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的教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21 20:28: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意象的教学价值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路小学 黄吉鸿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意义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的过程是个性化的,也富有创造性的。这是语文教学精彩所在,也是文本的生命所在。正如萨特说的:“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作阅读,而且,文学只能随着这种阅读的延续而延续。除去这一条,纸上就留着黑色的污迹。”当然,教学时这种自我对文本的重组和建构是令人痛苦的,我们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就好像去规划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一样.面对文本,我们往往无从下手,急于寻找一条通往无限风景的巧妙甬道。而大量抒情性文本中的意象存在,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端口。教学这一类文本时,要注意发挥意象的价值。

一、文本自身的文学性,使意象成为解读文本的灵魂

“圣人立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象”指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意”则是哲理思想。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和“象”的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客观世界的“象”一旦被作家的“意”相结合,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意象就是情和景的融合体。如果说文本是一片草地,那么意象就是其间最美艳的花朵。一眼望去,夺你的眼,摄你的魂。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艺术最小的基本意义单位,是作品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作者创作作品,是他情感表达的需要,其作品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寄托,而这些情感、意义往往又借助于他在作品中意象的创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借助“枯藤、老树、昏鸦”系列意象,表现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情绪;借助“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有关;“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最为常见的、普遍的意象是“月亮”,多少文人墨客对它情有独钟,用它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想。也正因为有了意象的存在,使得多少作品焕发了绵绵不息的生命活力。“游子身上衣”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了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是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象征。对于作品,人们可以忘记它的某些细节和情节,但人们却对它里面的意象记忆不褪色.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那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意象.在这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中,渗透着非常浓烈的父子之情,一种血缘之间的世代情谊。正是这个意象,使得这篇名作充满着艺术的神奇魅力。

教学时,我们应当聚焦文本中的这些意象,对这些凝聚了作者千百柔肠,万种愁思,无限才情的文本之花进行锁定.把握住了文本的意象,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心跳,文本的灵魂.

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让意象成为解读文本的抓手

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学一定要切切实实地立足语文的本质特性,比如语文的情性,语文的感性,语文的个性,语文的童性,语文的诗性,还有语文的工具性,这是语文自己的色彩。在这些语文理念的导向下,我们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解构,就必须具备一对敏锐的情感触角,一双独特的感性目光,一种多元的阅读思维,一颗纯真的儿童心灵,一份浓浓的诗意情怀。教学时,只要立足文本的意象,着力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反复的琢磨,可以让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可以让语文焕发它的真正色彩.

()意象让语文教学充满情味

情感是语文的生命,是语文能吸引一代代苍生的最大魅力所在,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滋养人,以情陶冶人,丰厚人。而阅读文本的目的就是求得读者和作者情感的链接和心灵的沟通。感受着作者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感受着作者的心跳呼吸。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荠菜就是一个意象,让学生反复品析“春天的荠菜”,读出个中情味,他们会发现有多少的感激、期盼和向往寄托在这翠生生的、嫩绿的荠菜里面,于是,一下子学生感受到了张洁那颗怀旧的心灵。教学《杏儿熟了》一文,让学生仔细咀嚼“杏儿”这一意象,透过那一个个、一串串弥漫着生命芳香的杏子,悟出真实心怀,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成熟的喜悦其实是一张虚幻的面纱,无限的怀念和幽思,深深地追忆和依恋,才是此文本的真情真义所在;教学《枫桥夜泊》,让学生站在寒风秋月里的枫桥边上,一次又一次地潜心涵咏,吟诵叩读,他们的心头会落满那冰冷的霜花,会回荡寒山孤寂的钟声,会闪烁江枫如豆的渔火,会萦绕夜空凄凉的乌啼。于是,孩子们穿越了千年的茫茫,读懂了那片久远的心情。意象,是语文教学这首乐曲中最灵动的音符。

()意象让语文教学洋溢美感

语文浸染着“感”,感受,感知,感觉,感触,感想,感悟,感动。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接收、吸纳、品析文字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图像,也就是说人的直觉阅读思维是充满了形象和物象特征的。读者阅读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他们对文本的文字内化和场景再现过程,然后,随着阅读层次的深入,达到进入文本的真实意境,达到人文合一,文即是我,我即是文的境界。从小学生的思维结构、状态、品质来看,他们强于形象思维,强于对一些物象的识记、通感。所以我们的解读文本之策略从一些最为突显,最为集中的意象展开,好比庖丁解牛一样,找准文本解读的极佳甬道,选取解读文本的最佳视角。教学《背篼》一文,很快这一篇最具有丰富意象的优美短文的系列意象有如一条美丽的意象链,呈现在学生的阅读视野里,五彩的晚霞,轻柔的山风,缠绵的小溪,依恋的鸟儿,袅袅的炊烟,温馨的农家,红红的山柿,成捆的药材,微笑的小脸,还有沉沉的背篼,这丰富的意象群组成了一个多么美的意境。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便也成了教学的几大板块。通过对意象的层层品赏,悟出象外之形,意外之情,领悟美的多层内涵,勤劳之美,温馨之美,活力之美,关爱之美,亲情之美,如同那美丽的云朵,盛开在思想的天空。山道山风晚霞,小溪小鸟人家,山柿药材笑脸,夕阳西下,山娃打柴归家。意象,给教学带来了美的享受。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学生通读课文之后,举象显形,忘不了的是扬科那双闪烁着灵光的眼睛,闪烁着渴望的眼睛,同时也闪烁着害怕、恐惧的眼睛,闪烁着无言的悲伤和痛苦的眼睛,以至于他死不瞑目,怒视苍天的眼睛,让人心沉心痛心碎的眼睛。以“眼睛”这一意象为教学的支点,一下子就抓住了文本的主题,好比给一首曲子定了精准的调子,为接下来精彩演奏打下了成功的基础。使整篇文本的教学都充满了感性的光辉,从而使文本的人文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教学《月光曲》一文,如何让学生对较为抽象、空灵的音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又避免陷入本末倒置,对于语文本体的漠视,却偏爱于对乐曲意境的理性分析。在处理教材时,充分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对于乐曲意境的描写当中觅得禅机。三个月光下大海的意象群组构了此曲的意境。那么,解构时从乐曲的源头入手,回读上文,观读下文,赫然发现,此曲所描述之意、之情、之韵,竟是那晚大师的心灵经历的再现。月光下,海面微波粼粼,风不起,浪不涌之意象,就诠注了大师那晚月下独步的悠悠;月光下,波涛汹涌,浪花绽放如朵朵白莲之意象,就寓意了大师感动于兄妹心之善,情之深,姑娘对音乐盼之急,爱之切,而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的激动;月光下,大海掀起惊涛骇浪,如雷霆万钧,似万马奔腾之意象,演绎了大师意外遇到知音之喜,发现盲姑娘音乐天赋之惊,同时更加对于姑娘不幸的深深同情等种种份杂的情感如千丝万缕交织在一起,最终要把这百感交集的情感来一次喷薄之无比激情。这情和这境巧妙地吻合,这意和这象浑然地天成,成了教学的一道风景。教师用简笔画对这些意象进行了更为直观的物化,用“横线”“波浪线”和“大波浪”分别表示三种心情,表示乐曲的三段乐章,达到了文字、音乐、绘画的和谐和统一,灵活整合。这是意象教学的一个智慧。

()意象让语文教学焕发灵性

语文飘逸着个性的魅力和灵性的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有关教学建议第五条中对阅读的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产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效地利用意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智慧,就能很好地达成这个目标。

首先,阅读是对文本的一种个体意义上的或者说是群体意义上的意义重构。这正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学生对于文本解构的重构性,也基于学生本身存在的经验、知识、智力、能力、思维、情感等众多客观实在的差异性,也注定了学生对于文本意象建构的多元和多维,丰富和精彩。一句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面对着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有人说他是横卧在北方山岭上的一条巨龙,有人说它是一位披着坚实盔甲的青铜武士,有人说它是一本血泪凝聚的史书,有人说它是一位历尽岁月沧桑的老人,有人说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还有人说它是一道坦露着的无法愈合的长长的伤口,更有人说它是一条血肉相连的拉链。个性的真实展现,智慧的自由飞翔,自然造就了意象的无限精彩。

《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对于文本的不断解读,有着不同的内在境界。第一层次,荠菜还是那荠菜,那给了我希望,给予我快乐,给与我生命的荠菜。这是初级境界:其高级境界是,荠菜不再是荠菜,它是孤独的我的朋友,听我诉说,知我心意,和我相伴相随;它是我饥饿时的救世主,给我辘辘的饥肠以甜美的食物,给我羸弱的生命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我痛苦时,它就是我至亲至爱的亲人,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它是我的希望,是我的一切。而第三境界,也就是教学的终极境界,荠菜还是那荠菜,它只是一个意象,寄托了我的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记录了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它绿绿地开在我心灵的原野上,是一棵属于心灵故乡的野菜。

文本中最富有灵性的是意象,最能凝聚作者智慧和个性的还是意象。作者创造的意象是个体的,是主观的,可能也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在他创作的特定年代,它的含义也许作为远离那个年代的我们很难读懂。但也正因为作品的永恒性,正因为时代不同,读者不同,才赋予它缤纷多彩的生命天空。《落花生》中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这两类意象就是一个例子。在许地山那个年代,花生被作为一种比较谦逊的、藏而不露的人才而推崇,桃子、苹果、石榴则代表一类张扬、炫耀的人群。而在我们的学生眼里则完全有了新的诠释,花生是一类实干的老实人,比较沉稳,务实,适合搞一些研究工作,桃子、苹果、石榴它们则是青春偶像派人物,它们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展示自我风采,非常适合这个时代的时尚和旋律。它们可以胜任于模特,空姐等职业。这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化的,具有时代感的意象解构。

()意象让语文教学富有诗意

语文充满着童心、童趣、童真。童心皆是诗,自然,语文也散发着诗意的芳香。当语文的人文价值受到应当的重视之后,语文它高扬着人文的大旗,曾经久远了浪漫的语文再度复活了,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得到重生了。这是情感和理性共同飞翔的时代。从知识的、纯工具的语文,到智慧的、感性的语文,再到人文的、文化的、生命的语文,我们追求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我们的教学视野更为广阔,教学策略更为大气,诗意语文也如同春日的花朵,绚丽开放。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审视文本,我们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了那诗意的花朵——-意象。在《五月端阳》教学中,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对民情风俗的熟悉,我们还要去追寻其中的精神之光。于是,我们把敏感的心融入于字里行间,我们用迷茫的眼睛去探索文化的脚印。终于我们锁定了一组非常普通却又被我们屡屡忽视的意象——“龙舟”。龙舟,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体现,用艾略特的话说,它是一种人类情感诉诸艺术形象而形成的“客观关系”,也可以说是人类或民族心理深层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龙这一意象,由来以久。一直以来,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力量之象征,我们一直以龙的国度,龙的传人而骄傲、自豪。当我们很高兴发现了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时,我们已经点燃了这个文本精神的火把,照亮了整个文本所处的文化的天空。通过时空链接,矛盾呈现,明白龙舟竞渡的要义所在。紧接着聚集“龙舟”,先激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通过找龙字成语,初步体会“龙”之力量;接着通过诵读品析,加深体验;而后凭借媒介形象再现赛龙舟的激烈场面,把意象用图象来重新建构,使学生充分领悟赛龙舟的真正意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二次时空对话,把赛龙舟这一意象跟中华民族的斗争足迹,奋斗精神和成功光辉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龙舟精神就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精神的浓缩和真实写照。水到渠成地对“舟”这一意象进行了剖析,舟寓意“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是民族的“诺亚方舟”,是团结之舟,奋进之舟。文本的文化精神和人文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面对文本,就好像我们站在一条文字的河畔,我们在寻找着过河的渡口,我们在寻找着下河的路径,我们在寻找一条通往河流源头的智慧之舟.一言截断千江口,万仞峰前始得悟.抒情性文本的教学,如能充分发挥意象的教学价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设计,一定会实现语文教学的精彩,真正让文字散发生命的酒香,真正让乡音里的故乡美丽地回归,真正地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里听到文字灵魂的深情歌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debbee6f1aff00bfd51e04.html

《浅谈意象的教学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