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的心理学》读后感:总是去安慰 - 读后感 - 模板

发布时间:2019-08-18 02:54: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白的心理学》读后感:总是去安慰_读后感_模板

  总是去安慰

  ——《自白的心理学》读后感

  涂雨薇

  这本书由日本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和法律心理学家滨田寿美男所著,是一本仅有十万字的译作,全书通过4个真实案例分析了一个没有实施犯罪的人为什么会作出有罪自白。

  书中的自白”,是一个翻译词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大致相当于我国刑事诉讼当中的自述或供述。

  一、一个人为什么会说谎?

  说谎,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说过谎。

  书中的答案是:谎言不是一个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受磁场影响的行为,谎言有个体模型和关系模型。简单举例:10个人在黑暗房间,当其中9个人都说灯亮了,剩下的一个人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瞎了,而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他就有很大可能谎称自己也看到灯亮了。

  二、人为什么会说对自己不利的谎言?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一个人会说谎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或许是为了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或许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是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是不利于自己的,如果不是真实的,他们为什么要说不利于自己的谎言?

  书中的答案是:通常作出虚假自白的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知道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是真犯,而冒名顶替;2.因为其他证据及证人的影响,对自己的记忆失去自信,以为自己或许真的作了案;3审讯的强压情境下,无法忍受痛苦,承认对方所说的内容。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上述三种心理状态是混杂的。

  三、无辜的人承认了自己没有犯下的罪行,又如何进一步讲述根本没有实施的作案故事?

  没有实施犯罪的人,即使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又如何可以还原犯罪情境?这也是我们常常难以理解的问题。

  书中的答案是:第一步是想象,将自己代入到情景当中;第二步是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与想象的故事重叠起来。

  简单举例:一个人习惯将私房钱藏在自己的汽车尾箱,当他承认盗窃以后,他就会很大概率说盗窃来的钱藏在汽车尾箱,侦查人员确实能够在汽车尾箱里找到钱,这个故事就变得不可辩驳。

  四、如何才能识破虚假的自白?

  当一个虚假的自白放在一个犯罪故事中,且这个故事看上去非常完美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怀疑自白的真实性,那这个谎言的破绽在哪里?

  书中答案是:虚假的自白里不会暴露秘密,却会暴露出自己对客观事实的无知。

  如杜培武案中,杜培武说是用一把七七式手枪杀死了妻子,但却无法说出手枪的去向,直至在杨天勇的保险柜里发现了这把手枪。

  作者在结束语中写道:无辜的人为什么会落入自白?单拿出这个问题,也许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若从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立场看具体的审讯或审判的情况,其实这称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绝不是在异常的心理状态下做出自白。相反,可以说,他们被置于异常的环境,在那里为了想方设法地保持自己的正常心理才做出了自白。

  我深以为然。

  最近我们有一个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没有被刑讯逼供的情况下做了7次有罪供述、1次有罪自述,但是面对律师他一直坚持自己没有犯罪,十分蹊跷。在读完这本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小书以后,我想,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了。

  今天,我和师父在从看守所回来的路上聊到法律是应用学科的事情,我想我所受的多年教育让我能够逻辑清晰地分析问题,却并没有教会我怎么对待那些看上去很奇特的案件和当事人。特鲁多医生在一百多年前说医生职业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律师也一样。

  《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书,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故事中的爷爷用他的慈祥、爱心以及灵巧的手把一块简简单单的布料做成了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直到最后把布用完了。爷爷就是这样把对孙子无尽的关怀和爱护,一针一线地缝入了约瑟的成长当中。这将会在约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书中妈妈一次次地要丢掉破旧的东西,而小约瑟却不愿丢掉,他一次次地说爷爷一定有办法,其实是因为约瑟爱爷爷,同样爷爷是在用爱陪伴着约瑟成长。

  在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非常的爱我,他们陪我一起快乐,一起成长。

  想一想我现在的生活,上学有家长接送,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生活多美好啊!可是有时我还不知道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我告诉自己从今以后一定做个懂事的好孩子,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

  《简爱》读后感(二)

  我读了《简爱》,的确很好看。我特别喜欢夏洛蒂的那句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只剩下一个舅舅,可不久又死去,她舅舅临死前嘱咐她的老婆,就是简爱的舅母,要好好照顾简爱,可是舅母却没有遵守,对她平平般般。有一次舅母的孩子约翰里德和简爱打了起来,简爱的舅母就把她关在了红屋子里,简爱在那个阴森的屋子里待了一晚上,使简爱的心灵受到的创伤,只有白茜最关心简爱,成了简爱的好朋友。因为简爱不收舅母的喜爱,就把简爱送到了劳渥德学校,她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长大了也在那里当了老师……,不久后去当了家庭教师,并喜欢上了那的主人罗契斯特,当她得知罗契斯特骗了她时,她毅然离开了庄园,当简爱再一次看到残疾的罗契斯特时,她又回到了罗契斯特的身边。

  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简爱无疑成为了独立女性的经典。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爱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真正的爱不被金钱所利用,不被权利所控制,它只终于一颗充满了爱的心,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驴的哲学》读后感(三)

  不错,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驴子,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就是一只知道拉东西的牲畜,天天扯着喉咙叫,也不知道自己声音有多难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驴子,也没什么用,杀了还能炖汤吃。可有谁会想到哪怕是一只驴子也会教会人道理。

  有一天,有个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后,驴子还在枯井里痛苦的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着头驴子年纪也大,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就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敬重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后,刚开始哭得很惨很妻凉。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农夫好奇的探头往井里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的泥土落在驴子身上的泥土全都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的,这只驴子便在众人惊讶中快步地跑开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故事的结局也出人意料,然而却又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正如那只被困井底的驴子,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也会陷入枯井里,然后,各式各样的泥沙回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我们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燕子专列》读后感(四)

  自从学到《燕子专列》这一课时,我就发现里面有许多感人的小细节。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群燕子飞回北方后,天气骤降, 大部分燕子死亡,市政府知道了,通知人们出去救燕子,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的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她们全家听到广播后,也跟着大家出去寻找冻僵的燕子。后来,市政府用列车把燕子送回了温暖的南方的感人故事。

  读完短文,我们可以从一天下来,她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脸冻的通红,手冻的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博大的爱心。

  我真想对小女孩说:贝蒂,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不怕困难,不怕寒冷,你用那博大的爱心救了小动物,你的行动深深的感动了我,我要向你学习,跟你一样,做一个用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

  是啊,这正像人们所说的:有爱才量

  《狼王梦》读后感(五)

  最近我读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它讲了:母狼紫岚在暴风雨的夜晚生下了五只小狼,其中一只冻死了,只剩下三只公狼和一只母狼。它为了完成丈夫黑桑的遗愿,把后代培育成狼王,而不惜一切代价训练它们。可是,老大被老雕抓走;老二在狩猎时踩上了捕兽夹;老三为争夺王位而被咬死;母狼是不能当狼王的,紫岚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了给后代除掉威胁,它最后与老雕同归于尽,完成了狼的使命。那只母狼媚媚生下了两只公狼和三只母狼,有一只公狼像紫岚,另一只像它在狩猎中丧命的丈夫黑桑,但愿有一只能成为狼王。

  看完后,我感动了。即使是最不被人们看好的狼也有如此的母爱。紫岚虽然没有把爱直接透露出来,但它用自己的方式哺育两代小狼。其实媚媚生育前已经咬伤了紫岚,但它这深厚的母爱依然丝毫不减。书中还说,即使狼当了狼王也不会感恩父母。但母爱就这么无私,这么伟大,紫岚为了让后代幸福甘愿舍掉自己。

  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母爱就在每一句问候,每一句叮咛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父母为了我们而做的一切吧。

  《青铜葵花》读后感(六)

  今天《青铜葵花》我读完了,我有些感想:

  青铜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他处处听爸爸妈妈奶奶的话,家人说一青铜不敢说二,为了让家里过得好;他不上学、在外面挖一篮野菜、打一只野鸟、帮家人看田、看家牲畜。从不贪玩认认真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但他却是不能说话的孩是我们的家庭条件比他好,不但会可以说话、上学但却没有他好。爸爸妈妈说一,我们敢说二,一点都不为家人想一想买这买那,这个不好那个人不好。电脑、手机、游戏机玩个不停眼睛视力急速下降,爸爸妈妈说的话当成耳边风,一点用也没有,更被说是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了,是爸爸妈妈的麻烦手,还行!!

  我们也要像青铜一样,当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家庭的三把手,加油!!!

  《橘子老虎》读后感(七)

  今天,我读了《101个经典好故事》这本书,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橘子老虎》。

  这个故事主要讲得是有一个橘子变成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到处旅行,并在旅途中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它看见一只大灰狼正捕到一只小羊的时候,就向大灰狼扑去,把大灰狼赶走了;它听说小羊妈妈生病了需要橘子,就献出一些果肉给小羊妈妈;它看见一对农夫果园被强盗烧了,就把所有的橘子种子都给了他们。最后,它自己消失了。

  这只橘子老虎是多么善良啊!我想,虽然橘子老虎没了,但小羊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一只老虎给过它一大半甜甜的橘子;那对农夫看见满园的橘子,也一定不会忘记那是橘子老虎送给他们的礼物。这个故事告诉我:只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前几天,我要到市里去上课,而我爸爸、妈妈要上班,没时间为我接送,正当我们一家人感到很无奈的时候,被徐志远妈妈知道了,她就提出帮我接送,就这样为我们解决了难题。想想我自己在生活当中,有时爸妈叫我做事,而我就像没听见一样。读过这个故事后,我对我的这种行为感到很惭愧。我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要学习橘子老虎的精神,做到谦虚谨慎,助人为乐!

《那时西藏》读后感

  

  澳大利亚阿德来德市山里的植物园,在秋天里是非常的美。来这里定居三年了,才在第二年跟随朋友去过一次。那天上得山去,偶遇一群同样是来赏秋的中国人。熙攘寒暄之际,我看到其中有一位长者,背山而坐,静的如一尊佛像。那超然的面容和态度让我怔住。我顾不得跟其他的中国同胞打招呼,一心想和这位仙风道骨的老先生认识。他告诉我他是摄影师,叫徐家树,有个博客,可以去看看。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我却被他的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产生了想去阅读这个人的人生经历的欲望;想知道,有着这样超凡脱俗态度的人,曾经走过的是什么样的路?因为这种欲望的异常强烈,我突然感觉到人与人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虽然只是近在咫尺!无心再看秋的美景,只在心中祷念:哪一天,我会在阿德莱德的街道上遇上他,进一步了解他。就看我们有缘无缘。

  

  一年半后的春天,我驱车四十分钟来到海边赴约,进了咖啡馆,徐先生早已坐在临窗面海的桌前,目光投向大海,静静的,有如一尊佛像。刚刚回国再次开摄影展、出版新书、又以六十八岁高龄轻松入藏的他,看不出任何的兴奋和激动,那似水的平静又一次让我怔住。他从袋子里拿出《那时?西藏》随意地放在桌上,"送给你的,等你的读后感。"

  

  我捧回《那时·西藏》,读了前言和后记。没有急于读完它,更多的只是把它带在身边。那段时间因为一本书的陪伴,我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平静祥和的心境。但是只要头脑从工作中闲下来就会在心中品味所读的内容和看到的摄影画面。会有这样异乎寻常的感受,是因为这本书是集结了徐家树先生三十年来屡次入藏的摄影和随行笔记。书中那一祯祯图片,展示给我们的是未来不会再出现,不会再看见的人面、场面和气息,里面蕴含的内容是超出有限的文字和有限的图的。

  

  作者不急于呈现,我也要细细品读。

  

  因为这个三十年让我感觉书的沉重,让我似乎不忍心以太快的速度读完它,就像我们不愿意以太快的速度度过宝贵的青春一样。三十年里,一个人会经历怎样的变故!身体上的,思想上的,生活中的,还有那些面对生死的经历……而放下那些数不清的变故,他克服一切困难,没有停息过到西藏去的脚步。将此解释为西藏的魅力有多么的大是不准确的,我所感悟到的是徐先生的坚韧的力量的不可估量。哪里有他所追寻的,他就抬脚去了,不管脚下的路是怎样的坎坷。只不过对于他来讲,那个地方叫西藏,来到西藏他就会像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

  

  徐先生坚韧的力量还体现于他坚持了十年的游泳运动,三百六十五天,日复一日,无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每日固定就在那个时间。也正是因了这股超常的毅力,他能够在2004年做完面临生死的大手术一年之后,再次顺利入藏。在一次谈话中,我说:"您每天坚持的游泳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修行!"他淡淡地笑着说,"是啊,一圈圈地游就像一圈圈地转经……直到感觉和水融在了一起,回归了自然。"

  

  西藏的喇嘛和佛教信徒对宗教的虔诚,打动着所有去过西藏的人,也深深震撼着徐家树。而他在书中所描绘的信徒们通过精神上的坚守和肉体上的苦痛,对宗教虔诚地追寻的内容中,我却发现了徐家树本人的身影。那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对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自我的回归的苦苦求索。而他超然的态度和淡定的性情常常让我在心中发问:他是在那市井中修行的佛吗?

  

  为了能够遵照自己的真情实感完成"作业",我边读边记录感受,以便在读完之后交出我的读后感:"……我没有去过西藏,只是在人们的传颂当中,些略地了解着她,向往着她。这次,西藏被徐先生的书真切地带到眼前。自从接过书,我一直在读着它。那好像是一本永远可以放在案头,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读着那些图片和文字,紧跟着徐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西藏的神秘心腹。穿梭在三十年的时空变迁中,心随着他沉下去,腾起来;西藏的黄土在我身上漫起来,朝圣的人群在我周围涌动着;我闻到了人汗浸入羊皮袄的气味,时时感到被宗教的神秘力量罩住了魂魄,被虔诚的信仰的洪流淹没……每一段文字都会另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不仅仅是需要消化那些我从未见识过的场面,还因为脑海中会经常浮现徐先生在每日在高原中行进、拍摄的劳顿过后,同伴已然累得放倒大睡,他却在微弱的头灯光照中,奋笔记录当天的所见所悟,一天都不懈怠。也正因为这样的虔诚和坚持,我们才有幸读到并收藏关于西藏三十年的一本好书……”

  

  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西藏,对宗教,对人生,对自我,都有了新的思考。为了能够真正读懂这本书,领悟作者的领悟,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啃读了数本关于西藏和佛教的着述。感谢《那时?西藏》和它的着者,帮我推开一道道了解藏地、佛教、认识宗教、领悟人生真谛的大门!

  

  徐先生在书中经常慨叹命运的无常和因缘的巧合,冥冥中的有一股力量把人们拉到一起又拆分开来……我也常常慨叹那次真正如愿发生了的街头偶遇,也许正是由了这样的因缘。那是在山上奇遇后的数月,我开车来到一个路口,为两位过马路的行人让路。那其中的一位竟然是徐家树先生!因为为此一直做着心里准备,一经确认是他便毫不犹豫地踩下刹车拨下车窗叫住他。"我们在山上见过,我看了您的博客。""记得,你好!读后可以留言啊!"这次见到了徐先生有比佛更亲切的微笑。

  

  我读了他博客里的很多文章,关于生活的,亲切朴实;关于摄影专业的,严谨恳切;那些摄影作品,每一幅都是一颗为艺术欢跳的心。之后虽然只是淡淡的君子之交,他的凝练诚恳的话语却给正在人生路上迷茫困顿的我开示出清晰的方向,给在异国他乡没有父母相伴的游子父亲般的温暖和坚实的支撑。今天,徐先生把《那时?西藏》赠予我读,推动了我重新来学习、思考西藏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文化。它把宗教以及人生这些深沉的命题传递到我的面前,令我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梳理,对自己活着的状态和目标重新定位,对关心关注的很多课题都有了更深入和包容的领悟……

  

  一本书,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道出作者所有的经历、感悟和思想。一本好书,当你读着它,会得到心灵的启示并从而打开思想的闸门,这就是我永远在读着的《那时?西藏》……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

  钱义  德爱威

  2012年在全国多地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当时我住在离广州花园酒店不远的地方,日本驻广州大使馆恰好就在花园酒店,让我得以在9月的一个周末亲眼目睹了那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场面壮观令人震惊,进而就是新闻中传来的消息:各地陆续有人借着游行的名义打砸日系汽车,冲击商铺,甚至对日系车主大打出手造成重伤……这不禁让人想起曾在中国发生的十年浩劫”,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民二战时在纳粹集权统治下的集体狂热。

  视线拉回我们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身边就有无数的群体:明星的粉丝,球迷……曾经在网络轰动一时的百度贴吧10万李毅吧网友爆吧事件,当时还留下一句话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等等无法一一列举,震撼之余我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一口气读完了《乌合之众》《狂热分子》《群氓之族》反集权三部曲。

  勒庞的观点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他的个性便湮没了,

  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

  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人作为社会性生物,注定是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的,个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群体力量,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这样一来难免身处各种大大小小和性质不同群体。

  难道就无可避免的成为乌合之众吗?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乌合之众》系统的分析了群体的特征,但是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这本书里,需要读者自己深入思考并从其他地方寻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这本书后人们的想法和生活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仍旧会是各种群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在网络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见时还是会立刻站队维护自己所在群体,在这一点上我是持悲观态度的。普遍认为艺术家是最具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但是纵观艺术史,看到的也是各种群体:古典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同一个群体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这方面与《乌合之众》所描述的并无二致。对此,木心说艺术,一入主义便不足观”,杜尚给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缓慢,独处。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独立。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再看这本书描述的部分内容,更像是一本记录当时社会和思想状况的历史调查报告,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去甚远。例如勒庞在第三卷讨论异质性群体的时候谈到了种族,但是这里他混淆了种族和民族(此处民族不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民族,而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主义)的概念,此书写于1895年,彼时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兴起,还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和概念,我们现在谈到的种族主要指不同人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形成的全球一体化,现在即使是不同国家的民族其在群体行为上也越发趋于相同,不再表现出勒庞所说的那种异质性特点。

  对于这个网络时代群体的特点,看理想公众号最近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悲欢不相通,我们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说明问题,当中有一段描述: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与自己爱好相似、观念一致的人。社交媒体,又为群体互动提供了形态各异的载体。

  可是,当我们舒适地使用社交媒体,浏览资讯软件时,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回声室」:在「我的互联网」上,我看到的观点,皆是自己观点的回声,并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这样。

  这无疑将导致:一方面,信息来源愈发闭塞;另一方面,则是鄙视链的出现。

  精准的兴趣匹配之下,人们更习惯于抱团取暖。各类社交媒体,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性和气质。人们会普遍认为:虎扑=直男,豆瓣=废青,抖音爱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们想跳出自己的圈子,了解其他群体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强迫自己理解并认同他们的说话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而这又很容易造成不适感,致使我们退却并转而回到原来的圈层内。

  最后怎么利用本书的知识,是把它当做王权之术控制他人,还是说要避免在群体中失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就见仁见智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78c53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26.html

《《自白的心理学》读后感:总是去安慰 - 读后感 - 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