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为学生学习数学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7-09-14 08:4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让评价为学生学习数学保驾护航

[摘要]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教学时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 充满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学生,对他们真情评价。

[关键词]: 课堂评价 多样化 差异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与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与把握思维方向,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关注学习兴趣,多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重要举措。

例如,张齐华老师在上《因数和倍数》一时是这样评价的:

师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

师:对照自己找出的36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

生:我觉得他是一对一对找的,这样比较快。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因为1×36=36,所以他先写了136,又因为4×9=36,所以他接着写了49,但是他漏找了两个因数,312

师:还有谁想说?

3:我从1开始想起,1×36=3613636的因数,2×18=3621836的因数,……所以,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

师: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

46×6=36,为什么只写一个6

5:我觉得写两个6重复,写一个就行了。

师:问得好,答得也好。两个因数一样时,通常只需要写一个就行了,这是数学上的规定。

6:我觉得最后要将这9个因数,按从小到大排 一排,看起来会更顺一些。

师:(对生1)你觉得呢?

1:我更喜欢自己的写法,每个因数是怎么来的,从写法中就一目了然了。

师:其实,写法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思考方法要有理。老师觉得,怎样更符合你的思考习惯,你就怎样写。 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7:我的方法和他有点类似,但是我用的是除法。

师:能把你的作业纸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生展示作业纸:36÷1=3636÷2=1836÷3=1236÷4=936÷6=6)

师:比较他俩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8: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考起来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9:乘法和除法正好相反,但结果一样。

10:用的都是乘法口诀。

师:两种方法,一乘一除,相得益彰,非常好!

……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到位而不越位,切实起到了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作用。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太棒了”几乎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盲目的浮夸代替了恰当的评价,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弊多利少。而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准确真诚,颇具针对性,“问得好,答得也好。”两种方法,一乘一除,相得益彰,非常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单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对不同思考方法的包容与接纳,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上,“怎样更符合你的思考习惯,你就怎样写。”教师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友善的微笑,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

二、关注体差异,及时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也不一样。课堂上如果我们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基础好的学生用不着怎样思考就能回答“好”,中等生可以达到老师的基本要求,但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困生会因为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对课堂失去信心。这一情况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水平作出针对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应及时追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上《圆的练习》一课中,教师课件出示下图,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小圆的直径是4厘米,那么甲、乙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

(学生陷入思索之中,过了一会儿,有一生说这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15.7平方厘米)

师:请小组内同学商量一下,这个结果可能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小组合作)

1:我们组认为,可以写出一个公式:(πR2一空白部分)-( πr2-空白部分)= πR2-空白部分-πr2+空白部分,空白部分相互抵消,所以结果是πR2-πr2,正好是两个圆面积的差。

2:我们的方法是假设大圆面积为8,小圆面积为6,空白部分为1,那么8-1=76-1=57-5=2,与8-6=2的结果一样。

师:刚才我们能群策群力,用公式推导法和假设法来证明自己结论,真不简单!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这一题,甲与乙这两个阴影部分都是不规则图形,无法求出它们的面积,但我们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转化为一个非常的简单的问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在一个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没有予以肯定,而是提出“这个结果可能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经过小组合作,有的想到了公式推导法,有的想到了假设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正是通过及时评价,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无穷潜能;通过及时评价,暴露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活动。

三、关注学生主体,多元评价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多元的评价标准,让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发展性;课堂评价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采取自我评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1、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在练习中,听听学生对这次练习检测结果自我评价如何,让学生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当授完新课小结时让学生说说“你在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有何体会?有何遗憾?” “你能用一个词来对你本节课的表现作一评价吗?” “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更明确了以后学习的方向。

2、学生互评:

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当他对别人作出评判时,正是自己对知识点做出的全面认识。例如我在《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纸片折出。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纸片。老师一看,他把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

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你能说说这样折是什么意思吗?)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2份就是它的

师:那其中的一份呢?

生:可能是!

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这个小朋友却折出,大家对这事怎么看?

1:老师,他上课一定走神了,没听清要求。

2:他听话,自作主张,应该批评他。

3:我以为既要批评他,也要表扬他。

师:噢,说说你的看法。

3:我批评他不听讲,但要表扬他教给我们一个新的分数。

师:你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很辨证。

4:老师,我觉得他真了不起,挺有想像力。

5:老师,他能举一反三地学习。

……

师:我真的好佩服你。老师只教了,你却能勇敢地创造出一个新的分数,这样的学习才有创造性!

观念不同,给出的评价也就不同。起初,学生的评价想到的都是缺点,然而,生3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优点,犹如二月春风,暖人心田。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学生评价迅速由批评转化为接纳、欣赏和激励。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激励别人时,就更容易汲取别人的优点,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

3、教师评价:

苏霍姆林基这样说:“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向着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视学生具有多元智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发展学生潜能。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如下教学案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对折,剪出一幅美丽图案。

(学生剪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五角星、苹果、蝴蝶、房子、手拉手跳舞的小女孩……)

师:请观察这些图案,联想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图案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部分能完全重全。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真棒。

:我觉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能把常常 过的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准确地找出来。真不简单。

生:蝴蝶、飞机、蜻蜒,还有我们校服上的图案也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孩子。

生:教师,我还有补充,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还教室的窗子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能从前面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作出补充,你真是一个认真听讲、于思考的孩子。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就能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四位同学表露出来的不同智能倾向,评价时,很自然地流露出教师对其项智能的肯定和赏识,评价标准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彰显特性,张扬个性。

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为学生学好数学保驾护航,让学生满怀热情地爱上数学,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爱上数学,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向往的乐园。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教学参考》

3、雷玲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e0f8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4.html

《让评价为学生学习数学保驾护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