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人才谈教育百家号教育领域归类

发布时间:2020-05-06 05:3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归类人才谈教育]百家号教育领域归类

被一分为二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去年终于合璧,在海峡两岸闹得轰轰烈烈。我注意到了这幅数百年名画,很有意思的是,这幅画竟然是黄公望七十多岁才开始创作,经数年完成的,堪称他最好的作品。七十多岁,还有这么好的创作力,令人感佩之余,不由得思考年龄与创造力的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才的认识问题,是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对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戴维·格兰森通过数年精心研究,对人才做了分类:一类是概念型人才,属于少年天才型,比如画家毕加索,26岁就完成了生平最好的作品之一《亚威农少女》;另一类是实验型人才,属于大器晚成型,这类人才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试错,很晚才完成伟大作品的,比如“现代艺术之父”塞尚,67岁去世前完成的作品才代表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主要作品都是在40岁之后完成的。

格兰森的这种人才归类对教育有两点重要意义:一是教育是增强人才成长的可能性,包括教师和学生;二是打破了我们对“少年天才”的崇拜和对潜在的“大器晚成者”的忽视。

作为教师,我觉得,一定不要轻视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这种轻视,有时候是一种蔑视,让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既不符合师德,也是不懂人才展现才能的规律的表现。李白说过,“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我见过一位当年考中专时英语只考几分的学生,因为英语老师很瞧不起他,他就来个“我就不学你的英语”来对抗。他的老师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数年后这个自己如此瞧不上的学生会在美国读法学院,当起了大律师。其实,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身边发生的类似事情应当不太稀罕。有些人有后劲,只是时候未到,条件不具备,还没有展现出来而已。

所以,我们的老师应当善待每一位学生。即使他们未来平平凡凡,当老师的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平凡而冷言冷语伤害他们。

“少年天才”和“大器晚成”两种类型的人才,都一样要重视,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成长,我们都应该力求让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可是现代社会对大器晚成型人才很不利。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这话在现代社会,太有道理了。一个人成名后,各种资源和支持都来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如果他们不会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话),这样就出现了名人更容易出成绩,于是更加有名的循环;而出名晚的人,面对有限的资源被不均衡分配的局面,出成绩、出名就非常困难了。这个马太效应让“大器晚成”者成才更艰难。

为了避免对“大器晚成”类型的人才的扼杀,当教师的,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凭自己的良知和爱心,如佛看待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决不可轻视他们中的某一个,更 __出像“你要是能考上大学,我围着教室爬几圈”,“你要是能成才,那才叫活见鬼了”之类的话。有上进心的青年教师,有些虽然走得慢些,学校领导也一样要扶持,慢工出细活;已经成名的名师,不妨利用资源,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道,打造一个优秀教师团队,通过这种团队交流沟通,让不管是“少年天才”型还是“大器晚成”型的老师都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教师成长、学生受益、教育受益的理想结果。一个教师,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人,而学生的成长是诸多教师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教育,既是教育学生,也是教师的自我教育。人才有“早慧型”,也有“晚熟型”。格兰森对人才的这种归类,对我们的教育确实富有启发性:我们不仅要善待“少年天才”,更要善待每一位潜在的“大器晚成”型人才。

(陈心想,1975年出生于河南永城一个小村庄,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xx年获得麦克阿瑟学者奖学金,同年8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中文文章曾在《读书》《书屋》《教师博览》等刊发表,文集《明尼苏达札记》xx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插图:陈 罡)

责编:周正旺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899c40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e.html

《归类人才谈教育百家号教育领域归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