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 温

发布时间:2017-05-24 15:1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鹧鸪天

教学设计:温彦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

2、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出示目标,学生朗读.(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手法则是展现灵魂的重要手段,因此鉴赏诗歌多需从这两点入手)

学生背诵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扬其背书后,提问让学生根据理解填空,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学上,他是一位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决抗金的主战派,而在我心中他是是一位一位志向远大,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的悲剧英雄。

2、知晓背景

《鹧鸪天》大约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期间与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此是谦词)” “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不妨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事相比,以体现辛的英雄本色)

3、初读课文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视答疑。

(可重点解释一下“平戎策”与“种树书”两个意象)

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节奏、语调、情感等四点

学生提问完后,集体朗读,教师纠正读音、节奏与语调后,学生再读,点出感情的不足,从而导入内容的理解。

4、再读课文

先明确品读诗词的三步:索像——入境——析情

然后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

问题一:找出本词上阕追忆了何事?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问题二:下阕感叹了现实的什么境况?写了哪些意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又如何?

答案一:作者追忆了自己年轻时率兵抗金的英雄壮举。上阕写了旌旗、万夫,锦襜、突骑、燕兵、银胡?,汉箭、金仆姑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一幅一位英雄少年率领义军与金军激烈战斗的雄壮场景。

答案二:下阕叹息了自己怀才不遇,投闲田园的境况。下阕写了白髭须、平戎策、种树书等意象。这些意象塑造出了一个有着出色才能却报国无门,只能于闲居中老去的爱国志士形象。

教师语:上下阙在描写场面与形象都精彩,而当把两者融为一个整体看阅读的时候,则会有更深的感慨,为什么呢?

明确:上阕的少年英雄事与下阕的老年投闲悲相对比,突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

(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平淡或是一种幸福,有远大志向之人,平淡却是种悲剧。没成为过英雄的人,不太在意英雄的荣耀,做过英雄的人,又怎能忘记英雄的荣耀!这跌宕对比,实在让人怅恨良久啊)

问题三:你觉得这首词哪句写得最好?请选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方法小提示:写得好的诗句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感情真挚或描写生动;2、手法运用恰当;3、用字精当)

5、三读课文

在理解全词的内容与情感的前提下,朗读本词,想想如何把握词的语调与情感(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代表比赛试读,教师范读)

6、小结(学生先说收获)然后教师再做补充总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觉得辛弃疾之词读起来往往有悲壮之感。壮者,因其意象开阔、志向远大,悲者则因这远大之志只能在现实中被残酷地消磨,至死不渝却又至死都不能实现。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的代表,他虽有经世之才却因为宋庭懦弱,无奈地处于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尴尬境地。故其词常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而年轻时的风发意气与年老时的无奈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则是他词中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1、请找一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歌,并再次阅读赏析,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提升作业:

2、课外阅读梁衡的《把阑干拍遍》,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体会他那矢志报国的崇高品格,做个知“辛”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1255f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a.html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案 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