, 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经费问题关系到入学机会的提供、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开设情况, 并最终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城市教育相比,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现象尤其突出。据一项对全国246 个市、县教育局长的调查显示,40. 68%的局长认为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供给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校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并将教育经费供给状况作为衡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指标。

8. 兼顾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和课堂教学改进问题

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包括为学龄儿童提供较高的教育质量。如果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为教育发展提供外部支持环境的话, 那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教育发展的内核和归宿, 这也是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 硬骨头。而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据此, 国家理应对教师问题给予最多的重视,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国家不得不将本来应居于教育改革中心地位的人0的问题( 教师) 摆在非中心地位, 而将财政问题和学校硬件改善问题作为教育政策的中心环节。但即便如此, 国家仍然给予教师问题以相当大的重视。

国家教育公平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教育公平政策推行过程中的林林总总的矛盾中, 资金( 来源) 问题和人( 教师) 的问题由于其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 ) 资金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事业的外部保障问题; 而教师的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理应居于主要矛盾的地位, 因而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决策者视野中, 资金问题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解决,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但仔细深究, 仍可以发现其欣欣向荣局面下潜隐的危机。相比较之下, 决策者对师问题局面的严峻性和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 应对措施不得力, 从而为教育公平事业的深入改善埋下了隐患。

( ) 资金补偿措施缺乏统筹规划和量化指标

国家在弥补教育差距所需资金的来源、筹措渠道、分配、使用等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中只对一些专项项目( 如两免一补、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补助) 的资金来源做了规定, 但这些专项项目远不能涵盖弱势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部。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看, 这源于国家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资金缺乏深入细致科学的调研, 因而心中无数。由此决定了在资金供给上也必然脱离实际。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 )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确立以公平理念为教育政策价值导向

理念是决定行动的一般、内隐的制约力量。教育公平需要政府对教育资源重新进行分配。但如果没有理念上的改变, 政府政策上是很难做出稳固而持久的调整的。在市场化改革取向下, 我国教育公平状况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这和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 公平理念不同程度的缺失有着重要关联。/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必须追求教育正义, ,,教育正义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行动的底线伦理, 国家、政府和教育本身的教育行动必须首先追求教育正义, 必须实现和保证教育制度的正义性。0[ 10] 在当前严峻形势下, 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 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 才能实现政府职能/ 经济建设型0 / 公共服务型0的转变, 才可能为辖区民众提供无歧视的、充足的、优质的教育服务。政府要

在教育决策中落实公平理念必须就要在以下几组相对立的教育价值取向中做出抉择: 精英教育取向和大众教育取向; 城市优先取向和城乡一体取向。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必然是选择大众教育的和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

( ) 开展大规模的对弱势教育机构资金需求的调查研究

只有建立在对弱势国民教育机构( 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在追赶强势教育机构( 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 进程中对物资、政策、资金需求的详细准确的了解之上的教育财政和人事决策才可能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状况的。因此, 国家应利用行政系统、咨询系统、学术系统等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分区域开展较大规模的对农村学校、薄弱校资金需求的调查。具体步骤如下: ( 1) 摸清现状。在全面细致掌握城乡学校、重点校和薄弱校之间的硬件( 包括校舍、班额设置、文理科教学设备、教学辅助中心设施、音体美设施、电教设备) 、软件( 主要是校园文化建设) 、师资( 主要是教师待遇、学历达标、进修培训机会) 等方面的具体

数据, 分门别类列出差距。( 2) 设立目标。比照城市教育标准, 按照功能完备、适度超前的原则, 制定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要在软硬件、师资队伍方面要达到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分阶段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城乡统一的办学条件基准, 使学校软、硬、人等条件能适应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 3) 计算需求。充分考虑到物价差异和通胀因素, 计算出缩小教育差距所需的资金总额。

( ) 提升财政保障级别, 量化补偿措施

国家公共财政是兴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各项社会事业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农村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国家公共财政的力量。在实行/ 以县为主0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 办学经费( 主要是教师工资) 主要还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的, 只是在资金流转方式上有了改变: 先由乡镇上交到县财政, 县里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加上县级资金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再分配给乡镇学校。这种主要由县乡财政来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决定了它的保障水平仍然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 ( 1)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覆盖范围太窄; ( 2) 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 3) 由县级财政补助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偏低、范围偏窄[ 9] 。另外, 在做大教育经费蛋糕0的同时, 为避免再次为城市教育/ 锦上添花0以及为官员设立

明确的行政作为目标和考核标准, 应该在法令规章等政策语言中以明晰的、数字化的表述方式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 如北京市明确规定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 投入农村[ 11] 。公共财政的级别不同, 对教育的保障力度和效果也迥异。乡镇一级财政的弱小性、脆弱性和转移支付资金的不确定性, 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应继续从总体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要适度提升财政保障级别, 让中央和省两级强势财政承

担更多责任,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力度、扩大保障范围。

( ) 注重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精神生活质量

在国家展开的缩小教育差距, 增进教育公平的战役中, 存在着比较突出的/ 重物轻人0的倾向。所谓重物0就是片面强调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把硬件设施的改善等同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谓轻人0就是: ( 1) 不强调使用硬件的人( 教师) 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 2) 不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物质设施是否增强了教师的工作便利度和精神满意度。由此带来的一个恶果就是物质设施的改善( 比如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采用) 只会引发教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感、压抑感, 并加大他们的工作焦虑度; ( 3) 不重视教师生活待遇、工作待遇( 专业提高、进修培训) 等的改善。( 4) 不注重教师精神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从教育的本真意义上来说, 它更是一项心与心交流的事业、是灵魂之间交流对话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因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还不丰裕、还不能教师提供令人满意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下, 改变一部分教师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单调性、鄙俗性和空虚性, 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准, 与单纯的物质刺激相比, 更能体现对教师的真正尊重。基于以上种种, 政府应切实改变政策中的这种/ 拜物0倾向,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加注重人在教育公平事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尊重教师劳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具体的教育行政措施中, 切实注重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精神生活质量: ( 1) 从有限的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中拿出更多份额用在教师身上, 以保障教师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使他们能安于岗位, 专心教书育人; 有端正的心态和充足的机会去专注于在职进修、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 促进专业发展; ( 2) 为教师创造适合他们提升精神修养的良好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 ( 3)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必要的文化硬件设施。这些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的措施将有助于从教师和教学等微观层面提升教育质量, 改变教育不公平的面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35614b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b.html

《教育公平措施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