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发布时间:2011-07-06 20:20: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 什么是管理?

从字面上看,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或管理活动的存在须具备的条件:①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②一致认可的目标。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责任是什么?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有三个层次: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主要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其创造热情,求得最佳效果。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具体来说,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基本职能或工作,来实现管理的任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有效方法或“诀窍”。像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获得预期效果。就是说,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决方法来高效实现目标。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而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解释为基础。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他对学习管理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可促使人们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这就是说,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须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这就是管理的两重性。

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掌握管理两重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第三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二、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有三方面:①生产力方面。②生产关系方面。③上层建筑。

2、从历史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具体包括:①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承担哪些职能。②执行这些职能要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③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④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得方法论指导。

二、系统方法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角度看,系统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系统是一个实体如组织;一个含义是指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系统方法: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这里有必要把系统的特性和系统的观点作简单介绍。1、系统的特性有:①整体性②目的性③开放性④交换性⑤相互依存性⑥控制性。 2、系统的观点有: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迷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观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总结

管理学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作为标志,由此管理学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可分六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理论。

二、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管理实践是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所产生的。人类进行的管理实践,大约超过6000年历史。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筑规模足以证明人类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在古代史籍和各种著作可见有关管理思想的论述。 《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记载,西伯来人领袖摩西的父亲,对摩西事必躬亲的做法提出建议:“你应当把有才能的人挑选出来,让他们充当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他们应对每一件小事做出判断,但每一件大事,他们应向你报告”这体现分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典籍,如《周礼》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具体叙述。《墨子》《孙子兵法》等书对于管理的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的精辟见解,秦始皇改订李锂《法经》从规定到实施都体现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种改革和创新精神。

三、管理理论的萌芽

1415世纪,欧洲就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又经过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终于建立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阶段。 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问题。这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动力、资本相并列的是萨伊,他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创立了把政治经济学体系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的所谓“三分法”提出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说,即所谓萨伊定律等一系列庸俗理论。他是首先承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的人。 2关于管理的职能。1819世纪的一些经济学家已提出管理的一些职能。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3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经济学家把这问题分三层次:①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通过国际贸易来沟通。②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③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 5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 6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7关于工资和激励。德.拉维勒耶认为存在五种不同情况:①全部保留其产品,即全部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人。②能分享自己所生产的利润的人。③按照自己所做的工作得到报酬的人。④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得到报酬的人。⑤奴隶的产品则归其主人所有。 总之20世纪前得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表现在:1、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动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为管理学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制度背景。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普及和发展,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生平 1856—1915)生于美国费城律师家庭,年幼喜欢研究实验,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后因眼疾缀学。1878年在钢铁厂党技工,于1884年提升为总工程师。1890担任总经理,1893他独立开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1901他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进行了著名的“搬运工铁块”和“铁锹试验”1915321于费城去世,墓碑上写着:科学管理之父—F.W.泰罗。 他在管理方面主要著作1895《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1911《科学管理原理》。

(二)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工人”。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得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④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须来一次“心理革命”。⑥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三)其他代表人物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影响很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有:1、卡尔.乔治.巴思,美籍数学家。他是泰罗最早、最亲密合作者。2、亨利.甘特,美籍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他是泰罗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亲密合作者,他们配合使“科学管理”理论得到进步发展。特别是他的“甘特图”是当时计划和控制生产的有效工具,并为当今现代化方法PERT奠定基石。3、吉尔布雷斯夫妇,美国工程师,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特殊贡献。他们采用两种手段进行时间与动作研究:①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动作,吉尔布雷斯称之为“therbligs”。②用拍影片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寻找合理最佳动作,以提高工作效率。4、哈林顿.埃莫森,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工作者,他提出了提高效率的12条原则:①明确的目的②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虚心请教④严守规章⑤公平⑥准确、及时、永久性的记录⑦合理调配人、财、物⑧定额和工作进度⑨条件标准化10工作方法标准化11手续标准化12奖励效率。

二、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一)法约尔的生平 1841—1925生于法国小资产家庭,17岁考入一国立矿业学院,31被任命为总经理,1918年退休任董事,直到192512月去世,享年84岁,他生平及所发表著作分为四个时期: 860—1872年他担任管理职务,才智用于采矿工程问题上,特别是防止矿井的火灾事故。 873—1888他已是矿井总管,他思想随之转较高业务问题上,特别是如何保证矿井的寿命问题。 889—1918这是他伟大成绩时期,他出任总经理,采用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公司财力已达到在法国不可动摇地位,这一成功至今为法国工业史上美谈。

1919—1825年法约尔退休后,仍致力于普及自己管理理论工作,这是他三十年来在事业上取得惊人成就总结。

1916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问世,这是法约尔管理理论代表作。

(二)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书中从四方面阐述管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管理的十四原则:①分工②职权与职责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个人报酬⑧集中化⑨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4、管理要素 法约尔提出,管理职能活动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管理职能组成。计划是管理职能中一重要要素。组织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训练和参谋机构的建立等。法约尔贡献在于对组织管理进行系统地、独创地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对后来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他还是一般管理理论先驱者,是伟大管理教育家。后人称他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三、马克斯.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一)韦伯的生平 生于德国埃尔福特一富裕家庭,1882他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于1889撰写了关于中世纪商业公司的博士论文。他参加三次军事训练,在管理方面贡献是在《社会后人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泰罗、法约尔、韦伯及其他一些前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为以后管理学者所研究、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较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管理学者林德尔.厄威克和美国管理学者卢瑟.古利克。厄威克主要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他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1、目标原则2、专业化原则3、协调原则4、职权原则5、职责原则6、明确性原则7、一致性原则8、管理宽度原则9、平衡原则10、连续性原则。 古利克主要著作之一是他和厄威克合编的1937年《管理科学论文集》反映当时在管理学上有不同意见的一系列论文。古利克把古典管理学派管理职能系统提出了有名的“POSDCRB”七职能论。七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说的行为科学理论

位于芝加哥郊外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尽管具有较完善娱乐设备、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依然愤愤不平且生产效率也很低。为探求原因,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帮助,西方电气公司邀请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和洛特利索伯格等来厂进行现场研究和试验。这是管理史上著名的“霍桑试验”由此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

一、梅奥及霍桑试验

乔治.埃尔顿.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后移民美国,1947退休,有关霍桑试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书1933《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1945《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研究分四个阶段:1、工场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二、霍桑试验的结论1 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三、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首先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组织行为学实质:就是包括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在内的侠义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对象和所涉及范围可分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一)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包括两方面: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可分三大类:①激励内容理论②激励过程理论③激励强化理论。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例如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人性的四种假设等。 (二)有关团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介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之间。主要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相互关系三方面。 (三)有关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有关领导理论、组织变革、发展理论。有关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有关领导性格理论、有关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第四节 管理理论丛林

由于人们在研究问题时,一般侧重本专业的特点,而研究的对象又是相同的,所以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这些学派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带着各自学科特点阐明现代管理有关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基本观点:1、管理是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学派的创始者。

二、社会合作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是人在意见、组织、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巴纳德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这个学派有很大影响。 怀特.贝克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法合力”概念对管理学也有很大意义。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①职能规范系统②职位系统③沟通系统④奖罚系统⑤组织规程。

三、经验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几位教授。这学派的主张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四、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这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获伯格的“动机保健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

五、群体行为学派 这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以至常被混同。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有人把这学派称为“组织行为”。50年代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所谓“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是一较新出现的学派,它归功于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的特里斯特。这学派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群体行为方式,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等影响。

七、决策理论学派 这学派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而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所以因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

八、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这一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

九、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筹学的方法在组织和管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特别是军事后勤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十、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提出适应特定情况的管理组织方案和管理系统方案。

一、战略管理提出的背景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条件1变化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2、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的逆转是企业外部环境第二个主要特征。3、无所不在的竞争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1、系统性2、长远预见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

第六节 全面质量管理

1994ISO9000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八项管理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第七节 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二、卓越绩效模式:1、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 卓越绩效标准由7个类目、19个条目和32个着重方面构成的。无论是对类目、条目、还是着重方面的要求,都建立在11条核心价值基础上。

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活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领导作用主要应履行哪些职责:①创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明确使命和存在的价值②制定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指导组织活动并引导组织长远发展③调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改进、学习和创新④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的忠诚,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第三章 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一般坏境 :一般坏境亦称宏观坏境或社会大坏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管理者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要考虑哪些因素: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经济环境: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社会文化环境:指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够成。

全球化环境的影响:全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全球一体化”不仅反映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它给组织带来的有挑战也有机会。

二、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具体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他具体环境因素。

供应商影响组织的3个因素:质量、价格、交货期。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组织环境4种状况: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第二节、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社会责任的含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2、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实质1、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与信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2、可建立有效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完善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行为 3、可督促企业主动协调有公众关系,争取他们理解,支持与合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环境。内容1、企业要保护股东及其他人出资人的投资,并使之得到合理受益2、对于新闻媒介企业要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真实性、客观性,接受社会舆论监督3、对于社区,企业应当经济参与公益活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社区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4、企业对于政府责任是遵守政府法令法规规定,接受部门监督指导和管理,自觉承担公民各项义务 5、对消费者而言企业应把满足顾客需要,尊重维护其合法权益,担负教育、引导消费者职责。

管理道德的含义: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个人特征:是指个人早年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它们成为组织中个人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第四章 计划工作概述

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计划工作的重要性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计划的种类1、按企业职能分类 2、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 3、按计划的内容分类 4、按计划涉及的时间分类 5、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

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方案 6、选择方案 7、制定派生计划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

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 2、目标的纵向性3、目标的网络化4、目标多样性 5、目标的时间性6、目标的考核性

组织目标分为3层次:1、环境层 2、组织层 3、个人层

三、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 3.凝聚作用 4、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第二节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每个自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目标和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目标管理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 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 3、检查和评价

目标的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 3、目标难以确定 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 5、不灵活的危险。

第三节 战略分析

战略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0f0741a8956bec0975e3fc.html

《管理学原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