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文化

发布时间:2019-02-25 13:0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端午节赛龙舟文化

【篇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

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

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

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

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

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

? 1、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

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篇二: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活动目标:

1 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从而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2 从不同角度表现屈原作为政治家的爱国爱民、正直等优秀品质和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及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志。

3 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4 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系五色丝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

端午节的溯源

(一)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教师手示意大屏幕)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大家一起来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民谣中的端阳是指哪个传统节日?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回答。

师: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生: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 ——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师:根据图示,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端午节又有何涵义呢?

生:回答。

师提示:民谣中提到:过端阳是在什么时侯?

生:回答。

师:具体的日子是在哪一天?农历五月初五

师:这时侯的人们,特别是农民,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这时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使粮食有个好收成。所以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企盼丰收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起源

师:向谁企盼?

生:??

师:在神话传说中,谁拥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威力?

生:龙!

师:在现实中有这种动物吗?

师: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天灾、人祸、生死都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所以他们就希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保护自己,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个保护神——龙。(屏显:龙及下列文字:

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龙威力无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师:在古人看来,龙能消灾降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还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所以人们对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热爱。为了表达这种敬意,我们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拜活动,祈求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在那一天,人们一边奋力地划着龙舟,显示着强劲无比的生命力,一边不停地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在这欢呼的庆典中,我们的祖先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龙神对自己生命给予充分的保障。这些活动和今天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相吻合,所以说,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师: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表示出极大的虔诚。封建帝王也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穿龙袍,居龙庭,坐龙椅,乘龙车,里里外外一幅龙的包装。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能处处看见龙的身影,你能列举一二吗?

生:回答。(人的属相中有龙的身影、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等)

师: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的形象、龙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注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海内外的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

师:大凡是传统节日,都有它的起源传说。在今天,我们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是什么?

生:回答。(参照事先准备的材料)

师:其实,纪念屈原只是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端午节还有其它起源如:纪念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既然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那人们为什么又把这些历史人物串演进端午节的传说中呢? 生:回答。

师:完成这种串演传说的时代是春秋战国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生:回答。

师: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征服自然的信心极大地增强,对自然的恐惧心已经减弱。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互相厮杀,使人们又惊讶地发现,摆在他们面前最强的敌人,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假、恶、丑,时时刻刻向真、善、美发出挑战。后来人们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发愤的越王勾践,忠义的贤臣介子推,爱国的诗人屈原等,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代表,他们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的让他们成为龙的圣典——端午节的新的纪念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因地而异的庞杂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了。

师:其中,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历经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屈原。

生:一生讲关于屈原的故事。(一生古筝伴奏,大屏幕展示有关屈原的连续的画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送端午节礼物:香包。

师:从刚才这个故事中能看出屈原的哪些优秀品质和美德?

生:回答。

师:屈原曾作《橘颂》来自我表白。(大屏幕出示《橘颂》,配声)

师:这放映了屈原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生:回答。

师:在《橘颂》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露无疑。生不能为国为民造福,不如壮烈地死!这种人生抉择和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师: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报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文里。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屈原的哪些作品?

生:回答。

师:(大屏幕出示《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这两句诗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和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回答。

师:这两句诗都摘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大屏幕展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chan)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chang jue)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屈原还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他是中国真正的诗人,中国的诗文文化,包括文学是从屈原真正开始的。他的作品不仅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所以屈原不仅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丰碑。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纪念屈原的活动。而他家乡的人民更是怀念他,还修建了屈原祠来供奉他。(大屏幕展示图片)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不仅仅是来参观的,我想更重要是来瞻仰屈原的精神的。

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受到辽、西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的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传千古。因此,自宋以后,端午节就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避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习俗面面观

师: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还记得,往年的端午节你是怎样过的吗?过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生:介绍。

(一)插挂艾蒿

师: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确很多,看,这教室黑板两边挂的是什么?这是咱同学亲自采集来的艾蒿。农历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生传看)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要插挂艾蒿?

生:这在民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简单讲述插挂艾蒿的传说。)

师: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时,人们把插艾蒿当作一种避灾驱邪的活动。而实际上插艾蒿的确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你知道吗?

生:交流。(视具体情况,送端午节礼物香囊)

师:原来艾蒿的用途这么多。看来几千年来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有益创造,对保持居室卫生和促进身体健康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这一习俗也成为端午节习俗中流传最广的了。

师:与我们插艾蒿的习俗相仿,我国有些地区有挂菖蒲的习俗。但无论是插艾蒿还是挂菖蒲,都表达了中国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赛龙舟

师: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与龙有关的活动。是什么呢?

生:回答。

师:我们齐声诵读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大屏幕出示《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shun;坡上人呼霹pili惊,竿头彩挂虹霓ni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nao。)

师:这首《竞渡歌》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生:回答。

师: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实际上就是祭拜龙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寻求龙神的保护,求得风调雨顺。现在大凡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其他节日里也进行赛龙舟活动。

师:为什么赛龙舟活动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生:回答。(视具体情况,送端午节礼物香囊)

师:赛龙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客观上是一个全民健身的活动,可以激发人们拼搏向上的英勇豪情和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980年,龙舟竞渡成为我国体育比赛项目之一。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每年也都举行龙舟竞渡,我们也期待着它能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三)吃粽子

师: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什么?

生:粽子。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有哪位同学了解?

生: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师: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年代还要早。最初只是民间普通食品,而且也不固定在端午节吃。到晋朝时,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唐宋时,粽子成为端午节必备的食品。到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也要吃粽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节日的那种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当然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粽子的品种、口味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 师:你吃过的粽子都有什么口味的?

生:交流。

师:现在粽子的口味,有甜、香、咸、辣之别,我国广州潮州一带的人还喜欢吃一头用甜料,一头用咸料做馅的一粽两味的双拼粽。从外形上,有角粽、锥粽、称锤粽、小脚粽、枕头粽、筒粽之分;在包皮上,有棕叶、竹叶、苇叶、莲叶等类型;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等类型。从粽子的演变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华民族地饮食文化也是悠久而高超的。这小小的粽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包粽子也成为一家人享受团聚的时刻。咱同学中有没有会包粽子的?待会儿我们一起动手包粽子。

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了哪些了解?

生:交流后回答。

师:(大屏幕展示小结)现在端午节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习俗已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端午节也由原始的对龙的祭拜、企盼风调雨顺的节日,发展成为一个缅怀爱国诗人屈原、驱瘟避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在端午节几千年的人人相袭、代代传承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被慢慢地注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民族标志。

让我们将这种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广大!

师:后天就是端午节了,咱们一起动手包粽子,把端午节的祝福送给咱们的父母、朋友。(大屏幕展示,教师示范,部分学生动手包粽子,部分学生系五色丝,配古筝)

【篇三: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沅陵盘瓠招魂说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地方特色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赛龙舟发展历史

古代龙舟竞渡,以唐宋时为最盛。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州将及士人悉临水欢之。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

至清代,在端午节期间,顺治、乾隆,乃至道光初年,皇上均有龙舟竞渡之举,《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

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

清代民间既有竞渡,又有游船之娱。运河二闸等处,游船自端午开业,都人聚饮于船,或划拳行令,吟诗作赋,或邀票友轮唱互赏。兴来,则三、五小舟相赛夺魁。清道光《白雪遗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阁凉亭,阵阵荷风划龙舟。夺桥竞彩相争胜,锣鼓叮咚采莲歌,悠悠扬扬真好听,燕语莺声。即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民国期间,端午节北海公园亦曾应节举办过从北岸五龙亭至南岸琼岛漪澜堂的有奖划船竞赛,为当年京城一大盛事。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616(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52ed8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1.html

《端午节赛龙舟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