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11-21 06:24: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

1[2016·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 (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 (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第(2)问,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2[2015·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 (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原因。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

3[2014·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解析 (1)问,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法令已不适应魏晋时期的需要,因此,魏晋时期对旧法律适当删减,并将以往的行政法规编辑为,改定了新的刑法;同时新法律条文突出了上下尊卑的伦理色彩。据此可分析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影响法律实施;从材料中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东汉时期儒家学者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结合魏晋时期新法律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可知儒学观念已经逐渐法制化。据此回答即可。

4[2013·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1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 (1)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 本题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为命题切入点,是一道比较好的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概括、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2)问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原因。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a4638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e.html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