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复习

发布时间:2019-09-06 19:31: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蛋白质的等电点:如果一种溶液能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该溶液PH称蛋白质的等电点。

2.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维持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尤其是氢键)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多肽链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4. 核酸(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性质的作用下,DNA双螺旋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是双链DNA分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5. 解链温度(融解温度):通常将A260的值达到最大变化值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6. :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的蛋白质。

7.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体。

8.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9. 同工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0. 呼吸链: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组成一个连续的氧化还原体系,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11. 糖酵解: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继而还原为乳酸的过程。

12.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3. 酮体: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是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14. 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15. 生物转化:机体将非营养物质经过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从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

16. 体液:体内的水分及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

1. 蛋白质变性及应用

A、变性的概念: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维持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尤其是氢键)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B、应用:蛋白质制剂或蛋白质药物的变性失活。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旋转而成的右手双螺旋结构。

B、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双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分子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互补配对形式:A=T,G=C。

C、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nm,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平面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

D、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横向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纵向稳定性主要靠碱基之间的堆积力。

3. 酶促反应的特点

A、高效性

B、特异性(专一性):可分为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特异性

C、不稳定性

D、可调节性

4. 酶原激活的意义

A、保证了合成酶的细胞本身不受蛋白酶的水解破坏

B、保证了合成酶在特定部位和环境中发挥其生理作用

C、避免了酶自身的消化,在必要时发挥作用

5.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A、底物浓度:呈矩形双曲线

B、酶浓度:成正比关系

C、温度:人体中的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5-40

酶的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某一温度范围。

D、PH值

E、激活剂:能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F、抑制剂:有选择地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分为可逆性抑制(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

6. 磺胺类药物的注意事项及其抑菌作用

A、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是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B、磺胺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a、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b、注意与其他抗生素配伍的原则

c、首剂应加倍,然后使用维持量

d、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血液和尿液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并且多饮水

e、用药一周以上者,应同时给予B旋维生素以预防其缺乏

f、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因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精神症状。

7. 呼吸链的组成

1 word/media/image1.gif为辅酶的脱氢酶类

2 黄素蛋白

3 铁流蛋白

4 泛醌(辅酶Q类)

5 细胞色素

8. 呼吸链的作用

word/media/image1.gif为辅酶的脱氢酶类、黄素蛋白、泛醌作用为递氢体

铁流蛋白、细胞色素作用为传递电子

9. 无氧氧化(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比较

10.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A、来源

1 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血糖的主要来源)

2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

3 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空腹和长期饥饿时血糖的来源)

B、去路

1 葡萄糖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血糖的最主要去路)

2 在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储存

3 转变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及其他的糖等

4 血糖浓度大于8.9~10.0mmol/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糖可随尿排出,称为糖尿。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8.9~10.0mmol/L),称为肾糖域。

11. 肝脏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肝脏是调节血糖的主要器官。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摄取血糖合成糖原储存;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看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在空腹和饥饿状态下肝通过糖异生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12. 酮体生成的意义

1 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2 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3 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

4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13. 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A、转化:

1 转变为胆汁酸

2 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3 转化为维生素D2

B、排泄:

1 转变为胆汁酸盐随胆汁排泄

2 一部分胆固醇可直接随胆汁排出

3 一部分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还原生成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

14. 血浆脂蛋白的产生部位

1 乳糜微粒(CM):小肠

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

3 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

4 高密度脂蛋白(HDL):肝、小肠

15.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A、电泳法

1 α脂蛋白

2 β脂蛋白

3 β脂蛋白

4 乳糜微粒(CM)

B、超速离心法

1 乳糜微粒(CM)

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3 低密度脂蛋白(LDL)

4 高密度脂蛋白(HDL)

16. 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A、乳糜微粒(CM):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

C、低密度脂蛋白(LDL):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D、高密度脂蛋白(HDL):

a、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b、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17. 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或解毒,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类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排出体外。

18. 黄疸的分类

1 溶血性黄疸

2 阻塞性黄疸

3 肝细胞性黄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d860b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ec.html

《生化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