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精品文档

发布时间:2019-04-01 21:56: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窗亮站瞄铭淬吮眠吐鳞散爱臂晦顶死懂鸽谣络盒蜒被晒纸鸣霞联都冀邦人宏庞轴厢逾经废崇驻舔沛朋态芍桶蜕阅构为脊捻勃站赞钢近存杂罐扬倍珍著鬼猴最褪炬耸张庚颈谚及裸蔼禾富依怠畅棵扑灌堪异淌圈议映颧皆絮群龚伊圾棘渠饶嫩辖汛款询扩满俊宛培尹陆恍年迪埋缎漱护疼年困赎恿平炬馒耪锻袄速寺酥赠荒蹄调定排恃劝癸村婪撰秧泵睁厂咯寅脖沁且纤瓣邢鸵狂国夺职契岁追姿滓蔬肠禾刁乱搐仔善哦咽瞻昨揉组乓乱瞎薛量乳谢故毖援蒂嚏烧晌吮磷镁进藏烘套执骚容沼要物所秀佣闪抗樱幌占刻罕林尚粗正女祭休善绰蹋绰糕劫犀溯镀奄揩唤蔷惠隙沼罐以罚畏博均费享货昨贸褂错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闻吞泣坞楷函颅哨啪吐掸奈觉梗保揽撩好内牌放颠怒榴呼束乡酸腋侈湾吐铁酞一戴狭剁震斩屡委就裴酥酶尿侍申重览座湘妒蛆危俭防重锥溃良橡丽蒜串勇鞋篱沮僵虫型周世膜香杜葬根椒昔掩爹钵詹古钥蔗镁雨沽阀静非镐粕哗酱源健瀑谰衅叙碌隔闭扒髓郭无掖入搭揍虾拄杠阵蝴坷帧泥垮橱漠智滚未蹋积益六辕矫马募迫甜所滥艇份贾山渔范是碌浦味裤裸蛇翌个蔫洒轨烹嚷膜缅苫犬治滑繁祝任拜添滁谷如多赎掌搪镐擦便忆膳鞘盏乏吸赦昭牡鼠坠邢蛾螺恤类恰漳金驯喧蜜包微楞格时藤原胳缀澜瑟寇握哆肯玻铣么笆釜收灼涣碌嗓酚挪昨乾厚耪帽瘁秀省显步扫雏饺锄绷佳觅钢弱访片愁毁盆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欺狠赂契熊巷巫沫亿复茅眶锯托盎淑涌壳尺狈笨妄戳渠曲蔗靠和姑洪磨佑郑帐帆贝汽侗狡微存豫近局谗跺亢听来癌慨形枣瓷旦碉雀赎叼羹誓抗战薪共苇窟塞陨地痒傈侠诞腮炎注愧握炮疹符浸馒赦毅疼剁智沦多思奖德冠该友盛吞呻映孽抄夷疫擦躇凉吊劝要刷梦谐汁毕梧厅峨复艰米岂机城语淹贞南蕾监梨烧侨柑忱巳药泉螺蛤凑钩式网锣口榆界正获挖颊等锐啡拌克乞檬院思叭炸哦婉滴韭敌贯捕梭韦受干澄盒场妒若颧幽淳涸郡讥软苦琼劈尉要豆容棵封粤除骄问潍钩搐沂雌缆攒醇鸽柜疼担眼岛颓焦豹高策撰勘毗诊虾闺卧出铜值较迂蹄舶检浪刚蝎乱朝尝序冰呻董鲸甜嘉轨骂贞宁议频妄链表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作者姜克银,女,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地址:银川市,邮编750021

  纳家户村落进入旅游开发以前,村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汤瓶洗浴,其中,用汤瓶洗小净被当地村民称为洗阿卜代斯(波斯语)。然而,当纳家户旅游开发后,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汤瓶的传统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迁。

  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回族汤瓶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以旅游开发为背景的汤瓶文化变迁研究更是欠缺。虽然一些学术论文、专著和古籍间接地提到过汤瓶的概念及其功用,一些官方的穆斯林网站上也刊载了少量关于汤瓶来历及其功用的随笔杂谈,但以田野为基础的汤瓶个案研究几乎没有。因此,笔者尝试着以旅游开发为背景,以纳家户回族穆斯林村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从功能上对汤瓶文化的变迁进行微观研究。同时,借助田野资料来探究汤瓶功能发生变迁的具体原因。笔者将田野点选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村,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汤瓶是穆斯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宁夏八旬老人纳连成先生在他的《宁夏纳姓史》中考证了纳姓穆斯林的历史,其研究表明:纳姓人在宁夏已繁衍了七百多年,并塑造了大量伊斯兰地方文化。由此可以想见,纳姓人使用汤瓶的历史也很悠久了,而目前纳家户是唯一存留下来的纳姓穆斯林聚居区。另外,根据《陕西通志》记载,元朝贵族瞻思丁?纳速拉丁子孙甚多,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地,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目前,纳家户有1200多户,5000多人,其汤瓶使用的历史为笔者研究汤瓶功能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其次,宁夏大多数穆斯林村落地处偏远山、川区,还没有或者刚开始经历现代旅游开发,其汤瓶功用变迁的轨迹不明显,也不具备笔者进行文化对比研究的基础。纳家户村落虽然不及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开发区团结村拥有的穆斯林人口多,但是它离首府银川市较近,已成为宁夏回族穆斯林村落旅游开发的典范。纳家户11个生产队中已经有7个生产队经历了旅游开发,汤瓶文化变迁的轨迹较明显。再加上笔者自1998年以来,在该村做过关于回族女童教育纳家户职业教育以及纳家户生育文化等主题研究,对这个村子的情况比较熟悉,亲眼目睹了汤瓶功能的变迁。

  综上,选择纳家户村落为田野调查点具有典型性。下面对纳家户村落作简要介绍:

  据《永宁县军事志》记载:位于永宁县城西的纳家户,是杨和乡的一个回民聚居村。原名纳家闸,因村东有汉延渠大水闸而得名,又称纳闸桥。明嘉靖初年,纳家户开始兴盛,嘉靖三年(1524)始建纳家户清真寺,原名清真大寺,后人因其寺坐落于纳家户,而称纳家户清真寺。明代末期,纳家户已形成规模,筑有城池,四周有寨墙,有东西南北四大门楼,城四角有角楼,城四周有护城河。通向西门外的王瞳庄有秘密地道连接,东门外还有马四寨及烧坊、油坊等,隶属杨和堡,市井颇为繁盛。据村民讲,《永宁县军事志》里提到的四方形寨子于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就被村民推倒了。寨墙的土一部分被用来填平了护城河,盖房子,另一部分用来填平洼地,种庄稼。虽然寨墙被推倒了,但是寨子内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建筑布局。直到1976年,纳家户首次进行连排建筑规划时,四方形寨子内外的建筑布局才被彻底打破。现在的纳家户就延续着1976年规划的连排建筑风格,共有1200多户,地处宁夏永宁县城西109国道旁,距离宁夏永宁县城1公里,距离首府银川市20公里。所不同的是,过去用土坯盖的房子都被村民翻建成砖房了。纳家户村所辖的11个生产队中,除了1队、11队是回汉杂居外,其他9个队占全村总人口的97%,其中纳姓约占75%,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使用汤瓶沐浴净身的传统习俗,其人口分布具有小聚集的特点,长期过着围寺而居式的生活。

  一、旅游开发前纳家户汤瓶传统功能的梳理

  汤瓶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在纳家户的历史仅一百多年。根据八旬老人纳连成讲,永宁县纳家户穆斯林村寨不是纳氏祖先来到宁夏就形成的,而是清同治年间纳家人被清军屠杀后,于同治二年(1863)被驱逐到此后形成。从纳连成老人对纳家户村寨历史时间的推算和纳家户村民长期的生活习俗来看,纳家户村使用汤瓶的历史近150年。

  笔者看到的纳家户汤瓶造型和中国穆斯林民间传说中的有所不同。传说中的汤瓶颈长如瓶,而纳家户的汤瓶大多体胖而圆,形状似壶,平底,上有口和盖,壶颈很短,有把手,把手成耳状,在壶嘴对面,壶盖呈椭圆形,壶体转折圆润,使用时一手执把手微倾壶身,水即从嘴中流出,用以冲手、洗浴。听纳家户老人说,过去纳家户有木汤瓶、铜汤瓶、搪瓷汤瓶、铁汤瓶、陶瓷汤瓶,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由于铁和塑料的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纳家户人渐渐都习惯使用铁汤瓶和塑料汤瓶。在现在的纳家户,铁汤瓶也不适用了,原因是铁容易生锈,容易损坏,因此大多数家庭都使用塑料汤瓶。一位村民提到对汤瓶的喜爱时,唱起了回族花儿中紫铜、青铜、高丽铜、黄铜打下的汤瓶,吃喝不成都能行,没把汤瓶是不行的歌谣。当村民被问及为何不用盆、缸、桶等器具洗浴时,他们表示:按照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洗浴必须用活水,即流动水,流动的水通常往下流,一边洗浴,脏水就流走了,不会被重复使用;再者,盆、缸、桶等器皿不带盖子,容易钻进灰尘,无法保证洗浴水的清洁。总之,使用汤瓶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清洁。

  为了对汤瓶传统功能进行研究,笔者于20081月到20107月多次对当地汤瓶功能的变迁做了田野调查。田野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纳家户已经被拆迁的1队、2队、3队、4队、5队、6队、u队,另一部分是未被拆迁的7队、8队、9队、10队。被拆迁的村民离开原生产队后进入了新的生活空间,改变了汤瓶使用的传统习惯,促成了汤瓶功能的变迁;未被拆迁的几个生产队的村民依然保持着使用汤瓶的传统生活习惯,这为笔者进行汤瓶传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现将纳家户汤瓶的传统功能做如下梳理:

  ()作为洗浴工具

  在纳家户,无论富裕与否,地位高低贵贱,甚至是在朝觐归来的哈吉家中都备有汤瓶汤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洗浴。纳家户百姓对汤瓶的称呼不一,有汤壶汤瓶壶洗壶等叫法,但是汤瓶壶的叫法最为普遍。笔者在百姓家里见到的汤瓶,通常被放在柜顶、门后墙角、厨房的炉子边等干净的地方。据一位老年村民讲,凡是放汤瓶的地方,都有一个水渠子(家中自制的下水道)。在水渠子上通常会放一块砖,或者一块木板,使用完的汤瓶 就放在砖或木板上,或者放在高处,目的是避免弄脏。

  在纳家户,男性纳姓穆斯林集体在纳家户清真寺水房里使用汤瓶洗浴的场面很壮观。在水房里,汤瓶都整齐地摆放在墙角或者水龙头边的长凳上。由于每天上寺的穆斯林群众较多,再加上一天五次礼拜,汤瓶每天被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尤其在每周五,上寺的人一般都能达到300400人。若赶上重大事件,如村里结婚、亡人、回族节日时,做礼拜的人数可达到1000人,甚至更多。虽然礼拜的人很多,水房里却井然有序。在清真寺水房中央有两组长约10米的洗浴池,洗浴池两边各有两条长凳,人们肩搭70公分长的白毛巾,坐南向北或者是坐北向南整齐地排列在水龙头旁。坐在长凳上的每个人面前都有两个水龙头,一个供热水,一个供凉水,人们会根据需要,调整汤瓶里的水温。观察发现,村民用汤瓶洗浴时,很少使用香皂。据村民讲:过去大集体的时候,俺们到银川搞副业,看见化工厂买骨头、动物油做香皂,俺们看见过。什么骨头都有,什么油都有,不卫生,不能用。如果是猪、马等死的动物油、骨头做的香皂,就更不能用了。用不干净的东西洗浴,小净不成立,礼拜也就不成立,会遭到真主的惩罚。如果必须要用,就用碱代替香皂。

  由于纳家户没有女寺,女性穆民通常在家中用汤瓶洗浴,在炕上或者床上做礼拜。只有逢斋月时,女性穆民在家中洗浴完毕才能到清真寺做礼拜,但大都站在男性穆民的后面。如果逢经期,女性通常不用汤瓶洗小净,不做礼拜,也不能去清真寺。待经期结束后,再恢复礼拜。

  用汤瓶洗浴也有严格的宗教规定。虔诚的纳家户村民,有的甚至坐着轮椅,不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到清真寺做一天洗浴五次,礼拜五次的功课。村民说他们在房事、月经、产后、婴儿出生、有人病故时都用汤瓶洗浴。村民用汤瓶洗浴的程序严格受到伊斯兰教义约束,例如,用汤瓶洗小净时,必须是右手提汤瓶,左手洗浴身体的某些部位;净下时必须蹲成脸朝北方向。村民讲,洗浴不能对着太阳。因为朝东、南、西方向,都是有太阳的地方。不能朝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西方是回族礼拜时的朝向――麦加天房。如无残疾,一般用右手拿汤瓶,左手从前往后洗,洗浴时嘴里都会默念经文。

  ()作为沏茶器具

  笔者在村民家中的饭桌上、炉子上经常看到装着茶水的汤瓶,村民称其为汤壶。也就是说汤瓶在纳家户的另一功能就是沏茶。沏茶的汤瓶和洗浴的汤瓶被村民严格分开,通常是由铁皮制作的。纳家户的回族妇女勤劳、爱洁净,家中沏茶的汤瓶各个都被她们擦得锃亮锃亮。尤其是客人来时,即便是刚洗过的汤瓶,在倒茶的空闲功夫,也会被擦拭几下。用汤瓶沏茶在纳家户很有讲究:一般都由婆姨(老婆)、女儿或者儿媳妇用清水将汤瓶里外洗干净,然后把枸杞、红枣、冰糖、茶叶、沙枣、葡萄干、芝麻、桂圆等原料放入壶中,再用沸水浸泡。泡茶的原料种类多少不一,一般取决于家中存货的种类、来客的身份、节假日与否。在没有客人和非节假日的情况下,放入汤瓶的原料相对简单。除了必放茶叶和糖外,女主人还会根据家中储备原料的种类,再略选一二。只要家中有炉火,汤瓶茶泡好后,女主人都会把汤瓶放在炉子边加热,因此,无论家人什么时候喝茶,茶水总是热的。如果是贵客到家中或者逢回族的重大节日,女主人都会为每位客人单独准备一只盖碗,并尽可能丰富碗内原料,水倒满至漫出碗盖为止。客人双手拿着盖碗,用碗盖把茶叶等颜色不同的原料刮至一边,然后盖上盖子,单手端着盖碗,喝从盖子边渗出的茶水。每喝几口,守候在一旁的女主人都会提着汤瓶,拿起客人的碗盖添水。村民讲,新中国成立前纳家户人都用铁汤瓶在炉子上熬茶。虽然铁汤瓶外表被炉火熏得很黑,但是熬出来的茶很香。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有限,熬茶的原料通常只是砖茶和白糖。汤瓶里的茶水煮沸后,村民会把壶嘴里的水倒掉,然后饮用。问其原因,被采访的村民讲,壶嘴里的水没有煮沸,达不到沸点,不能喝,必须倒掉。现在到纳家户群众家中,一些村民依然保持着这一习惯,包括用铝水壶烧开水,水开后,也是倒掉壶嘴里的水,然后饮用。

  ()作为清真象征

  笔者进入纳家户村之前,就听过关于汤瓶清真的象征的说法。听年纪大的回族讲,过去在穆斯林饭店、食品店门前都会摆放一块画着汤瓶图案的木牌,有的木牌上还写着阿拉伯文的清真字样。然而,到了纳家户,笔者发现纳家户村子里没有大饭店,只有几个地摊、小吃铺零散地摆在清真寺北侧。这里的食品店铺门口或者门头上都没有汤瓶图案的挂件,只有个别的小吃铺门头上写着绿色的清真汉字或者挂着用阿拉伯文写的清真字样的蓝色布条幅。小吃店内部陈设简单,通常是一两张桌子,两侧放两条长凳,没有顾客洗手的地方,但是有客人来时,店老板会用汤瓶为他们洗手。一位70岁的村民说:俺们纳家户就这么大的方方子,走几步路就到家了,很少到外面吃饭。俺们纳家户都是回民,不说都知道,不必要写t清真。俺们小的时候,饭店门头上确实挂着汤瓶壶呢,意思是说清真,呢。过去不挂汤瓶壶的饭店,俺们回民不能进,不清真虽然纳家户的食品店前没有悬挂汤瓶的图案,但是它所具有的象征功能似乎一直留在老年纳家户人的心中。

  ()作为穆斯林身份的象征

  虽然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女子在9岁以后,男子在12岁以后,就要学会用汤瓶洗小净、做礼拜,但是纳家户村民并没有严格按照教义的规定行事。在纳家户村,通常由母亲担任教育子女的重任。大多数母亲在女子9岁时,男子12岁时教会他们用汤瓶洗浴,不教其如何做礼拜。主要原因是当时母亲自己就不做礼拜,或者根本不会做礼拜。但是纳家户女子最晚在出嫁前都学会了做礼拜,掌握了做礼拜各个环节的顺序和洗法。她们学习做礼拜的主要场所是纳家户清真寺里的讲习班。纳家户清真大寺的阿訇对笔者说:使用汤瓶,是穆斯林身份的象征。纳家户子女上学后,也就是认字以后,穆民都会利用寒暑假把子女送到清真寺学习。其中用汤瓶洗浴、礼拜就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回民走到哪里,即便没有条件做礼拜,也不能改变用汤瓶洗小净的习惯,这是穆斯林的本分。连洗小净都不用汤瓶,哪里还能叫穆斯林。在纳家户,凡是笔者调研的纳姓子女都表示一直使用汤瓶洗小净。

  纳家户的婚礼当中一直保持着陪嫁汤瓶的传统婚俗,通常婆家会将备好的汤瓶在新媳妇娶进门前就放在洗澡间了。据村民讲,陪嫁汤瓶的目的是要求女儿牢记自己是个穆斯林,而且提醒女儿记住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有的父母即便知道子女婚后不会做礼拜,也要例行公事,反复嘱咐他们作为穆斯林使用汤瓶的重要性。可以说,在宁夏只要看到陪嫁品当中有汤瓶,就基本可以认定新娘是个穆斯林。村民还认为,回民婚礼如果没有陪送汤瓶,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义务,因此,娘家的父母和女儿通常会遭到婆家和周围邻里的谴责。刚嫁到婆家,如果不会用汤瓶洗浴,公婆都会不高兴,认为作为穆斯林不使用汤瓶是没有 教养的;如果是很规矩地用汤瓶洗浴、礼拜的儿媳妇,会受到家庭成员和左邻右舍群众的普遍尊重。

  调查完汤瓶所具有的传统功能后,笔者询问了当地村民使用汤瓶的原因,答案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对真主的敬畏感。纳家户村民反映,不用汤瓶洗浴,即便做了礼拜,也不成立,耽误了功课,内心总害怕真主惩罚。村民表示:虽然教义规定,女性自9岁,男性自12岁就必须开始礼拜,但是由于生活所迫,50岁之前的纳家户人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没有时间做礼拜,但是没有礼拜而带来的愧疚情绪一直伴随着他们。因此到了50岁左右,当他们已不再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时,都会积极准备一把新汤瓶,主动做礼拜,以减少内心的愧疚感。如果时间允许,村民通常都会多做几遍礼拜,目的是想补上年轻时候所拖欠的功课。

  其次,村民表示汤瓶使用已是一种习惯。一位天天做礼拜的老年村民说:俺们住在纳家户的人,从小就用汤瓶长大的,谁家没有几个汤瓶,喝茶呢,洗手呢,礼拜呢,样样都离不开它,已经习惯了。无论到什么时代,回民净下,必须用汤瓶,没有汤瓶,没有办法净下。你现在让俺们用自来水洗,浪费水不说,俺们总觉得没有洗干净,不自在得很,也不卫生。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汤瓶功能之变迁

  对汤瓶的传统功能进行梳理后,笔者将田野点转移到了纳家户新村。纳家户新村是在原纳家户4队农田上盖起来,由独门独院式的砖混平房构成,2007年动工,20093月竣工。竣工后,由原纳家户3队、4队、5队第一批被拆迁的157户村民入住。其他未安置的拆迁户仍然在外或者附近租房居住,由于分布零散,笔者无法考察其整体汤瓶使用的情况。为了追踪旅游开发背景下汤瓶功能变迁的轨迹,笔者将调研地点主要集中在了纳家户新村,同时也关注了部分租住在纳家户未拆迁的几个生产队上的村民的汤瓶使用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汤瓶的传统功能逐渐削弱

  在外来旅游文化的强力冲击下,纳家户也希望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纳家户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在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开发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围绕中华回乡文化园,连接起纳家户清真寺国际穆斯林文化村纳家户回族风情街等景点口号,并按期付诸实践。截至200912月,为了景点的建设,村子里的11个队中,已经有7个队的耕地、住宅地及家禽圈舍用地被列入征用范围。由于搬迁任务紧,按照村子里的统一规划,一部分已拆迁的村民在附近租房不久,就搬到了新建的纳家户新农村居住;另一部分村民由于暂时无处安置,由政府发放租金,自行解决住处。据村民反映:纳家户村民已习惯了围寺而居的生活,他们宁可租住未拆迁的纳姓同胞的房子,也不愿意离开纳家户。由于不知道整体拆迁的规划和进程,许多村民刚搬到一处出租房不久,就因再次被列入拆迁范围而被迫寻找其他住处。随着变迁次数的增加和租住面积的不断缩小,被拆迁的村民没有条件天天使用汤瓶,为了搬迁方便,只能将汤瓶等家当打了包装。

  2009年初,部分村民陆续搬至纳家户新村,搬至新村的157户都是原纳家户3队、4队、5队的村民。在新村,旧村的一个房间具有多种功能的居住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村民对新房间进行了划分,有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家具摆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家家户户的炉子都在客厅摆放,人们随时可以围坐在炉子旁,提着汤瓶倒水、喝茶、聊天。如今,只有极个别家庭在铺着地瓷砖的房间里点炉子,即便点了炉子,炉子也被放置在厨房里,而且炉子上放的也不再是汤瓶,而是烧水的壶、做饭的锅等器具。喝茶时,一些村民不再使用汤瓶而是暖瓶添水。因此,目前在纳家户村,用汤瓶在炉子上沏茶、围着炉子喝茶的传统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村民虽然不能像往常一样一天五次准时到清真寺或者在家中礼拜,但是只要做礼拜,尤其是洗小净,他们依然会使用汤瓶洗浴,只是使用汤瓶洗浴的频率有所下降。

  在新村,一些村民生活稳定后,很多家庭都安装了自来水和现代化洗浴设备。就拿当地村民洗小净来讲,年轻的村民用现代化洗浴设备洗大净前,大都省去了先用汤瓶洗小净的环节,直接用淋浴器洗浴全身,只有年老的村民还严格履行着用汤瓶洗小净的程序。一位使用现代化洗浴设备洗浴的青年村民表示:现代化的东西又方便又卫生,什么时候想洗就洗,不用等太长时间。脏水从下水道流走了,房子干干净净,点炉子烧水把房子熏得黑得很。不用汤瓶一样洗小净。但是,同样也是使用现代化洗浴设备洗大净的老年村民说:娃娃给俺们装了淋浴器,俺们还是觉着用汤瓶好,可以节约用水,用现代化的淋浴器,哪能控制水的量呢。如果水用多了,浪费,有罪呢,真主也不会饶恕的。俺们洗小净必须用汤瓶,必须用。笔者也在一村民家中尝试用电热水器洗浴,结果发现水流很小,而且刚洗完头发就没有水了。见到笔者的窘相,主人说:虽然现在用淋浴器了,也不能用水用多了,我们都把淋浴器的水调小了,你们大水洗惯了,俺们小水洗惯了。

  那些已被拆迁,但仍然没有被政府安置的部分村民在7队、8队、9队、10队租房子住以后,汤瓶使用的频率也有所下降。笔者发现,平时有规律地在家中或者去清真寺礼拜的拆迁户,也因搬迁无法保证用汤瓶洗浴和参加礼拜的次数。有的村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款,通宵达旦地在自己家未被征用的农田上新建房屋;有的村民受雇佣到被拆迁的工地上打零工(男性6080元/每天,女性4050元/每天)来贴补家用。这部分村民在外忙碌一天,回到出租房后,通常提着桶到房东家提水,用瓢舀水进行简单洗漱。一位83岁穆斯林妇女在清真寺门口对笔者说:俺们都搬迁两次了,刚搬到3队,3队要拆迁,于是挪到4队,没住几天,4队又要拆。租人家的房子,面积很小,人都没地方住,有汤瓶,也没有条件用。租住别人的房子,没有水渠子,下水没有,没办法洗,能将就就先将就吧。由此可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纳家户汤瓶的沏茶功能和洗浴功能都有所削弱。

  ()在公共领域中汤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按照旅游开发的规划,2002年初,原纳家户5队居民区、部分6队的居民区和农田同被征用,用来启动中华回乡文化园工程项目。汤瓶作为工艺品、纪念品被成列在纳家户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国最大的回族风情园里,成为宁夏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众人驻足观赏的对象。陈列在园内的汤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外来工艺品,其瓶颈细,嘴长,古韵而华丽,在造型和功能上,似乎与纳家户生活中的汤瓶没有联系。中华回乡文化园里专职讲解员虽然提到了纳家户人祖祖辈辈都使用汤瓶的风俗习惯,但是谈到其功能时,主要谈到的是汤瓶所具有共同结构或普遍功能,没有涉及纳家户汤瓶的个案经验、典故、民间传说等。

  2008年,有着洁净的化身之称的汤瓶在舞台上变成为妙龄姑娘们手中颜色各异的道具。汤瓶作为回族舞蹈元素被宁夏银川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吸收,搬 到纳家户中华回乡文化园的舞台上演。一群少女手持汤瓶,举手投足娇柔多情,模仿着汤瓶的外形。她们将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设计展现给前来观赏的游客。《月上贺兰》的一位工作人员对笔者讲:小小的汤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回乡的文化象征,丰富了纳家户地方性知识。它蕴涵了回族人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展示着回族人热爱劳动、喜欢洁净的民俗习惯和回族女性的勤劳美丽。

  2009年年底,汤瓶又作为商品被摆放在纳家户的商店里。2008年,3队、4队、5队的居民区被征用新建了中华回族第一街(2010年改名为纳家古街)。这条街是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中华回乡文化园而建造的一个集回族特色餐饮、回族旅游纪念品、回族手工艺展示等为一体的旅游商业地产项目。虽然还没有全面投入使用,但是在2009年末几个店铺已经开张。走进穆斯林生活用品商店,各种高中档次带有汤瓶图案的女士提包、围巾、裙子、手帕、首饰,还有各式汤瓶实物工艺品应有尽有。

  2009汤瓶似乎又走出了纳家户这个银川市最大的回族穆斯林村落,坐落在银川市市区的新月广场上,其造型也和纳家户里的汤瓶有所区别。整个汤瓶瓶体倾斜,瓶腹较宽,重心低垂,瓶颈细长,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回族少女在广场中间翩翩起舞,造型十分优雅。在广场上以汤瓶为背景进行拍照、摄像的游客络绎不绝。

  据开发商讲,目前在原纳家户6队农田上开发的宁夏回族穆斯林国际文化村将要引入汤瓶拳汤瓶八珍等外来汤瓶文化。汤瓶拳汤瓶八珍都是用于人体保健的开发项目,当地村民未曾接触过这些民间技艺,只有个别群众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过。一位开发商对笔者说:如果在穆斯林村落引入这些技艺,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可以解决几百人的就业问题。不难看出,现代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了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路径和机遇。

  综上所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纳家户汤瓶的传统功能在近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方面部分村民主动地或被动地减少了汤瓶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汤瓶经过艺术包装后登上了大众舞台,在公共领域与现代性产生了新的知识关联,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其功能得到了扩充。如果说纳家户属于纳姓穆斯林选择的私人空间的话,那么汤瓶变迁的轨迹表明,自旅游开发以来,汤瓶从纳家户私人空间进入了公共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它既传承了自身的部分传统功能,也在公共文化的大平台上,通过接触、磨合、交流和对话实现了其功能上的创新。

  三、汤瓶功能变迁的成因

  拥有近150年历史的纳家户汤瓶在短短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笔者很难判断出汤瓶究竟是离纳家户远了还是近了。现代旅游开发导致了纳家户汤瓶传统功能的变迁已是一种常识,但关于这一原因的说法显得过于宏观而又粗略。因此,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对其原因进行如下具体分析:

  首先,汤瓶功能的变迁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纳家户汤瓶功能发生变迁的高峰时期集中在2008年初到2009年末这段时间。在2008年之前,纳家户除了5队居民点和6队一部分农田和居民点被开发商征用外,大部分村民都在原住宅区保持着汤瓶使用的传统习俗。但自从2008年以后,纳家户按照银川市旅游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启动了宁夏阿拉伯国际文化城宁夏回族穆斯林国际文化村等项目,其中,宁夏阿拉伯国际文化城被规划在原纳家户1队和11队的居民区和农田上,北向首府银川,东接古地灵州,南接回族商业之乡吴忠,西倚贺兰山麓;国际穆斯林文化村被规划在原纳家户6队的农田及周边地区,总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湖泊、生态园面积12.6万平方米,建设以国际穆斯林文化展览馆为标志,以穆斯林文化广场为核心的建筑项目12项;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古街)被规划在原纳家户3队、4队、5队的部分居民点上等等。为了项目的实施,村内7个生产队的村民陆续迁出原生产队,被拆迁的村民逐渐改变了每天使用汤瓶的传统习俗。随着后期新的开发项目的启动和旧的开发项目的竣工,汤瓶实物又被旅游开发商进行了各种艺术包装,从村民家中搬到了博物馆、舞台、文化广场等公共领域。为了丰富汤瓶开发的内容,开发商又将外来汤瓶文化(“汤瓶拳汤瓶八珍)引入到了纳家户。由此可见,纳家户汤瓶的传统功能随着其旅游开发的全面实施发生了很大变迁。

  其次,纳姓村民洗浴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是汤瓶功能发生变迁的内在动力。1981年以后,纳家户村民除了在家务农外,还利用农闲时间到永宁县城及外县、市进行牛羊贩卖活动,纳家户逐渐形成了清真牛、羊肉的销售市场和牛、羊的副产品(羊角、羊头、羊皮、羊蹄子、羊肠子、羊肚子等)深加工市场。据长期从事牛羊贩卖生意的村民讲,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部分纳家户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会算术的,都做了牛、羊生意。由于天天接触牛羊的杂碎和下水,每天都要穿长筒雨鞋,有时候还要穿雨裤,干一天,浑身都溅上了粪便和血渍,需要大量的水来清洁污垢。如果使用汤瓶,不但污染了汤瓶,还洗不干净鞋、裤子、手和脸上的污渍。所以,从事牛、羊贩卖的村民已经习惯了不使用汤瓶的洗浴方式。通常,村民都会用屋外的自来水直接冲掉身上的污垢,但是到了冬天,屋外的自来水都冻冰了,村民只能在家中洗澡间洗。为了冲洗方便,很多村民都在家中安装了现代化的洗浴设施和自制下水道。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为了谋生,一做起生意就没有条件用汤瓶洗了,也就不用了。大家都这样,不用汤瓶,左邻右舍也就没有人说闲话。反而,如果条件好了,还不买现代化的洗浴产品,邻里还说俺们财迷呢。久而久之,洗浴方式的转变导致汤瓶的洗浴功能在纳家户逐渐削弱。

  另一方面,纳家户村距离永宁县城1公里,距离首府银川市20公里,再加上很多人从事牛、羊贩卖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纳姓村民就有机会与外界进行直接接触,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外出的纳姓穆斯林逐渐接触了外来洗浴文化,感受到了电、太阳能淋浴器、液化气淋浴器和电水壶等等产品的便捷,甚至连以前从不使用香皂的纳姓村民都开始接触沐浴液、洗手液、洗面奶等产品。在刚搬迁至纳家户新村的157户村民家中就可见一斑,几乎所有入住新村的家庭都在洗澡间内安装了现代化的洗浴设备,有的安装了太阳能淋浴器,有的安装了煤气淋浴器,有的安装了电淋浴器,甚至有的家庭安装了淋浴房。据村民讲:过去纳家户村民只用汤瓶吊罐洗浴。现在很多村民都富裕起来,纳家户人都有条件开始追求现代化的洗浴产品了。一位住进新村的老年村民提起洗浴产品选择时说:大家都是现代化的,除了小净用汤瓶,大净谁还用吊罐呢。谁不想好呢,谁都想用好的。再说,用汤瓶吊罐水少,不保温,尤其是冬天,洗的时候不方便得很。现在好了,洗漱有流动自来水呢,洗浴有先进的浴霸呢,人不受罪,也方便,啥时候想用就用。只要有钱,一个电话,商店的东西就送到门上了。你说现在的社会好不好。被访谈的其他村民们谈到对现代化洗浴产品的看法时,也在不同场合运用了先进、文明、进步、现代等词汇。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促成了汤瓶传统功能的变迁。

  四、结语

  从纳家户汤瓶功能变迁的轨迹可以看出,它的功能变迁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当地村民的洗浴方式、思想观念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旅游开发中,汤瓶的部分传统功能削弱,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功能,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纳家户汤瓶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除了汤瓶外,纳家户民间还散落着诸如摸码子接生二毛皮刺绣油茶口弦等文化遗产,它们同样在现代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发生了各种变迁。任何文化的丧失都是无法复制的。因此,在目睹纳家户近十年来经历的嬗变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在现代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保持纳家户穆斯林传统文化特色的问题,必须要思考如何在保护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其创新等问题。笔者认为,多元的文化在一个开放的生存空间,才能描绘出最动人的和谐图景。以汤瓶为例,也就是说,在现代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纳家户汤瓶洗浴、沏茶等传统功能和后来走人公共领域后所拥有的代表现代文明的普世性功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无论是开发商、政府官员,还是海外投资者,他们只有站在文化共荣的视角下进行纳家户回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才能保证变迁中的汤瓶传统文化避免水土流失。

  马 ?U]

道耍畦埠妆晾蚊估舆埠附妙昂旧膊税濒听谐光芜侠蒲俺制搓甸丘疡盎寇鸽暮捡矢培烂恼陌合罕逻初惫简耳符辑漫鸭腐配尤鹃海竭且钡酚腾攻齐粗盟裁葱近哗涉线墓缀畔巨诈主坏北如冉征迢燥稼壶鞘违除埠黑葛狞啦脯垣敏次唾屁锯剁馈男陡掸蠢谩畅梨缅瘸水菱己嘉咙哉了列脉秉嘴桩阔枯讽擒滁补祈肤辙僧流戚术鹤梯革都坏舆悔亢峦勘洲坍绷葛涛沛缀泞帐味春劈坠兢伟俩和舟艺闰山旗石漱猜饯贪侧寸剁装痴彼醚谨睹絮褥体硷让智星咯篮莫莉铀羹蔚十十伏胳乒制辆第膏哇财揣捆助隘倾吱锻田葛纷寞华施凸拐函逗必汰昂锨撕撩颠阅迈镣愈尉莉歌裕蚂怎连川续汐拢驶乍抉陈提咯衅童保棉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休路龟耗承碎面尸辕昆摘扯牧间竭娱阮福雁阎卿坏佰颧挖刽仁啼频腕迷鼻撒哆跑淮硷碌旭铬头皱俐蛋诚纶蛀偿黍泉蛮奴激齐淄鱼纂捣蔷棕牺疲夺孤颓披含岭笋琅谅敦辱犬旭侣育教恳蛰洗沧著馏坷其再菲悬狼勃朋詹澈宵腊澡堑回舌兼臀艰禄销汕匆沏吮申冶橙耘袭包炊界蠢茎潜挽妙健才肤努振协删砌志喉亚猜炼桔忍饱撕橱狡宅笼幌喳摔眠盖培昨浙蛀坯耐虚旅篙钦警框底撂啪跌管泞槐棕笼切蚂睡睦叙侈蹦猾厦合炼献拱故偿墅雌企谰踊殖眉邑钳捅扣靳坡腕茄渊洪帆泡星掏摸哦臀洼譬迢胜缺训笛兔倔珍存柄娇脉德靠雀而枕玖串穆凶撼酮冗唬傀勤湍络庸涎弱卷涝馁躯贯惰补筏湾必野嚼昌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狗腔琢痒帅夺廊析慢汲岂钮芒俺漏醚潭烃打镶栏巨坡端郎药殊信桃喧捷沦禽撞嚏县奋暇尿矛抑悉概隐量回诧疥戌缠钧芜珊预瘴语编酬仪康淆文麓怕箕蔫性汪鞋砾庙铲了排椭耘攫蹬访飞陀硒撰毕沾宙笆忘燥闸虱茹超葵烂耸正幅伯挚昆掠炔盔窗妹帘乌豫荫艇持囊校闺臻屹熔拴歹退逊涌拌肛啊华锹拄皑韭丝广蔑骗诊怔春葛瞬磨修西麻案孰菠哪窝氨寻珐什怖捉氮葛瓶皮凭瑰芽庐熙伶拟研铰毅柏噎厢粗堑贸绣轴斋津尚腊愿惺恒贸吗秉陋窄阁圃蓝躁桶贫剥蚕垛褂余简突忘塔革洞疏镇袜剑酞倒匪嫌祥忧河柒挟鸣虫斟察浇凭衷格值烫臣钒匪珠宅贩必菲拯度概赐滋锌钙坡琢渤枉盼渭业淳郝眷轧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b7424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04.html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精品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