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20-06-15 14:57: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松阳地处偏僻,十分闭(sāi),与通(qú)大邑、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滞后,因有幸保住了众多传统建筑,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誊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B雁群们气定神闲,一张口一啼鸣,都足以拨动听众的心(xuán),沉寂在人们心头那关于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的密码,都被那一声声粗(lì)的、嘹亮的鸣叫一一破译。

C元明清重要的书法家,包括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陈邦彦等,都前赴后继,加入到浩浩荡(dàng)的临(mó)阵营中,使这场临摹运动旷日持久地延续下去。

D画面构图有曲线的流动感,秋风吹来,熟透的高粱展示出孔雀开屏般的造型,高粱穗子饱满、(jīn)杆粗壮,那缀满红宝石般的(suì)子,呈现出成熟的骄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论刀,一刀一百张,面积、品质不等,售价各异。宣纸的主要材料是青檀树皮和沙溪稻草。[甲]以八比二的比例产出的宣纸,叫“特皮”,适合泼墨山水长卷,特别润墨,形色自然;以七比三比例产出的宣纸,称为“净皮”,适宜册页,窄轴等;以六比四的比例产出的,则是“棉料”,价稍低,适宜书法。

[乙]一张宣纸制成,需一年多时间,历经采料、晒料、踏料、淘洗、发酵、捞纸、烘晒等一百多道工序。秋冬春夏地,像不像一个人艰难走完一生?凡稀世不朽的东西,莫不需要历经长久磨练。[丙]宣纸,亦称“寿纸”,无论作出的画,写下的字,逾千年而不变色。据专家检测考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朝韩滉那幅著名的《五牛图》正是宣纸而作。宣纸的制作工艺,可至隋唐。李可染先生有一年在泾川参观,来到车间时,老先生地向制纸工人深深鞠躬,以示谢意。至今,宣纸的制作过程中,三道工序,机器无法替代,必须人工操作,其一捞纸、其二烘干、其三检测。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冗赘 B追本溯源 C情不自禁 D尚有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 B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0年来,浦东不仅继续秉持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成为世人眼中依然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热土,而且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B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在组织实施《(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深入探究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C据武汉市红十字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10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共接收新冠疫情社会捐赠款超过17亿元;对比2016年武汉洪灾,二者相差几百倍。

D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题材作品在东周至宋代的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不断显露出新的题材、风格和构图,体现出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5请对下面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一段珍贵视频,20多年来野生狗獾的影像首次被红外相机所记录,而视频中的狗獾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猹”。分布在中国的狗獾,它完整的中文名是“亚洲狗獾”,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狗獾样子很像小狗,只是腿更短,毛茸茸的,看起来很有喜感。目前狗獾的分布数量已经十分不乐观,中国科学院和原环境保护部在2015的出版的《中国生物多祥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中,将其列为近危物种。

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图1

图2

(注:两幅漫画选自《画说抗疫》,漫画作者系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1)根据漫画内容,请用一副对联为图2拟写配图文字。

要求:①揭示漫画主旨;②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平仄不做要求,上下联各七个字。

(2)如果你是当地漫画杂志的编辑,准备刊用此组漫画,请简述采稿理由,字数不超过1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教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起初是英国学者F. 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以及一些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后来逐渐在全球多国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于1997 年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的发表,在至今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该领域呈现探究视角多元化、实证调查深入化等特征,媒介素养教育从一个陌生的“舶来品”发展为拥有初步本土化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的专门领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时,应当在审视媒介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对自身进行多维度的剖析和全方位的反思,这对于学科生命力的保持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吴赞、潘一棵《困境与出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理论反思》)

材料二:

所谓媒介素养,即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但是,即便新浪微博开办辟谣账号、腾讯新闻上线较真平台,媒体行业的自我过滤仍旧未能阻止谣言大行其道。显然,加快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正视和解决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公众教育的长久之计。

相较于起步早、投入多的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不成体系,也未能完全进入教学课程体系。随着网络发展深度重塑社会形态,信息驱动的社会发展的力度和广度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信息所包裹。所以,要尽快补足、补齐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现实短板和历史欠账。

(摘编自马星宇《谣言乱传,公众媒介素养亟待跟上》)

材料三:

疫情发生时,可能会出现媒体中谣言满天飞的情况,面对危机传播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会有很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来自不同类型媒介的信息,例如来自政府的权威发布、来自自媒体的传播等,都能够影响到受众对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中,每一天的谣言与辟谣似乎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公众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这些新闻和信息的真假。与疫情相关的谣言传播中,权威媒体的报道是否能够在本次疫情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并被公众信任,也值得我们关注。另一个不应该忽视的现象是,突发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扮演着政府与民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承担着厘清真相和议程设置的职能。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路径相比传统媒体要快很多,于是身处社会舆论漩涡中的每一个体都成为了自媒体中传播与再传播的节点。传统的媒介信息传播路径被极大改变,通过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信息的范围和效果被再度升级,并最终形成一种舆论合力。

在危机传播中,我们要注意,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他们可能缺乏理性判断和甄别是非的能力,可能在面对科学信息时无法理解或者歪曲性理解。大量未核实信息的自媒体传播,以及带有夸大和虚假信息的人际传播等填补了权威媒体信息发布的空间,并引发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摘编自王茜《疫情传播中的公众媒介素养与危机沟通原则》)

材料四:

当前,媒介全面介入众的生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媒介,人们不分时间、地点和场景接触媒介,媒介甚至已成为人“唯一” 的伴侣。人们无法有效区隔媒介接触的时间、空间和场景,人们似乎对虚拟世界更为享受,时刻想逃往虚拟世界、进入虚拟状态,而置现实世界的事实、目标、关系和危险于不顾。因此,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媒体时代形成的是一种传播主体多元的世界,媒介运作形式多种多样,对民众的控制样式不断更新。媒介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通过既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把握,因此人们迫切需需要相关信息,知晓控制性力量,以便形成批判性,最终形成媒介素养。这需要人们动态地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进而形成批判力。

媒介平台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迭代和公共服务,而是一种巨大的商业行为,商业逻辑在于促进消费、激起消费欲望,塑造消费社会。因此在技术的推动下,商业媒介平台利用各种场景刺激人们的消费主义情绪,最终大众形成基于消费而生的“焦虑”,这种情绪促使人们不断地失去自我、丧失反叛力,让每个人成为行尸走肉。

(摘编自胡沈明《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理念重构探讨》)

7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素养”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提出,后来逐渐在全球多国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

B媒介素养是指网络时代谣言盛行时,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

C相较于西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成体系,也没有被纳入教学课程体系,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短板。

D在疫情发生时,公众的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示是,他们对于各种来自不同类型媒介的信息的甄别能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二十余年时间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呈现出探究视角多元化、实证调查深入化等特征,正在从一个外来引入的概念逐渐深化到本土化理论建构。

B随着媒介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感也日益增强,能否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成为公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C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有很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信息,因此,谣言与辟谣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

D进入全媒体时代后,人们迎来的是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形成批判力。

9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从普通民众自身角度简要概括提升媒介素养的方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上有亲人陪

段东涛

1999年夏天,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愿再看着爸爸这么辛苦,觉得应该是自己挣钱的时候了。于是头脑一热,再加上对打工的好奇,蒲巴甲拉上一个朋友就直奔金山县城,想去打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找到保安或者服务员的工作,只得在第三天的时候,又返回家。

这次“无功而返”,蒲巴甲暂时放下要外出打工的心思,先安心上学。但有一次周末回家,看到爸爸喝醉了,妈妈在灶间偷偷地哭。蒲巴甲一下子明白了,一定是父母没借到钱给他做生活费,蒲巴甲忽然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上学了。

听过容中尔甲唱的《九寨沟》的蒲巴甲,对九寨沟充满向往,正好自己的表姐在九寨沟,这一次,征得父母的同意,蒲巴甲一个人踏上了去九寨沟的路。

九寨沟离金川有几百公里,这是蒲巴甲去的第一个“大地方”。到了九寨沟,蒲巴甲在一家民俗文化村里当检票员,还跟着那里的哥哥姐姐们学跳舞。第一个月的薪水是500元,从没赚过这么多钱的蒲巴甲兴奋得无法形容。到九寨沟两个月后,蒲巴甲第一次“进城”——和表姐一起去成都。第一次到成都的蒲巴甲纳闷地想:成都怎么没有山呢?蒲巴甲听说在成都只要一晚上跑两三个场子,就能挣好多钱,所以他只要看见灯很漂亮、打着夜总会招牌的地方,就跑进去问要不要唱歌跳舞的。但是几个月里,蒲巴甲来来回回往成都跑了好多次,一心想寻找靠唱歌跳舞赚钱的机会,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在成都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了路费的蒲巴甲回家了。回家后,妹妹还问哥哥有没有带钱回来。看着不吭声的蒲巴甲,爸爸说,虽然家里需要钱,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蒲巴甲听了,心里有些茫然,但他并没有放弃到九寨沟寻找自己方向的决定,没在家待几天,蒲巴甲又一次回到了九寨沟。他不希望再看到父母日夜操劳,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要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在九寨沟,蒲巴甲每天跳舞给游客看,一个月能赚500~3000元不等,坚持了两三年后,蒲巴甲开始感到迷茫。

2005年秋天,蒲巴甲遇见了导演胡雪桦,一部《喜马拉雅王子》,成了蒲巴甲人生的转折点。但当蒲巴甲被选中出演王子的角色时,他却又有点犹豫了,因为拍电影就会丢了眼前的工作。可蒲巴甲又想,自己根本想不到还能拍电影,哪怕一辈子拍一部电影也算没白活吧。拍之前,蒲巴甲跟导演说,能不能叫哥哥妹妹也来演,赚点钱。胡雪桦笑着同意了。

从2005年10月到12月,整整3个月跟着剧组辗转奔波,当最后一个镜头拍完时,蒲巴甲忽然好想喝酒。但他最终没有喝。蒲巴甲本来也是喝酒能手,喝一箱啤酒没问题。不过,蒲巴甲早就戒酒戒烟了。有一年蒲巴甲回家,喝了很多,醉得很厉害,如同一摊烂泥。第二天,妈妈和奶奶就哭着要他戒酒,怕他在外面出事。从那以后,蒲巴甲就滴酒不沾了。

看蒲巴甲是块可造之材,胡雪桦支付给蒲巴甲3万元的片酬,还联系上海戏剧学院的西藏班,让蒲巴甲去上海上学。

得知蒲巴甲不仅拍了电影,还能到上海读书,家人在高兴的同时,也为学费发愁。于是家里给蒲巴甲筹来4000元钱。蒲巴甲不带,奶奶、妈妈、妹妹都哭着要他一定把钱带上。第二天,蒲巴甲还是偷偷地把钱留在了枕头下面,去了上海。

每次离开家,爸爸总是会陪他从山里走出来去坐车。这一次也是,很长很长的路,蒲巴甲和爸爸一起走,直到儿子坐上车,爸爸才一个人再走回山里。

到上海两个星期后,蒲巴甲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哭了,他还叮嘱儿子,自己不打给他,也不要儿子打给自己,要专心学习。

到上海的两个月以后,蒲巴甲参加了“好男儿”选秀。在8进7的比赛中,蒲巴甲看到节目组为家里人录制的VCR,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哭了

这一天,爸爸妈妈也坐了一天的车到金川县看电视上蒲巴甲的比赛。蒲巴甲一出场,妈妈就开始哭,哭到后面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这场比赛是什么结果,第二天就打电话给蒲巴甲,说,快回家吧。

2006年8月26日,21岁的蒲巴甲以136万多的短信票赢得“好男儿”选秀全国总冠军。这一刻梦想成真,蒲巴甲简直不敢相信。

颁奖会上,蒲巴甲看见了自己的父母,他把父母请到台上。为了看一场儿子的比赛,他们曾经步行百多公里到县城看电视。母亲的眼里噙着欣喜的泪花,蒲巴甲的眼神却有些忧郁,因为他没有看见他的哥哥和妹妹。此时此刻,他的哥哥和妹妹正在山里挖草药,因为联系不上,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分享冠军的喜悦。在台上,母亲流着泪用藏语说,家里面太困难,一直想帮儿子。可是却无能为力,看他一个人在外面闯,觉得有些愧疚,希望今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比賽结束两个月后,蒲巴甲带着电影《喜马拉雅王子》的录像带去录制四川卫视一档节目。在现场主持人和观众的要求下,蒲巴甲为大家演唱了小时候爷爷教他唱的山歌。就在演唱到一半的时候,蒲巴甲的奶奶和妹妹出现在他的面前,惊讶之后便是饱含着思念、亲情和喜悦的拥抱。蒲巴甲落泪了。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静静地与蒲巴甲一起分享此刻的幸福。拥抱过后,三人坐在一起用藏语交流。蒲巴甲说,奶奶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奶奶高兴之余在现场大暴蒲巴甲的儿时琐事,她告诉大家蒲巴甲小时候很淘气,鞋子穿不了多久就被磨穿了。奶奶还说,每天会给蒲巴甲祈祷,现在也会为所有关心蒲巴甲的人祈祷。最后奶奶拉住蒲巴甲的手说,春节一定要回来过。

成名后的蒲巴甲给家里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在家乡村外的庙里给奶奶修了间房子,方便奶奶每天转经,转经的时候,奶奶最快乐。在蒲巴甲的心里,快乐一定要先给父母亲人,其次才给自己。

(节选自《中国八零后调查》,有删改)

10第一段是如何刻画蒲巴甲这一人物形象的?

11划线的两处“哭”,各有什么内涵?

①爸爸哭了。

②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哭了。

12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

13蒲巴甲的家庭温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先概括要点,并选择其中一点进行举例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医方集解》序

汪昂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于百家众,可以无方而能善此乎?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生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以必慎者也。

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所由分也。有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心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

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盖前人作法,后人焉。创始者难为用,后起者易为功。取古人已验之成规而斟酌用之,为效不既易乎?然而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杀人者。又何以说焉?则以脉候未辨,药性未明,惑于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方之解故也。

然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无已慨仲景之书后人罕识,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证释方,使观者有所循入。诚哉仲景之功臣,而后觉之先导矣。厥后名贤辈出。谓当事增华,析微阐奥。使古方时方大明于世,宁不愉快?夫著方者日益多,注方者不再见,岂金针不度欤?抑工于医者未必工于文词不能达意遂置而不讲欤迄明始有吴鹤皋集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是以梨枣再易,岂为空谷足音,故见之而易喜欤?然吴氏但一家之言,其于致远钩深,或未撤尽。玆特博采广搜,罗群书,经穷奥蕴,或同或异各存所见,以备参稽。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庶几病者观之,得以印证;用者据之,不致径庭。宁非之一助欤?

或曰: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余曰:般捶不弃规矩,师旷不废六律。夫《易》之为书,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故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夫卦诚方矣。岂方、智之中,遂无圆、神之妙也哉?吾愿读吾书者,取是方而圆用之。斯真为得方之解也已。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于百家众 艺:技术

B不可计 殚:详尽

C谓当事增华 踵:继承

D宁非之一助欤 卫生:洁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证相符者 北寇往来其间

B后人 人之力而敝之

C著方者日益多 竟日默默在此

D何以方 身直闺阁之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援引孔子言论,意在引出医术之重要,并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察脉辨证而方立焉”,论证了“医方”存在的必要性。

B作者认为“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 原因在于“脉候未辨,药性未明”, 医方缺乏,难以印证,因而需要刊布“古方时方”,以资借鉴。

C作者介绍,本书注意引述诸多先贤或著名临床实践家的医论评述,以求尽力避免吴鹤皋“但一家之言,其于致远沟深或未彻尽”之弊。

D文章最后揣想潜在反对方之意见,引用《易经》有关言论加以分析,提醒读者在使用本书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反驳有力,论证严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抑工于医者未必工于文词不能达意遂置而不讲欤迄明始有吴鹤皋集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证释方,使观者有所循入。

(2)夫卦诚方矣。岂方、智之中遂无圆、神之妙也哉?

阅读下面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宋·辛弃疾

为范南伯(1)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2)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3)。却笑泸溪如斗大(4),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1)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辛弃疾的内兄。张南轩:安敬夫,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2)宰:县令。(3)南齐书》:世祖戏之日:“卿著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出耳”貂蝉,为侍从贵臣所作冠上之饰。兜鍪,古代作战的盔。(4)《南史·宗悫传》:悫怒曰:“悫为豫州,典签多所违执,我年六十,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论之。

19“序”中“辟”的意思是 。词前小序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20这首词用典手法特色鲜明,请先找出三处,并分别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日:“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 宪问》)

(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动”。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

21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孔子一再地申辩体现了 的精神与态度。

22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及第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分析孔子为何对宰我如此生气的原因。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日:“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

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恩格斯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宋史·赵普列传》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闭塞(sāi)”应为“闭塞()”,“誊为”应为“誉为”;

B项,“心弦(xuán)”应为“心弦(xián)”;

D项,“茎(jīn)杆”应为“茎(jīng)秆”。

故选C。

2A

3A

【解析】

【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错误。“冗赘”,文章、讲话等冗长,不简练。此处修饰的对象是“工序”,不合语境,宜用“冗繁”“烦琐”。

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甲处,“适宜册页,窄轴等”,“册页”和“窄轴”是词语的并列,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故选A

【点睛】

此题重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难度适中,指向明确。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间接引用某人的话,不用加引号。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语序不当。“不仅继续秉持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成为世人眼中依然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热土,而且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不存在递进关系,“不仅”“而且”所带内容互换。

C项,句式杂糅。“据……”和“……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去掉“据”或“显示”。

D项,搭配不当。把“显露”改为“涌现”。

故选B

5①浙江省首次获得野生狗獾影像记录;②“亚洲狗獾”样子像狗,很有喜感。③狗獾被列为近危物种。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主要方法:①明确陈述的对象;②明确与主要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③将选定的句子筛选出关键词语后,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尽可能用主谓式表达,即陈述对象+行为。

本题,“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一段珍贵视频,20多年来野生狗獾的影像首次被红外相机所记录”提取关键信息“浙江省”“首次”“野生狗獾”“记录”,然后概括为:浙江省首次获得野生狗獾影像记录。“分布在中国的狗獾,它完整的中文名是‘亚洲狗獾’,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狗獾样子很像小狗,只是腿更短,毛茸茸的,看起来很有喜感”提取关键信息是“亚洲狗獾”“样子很像小狗”“很有喜感”,然后概括为:“亚洲狗獾”样子像狗,很有喜感。“目前狗獾的分布数量已经十分不乐观,中国科学院和原环境保护部在2015的出版的《中国生物多祥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将其列为近危物种”提取关键信息为“狗獾”“列为近危物种”,然后概括为:狗獾被列为近危物种。

【点睛】

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做题时,首先要研究语段话题,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具体方法是:1、寻找中心语句。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找到相关关键词。2、分析语段特点。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句所处语段的位置不同。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3、关注层次(标点)变化。语段内层次的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碰到这种情况,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也许从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4、注意用词频率。因为有时候作者要对重要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导致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6(1) 绍兴(浙江)援鄂先锋队,手足抗疫整盘棋。

(2)①漫画作者是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本地典型人物:②漫画内容.反映的是抗疫工作的真实生活,具有典型性。③漫画形象可爱可敬,真实再现了援鄂医疗队工作情景。④漫画主题符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讴歌驰援武汉的“美丽逆行者”,传达社会正能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以及对漫画的解读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语意相关,词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然后要分析漫画的内容。

由漫画和注释可知,漫画中的人物是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漫画中援鄂医疗队正在认真工作,为了能够早日战胜疫情,他们不怕危险,奋战在最前线,体现了全国一家的手足情。漫画的内容是抗疫,漫画的主要人物是“援鄂医疗队”,所以上联可以是“绍兴援鄂先锋队”,下联的“手足”对“绍兴”,“抗疫”对“援鄂”,“整盘棋”对“先锋队”。

2)本文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看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歌颂或讽刺的对象或行为。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

本题要求简述刊用此组漫画的理由,由注释可知,此漫画选自《画说抗疫》,漫画作者系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此漫画又是要刊登在当地的漫画杂志,所以选用本地的抗疫人员工作的漫画,更具典型性。并且此漫画真实再现了援鄂医疗队工作情景,在当下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疫情,所以符合当下的社会形势,通过他们认真工作的画面,能够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而且也是对这些奋斗在抗疫前线的英雄们的赞美。

【点睛】

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做漫画题,要看懂漫画的寓意。

7D

8C

9①参考媒介信息的来源(权威媒体还是其他自媒体);②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③形成区隔能力(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④知晓控制性力量(动态地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形成批判力);⑤控制消费主义情绪(理性消费,主动减少基于消费而生的“焦虑”)。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媒介素养’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提出”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媒介素养教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起初是英国学者F. 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以及一些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分析可知,“媒介素养”应为“媒介素养教育”,选项偷换概念。

B项,“媒介素养是指网络时代谣言盛行时,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所谓媒介素养,即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分析可知,选项范围缩小,增加了表示范围限定的“网络时代谣言大行其道时”。

C项,“相较于西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成体系,也没有被纳入教学课程体系,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短板”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相较于起步早、投入多的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不成体系,也未能完全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省去了重要的限定词“完全”,应为“没有完全被纳入”。

故选D

8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有很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信息,因此,谣言与辟谣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说法错误。原句中“每一天的谣言与辟谣似乎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并非“公众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这些新闻和信息的真假”的结果。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从普通民众自身角度简要概括提升媒介素养的方法”,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给出的限制条件“从普通民众自身角度”。结合“这些来自不同类型媒介的信息,例如来自政府的权威发布、来自自媒体的传播等,都能够影响到受众对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分析可知,提升媒介素养要参考媒介信息的来源(权威媒体还是其他自媒体);结合“在危机传播中,我们要注意,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他们可能缺乏理性判断和甄别是非的能力,可能在面对科学信息时无法理解或者歪曲性理解”分析可知,提升媒介素养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结合“人们无法有效区隔媒介接触的时间、空间和场景,人们似乎对虚拟世界更为享受,时刻想逃往虚拟世界、进入虚拟状态,而置现实世界的事实、目标、关系和危险于不顾。因此,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可知,提升媒介素养要形成区隔能力(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结合“媒介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通过既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把握,因此人们迫切需需要相关信息,知晓控制性力量,以便形成批判性,最终形成媒介素养”分析可知,提升媒介素养要知晓控制性力量(动态地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形成批判力);结合“因此在技术的推动下,商业媒介平台利用各种场景刺激人们的消费主义情绪,最终大众形成基于消费而生的‘焦虑’,这种情绪促使人们不断地失去自我、丧失反叛力,让每个人成为行尸走肉”分析可知,提升媒介素养要控制消费主义情绪(理性消费,主动减少基于消费而生的“焦虑”)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10(1) 内容上,写他出去打工的失败。因为年纪小,因此,即使是保安或服务员这样的在当时看来是低层次的工作,也找不到。

(2)心理上,写出蒲巴甲自己感觉长大与客观实际(因年龄小找不到工作)的矛盾。

(3)结构上,为下文他出走九寨沟作铺垫。

11(1) 第一次是爸爸的哭:他想念远在上海的儿子,担心儿子在上海的生活与发展前途等。

(2) 第二次是蒲巴甲的哭:一是看到节目组为家里人录制的“VCR”后的感动,二是与家人分离两个月后终于能远距离看到家人的激动。

12①采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便于全方位展现他的心理与形象。

②叙述时紧扣标题“一路上有亲人陪”,平淡中流露出浓浓的家庭温馨。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事件的叙述,每一件事显得自然、合理、有序。

13(1) 孩子懂事明理,有亲情。如蒲巴甲14岁偷偷外出打工;了解家里没钱的内幕,主动辍学;蒲巴甲成名后给家里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等等;(2)家庭教育有方。父亲教导有方,如蒲巴甲没挣到钱后,父亲不是责骂,而是指点他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蒲巴甲每次外出,父亲都要送他上车,再走回去;蒲巴甲去上海学习时,父亲叮嘱他专心学习;蒲巴甲在奶奶和母亲的教育下,主动戒酒等等;(3) 家庭氛围和谐。蒲巴甲带着哥哥和妹妹拍电影;成名后把父母请到台上,与家人共享喜悦;奶奶不停为家人祈祷等等。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本题题干“第一段是如何刻画蒲巴甲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容上,结合“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愿再看着爸爸这么辛苦,觉得应该是自己挣钱的时候了。于是头脑一热,再加上对打工的好奇,蒲巴甲拉上一个朋友就直奔金山县城,想去打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找到保安或者服务员的工作,只得在第三天的时候,又返回家”分析可知,第一段写他出去打工的失败。因为年纪小,因此,即使是保安或服务员这样的在当时看来是低层次的工作,也找不到。心理上,“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找到保安或者服务员的工作”,可见蒲巴甲自己感觉长大与客观实际存在着矛盾。结构上,为下文他出走九寨沟作铺垫。

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题题干“划线的两处‘哭’,各有什么内涵”。第一处是“爸爸哭了”,结合原文“每次离开家,爸爸总是会陪他从山里走出来去坐车。这一次也是,很长很长的路,蒲巴甲和爸爸一起走,直到儿子坐上车,爸爸才一个人再走回山里”“到上海两个星期后,蒲巴甲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哭了,他还叮嘱儿子,自己不打给他,也不要儿子打给自己,要专心学习”,分析可知,爸爸哭,是因为他想念远在上海的儿子,担心儿子在上海的生活与发展前途等。第二处,“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哭了”,是蒲巴甲的哭。“到上海的两个月以后,蒲巴甲参加了‘好男儿’选秀。在87的比赛中,蒲巴甲看到节目组为家里人录制的VCR,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哭了”,蒲巴甲哭一是因为看到“节目组为家里人录制的‘VCR’后的感动,二是因为与家人分离两个月后终于能远距离看到家人的激动。

12本题考查对散文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散文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散文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散文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散文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

本题题干“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采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便于全方位展现他的心理与形象;在叙述的时候,紧紧叙述时紧扣标题“一路上有亲人陪”,如“每次离开家,爸爸总是会陪他从山里走出来去坐车。这一次也是,很长很长的路,蒲巴甲和爸爸一起走,直到儿子坐上车,爸爸才一个人再走回山里”“颁奖会上,蒲巴甲看见了自己的父母,他把父母请到台上。为了看一场儿子的比赛,他们曾经步行行百多公里到县城看电视。母亲的眼里噙着欣喜的泪花,蒲巴甲的眼神却有些忧郁,因为他没有看见他的哥哥和妹妹”,平淡中流露出浓浓的家庭温馨;结合“1999年夏天,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从2005年10月到12月,整整3个月跟着剧组辗转奔波”“2006年8月26日,21岁的蒲巴甲以136万多的短信票赢得“好男儿”选秀全国总冠军”分析可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结合“在台上,母亲流着泪用藏语说,家里面太困难,一直想帮儿子。可是却无能为力,看他一个人在外面闯,觉得有些愧疚,希望今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成名后的蒲巴甲给家里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在家乡村外的庙里给奶奶修了间房子,方便奶奶每天转经,转经的时候,奶奶最快乐”分析可知,本文注重事件的叙述,每一件事显得自然、合理、有序。

1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文章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题干“蒲巴甲的家庭温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先概括要点,并选择其中一点进行举例简析”。结合“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愿再看着爸爸这么辛苦,觉得应该是自己挣钱的时候了。于是头脑一热,再加上对打工的好奇,蒲巴甲拉上一个朋友就直奔金山县城,想去打工了”“但有一次周末回家,看到爸爸喝醉了,妈妈在灶间偷偷地哭。蒲巴甲一下子明白了,一定是父母没借到钱给他做生活费,蒲巴甲忽然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上学了”“成名后的蒲巴甲给家里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在家乡村外的庙里给奶奶修了间房子,方便奶奶每天转经”分析可知,孩子懂事明理,有亲情。如蒲巴甲14岁偷偷外出打工;了解家里没钱的内幕,主动辍学;蒲巴甲成名后给家里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等等;结合“爸爸说,虽然家里需要钱,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每次离开家,爸爸总是会陪他从山里走出来去坐车”“到上海两个星期后,蒲巴甲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哭了,他还叮嘱儿子,自己不打给他,也不要儿子打给自己,要专心学习”“妈妈和奶奶就哭着要他戒酒,怕他在外面出事。从那以后,蒲巴甲就滴酒不沾了”分析可知,家庭教育有方。结合“拍之前,蒲巴甲跟导演说,能不能叫哥哥妹妹也来演,赚点钱”“颁奖会上,蒲巴甲看见了自己的父母,他把父母请到台上”“奶奶还说,每天会给蒲巴甲祈祷,现在也会为所有关心蒲巴甲的人祈祷”分析可知,家庭氛围和谐。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14D

15C

16B

17抑工于医者/未必工于文/词不能达意/遂置而不讲欤/迄明/始有吴鹤皋集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

18(1)于是就对《伤寒论》进行注解、诠释,他详细分析证候,阐释医方(方义),使读该书的人有所遵循而能登堂入室。

(2)卦象的确是有准则,有法度的,难道规矩和智慧之中就没有变化与神机的妙处吗?

【解析】

【分析】

14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况于百家众艺”意思是:何况对于各家众多的技艺。

B项,正确。“不可计殚”意思是:不能够计算得详尽。

C项,正确。“谓当踵事增华”意思是:认为应当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加以发展提高。

D项,错误。“卫生”,保护生命、保护身体;“宁非卫生之一助欤”意思是:难道不是保护生命的一种辅助读物吗?

故选D

15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与”,介词,和;第二个“与”,连词,和;

“有与证相符者”意思是:脉象有和病相符的。

“北与寇往来其间”意思是:元兵和盗贼在其间往来。

B项,第一个“因”,动词,因袭沿用;第二个“因”,介词,凭借、利用;

“后人因焉”意思是:后人就沿袭了它。

“因人之力而敝之”意思是:凭借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C项,两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夫何著方者日益多”意思是:为什么撰著方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何竟日默默在此”意思是: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D项,第一个“为”,语气词,呢;第二个“为”,动词,是、成为;

“何以方为”意思是:还用医方做什么呢?

“身直为闺阁之臣”意思是:我现在是皇宫里的小臣。

故选C

16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作者认为‘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原因在于‘脉候未辨,药性未明’,医方缺乏,难以印证,因而需要刊布‘古方时方’,以资借鉴”说法错误。“医方缺乏”有误,“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原因在于不知正确“解方”。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抑工于医者”,“者”表示“……的人”,一般用于句末,故此处可以断开;“词不能达意”,“词”是本句的主语,“达”谓语,“意”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遂置而不讲欤”,“遂”,于是,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某种结果,一般用于句首,故前面断开;“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或“呢”相同,一般用于句末,故后面断开;“迄明”表示时间的状语,可以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始有吴鹤皋集医方考”,“吴鹤皋集”是“医方考”的定语,“医方考”是本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文义清疏”,“文义”主语,“清疏”谓语,谓语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同人脍炙”,“同人”主语,“脍炙”是本句的谓语。

本句译为:还是擅长于医学的人,不一定对文辞精通,(因而)词不达意,于是就弃置一边而不去研究了?到了明代,才有吴鹤皋编集的《医方考》,文义清晰流畅,同界人士交口赞誉。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爰”,于是;“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诠”,阐释;

第二句得分点:“诚”,的确;“方”,准则;“圆神”,变化与神机。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孔子曰:“能从近处选择类似的事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爱的方法了。”仁是人心和人性的学问,尚且不可以没有一定的方法,何况对于各家众多的技艺,可以没有方法却能使它完善吗?各种技艺之中,医学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使人类生存的主宰,而且是圣人一定要慎重对待的事情。

我私下曾经考虑,凡是病一定有它的症状;症状就是疾病存在证候的凭证,有某病,就会表现出某病的证候。某种证候一定会反映出它的脉象,脉象就是脏腑经络虚实寒热等症区分的界限。脉象有与病相符的,有与病不相符的,必须加以参照验证,然后方可以进行治疗。审察脉象,辨明病证,然后方剂就能确立了。方剂,一定不可以改变它的名称。有这种病,必须用主治这种病的药来治,不可以在此与彼之间迟疑不决,用药来进行尝试。

医方的开端起始于张仲景。后代医家触类旁通而扩展补充它,不能够计算得详尽,然而都不能超越张仲景的范围。因为前人创立了法则,后人就沿袭了它。创始的人难以取得成效,后来继承的人就容易取得成效。拿古人已有效验的现成方法来衡量运用它,获得的效果不就很容易了吗?然而拿着现成的方治病,但是病不能痊愈,甚至有时反而杀人,又可以用什么理由解释呢?就(解释)是由于脉象证候没有辨明和药物的性味没有分清,被似是而非的假象而迷惑因而违背疾病的真相,只知道有现成的方却不知道方还有解释的缘故。

医方有解释是从成无己开始的。成无己慨叹张仲景的著作后人很少能够理解,于是对《伤寒论》进行了注解,说明了证候解释了方义,使读者有遵循和入门的方向。成无已的确是阐发张仲景学说的功臣,并且是启示后代医家的先导。从那以后有名望的医家一批接一批地出现,认为应当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加以发展提高,分析细微之处和阐明深奥之处,使古方和时方在社会上显明,难道不是令人愉快的事吗?为什么撰著方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注解方书的人不再出现,难道是秘诀失传了?还是擅长于医学的人不一定对文辞精通,(因而)词不达意,于是就弃置一边而不去研究了?到了明代,才有吴鹤皋编集的《医方考》,文义清晰流畅,同界人士交口赞誉。因此书籍多次再版,难道不是遇到了稀罕的宝书,所以看见它就喜欢吗?但是吴氏的著作只是一家的理论,他在探索阐发书的深奥含义方面,有的不能透彻详尽。这样我特地广泛收集搜罗各种医书,精心地探究深奥的道理,有的观点相同,有的观点不同,书中保存了各种观点,以便供读者参考查核。(比如像)使探宝的人不只找到一处的宝库,品尝鼎中美味的人,不要浅尝辄止。希望病人看了它,能用来对照自身的病证来印证,医生根据它不会导致大差错。难道不是保护生命的一种辅助读物吗?

有的人说:善于用兵的人,不用排列战斗的阵式,捕到鱼的人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处方)运用的微妙,全在于用心思考,还用医方做什么呢?我认为,像般任这样的能工巧匠都不放弃规矩准绳,著名乐师师旷也不废弃六种标准音调。《易经》作为一部经书,讲的是变化运动不止的道理。但是也含有变化和不变化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双重含义,所以说:“蓍草的形体圆,性能通神,卦象形体方,其性能卜知未来,卦象的确是方正的。难道规矩和智慧之中就没有变化与神机的妙处吗?我希望读我这部书的人,能掌握这医方并且灵活运用它,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医方的解释奥妙了。

19辟:征召。劝范南伯出来做官

20(1)上阙前两句暗用范增鸿门宴上“拔剑破斗”、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之事,以同姓的两位豪杰比范南伯,赞美范南伯之才智超常。

(2)“燕雀岂知鸿鹄”,直接运用陈涉志向远大之事,借此表明自已能够理解范南伯的远大志向。

(3)“貂蝉元出兜鍪”,用周盘龙之事,意在提醒范南伯,更大的机会需要积累更多的“战功”,在实际工作中多表现自己的才能。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重要字词以及诗词相关知识的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古代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这类词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征召。第二问考查的是诗歌之前小序的理解,结合“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分析可知,当时范南伯本征召做泸溪的县令,但是他却迟迟不去,作者就做了此词来勉励他出来做官。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这首词用典手法特色鲜明,请先找出三处,并分别进行赏析”,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题的角度,从“用典”的手法来进行分析。“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意思是:范增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这两句暗用范增鸿门宴上“拔剑破斗”、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之事,以同姓的两位豪杰比范南伯,赞美范南伯之才智超常。“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意思是: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燕雀岂知鸿鹄”,直接运用陈涉志向远大之事,借此表明自已能够理解范南伯的远大志向。“貂蝉元出兜鍪”,用周盘龙之事,意在提醒范南伯,更大的机会需要积累更多的“战功”,在实际工作中多表现自己的才能。“却笑泸溪如斗大”意思是:可笑泸溪地小如斗。“如斗大”化用宗悫感叹之事,一方面揭示泸溪地方小、难有大作为的处境,一方面也劝慰范南伯,即如宗悫也有这等遭遇,更何况你我。“肯把牛刀试手不”意思是: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反用“割鸡焉用牛刀”的典故,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的精神,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点睛】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21礼崩乐坏/知其不可而为之

22(1)从礼的外在规定的角度来说,克已复礼为仁,宰我想要违背了当时通行的三年通丧的风俗与规定,不能“守分”。(2)从礼与仁的关系角度来说,孝悌乃为仁之本,宰我却“心安”,缺乏内在仁心。 (3)从君子的言语修养角度来说,君子应该深思慎言,宰我却妄言天道、效法自然,大讲歪理,故而孔子痛骂宰我不孝。

【解析】

【分析】

2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第一个问题“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结合“陈成子弑简公”分析可知,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第二问“孔子一再地申辩体现了 的精神与态度”,结合“以吾从大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分析可知,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

2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及第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分析孔子为何对宰我如此生气的原因”,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强调进行个人修养;“复礼”就是要恢复古之人伦纲纪。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明确指出“礼”不是为了恢复西周“礼”的制度,而是注重个人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其次要明确第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所以孔子特别针对他这一缺点,告诉他说话要和缓谨慎,少说话多行动,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孔子对宰我生气的原因,首先从礼的外在规定的角度来说分析,在材料二中,把三年之丧作为“天下之通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人都得遵守这个礼数,这是理所当然。克已复礼为仁,宰我想要违背了当时通行的三年通丧的风俗与规定,不能“守分”。其次,从礼与仁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宰我否定孔子的根本原则。他也没有怒火,而是与宰予进行探讨。他说:“父母死后一年,你就不服丧了。就开始吃喝玩乐,你这样做能心安理得吗?”宰予不假思索地说:“心安啊!有什么不安的。”孝悌乃为仁之本,宰我却“心安”,缺乏内在仁心。最后,从君子的言语修养角度来分析,结合宰我“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可知,作为君子应该深思慎言,但宰我却妄言天道大放厥词,孔子又对孝道看得非常之重,故而孔子对宰我非常生气,痛骂宰我不孝。

【点睛】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理解语句的意思。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本题,需要联系材料的意思,分析概括体现孔子的精神。

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材料二: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崩溃。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用了一遍,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

孔子说:“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敬爱之情吗?”

材料三: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2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嘈嘈切切错杂弹 幽咽泉流冰下难 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弘毅”“匏樽”“渺”“粟”“嘈嘈切切”“幽咽”“怨归”“玉骢”“瓜洲”“大散关”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24例文:

规则与变通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在当今社会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不脱离其规矩的本质下,变通也很重要。

变通,是应对矛盾的措施之一。近几年来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场舞大受非议,广场舞这项大妈们的运动在各大广场如火如荼,却带来一系列的噪音、交通堵塞的后果。面对一方面是跳舞的益处,一边是扰民的问题,大妈们改变招数,戴上耳机或选择适当的时间来跳舞,这无疑是一种变通。无须违背规矩后便停止其活动,而是采用一种折中的方法,将其矛盾顺利的解决。若是大妈们停止舞动,或许她们的老年生活也会失去了些许光彩,但在规矩的基础上加以变通,不也是一种双赢吗?

懂得变通,这是对于生命的挽救。医院的规定是病人须先交钱才能为其动手术,而那些得了急病又家庭贫困的人的生命不就会因为钱的原因而拖延,乃至死亡,这是过去到现在很多人因病致死的原因之一。很多医生也是因这项规定对病人束手无策。正是因为这种规定的僵化,才会致使许多人耽误病情,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如果医院能够将其规定加以变通,或许便不会有那么多人就这样死去,连生的机会都无法获得,只有少部分懂得变通的医院才使病人再一次获得生存的机会。

学会变通,你将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德国一名九岁的小孩为寻找他的母亲,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求别人也要帮助十个人。他想,即使他找不到母亲,母亲也会受到他人的帮助。这个小孩为了寻找母亲,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四处招贴广告等较为普通的方法,而是将其变通,变成了一种帮助的正能量传递下去。他相信自己的母亲终究会被帮助到的。这种变通的方法,既有益于自身,又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这是许多人都无法收获到的不一样的精彩。

每种事物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学会变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因此,在强调规矩重要的时候,更要懂得变通其实也很重要。仁者双管齐下,你便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名言类素材。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出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意思是: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而恩格斯的话,则告诉我们,规矩、原则并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要在适合的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出自《宋史·赵普列传》,则更直白地强调了“变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话题应是“规则与变通”。这是一对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话题,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考生要论述清楚什么情况下需要严守规则,什么情况下可以灵活变通;并论述不守规则或不知变通的后果;特别要明确,如何做到既紧守规则又能根据情况灵活变通。

参考立意:

1.既要守规则,又要知变通;

2.规则下的变通;

3.坚守原则是本分,灵活变通是智慧。

参考素材:

1. 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开始求职之旅。他收到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邀请。去了后,面试官问:“‘李’字少一横,是什么字?”面试者面面相觑,不知怎么说。“少一横不是字啊,她们默默地思考答案。”90后女孩美佳说:“面试官,这不是字。去了一横的那几个字都不认识。是不是故意考验我们?”面试官笑了,示意她听听别人怎么说。第二个是85后女孩胡一菲。“面试官,‘李’字少一横不是字,但多一横的话,就是季节的“季”字。我觉得既然少一横不行,不如多一横,人生还是要学会变通的啊!”面试官点点头。最后是曾小贤,他说:“答案很简单,是孙子的‘孙’字。”面试官笑了说:“你的答案很不错,很霸气,恭喜你被录用。”

2. 我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在遵守规则中灵活变通。固守成规不改变,终不能长久;只知变通而违背规则,则难以理喻。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各行各业越需要规则的约束,才能朝着正确轨道前进,而不是以创新之名,行我行我素之事。任何时代发展都是蜕变与传承的结果。我们要做的是在承传的基础上的创新。

3. 固守成规而不做改变,终不能长久;只做变通而违背规则,则会使社会难于治理。现代人处于繁杂的时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生活。这种舒适享乐的态度与环境使人本该灵活的头脑变得思维僵化,固然有情可原。但是,一个人的思想或许只是影响个人的面试与就业,千万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思想意识才决定了几千年的文化兴衰。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流淌至今,继再延续。从封建王朝到如今的新中国,既是一种变通之法的蜕变,更基于一种人文规则的传承。

4. 学会变通,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一样的,世上没有两个人在相同的境遇中,所以我们就要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变通。就像是鲁迅,处在中国危机之际,他清楚的认出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医生并不能医治好当时的中国,而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他选择了变通,弃医从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所以学会变通,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变通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

参考结构:题目是“规则与变通”,这是一则并列结构的作文。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规矩在当今社会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不脱离其规矩的本质下,变通也很重要。主体部分先以广场舞扰民事件的变通处理方式得到双赢为例,论述变通,是应对矛盾的措施之一。再以医院先收治病人再让其缴费的变通为例,论述懂得变通,这是对于生命的挽救。再以德国小孩寻找母亲的同时帮助别人为例,论述学会变通,你将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最后强调,变通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在强调规矩重要的时候,更要懂得变通其实也很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6f9792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c.html

《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