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题(2016秋)

发布时间:2016-12-30 07:58: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题

2016秋)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说明:①选择题、名词解释按音序排列,简答题和论述题按教材内容的顺序排列。

②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中题号加框标红色的是20161213日中央电大网上所列的纸质考试重点难点复习题,但其他题目也要复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说明:选择题中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②一般按首字的音序排列;若题目开头为括号,则以括号后首字的音序排列。

C

1. 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2.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内容。

3.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4.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获取。

5. 城市规划是伴随着C城市的产生而出现的

6.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20)年

7. 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8. 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区域性 B、兼顾 C、综合 D、复杂)的特征。

9. 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行政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10. 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

11. 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治理方面的制度 B、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12. 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3. 城市环境具有(A、脆弱性 B、开放性 C、人为性 D、复合性)的特征。

14. 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5.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16. 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A、职业型社区D、居住型社区)。

17. D、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18. D、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D

19. 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政府的低效率 B、政府赤字问题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行为动机)。

20. A、伦敦)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F

21. 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

G

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23.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24. 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25. 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J

26. 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信息不对称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27. 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自来水 B、交通运输和金融 C、城市燃气 D、电力)。

S

28. 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外部不经济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29. 社区自治的原则包括(A、具有权威性的社区组织 B、形成有约束的集体选择 C、保证各环节有效监督 D具备健全的冲突协调机制)。

30. 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31. 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32.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有竞争力 B、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城市。

33.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34. D、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5.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36. A、市人大 B、市政府 D、市司法机关)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T

37. 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应对 C、危机判断 D、确认危机来源 )。

W

38. 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39. 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县级市)。

40.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41.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是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42. 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X

43. 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美国)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44. 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法国 B、荷兰 D、希腊)为代表。

45. 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德国 B、英国 C、丹麦)为代表。

46. 新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呈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A规划主体多元化

Y

47.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48. 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Z

49.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5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以“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 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特征。

51. 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巨物模式)。

52. 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外部性 B、公共物品 C、非对称信息 D、垄断)。

53.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4. 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5.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主要以(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为主。

56. 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57. A、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58. D、中共市委)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名词解释

C

.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取得认同和进行决策的一系列惯例、制度和活动的整合。

2. 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 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4.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的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分析方法: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先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条件进行系统性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危(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等。

8. 城市职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9.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0.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其的作用。

. 城市经济管理: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果的全过程

12. 城市财政管理:称城市财务管理,是指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所发生的所有资金筹集方式和支出形式的管理

.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14. 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 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城市建设用地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城市交通:是指城区范围内的交通,或称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城市交通是一个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交通系统。

. 城市物流:是为了满足城市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周围经济区域内人们生活及经济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城市内及城市与外界之间的物流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降低这一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物流优化活动。

.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 城市环境管理: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各种措施的综合

. 城中村: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周围农村土地被征用,村庄进入城市建成区内部的产物。“城中村”虽然在地域上已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但在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然保持着农村的旧模式,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成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死角”,又称为“灰色区”。

.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城市和乡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 城市-区域协同:大体包含两方面问题:一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一个或多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多利益而需要与辖区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协作的问题;二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辖区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保持同步、和谐的局面,并非完全相同,而是至少不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D

26.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

F

. 非常态事件广义的“非常态事件”是包含突发事件在内的城市非常规重大事件的总和;狭义的“非常态事件”是除了突发公共事件以外,城市预先计划会发生的非常规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

G

. 公共住房:是指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符合一定住宅质量标准的廉价住房,在国外又称为“公屋”。它一般具有社会商品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性质。

29. 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30. 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干预。

H

. 向协同:也称水平协同,既包括同级政府之间的协同,也包括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

J

. 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

K

33. 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P

.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Q

. 强调控模式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着较强的调控权力,并且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大区政府以协同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区域规划作为大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这种城市-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称为“强调控模式”。

R

. 调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施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虽然也设有国家级规划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全国或全区性的立法和分配国家对区域建设的财政补助,以此制订并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这种城市-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称为“弱调控模式”。

S

. 3R原则:是指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循环经济的行为原则(简称为3R原则)。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Reducing)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ing)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ing)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 社区自治是社区自组织治理的简称,是指不需要外部具体指令的强制,社区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取得共识,消除分歧,解决冲突,增进信任,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并使社区逐步进入“自我维系”状态。

39. 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40. 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1. 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42. 市行政地位:是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四个层次,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43. 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

44. 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 市场失灵: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T

. 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的公共紧急事件,又称“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的突发公共事件。

X

. 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Y

48. 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政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Z

.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 纵向协同:也称垂直协同,既包括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协同,也包括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的协同;协同的途径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简答题

说明:① 下列题后的页码是指《期末复习》册中的页码,另有一些题目后的页码是教材中的页码,请注意。因有些题目在复习册或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内容,供参考。

第四部分论述题中的要点也可作为简答题的答案;反之,简答题的答案也可以作为论述题的要点。

1. 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P2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 城市化浪潮的成因 P3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 城市管理的必要性 P3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 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 P3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 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

教材P2425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管理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融合;(4)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融合。

6. 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 P5

首先,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运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其次,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最后,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路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 管治(治理)的内涵是什么? P56

治理(管治)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是众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指示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8. 管治(治理)的特征 P6

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9. 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市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的行动应禀承哪些原则? P6

1)良性参与;(2)遵守法规;(3)透明度;(4)响应;(5)舆论导向;(6)公正与宽容;(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政可行的。

10.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内容 P67

1)市建制体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市建制体制是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前提,没有城市建制就谈不上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因此,城市政府管理体制首先应包括市建制体制;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城市政府管理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其关键在于城市权力系统之间及其上下级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研究的重点;而城市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1. 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职能 旧版教材P59

1)城市管理职能,如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民政管理等;(2)经济职能,即创办和主管经济实体;(3)协调职能,即协调辖区内单位之间、居民之间、街道与居民之间、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4)指导职能,主要指导居委会的工作。

. 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

P89

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等内容。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等。(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13. 电子政务包含的内容 P9

电子政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包括机构内部的工作流信息和从机构外部获取的业务信息;二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发布政务信息,供社会了解和使用,即“政务公开”;三是政府事务在网络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处理。

14. 新公共管理具有的特征

P1011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八方面的内容:(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报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 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的启示 P11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 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P12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 如何破解城市管理中的“囚徒困境”?(或:“囚徒困境”的破解对城市管理的启示)P12

城市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来应对囚徒困境提出的各种挑战:(1)构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城市公共管理体系;(2)加强城市合作、区域合作,构建信任合作机制:信任合作机制的构建本身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重要突破点。

18.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P1213

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城市发展战略制订的过程要点 教材P8889

1明确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应当最为关注如何使城市成为持续成长的竞争性城市;(2)关注城市的发展条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与传统、城市的区位与地位、城市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城市的产业状况与市场状况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等;(3)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 P16

1)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金融、财税等经济杠杆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2)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方法。3)法律方法。是指城市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城市经济管理的特征 P16

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2兼顾性即兼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本市的实际情况,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3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4复杂性。城市经济管理的复杂性是指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22.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旧版教材P193194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引导城市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措施 教材P101

具体措施:为稳定本地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造成的潜在影响等。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鼓励相关人员开展自主创业,多渠道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地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地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24.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P17

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25. 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

教材P106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1)筹集资金;(2)合理安排支出;(3)综合平衡调节;(4)财政监督和调节。

.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

P112113

市场失灵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1)垄断势力的存在;(2)外部性;(3)公共物品;(4)非对称信息。

.宏观调控的特征和基本手段 教材P113114

宏观调控的特征:(1)具有“公共物品”属性;(2)以“间接性”为主;(3)以“经济性”为主。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1)货币政策:通过货币的供给量以及货币的价格即利率的调整来影响经济的宏观发展。(2)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领域中能够被政府用来作用于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以求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各种财政行为。

.微观规制的类别和手段 教材P115116

微观规制的类别:(1)间接规制:主要指以形成并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基础,即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职能、建立完善的制度为目的,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而仅仅制约那些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行为的政策。(2)直接规制: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又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

微观规制的手段:除利用法律进行间接规制之外,政府的直接规制主要包括:

1)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进入规制:其主要手段有特别许可、特别注册制度和申报制;数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投资规制和产量规制;质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达标许可证、专门的检查监督制度等;价格规制:其主要方法有边际成本定价、平均成本定价、历史最高限价以及投资回报率定价。

2)社会性规制的方式有:禁止特定行为;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确立资格制度;检查、鉴定制度;基准、认证制度。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 P18

1)政府自身的行为动机;(2)政府的低效率;(3)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4)政府赤字。

. 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P19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 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 P4748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呈高文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呈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消除化。

32. 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 P19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自身特殊的国情条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33. 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旧版教材P247248

1)行政性组织: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如工商所、房管所、派出所等。(2)企事业组织:主要是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3)社团性组织:如社区居民委员会(实际上是半行政组织)、各类行业协会、街道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等。(4)社区成员。

. 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教材P139

1)拓展社区服务;(2)发展社区卫生;(3)繁荣社区文化;(4)美化社区环境;(5)加强社区治安

. 城市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

教材P139140

根据政府与社会结合的紧密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社区管理分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P2526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资金筹集渠道 教材P162

城市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来源于下列城市财政收入:(1)城市维护建设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3)城市公用事业附加;(4)其他税收以及若干种费用。

3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的总思路 教材P163

1)重新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可市场化与不可市场化的界限;(2)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3)利用项目的营利性吸引非财政投资。

3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 P164165

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创新,来实现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相关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具体模式如下:

1)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即以该共同组建项目公司的名义拥有和经营项目,安排投融资。(2)以“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即在某一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启动后,用事先同使用者签署的使用协议作为融资载体来安排投融资。(3)以“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即以让渡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未来有偿供给收入权益为信用基础的,未来项目收益中的一部分将作为偿还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4BOT投融资方式。BOT(建设经营移交)是指建设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同时获得该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期满后再将设施转让给政府的一种投资建设方式。(5)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无投资回报项目和有投资回报项目的捆绑和组合,将投资负担和回报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项目成为另外一个项目信用保证的投融资方式。

.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P2728

1发展理念失准;(2)规划不合理;(3)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设计缺陷;(4)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5)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低。

41. 城市环境的特征 P33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2)人文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3)开放性: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4)脆弱性: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而且日益严重。

42. 我国目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城市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材P181182

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固体废弃物污染。

43.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材P188192

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2)制定环境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4.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 教材P191192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45. 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材P188192

1)预防方面的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2)治理方面的制度: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3)监督方面的制度。(4)排污检查制度。

. 循环经济3R原则

P3637

1)减量化原则:①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②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

2)再利用原则:①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②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

3)资源化原则:①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②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 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

1)舍弃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 城中村的成因 P37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5)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遗留问题。

. 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 P37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3)社会问题的滋生。

.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具体表现 P39

1)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3)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4)基本医疗条件差距较大;(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城市。

. 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的不足 P40

1)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 区域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P4041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 发达国家区域协同机构的特点 教材P233234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2)在组织上更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同机构逐步融合;(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54. 如何判断紧急状态?P42

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P4344

1)以人为本,减少灾害;(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 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

P4546

1)确认危机来源;(2)危机判断;(3)预警系统的建立;(4)危机管理的应对阶段。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

.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旧版教材P346

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 非常态事件处理的原则

P47

结合非常态事件的特征,对非常态事件的处置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1)重要优先原则;(2统筹协调原则;(3充分准备原则;(4监督保障原则

59. 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P48

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60. 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 P48

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论述题

说明:① 部分题目仅提供要点;如要详细答案,请见教材和期末复习册。

本处论述题要点也可作为简答题的答案;反之,简答题的答案也可以作为论述题的要点。

1. 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教材P1415

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城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城市管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和谐的管理体系。

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由于众多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能和质量。

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从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用品,到输出废水、废气、废物等污染物;从输入资本、文化、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的、物质的各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市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循环交流,从而保障城市维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周边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邻近地区进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至包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这些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有开放性。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2. 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详见教材P22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

2在管理体制上,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

3)在管理对象上,由具体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

. 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的特征

(详见旧版教材P64-65

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几个核心问题 详见复习册P1416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

4)注重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

5)重视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

.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教材P140141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演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整体结构也在发生变迁,过去“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开始显著改变,“单位体制”已逐步瓦解,“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已经开始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回归和转移,人们由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为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

这种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使得“社区居民”的角色定位凸显,这给城市居民个人和群体带来了政治角色、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的转变。

另一方面,经济的转型给社区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诸多问题:(1)外来人口越来越多;(2)“自由行为人”日益增多;(3)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权力着力点下移,许多繁重的管理任务需要在街道一层展开工作,这给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整合能力的要求。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充分说明,众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单纯依靠政府管理部门已难以完成,继续维持政府包揽一切的城市管理模式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唯一的出路是进行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把繁重而细化的社会管理落实到社区。城市社区管理本身也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培育社区意识,健全社区组织体制,完善社区功能,使社区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城市管理的共同参与者。

. 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详见复习册P2425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 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任务 (教材P156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土地用途管制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城镇建成区用途管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转变传统的外延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而代之以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新观念;调整、完善城镇规划,合理划分城镇功能区,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加强规划的后续管理,使城镇土地利用按章行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城镇土地的真实价格,使地价真正成为城镇土地利用的调节器,促进城镇土地的用途转换和产业升级;通过城镇土地整理及对各区位上土地的容积率进行管制,充分利用城镇土地的空间。

2)城郊土地用途管制:要充分、合理、持续、高效利用城郊有限的土地资源,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的思想;坚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做好城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工作;城郊农用地从严管制,大力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建立高效、高产和优质农副食品生产基地;采取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试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

教材P162165

(综合简答题373839题回答。)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资金筹集渠道。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的总思路.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

. 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

(详见复习册 P3334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不到位。

5)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详见复习册P3436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3)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4)污染者负担原则;

5)依靠群众,齐心共管。

. 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详见复习册 P3739

1)从发展决策入手,规划先行,统筹引领

2)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使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3)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4)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协调与均衡 P39

我国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实局面的形成,受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财政制度、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根源上还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一直以来,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而农村的公共服务却依托集体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模式,具有制度化程度低、水平层次低、不稳定等特点。虽然后来政府财政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投资力度,但实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未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仍然需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份额,重点向发展水平偏低的农村地区倾斜。(2)改善城乡财政投入失衡局面:把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向农村适度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3)尽快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PPP提供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多渠道融资方式来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0e69c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7c.html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题(2016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