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路 昂首壮歌行

发布时间:2013-05-29 17:36: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十年发展路 昂首壮歌行

——如皋市民营表演团体发展纪实

入秋的夜晚,如皋市九华镇笼罩着一片安静祥和,又隐隐透着一分过节似的热闹。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在晚饭后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结伴奔向郑甸社区农民大舞台。此刻,6600平方米的广场上人头攒动,近万名观众汇集一堂,欢快的歌声、热烈的掌声、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

这是如皋民营表演团体“百团义演”活动首场演出的场景,由如皋市委宣传部、如皋市文明办、如皋文广新局共同主办的“百团舞皋城、喜迎十八大”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帷幕。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如皋民营表演团体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变化中谋创新,历经摔打蜕变、破茧成蝶,实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华丽转身,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队伍和装备:在发展中壮大

80年代初,如皋民营表演团体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一度出现过内容粗俗的情况,社会反映强烈,争议不断。在“管理好”与“扼杀掉”之间徘徊的时候,如皋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既直面正视问题,又强化管理、扶持服务,保住了创建之初的几个剧团,为民营表演团体的繁荣发展留下了星星之火。

改革开放以后,如皋市民营表演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如皋登记在册的119个民营表演团体,从业人员1000多人,每年演出都在27000多场次,观众累计达700多万人次。

因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民营表演团体在引进新人、培育人才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不惜重金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了一批有艺术特长的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一批在演艺界小有名气的艺人的加盟。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民营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中,艺校毕业生和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近100人。

人才配备由弱到强,舞台装备也由次变优。随着演出收入的增加,各民营表演团体都把提升装备质量作为加快自身发展、占有市场的重要方面。过去的“洋喇叭”变成了如今的现代专业音响,过去的“碘钨灯”变成了现代专业灯光。成立于2000年的如皋市青年艺术团,起步十分艰难,缺资金、装备简陋、没有专业的演员。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团在2007年一次性购置p7.62Led室内全彩大屏60平米,2009年又添置了线针音响、16LED灯、8台光速灯及其他相关设备。演职人员已达到40名,该团不仅演戏,而且录办大型会务、现场布置礼仪、婚庆、开工开业庆典等专业服务。

随着民营表演团体逐步走向专业化,分工不断精细化,一批演出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相继出现。他们有的在剧团和群众之间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根据群众的需求,为剧团找场子,为场子找剧团。有一定经济实力、熟悉演出装备的专业人士各显神通,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从民间文艺演出中分得一杯羹,办起了舞台音响灯光出租、运输装台、剧目创作、舞美设计、服装制作以及餐饮、运输等相关经营项目,形成了民营表演服务一条龙,拉长了文化产业链,推高了民间演出市场的火爆和相关产业的繁荣。

节目质量:在丰富中提高

10年前,如皋民营表演团体的表演形式只有八个字: “吹吹打打、哭哭唱唱”,最为典型的就是“唱堂会”。随着文化需求多元化的发展和一批外来民营表演团体的进入,“鲶鱼效应”逐渐突显,各民营表演团体穷尽心思,在节目表演形式上做足功夫。目前,如皋民间表演团体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既保留了僮子戏、黄梅戏、越剧、小品、歌舞等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杂技、二人转、变脸、魔术等外来艺术元素,形成了30多家以九华通剧团、长江黄梅戏团等为代表的戏剧类演出团体,60多家以和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兵演艺公司等为代表的歌舞类演出团体,7家以大头歌舞团、南黄海杂技歌舞团为代表的杂技类演出团体,3家以星光残疾人艺术团为代表的特殊表演团体,以及 10家一人歌舞团。只要肯花钱,想看什么点什么、点什么有什么的“菜单式”服务方式已成为如皋民营表演团体生存发展的新潮流。

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节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各民营表演团体不断推出既“接地气”、又引领时尚的文艺节目。与此同时,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热忱帮助,每年下发几十个剧本,供民营表演团体选用。一大批宣传重大决策、法律法规、创业致富、传播先进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节目登上舞台,让老百姓既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又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提升着自身的文明素质,“越来越有看头”已成为社会普遍评价。过去是掸去身上的泥土就上台,拿起话筒就唱歌,东扯西拉、信口开河;而如今是花钱买剧本,聘请专业人员现场指导,讲究灯光效果运用。近几年间,如皋民营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一批精品力作纷纷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奖。杂技《少年英豪》获江苏省首届民营表演团体优秀节目调演金奖;舞蹈《倒花蓝》银奖;曲艺节目《改行》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演出荣获二等奖;《泪碗》获南通市法制调演一等奖,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真情》参加省法制调演获得高度评价;如皋小伙王勇登上央视《星光大道》舞台,一鸣惊人,成为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南通第一人,被网络票选为2011年度“人气王”。

社会影响力:在扩大中提升

“僮子戏”走不出九华、通州,如皋民营表演团体只能在如皋境内“打圈圈”,是10年前如皋民营表演团体的真实写照。10年后的今天,如皋民营表演团体足迹不仅遍布如皋20个镇、332个村,占领着南通、通州、如东、海安、东台、泰州、靖江、张家港等周边市()广阔的民间文化市场,甚至南下北上,南至广州,北至东三省;不仅演于农村,演给农民朋友看,还逐步走进城市,演于剧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不仅与同型同质的民营表演团体PK,还与专业团体同台竞技。每场演出观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如皋多数民营表演团体的演出档期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九华通剧团今年订单数量已排至2015年。

民营表演团体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不很苛刻,因陋就简,田间地头,广场空地,都可以成为他们演出的舞台。如皋民营表演团体从选择国办团体难以涉及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起步,寻找发展空间,始终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最基层,把服务的对象锁定为农民。如今,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企业庆典,“请剧团、唱大戏”已成为如皋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近10年来,如皋民营表演团体稳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的同时,把自身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党委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等公益性文化活动,自编自演,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发动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凝聚、稳定人心,推动中心工作。涌现出《左邻右舍》、《能媳妇》、《二亩半》等一批艺术性和政治性兼备的精品力作,涌现出如皋雉水流韵艺术团、江安宁通社区艺术团、长江镇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天马歌舞团、皋城艺术团等一批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的优秀民营表演团体,成为如皋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民营表演团体的发展带来了民间艺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民营表演团体演员办团以前绝大多数生活比较困难,工作没有着落,社会地位较低。这些农村文艺爱好者,图强发奋,以吹拉弹唱、说书小品寻找出路,以文艺特长兴办剧团。通过自身艰苦努力,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由过去“唱戏的”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过去名不经传的“泥腿子”演员现在都是农民心目中的“明星”。与此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一般演员平均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多的可达4万元以上,有的达10万元,团长收入则更高。过去住草屋平房的演员,大多数早已盖上楼房,建起了小别墅,买起了小汽车。为了事业的发展,不少有眼光、有抱负的剧团,不断加强装备,购置先进的音响灯光器材,他们在农民致富奔小康道路上一路领跑,一路风光。

作者:水秀平 张建业 李雯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d59c7b561252d380eb6e48.html

《十年发展路 昂首壮歌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