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错。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个体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4、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对。
5、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错。有意后注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对活动浓厚的兴趣和活动的自动化是有意后注意形成的两个条件。 6、在全人口中,智力低常的人与智力超常的人数基本相等。
错。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
7、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对。 8、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错。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
9、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错。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前进的。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势。
10、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错。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人有了意识,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11、对于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对。
12、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错。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在同一班级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由于个体差异(生理成熟、遗传素质等影响,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可能各不相同。
13、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错。根据心理学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是一种倒“U”形关系。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的增强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动机水平过强时,则阻碍问题的解决。
14、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错。创造性的培养虽不容易,但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 1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对。
16、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对。 17、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应尽量少搞竞赛。
错。竞赛有时的确具有消极作用,尤其是竞赛过多的情况下,但它也有激励作用。一般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18、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对。
19、有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因拾金不昧而受到表扬,就向妈妈要了一元钱交给老师,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这说明,这个同学不诚实。
错。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偶然形成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还不能称之为性格,只有当它们巩固下来,成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才能称之为性格。但如果他经常地撒谎,则可以认定这个学生具有“不诚实”的性格。
20、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 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错。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
21、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观状况。
错。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的物质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22、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错。气质类型只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不影响心理活动的内容,因此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 23、一般说来,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不批评学生。
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等,不能一味地表扬而不批评,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更应当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地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24、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对。
25、一个在教师面前较勤快的学生,有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懒惰。对。 26、所谓复习,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学习。
错。复习是运用多种方法对材料重新组织和巩固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7、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对。
28、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极低,没有几个人会买它。
错。一个人会不会去买福利彩票,关键在于个体对奖金额和中奖率主观上的估计。个体对奖金额和中奖率主观上的估计越高,其购买的动机的强度就越大。
29、学习动机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越好。
错。学习动机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学习动机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较好。但是,学习动机过高学习效率也会下降。
30、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对。 3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激情的表现。
错。这是心境现象。因为这种情绪弱而持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2)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联系的。3)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4)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个维度来看,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 3、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人心理活动的载体(2)从心理的内容和来源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其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第三,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后,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4、注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注意有哪些品质?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特点。注意的品质包括了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5、简述心理过程所包含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的相互关系。 1)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2)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3)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4)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2)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3)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5)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最主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6)此外,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7、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心理学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3)个体的意志努力。只有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 4)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意义性、完整性、选择性、恒常性。 9、简述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互相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1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3)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②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4)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①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②原型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1、简述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方式。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粘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
12、什么叫行为动力?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它具有启发性、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的特点。 13、什么是需要?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和整体关联性的基本特点。 1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的主张,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最低的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再上一层是安全的需要;再上一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对社交、归属、认可的需要,得到亲友的爱的需要;中层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受社会尊重、成就的需要;其上一层是认知的需要,如要求认识、理解和探求;再上一层为美的需要,如欣赏美和审美的需要;最上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潜能,实现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的需要。这个需要层次论指明,一个人只有在低层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15、简述动机的相互作用。
动机的相互作用包括动机的联合和冲突,其中,动机的冲突又包括双趋式的动机冲突和双避式的动机冲突、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16简述动机形成的条件。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17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包括哪些成分?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8、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创设问题情境,时事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9、简述情绪的主要功能及表现形式。
情绪的功能包括了1)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2)情绪对其他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功能;3)情绪对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协调功能;4)情绪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情绪的表现形式包括了表情和状态。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分为体态表情、言语表情;状态又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20、人格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又称个性。其特性有(1)整体性;2)独特性和共同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生物性和社会性 21、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1)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份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通常,心理学中将性格区分为四种性格特征。2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3)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5)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22、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性格与气质虽然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并在人的活动中得到体现,但它们所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 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3)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3、智能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关系如何?
智能包括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 24、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般而言,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结构的差异 25、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包括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6、心理健康有哪些衡量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27、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兴邦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8、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青春期的困惑。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规律在学习和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感觉规律的运用:1)感觉适应与感觉强度规律的运用;2)感官协同活动规律的运用;
(知觉规律的运用:1)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2)知觉整体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4)知觉恒常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树立学生科学的感知观点:

1)用正确的感知观点评价人;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3)用辨证的感知观点认识模糊知觉。

2、试析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应采取下列措施: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③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地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②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③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④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依据记忆规律增强教学效果:1)在教学中识记和保持的组织:①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②合理识记材料的数量;③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④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⑤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⑥合理选择识记方法;⑦运用尝试重现。
2)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回忆的效果:①利用联想;②运用推理;③正确组织复习;④适当超额学习;⑤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抑制的干扰;⑥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4、联系实际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2)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3)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4)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5)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5、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的主张,他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最低的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再上一层是安全的需要;再上一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对社交、归属、认可的需要,得到亲友的爱的需要;中层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受社会尊重、成就的需要;其上一层是认知的需要,如要求认识、理解和探求;再上一层为美的需要,如欣赏美和审美的需要;最上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潜能,实现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的需要。这个需要层次论指明,一个人只有在低层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6、试述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7、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包括遗传与生理因素,环境因素,自我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遗传与生理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遗传与生理因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和脑对人格的影响。 2)环境因素包括了地理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和教师的作用。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对人格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格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人格实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而家庭是其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其生活的最主要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④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教师的言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而教师通过组织各种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也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3)自我因素方面,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会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以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协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人的认知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人的本能、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许多自我调节与控制因素都会起作用。

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及其类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9、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④榜样、模范公民角色;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10、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1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研究和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精品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9d418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c8.html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