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16-03-11 15:3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

2016.1.2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争”的核心问题是

A.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6.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7.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8.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9.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逸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从题材上看,多为神怪、爱情等诸类,着重表现人情世态。这反映出当时

A.统治阶层重视文学的发展 B.小说成为传播民俗的媒介

C.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变化 D.社会心态的世俗化平民化

10.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11.百家争鸣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12.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

13.“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4.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

C.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是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15.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16.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是,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17.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

18. 1905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A. 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 B. 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C. 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D. 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

19.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0.“一直以来,人们信奉的是上帝创造万物,物种各从其类繁殖,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理沦从此改变了这种认识。”材料中的“理论”

A.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实验科学 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促进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探索 D.促进了人类对于自身的新认识

2116世纪初,西欧各国的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A.宗教改革的冲击 B.罗马教皇的感召

C.人文主义的传播 D.启蒙运动的开展

22.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D.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

23. 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24.下列四副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格尔尼卡》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日出·印象》

25. 一个画家曾为法国鲁昂大教堂绘制了三十余幅画作,其中有《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鲁昂大教堂,傍晚时分》等。他曾给妻子的信中写到,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末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根据这种创作风格,该画家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立体派

二、非选择题部分(26小题14分,27小题16分,28小题11分,29小题9分,共50分)

26.(14)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6 分)

27.1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8)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写出一个符合材料二“过渡人”特征的人物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4)

28.(11分)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三次历史巨变”指什么? (3)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5分)

3)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三大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哪些问题?(3)

29. (9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面两图,与唐代书院相比,清代书院分布有哪些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5 CDDBC AAACB ABBCC AABCD CCCAC

26.14分)(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6分)

27.16分) 1)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4分)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4分)

2)李鸿章、曾国藩 他们属于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4

3)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4分)

28.(11分)(1)①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②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独立,推翻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③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就举世瞩目。(3分)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①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①形成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②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中特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5分)

(3) ①毛泽东思想: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一些理论探索。②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③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分)

29. (9)1)唐代的书院分布范围有限,而清代书院分布遍及全国。(1)说明:从唐代到清代,疆域不断扩大。(或从经济的发展、边疆开发、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政府政策等任何一个角度作答即可)(1)

2)与唐代相比,清代南方的书院明显增多(或更集中分布于南方)(1)说明:从唐代到清代,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或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或南方是经济重心、或南方是文化中心。)2)

3)唐代台湾没有书院,而清代台湾书院明显增加。(1)说明:清代台湾得以进一步开发。(或清代台湾经济发展较快、清代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清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dbd237172ded630b1cb6fc.html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