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苏词

发布时间:2016-12-20 21:2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姓名:张春妮 班级:14汉语言文学 学号:020*******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坛领袖,为豪迈派中流砥柱。其学博才高,卓尔不群,诗文挥洒如意,书画意境超脱,成就最高的便是苏词。苏轼词风以奔放豪迈为主,亦有清新脱俗之作,亦有哀婉怀人之作,而苏轼一生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 ,乐观开朗,因此旷达闲适之词甚多。本文以苏词《定风波.三月七日》为载,通过诗词鉴赏手法,赏析该词精妙绝伦之处,兼领略东坡先生为人称道的处世精神。

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赏析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 知人论世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任职三十七年,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朝中新党构陷,元老保苏,一场党派相争使苏轼无辜遭殃,既丢了官职又受了百天牢狱之灾,濒临砍头之劫。而苏轼经此一役心灰意冷,到黄州就任后,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寄托他谪居时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忧愤自怜的思想感情。然而他在元丰五年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在谪居黄州的日子,壮丽山水,村野生活又让他思想开拓,心灵澄净。他彻悟了“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从此不再留恋庙堂,而只寄情于山水了。《定风波》就是在苏轼心境转变后作的,在料峭春日携友出游,风雨忽至,同行皆狼狈,他却似闲庭信步,悠然自在,并触景生情,写下这一首清丽豪健的词。

二、 情景关系

不得不说,词人的情感都被巧妙的隐于景中,即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的上阕勾勒出了一幅苏公雨中吟啸行图,“莫听”,“何妨”,“徐行”表露的是词人悠然自在,不惧风雨的情感,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比起上阕风雨的喧哗,这样的微冷更添失意,萧瑟,此时笔意一转“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寒过后便是斜阳,寒风到暖阳的变化,同样是诗人的情感变化。

词序中云“已而遂晴,故作此。”表明这是一场持续时间不久的雨,因而“山头斜照却相迎”,我在此揣测,东坡先生在上阕点出自己身处逆境,表现的是对前路的迎合乐观态度,而下阕的“山头斜照”是否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呢?也许上阕的风雨忽至是他的人生遭遇以及他谪居黄州初期,苦闷消沉的心理,下阕的斜照是他参悟人生后心境豁然开阔的写照,雨过天晴的景象莫不是词人当时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也无风雨也无晴”显得宁静缓和,此时情已脱离景的载体,成为具有一种哲思。

三、以意逆志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出了雨势,不是寻常春日的微风细雨,穿林打叶,已是狂风骤雨之势,而词人一个“莫听”,把主观意愿带入客观景象中,使这一句带了叙事之味。词人面对风雨持忽视态度,仿佛在劝一旁惊慌失措的友人“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吟啸高歌徐徐而行,“何妨”二字透出词人淡定自若,洒脱随意的气度,还可踩着芒鞋,拄着竹杖,不需任何雨具,一身轻松地继续游山玩水。苏轼在《初入庐山》也写到竹杖”“芒鞋,而是官的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可见苏轼此时思想已升华,“竹杖芒鞋轻胜马”未尝不是代表“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深重的,他此时许是厌倦了仕途宦海,生了辞别庙堂,归隐山水的心愿吧。一个“谁怕?”是对风雨飘摇的仕途之路的轻蔑,对漫漫前路的无所畏惧。“一蓑烟雨任平身”切不可直译,因为词人原先在小序已写了他们“雨具先去”,也就是说他们没披蓑衣笠帽,那么这里的“蓑衣”就是象征物了,同理可推测,此“烟雨”非客观景象,而是风雨漂泊的前路,“蓑衣”究竟是什么?是词人一颗坚定自守的心,还是不近浮华的气骨,抑或是豁达超脱的精神世界?因为有了他的“蓑衣”,怕什么飘渺难测的前路,一生如此有何惧?

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看那些风雨中走过的路,在夕阳不至处显得萧条阴暗,而词人站在明朗处,像在看自己的“阴晴圆缺”,宦海沉浮,历经了风雨磨难,毫不留念地归去,心已坚若磐石,静如幽谷,所以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不惊,遗世独立。东坡先生这句仿佛也参悟了佛理,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在这样的心境中,风雨也好,晴日也罢,都微不足道了,我们虽未皈依佛门,然而我们若能做到东坡先生这样超脱世俗的心态,在人生道路上也会“轻胜马”吧?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等.《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01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68

3高青 不如“归去”——《定风波》中的真境界 《语文教学之友》, 2013(7):33-34

4、李英 苏轼《定风波》词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知识经济》, 2009(1):165-16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3102e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5a.html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苏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