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由此形成了撒哈拉”

发布时间:2019-03-26 14:3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纪念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由此形成了撒哈拉。”

当代文学史上不平凡的一天一个生于3月26日,一个死于3月26日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荷西结婚。可惜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离开岛上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可是,这便成了永诀。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时年荷西仅三十岁。没有荷西便没有了可爱的三毛。而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与其说是所谓的“忘年爱”,不如说是我三毛善良、单纯的一厢情愿,被好事者涂抹成了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的三毛用尼龙丝袜在医院厕所旁点滴架的吊钩上结束了自己生命,将人生永久的定格在了48岁!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作家贾平凹层这样评价过她:“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海子在农村长大,当代青年诗人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他的遗书中写着“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海子的死亡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诗评家李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过多的阐释都是别人赋予的,但唯有一个是确实存在的—诗歌转折点的标志,海子死后,中国诗歌的先锋性不复存在,诗歌神性的年代结束,泛娱乐和诗歌娱乐化时代到来。

后人为了纪念海子特立一纪念碑:海子墓,海子墓朴素,大方,一条黄龙盘在墓碑的顶端,墓身正面有两个小龛,海子从西藏背回来的那两块玛尼石,被他父亲镶嵌在右边的佛龛里,那两块石头重约20公斤。父亲深知那是海子深爱之物,便把它留在墓上陪伴海子。海子墓初修时无碑,1994年以海子年幼的侄儿,侄女的名义立了这块碑。按照当地的风俗,自杀是不吉利的。村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查湾祭奠,缅怀一个自杀的人。

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群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色”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凡·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摘自百度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9e818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3b.html

《纪念三毛:“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由此形成了撒哈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