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08:35: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三十而 ________

为人谋而不________

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

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丘;春秋

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3)为学与修身

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丘;春秋

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为学与修身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之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 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文山:文天祥自号。辟:征召。潜:偷偷地。椟: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吉州城下/过中不

B.千载而下所多见也/尊君在

C.凡留燕/吾日省吾身

D.文山友也/下车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在何处。

【答案】 1A

2)凡 / / /

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1A到。B/不,通假字,通。表疑问的语气词。C三年/约数,多次。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⑴A

/ / / 首;

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野有麦场________

坐于前________

一狼其中________

乃悟前狼假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蒲松龄

看,视 ;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⑷ 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⑸ 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问其/而两狼之并驱如

B.造门不前/不思则罔

C.戴在剡/年与

D.起彷徨/未若柳絮风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便 宿

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答案】 1B

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3)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A前者原因,后者原来C前者当时,后者时间D前者于是,后者凭借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译为: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造门不前而反”“兴尽而反,何必见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等句,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故答案为:⑴ B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一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非宁静无以________

无以广________

年与时________

于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2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3)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到达,达到广是古今异义词,增长的意思。

2)本题句中的静(摒弃干扰,宁静专一)、以(用来)、养德(修养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勿(不要)、以(因为)、恶(坏事)、为(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诫子书》一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乙】文写先帝告诫儿子要从小善做起,成就大德;要广泛读书,增长智慧。据此对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⑵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有剩骨           止:________

而两狼之并     驱:________

一狼其中         洞:________

屠自后断其       股: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御狼)——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通(或:只;仅);追赶;打洞;大腿

2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3)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打洞。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离开。:像狗似的。:原来。还有其一犬坐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文言文情节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要依照题干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可分别概括为惧狼杀狼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可提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或:只;仅);追赶;打洞;大腿;

⑵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下列划线词与为师矣一句中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

B.一战

C.调素琴

D.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A

2B

3C

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按时的意思。故选A

2可以为师矣一句中凭借的意思。A.以:因为;B.以:凭借;C.以:来;D.以:认为。故选B

3A.错误,可以为师的前提是温故而知新,除了温习旧知识,还用善于思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B.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珍惜时间;C.正确;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C

4)此句重点词有: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贫民百姓。

5)从文章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文言文阅读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尊君在________    ②而去________  ③三省吾身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

3)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

【答案】 1)同;舍弃;每天

2)元方;家君;君;家君

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通假字,属于古今异义词。

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

故答案为:;舍弃;每天

元方;家君;君;家君

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

俄而雪骤________

俄而雪________

差可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答案】 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2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ABD理解正确。C 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故答案为: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⑵ 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⑶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0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尝:曾经,从前。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对子骂/父

D.见/地有片金

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内集/三省吾身

B.元方时七岁/与时驰

C.太丘舍/一狼径

D.华捉而掷去/ 丁氏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

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答案】 1D

2C

3D

4)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

5)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

【解析】【分析】(1A.王凝之为人名,不能分开,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B.应在主语谓语之间分开,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为两个动词短语,应为:对子/骂父;故选D

2A.日子/每天;B.年纪/年华;C.离开;D.代词,指金子/助词,的;故选C

3A.翻译错误,应为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理解错误,从前文俄而雪骤看出雪下的不小;C.理解错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敬辞;故选D

4)本题句中重点词语:故,像原来一样;废,放下。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特点。无论选谁,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明喜欢的理由。如果选谢道韫,就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等语句分析,可以看出谢道韫是非常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如果选元方,就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等语言和动作来分析,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落落大方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如果选管宁,就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等动作分析,可看出他具有做事专一,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甲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丙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故答案为:⑴ D⑵C⑶ D

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

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然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子书 ________

非宁静无以________

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答案】 1)诫(告诫、劝勉);致(达到);险(轻薄)

2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B

【解析】【分析】(1戒子书:劝诫儿子的书信。戒,劝诫,告诫。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

2)本题注意:无以,没有办法。广,增长。才,才干。成,达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复,又。何,怎么。及,来得及。

3)结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在书信后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① 诫(告诫、劝勉) 致(达到) 险(轻薄)

⑵ 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⑶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列子》)

【注释】狙:猕猴。家口:家中口粮。诳:欺骗。  ④芧:,橡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众狙不驯于己也/ 择其善者而从

B.朝三而暮四,/挂齿

C./隐若现

D.俄而匮焉/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3朝四而暮三,每天吃的橡果总数其实不变,为什么众狙皆伏而喜?这表现了狙的什么特性?

【答案】 1D

2)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3)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解析】【分析】(1A.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 足够;值得。C. 你们;好像。D. 不久;不久。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技巧:句子成分;分句;关联词;虚词。爱狙(他很喜欢猴子)/养之成群(养的猴子成群)/能解狙之意(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狙亦得公之心(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3)结合先诳之可知,这位老人是想骗这些猴子,而最后成功了,可以猜测猴子应该是不识数的,以为自己多得了,所以高兴。结合题干问题表明了什么特性可知,是要从猴子们的行为分析出其人性上的特点,猴子们听到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就愤怒,听到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就高兴满足了,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故答案为:⑴ D

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陈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则民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庄王听/择其善者而从

B.兵伐之/国家亡匹夫有责

C.民怨/子在川

D.陈焉/杀鸡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A

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3)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1A.代词,代宁国的建议;代词,善者。B.派;振兴。C.君主;方位名词。D.攻下;拿。故选A

2)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夫陈小国也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应停顿;而蓄积多,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后面应断句。赋敛重也,也是一个判断句。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短文中使者只看到陈国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没有去根据陈国的实际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去分析深层的东西。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虽然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老百姓赋敛沉重 ,陈国国君根本不关心民生,不明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道理,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

故答案为:⑴A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14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非淡泊无以志(________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诫,又作,劝解、劝勉之意。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答案】 1)明确、坚定;达到;增长

2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解析】【分析】(1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意思是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意思是达到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意思是修养身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句中淫慢意思是放纵懈怠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D项中诸葛亮不是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而是蜀国。故选D

故答案为:⑴① 明确、坚定 达到 增长

⑵ 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积累文学常识,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 失辔 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

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御:驾驶(马车)。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今汝   ________

四子寒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欺骗;离开

2)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3)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解析】【分析】(1今汝欺我的意思是现在你欺骗我的意思是欺骗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的意思是离开

2更(另,另外)”“复(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心疼自己的兄弟,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故答案为:欺骗;离开;

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f8c81c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f.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