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观念之变迁

发布时间:2016-10-11 17:0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0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观念之变迁盛美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转型是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基点,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程。[关键词] 辛亥革命 社会观念 变迁 观念现代化任何一场较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因素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积变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对这些领域或因素发生着程度不同的推进效力,使整个社会在既有历史基点上跨上更高一级的台阶或跨入更新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波涉社会范围最广、动摇传统根基最深的社会变革,它既是社会各个领域较长时间不断渐变的历史必然,又必然对各社会领域发生着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而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上成为社会各有关领域变化发展的中介点。近代社会观念的现代变迁,就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程。一、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观念变化的历史起点1、“西力东渐”。随着中国历史于19世纪中叶迈入近代,一个琢磨不定的、多变的时代悄然降临,而从根本上推动这一变化的,正是那持续不断,从西方滚滚东来的“西力”。所谓“西力”,就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而是特指由18世纪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现代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简言之,即西方新兴的近代大工业文明。他首先体现为人类从未拥有过的以蒸汽(以后是电力)为标志的巨大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像变魔法似的,“使千百个工厂,千百根烟囱霎时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隆声震动大地,汽笛的尖嚣声划破长空。人成了自然的主人……大批人走出农村,走进工厂,无数人群在飞旋的车轮旁流汗劳作,农村被遗忘了,城市成了一切”。⑴由工业革命所激活的巨大生产力、组织力、创造力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即“西学”),融汇成一股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西潮”,对东方农业民族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社会组织框架,当然也包括其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中国推动“西力”东渐的主体是一批接受西学或受西方思想意思影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率先否定封建式的生活方式,宣传资产阶级的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都为改革传统的社会观念大声疾呼,在婚姻、礼仪、女性解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严复甚至大胆提出了晚婚、晚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主张。至20世纪初年,则掀起了一个批判旧观念,创立新的社会、生活观念的热潮。翻开那时的报刊杂志,几乎到处可见对“三纲五常”的猛烈抨击,对新生活新观念的热烈追求。如《觉民》发表的《论婚礼之弊》,《女子世界》发表的《女子家庭革命说》,《留日女学会杂志》发表的《婚姻改良论》等都对旧礼教、旧观念有理有据地展开批评,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社会观念。辛亥革命前后由于民主思潮的传播,社会急剧动荡,在伴随着社会政治动荡的同时,社会观念方面亦得到较大改观。一时间“崇洋”成为一种时髦,是社会上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取向。例如,《申报》有篇文章描写当时的机关工作人员说:“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哗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致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⑵尽管公务员只是人口的极少数,其生活方式毕竟折射了当时人们新的社会观念。2、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史的大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适合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社会观念,其中有许多限制了人们的视野,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晚清政府在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便开始进行某种政体和政策上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环境。尽管从政治制度上说高度统一的皇权这一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政府为强化自己的高度统治而进行的政府改制和政治变革却发生的相当频繁,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戊戌变法和晚清“新政”。因政治变革的影响,晚清世人社会观念的变化也令人瞠目。“十余年来,受侮既甚,人士因之渐渐出梦寐,知云何为国、云何为人,急公好义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言议波涌,为作日多。”⑶“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⑷辛亥革命推翻了高度统一的皇权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翻开了历史的新纪元:国体变了,政体也变了。新的国家曰“中华民国”,它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遵行民主共和的制度。共和国的最高领袖叫总统,总统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民主共和制度废弃了几千年来皇帝“受命于天”、“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旧规,砸碎了长期以来“君临天下”、“一人独尊”的精神枷锁。“共和之所以异于专制,专制乃少数人专理一国之政体,共和则国民均有维持国政之义务。”⑸共和制度设内阁制,过去管理国务的官员称“大臣”,而今呼“总长”,无形中消除了君尊臣卑、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临时政府以创新、民主、奋发、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热切而又艰难地开拓着新生共和国的征程,促使民气勃发,思潮泉涌,革新观念,亦如春笋之怒生。在临时政府颁行的民主法令规章的鼓舞下,长期在专制制度桎梏束缚下的各界民众,对新国家、新政权、新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于是,以断发辫、易服饰、变称谓、改礼节、崇法律为外在表现的,以“共和”为核心的新的社会观念蔚然兴起。《申报》1912年元旦的《新祝词》云:“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国民之新责任也。”教育、出版、文艺界大声疾呼将培养国民意识视为至要之急务。教育界亦呼吁废止奴性教育。总之,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以及蔡元培、宋教仁、孙中山等这些有影响的领袖人物的大力倡导,使民国初年人们的社会观念有了新的走向,出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所没有的许多新的追求。3、物质环境的变化。恩格斯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⑥而工商业发展和新兴城市的崛起则是促使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观念变迁的物质起点。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借鉴西方实际知识以建立强大中国的洋务运动,这一早期的工业实验尽管以令人失望的结果告终,但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甲午战【黑龙江史志 2008·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280e9e783e0912a2162afe.html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观念之变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