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1-08-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言
世纪之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极其重要的五年规划。制定一个积极进取、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十一五规划,作为全市人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共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本《纲要》由序言和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方面内容组成,《纲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环境做出了分析判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整个纲要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
本《纲要》的编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从贵阳市情出发,突出贵阳特色。《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和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十五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4400,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8225万美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计达9928元和3135,年均增长8.5%6.6%;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提高,改革开放成绩喜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
总之,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是贵阳市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2、实施十五计划以来的主要经验
五年奋进铸就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做出了工业强市环境立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等战略决策和部署,对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对十一五及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不断增强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期间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把以农村为重点的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是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办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为民办好实事。十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重点抓好南明河三年变清农村茅草房改造县乡公路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远程教育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坚持为民办实事,使老百姓得实惠。这些基础性、长远性的大事和实事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是加强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公用事业改革、政府改革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强新动力。
六是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远战略,保持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共同推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十五期间,着力推进平安贵阳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具有更快更好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存在许多困难。总的来讲,机遇与有利条件大于挑战与困难。
1、机遇和有利条件
(1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更加有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
(2国家将对西部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

(3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不断加强及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加深了东、中、西区域和黔中经济带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我市将资源优势更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4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更加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6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区位等优势日益显现,加快发展的自身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2、挑战和不利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结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市层次低、技术落后、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与之相关行业和就业形势也将形成新的压力。
(2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3土地、资金、人才等需求和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
(4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城乡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长远目标,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环境立市和开放带动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县区之间、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优势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城乡一体化、生态经济市建设等方面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力争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向建设全国重要的磷铝工业基地、全国宜居市和生态经济市目标迈进。
第二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体系;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建立起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面实现金阳新区第一期开发目标,大力推进金阳新区第二期开发建设,磷铝工业基地、宜居市和生态经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贵阳达到新水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宏观调控主要指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累计比翻一番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左右,累计增加城镇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范围内。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主要指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51.743.9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8%左右;城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每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以县(域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得到增强,逐步缓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
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关系我市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点突破,全社会R&D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巩固普九成果,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40%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人才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到13%左右。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生态经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0立方米/万元,消耗每吨磷矿产出的增加值比十五期末提高2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以上;耕地保有量为23.8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左右;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比重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70%以上。
人口与人民生活主要指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健康水平,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380万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岁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大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改造,农村每千人口病床数达1.5张,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6万人。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下,百万吨煤死亡率控制在3人以下,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5人以下。
第三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做强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高载能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企业、名牌产品和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技术工艺落后的产品和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左右,形成6个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主导产业集群,8个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培育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
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
数字视听产品、微硬盘变频空调节能设备。重点抓好国家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微硬盘、数字平板电视、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2010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依托贵州传统材料工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能源、环保、化工、建材、电子、机械等新材料。重点建设好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金属及聚合物改性材料、纳米改性材料等产业化,扩大品种,形成经济规模。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2、大力发展磷化工、铝工业、煤化工等现实优势产业
依托磷资源、能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对磷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抓好矿肥结合、矿化结合,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磷复合肥、精细磷化工和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建设中化开磷(集团、西洋肥业(集团、兖矿开磷合成氨、磷铵项目和一批黄磷深加工、黄磷尾气、磷渣综合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2010年,销售额达到180亿元左右,磷铵年产量180万吨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依托铝资源、能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走电、铝联营和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重点发展氧化铝和铝的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完成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电解铝改扩建项目建设,形成年产12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能力。争取新建一个年产80100万吨氧化铝及深加工项目。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及民营资本发展卷烟、食品、医药包装和汽车零部件及电子产品配套的铝精深加工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循环经济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道路,重点建设贵州水晶集团甲醇、羰基合成醋酸、甲醛等项目。依托中国化工集团,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左右。
3、加快发展中药、烟草、食品等特色产业
依托中药材和苗药资源优势,走科技兴药、品牌立药的发展道路。以发展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医药产品为重点,加强中药、苗药新产品开发。提高产业集中度、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益佰制药、同济堂等一批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抓好以修文扎佐、清镇、乌当、花溪工业园为重点的一批医药工业园建设;建设符合GSP要求的以经营贵州地道中药材为主的大型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2010年,中药产业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抓住国家对卷烟行业扶优限劣的机遇,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支持黄果树烟草集团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名优产品。支持黄果树烟草集团完成贵阳卷烟厂搬迁改造,形成200万大箱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辅料、包装印刷等卷烟配套产品。2010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左右。
依托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发展以辣椒制品为代表的特色调味品,以刺梨、猕猴桃、杨梅为代表的特色果汁饮料,以富硒米为代表的特色粮油食品加工及乳制品加工。抓好老干妈调味品、三联乳业为重点的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优质猪、肉牛、奶源、家禽、水产等生态畜牧业食品工业基地。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4、振兴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
抓住世界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依托现有产业物质技术基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业升级。通过进一步合资、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大型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机械基础件。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发展一批名牌产品。重点建设贵州矿山机械厂年产4000台履带、轮胎式液压挖掘机、险峰机床厂大型数控轧滚磨床基地。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

抓住我国汽车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机遇,推动军工、民用结合,整合制造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汽车零部件、轮胎及车用橡胶制品要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配套、维修两类市场,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专用汽车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形成系列产品,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建设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子午线轮胎等项目。2010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左右。
第二节做大服务业,增强城市竞争力
抓住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以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
1、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贵阳林城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和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挖掘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旅游、阳明文化、民族风情和喀斯特生态特色,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重点支持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花溪生态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以及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区、县。加强旅游宣传网站和营销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品,开通贵阳至全省及本市主要旅游景区的专线客车,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西部地区向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下通道的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物流业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全省、面向西南、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二戈寨改貌、龙洞堡航空港、扎佐阳关等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公路、铁路、水路联合运输,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物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3、优化商业布局、积极发展超市等新型商业
调整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逐步形成由市级中央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步行商业街形成的城市商业网络格局,逐步建成西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和综合性服务中心。
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全省、辐射西南的各具特色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实现区域布局和功能优化。依托供销社积极稳妥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十一五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5-6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超市2-3个。
4、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鼓励金融保险业务创新,开发新产品,改进服务,扩大规模。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搞好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积极争取和支持外资银行以及国内更多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贵阳;支持保险业拓展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典当业。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进一步推进贵阳金融安全区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先导性的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增值业务和数据库服务业,大力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体系。
5、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继续稳定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饰装修业,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兴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有益大众化的娱乐、健身等文化和体育产业。
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公用设施、旅游、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基础。
1、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对外交通以配合省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体系市域内建设项目为重点,构筑与省内外连接的大交通框架。市内交通以一纵两横三环线一环一横七射线城乡公路网体系建设为支撑,打造城区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交通网络经济圈。继续推进老城区道路改造、加快城市环线和出口道路及城市主干道建设、金阳新区道路建设,基本形成网络通畅、性能良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实施贵阳过境段高速公路、贵阳西出口高速公路、扎南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高等级公路、桐木岭至惠水公路、盐务街至沙子哨公路、粑粑坳至修文公路、瓮安至修文公路、清镇至金阳高等级公路、站街至鸭池河公路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交通项目等一批公路建设项目。2010年,力争等级公路建设达2000公里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900公里。
积极支持以强化枢纽节点和提高运输能力为重点的铁路建设,重点建设贵阳铁路枢纽工程、境内川黔线复线、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力争实施清镇(堰塘坎新店支线铁路改造、久长至开阳支线铁路、小寨坝至中心专线改造等铁路工程。
积极支持规划建设候机楼扩建和龙洞堡机场滑行道、停机坪及联络道的扩建工程。以经济流向和客流量为导向,不断拓展通向全国主要大城市及旅游城市航线及航班,实现贵阳龙洞堡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2、加强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
配合省抓紧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型骨干水利工程,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在缺水区域实施雨水采蓄利用工程,完善缺水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水库的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好利用亚洲银行贷款的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
3、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
重点发展水火并举的电源点,实施清镇电厂异地改扩建工程,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推进铝电、磷电、煤电联营。
加快市中心区电网地缆化改造,加大城市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提高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加快电力建设和城市电网改扩建,提高电力高负荷产业集中区域供电能力,抓紧建设下坝水电站和西郊变电站等电力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微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建设。

加快清镇、修文等煤矿资源勘探,重点发展年产30万吨以上煤矿,坚决关闭安全隐患和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小型煤矿。
4、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以县城、卫星城镇为重点的小城镇供、排水工程,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和供水质量,新建金华水厂、松柏山水厂,改造、新建一批供水管网。加强防洪设施及排涝设施的建设。
加快贵阳煤气气源厂的资产重组工作,抓好气源建设。完善补充输气管网建设。抓好煤气储配站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供气系统。
力争启动贵阳老城区至金阳新区及贵阳市中心环线城市轻轨交通的建设。加大公交中心枢纽站、停车场、始发站建设和金阳新区枢纽站建设,推进城区客运站、花溪第二客运站、一市三县客货运站点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重点加快建设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的新庄、清镇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项目;实施综合管网入地工程。着力抓好乌当区新天园区排污工程等建设;推广生活污水无害化生物处理技术,加快污水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进程。到2010年,每个县城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在现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快分类收集系统、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南郊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加强对电子、家电、医疗等有害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重点建设全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项目。
5、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以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平台为重点,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展IPV6第二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用户驻地宽带接入网。到2010年,全市长途光缆总长达到44436/公里,出口带宽达到0.24G/万人,信息网络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完善两网、四库电子政务基本框架,推进字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好依托贵阳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系统、市民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建好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建成规范、有序、高效的电子政府。
以制造业为重点,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261”工程。继续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旅游信息化,实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工程
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
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以六项任务、五统筹、四突破、三创建为主要内容的“6543”工程,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继续抓好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广
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快建设一批以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为重点的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创造条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逐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实现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左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推进县、乡、村公路及站、场建设,建成通畅、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改革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沼气建设,3年内完成农村可建沼气户的四改一气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土15万亩。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及模改数和5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率达95%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采取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增加农业产业化投入,消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瓶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
在保证远山、深山地区农户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道路,围绕老干妈调味品、乳品、黔山牌蔬菜等知名品牌,继续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加快形成有竞争能力的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沿高等级公路、国道和省道,规划建设一批商品化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重点实施好107国道晚番茄蔬菜种植基地、花溪辣椒系列制品种植基地、乌当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开阳富硒农产品基地、息烽畜禽养殖基地和乌当天麻、清镇板蓝根、开阳射干等GAP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及乌当阿栗杨梅、修文猕猴桃等经果林基地建设,抓好白云、乌当、小河金山等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增并建成一大批养殖小区,切实改变城市居民蛋、禽、肉等需求主要依靠外运的局面;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组织方式,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就业岗位,逐步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致富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到2010年,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
第三节实施农村脱贫工程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通过扶贫机制的创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户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开展扶贫开发,抓好统筹协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体推进贫困村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指导,对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够摆脱贫困的,采取开发式扶贫的方式实现脱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实现脱贫;对农村特困人口实施定期救助,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定点扶贫,积极开展项目扶贫、产业化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面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第四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协调城乡改革进程,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合法权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路子,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和水价、供销社等
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增加市、区、县(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约束机制和支农服务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力争使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显著改善。
积极配合国家、省实施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县城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及基本医疗设施配置,突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同时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制,规范农村医疗管理,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2010年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人。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做好农村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70%。大力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初保由温饱型达到小康型合格县标准,让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设施质量,加大农村教育设施投入,消灭危房,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实施户均一名高中生、村均一名大学生等教育工程。到2010年凡设置初中的乡镇都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农村初中住校生数占在校生人数到达70%左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外出打工的竞争能力。
全面建成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立健全县级文化馆、乡文化站和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进一步搞好文化三下乡动。
以创建体育先进县为龙头和创建农村体育先进乡镇为重点,在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中培育、发展、形成有地方民族、民间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
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培育,大力弘扬科学文明新理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文明卫生素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塑造新形象。
大力开展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生态经济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第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立足于将贵阳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之一、黔中产业带的龙头、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着力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功能明晰、分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进一步明晰各级区域功能定位,强化产业特色,提高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以点轴式为基础的网络式模式展开,形成由核心区、次核心区、外围区和6条放射状经济带组成的二四四六的产业空间布局。核心区由云岩、南明、金阳构成,是西南地区和贵州省的重要交通、贸易、金融中心,立足于发展高起点、强辐射的商务贸易、现代服务业等;次核心区由小河、乌当、白云、花溪组成,突出依托三个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材料和新材料等工业,兼顾发展服务业;外围区由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等城郊县(组成,重点发展铝工业、磷煤化工等资源型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形成产业集群。由核心区向外辐射,逐步
形成6条经济带,第一条是由贵新公路、株六复线铁路贵阳以东段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物流带,重点发展航空服务、旅游、物流、食品等产业;第二条是由贵阳至罗甸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贸易,先进制造业带,连接小河、孟关,重点发展贸易、旅游、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第三条是由贵黄公路、贵昆铁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装备制造、能源、橡胶业带,重点发展旅游、贸易等产业,连接三桥、马王庙片区,发展橡胶、装备制造等工业和贸易业,连接清镇片区,发展电力、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工业;第四条是由贵遵公路、川黔铁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重点以铝、磷、医药等工业为主的铝、磷、新材料、医药业带,连接白云、扎佐、久长、小寨坝,形成产业核心带并带动铝磷基地、现代中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第五条是由贵毕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铝工业、建材业带,重点发展铝工业、建材等产业;第六条是由贵开公路接开阳至瓮安公路侧旁的带状地区组成的磷及磷化工、北部物流,重点发展磷及磷化工、物流。依托工业产业带的布局、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先期启动小河至孟关、白云至扎佐南北两条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南明——云岩中心城区商务商贸金融经济板块、乌当(新天——小河——金阳——白云高新技术板块、开阳——息烽——修文(久长——清镇磷及磷煤化工板块、白云——修文——清镇铝及铝加工板块、修文(扎佐——乌当——清镇——花溪现代中药板块,白云——花溪——乌当都市农业板块等六大经济板块建设。
第二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为主要途径,以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经济强县和生态经济县为载体,以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为主要动力,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支撑贵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区,成为聚集人口、加快城镇化的主要区域。
1、继续推进经济强县(区、市建设
依托各具特色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生产力发展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巩固和提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位次,力争10个县(全部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2个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形成中心城区率先发展、次中心城区加速崛起、一市三县跨越式赶超的发展格局。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按照城市分区功能,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各区、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非趋同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产业互补的区县特色经济。
云岩、南明两区要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强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在产业布局上,以服务业为主,都市工业为辅。
金阳新区定位为市级行政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科技型的现代化城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知识经济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功能。
小河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物质技术基础,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白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铝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材料及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乌当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贵开路沿线开发,重点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片式元器件为重点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努力建设好中国西
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基地;加快建成贵阳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域和全省旅游商品基地。
花溪区依托旅游资源和物流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积极建设以青岩古镇为主的特色乡镇,加快启动孟关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打造中国舞蹈之都,建设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
清镇市依托资源优势,走煤电铝一体化道路,全力建设循环经济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生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医疗食品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健身度假旅游,形成以清镇市区为轴心辐射两湖的旅游休闲区。
开阳县依托磷资源、喀斯特生态旅游业优势和富硒农业,全力建设中国最具实力磷化工基地,积极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国开阳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
修文县大力发展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建设贵州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建成贵阳铝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逐步建成阳明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和贵阳北部物流中心。
息烽县以磷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红色旅游为主导产业,加快小寨坝工业区建设,逐步建成贵阳磷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复合肥生产基地。
3、加快民族乡镇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支持民族乡镇开发优势资源,优先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和帮助民族乡镇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游,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创新。
第三节加快推进城镇化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以金阳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构筑梯次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1、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
加大招商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行政中心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将金阳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产业支撑有力、环境清新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城市,成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贵州的浦东
全面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加快社会服务体系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市级行政中心二、三期工程,建设一批科研院所,启动并力争完成贵州大学搬迁工程,加快贵阳卫校、贵阳三中、大学城、会展中心、金阳医院、科技馆、图书音像城、广电中心等一批体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完成电信移动枢纽、税务、网络中心等对外窗口服务性项目和配套的消防队(建设,文化、体育、商贸等功能逐步完善。2010年,把新区17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发展、品位较高的现代化新城区,集聚人口达18万人。
加快推进二期建设。以项目为依托,逐步推进4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和IT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连接老城区至金阳的第三条快捷通道,建设金阳体育中心、客运、货运物流设施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2010年基本完成40平方公里范围的交通网络、城市功能性配套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老城区成片改造

以完善老城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着力点,加大环境改造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宜居环境,发挥老城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的优势,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实力。
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疏缓人口压力。实施拆危建绿拆旧建绿成片开发等工程,使老城区土地储备的用途逐渐从商品住宅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南明河三年变清成果,做到雨污分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的科学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基本实现市内主要出口公路、居民住宅小区全面绿化、道路绿化。规范市场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快实施贸改超工程,切实解决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问题。建设公共休闲空间,美化城市夜景,保持城市整洁。
提升城市功能。以服务省委、省政府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有重点地把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省会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辐射中心。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实施对外交通路网辐射骨架的高标准改造和建设,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的市区交通网络和畅通的市区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规划,发展以大型客车为主、小型出租车相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探索开辟公交专用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促进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重点解决好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
力争完成城中村改造。切实加强对贵阳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中村改造实施步骤,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城中村改造,确保城市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3、有序建设城镇体系
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交通干线为基础,经济流向为主导,引导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逐步形成由卫星城镇、重点城镇、特色城镇、小城镇组成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完善各区、县(城镇总体规划。启动新一轮城镇规划修编。加强对重点城镇发展地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自然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优化全市城乡空间布局。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建设县城和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加快清镇市、开阳县城、扎佐镇等卫星镇的建设发展。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推进永靖镇、龙场镇、沙文镇、扎佐镇、久长镇、小寨坝镇,双流镇、站街镇、东风镇、麦架镇、都拉乡、青岩镇、石板镇、孟关乡、六广镇及修文城关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聚集人口和产业,提升综合实力。
按适当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供水、排水和道路建设,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城乡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创新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与机制,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道路。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原有体制下的条块、部门、地域分割,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城镇管理综合效率。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第四节积极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
抓住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机遇,赋予大贵阳以新的内涵,增创发展新优势;贯彻落实省关于构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整体部署,
充分发挥贵阳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以交通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网络,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共同市场开发,推进水、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圈产业集聚,扩大经济规模。力争贵阳城市经济圈2010年取得重点突破。
科学制定规划,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观念,确立共赢协同思维,树立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加快规划的制定并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积极参与经济圈各项机制的创建和完善工作,促进经济圈协调机构制度化的尽快建立,推动地方立法为城市经济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各个层面主动加强与经济圈内各区域的沟通与协商、合作与交流。
积极构筑交通通讯平台。建设完善贵阳市中心至经济圈内各县(市、区高速(高等级公路,形成2小时贵阳城市经济圈;打造贵阳城市经济圈数字通讯网络,构建区域间多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信息网络,实现区域通讯一体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
积极搭建优势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平台。合理布局分工,促进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和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烟草、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水平的提升,力争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磷化工产业、铝加工产业及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烟草、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旅游基地。
推进商品要素市场整合,重点突破城市经济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以贵阳商贸企业为龙头,联合区域内各商贸企业,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以贵阳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的覆盖城市经济圈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构建经济圈科技基础条件共用平台共建产品研发和测试平台、人力资源开发共用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
第六章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约降耗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在决策、技术支撑、资源使用各个层面和生产、服务、消费各个环节,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铝、钢铁、电力、磷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节能。电解铝、黄磷、磨料等重点耗能产品,单耗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以城市公交为重点加快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工作;推动建筑节能,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实施城市建筑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冰箱等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政府带头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标准。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对耗电大户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推进城市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推行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节约城市绿化、洗车用水;加大节水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节水型产品研发,推进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加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水型社会。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做到优质优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边角废料开发利用,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严格执行禁止过度包装法规政策,开展金属、木材包装物的回收利用,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土地
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试点。村镇要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土地整理,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以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和比较成熟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示范园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力争进入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行列。
1、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三个系统和组织实施、法规制度、政策支持、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六个体系。抓好节约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境产业四项重点工作和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消费五个重点环节,以磷化工、铝工业、煤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等行业和农业为重点,抓好一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的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实施《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工业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2010年,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3、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和建筑业为重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以废金属、废塑料、废旧机电产品、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以及报废汽车为重点,大力开展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行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现有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培植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工业为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提高技术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扶植和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5、抓好一批园区和企业示范试点
以磷化工、煤化工、铝化工等行业和农业为重点,抓好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乌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化工、有色、建材、电力、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抓好开阳磷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贵州水晶化工集团公司、中国铝业总公司贵阳分公司等典型企业和一批重点企业示范试点。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和企业在十一五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铝矿石最终产出倍增工程全面推进金阳新区建筑节能工程现有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园区转型工程等标志性工程。
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分区定位,实施绿色碧水蓝天宁静四大工程,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大力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适宜性进一步提高,一五期间争取把贵阳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力争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1、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江水源保护、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城、环湖林带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基本完成15——25度坡耕地治理任务;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加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到2010年,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保地方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污染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到2010年,以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总体完成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堆放量实现零增长;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0%
第七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一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开发区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努
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力争建成西部一流科技城市。
1、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区域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区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并引领未来的区域科技创新组织协调体系。
重点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授权发明知识产权信息库、科技成果库、科技文献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中药现代化、新材料、磷化工、煤化工等优势产业新产品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中试平台;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平台;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力争在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5个。
2、实施十大科技工程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工程、循环经济科技工程、先进制造业工程、社会发展科技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工程、金筑科技人才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科学普及工程等十大科技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8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户;重点扶持10产、学、研专项工程示范项目,开发新产品12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20%以上。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600个。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以推动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种植与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5、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
实施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开发区二次创业明确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着力推进五个转变,把三个开发区建成面向全省的科技技术创新基地和辐射中心。到2010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左右。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材料、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在全国排位提升5位。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面向全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辐射源。重点发展航天航空、烟草、医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等产业,2010年,在全国排位前移。
白云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以材料和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重点发展铝及铝深加工、金属聚合新材料及微硬盘等优势产业,2010年,在省级开发区排位力争第一。
6、高度重视知识产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市场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的培训宣传,提高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
7、加大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
进一步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市县两级政府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在贵阳市建立风险投资机构。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5%以上,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的比例达到1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到1.5%左右,高技术企业达到5%
8、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科普工作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管理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示范。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的良好氛围。科学技术普及经费在十五末期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节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1、优先发展义务教育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集中力量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力争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努力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重点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等项目。到2010年,云岩、南明、小河、白云4个区基础教育总体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余6个区(市、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以政府为先导,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组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和贵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扶持技工类学校发展,在6个区(市、县建好6所县级职教中心。基本实现高中阶段在校生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等,基本建成与工业强市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各区、县根据自身优势、特色经济和发展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作为重点,实行三教统筹,走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结合的道路。推广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培训模式,大力开展职工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积极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3、加快发展高中教育
统筹规划发展城乡高中阶段教育,云岩、南明、小河、白云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区、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大力推进优质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力争一至二所高中进入全国示范性高中行列。各区、县(要改扩建一至二所高级中学,选择有条件的农村初中学校,办好高中部,扩大农村高中办学规模。

4、稳定发展高等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支持和配合贵州大学建设“211”工程和搬迁金阳工程,支持其他省属在筑高校建设。办好贵阳学院,充实学科门类,提高师资力量,完善办学设施,力争在2008年前完成校园建设工程。到2010年贵阳学院的在校学生达到9000人以上。
5、加大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以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特别是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有所增长,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教育,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比例与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同步增长。建立健全教育法规,继续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集资办学,或以融资、参股等形式参与政府办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产业运作机制。
第三节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人才高地
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重点产业需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统筹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职务高、中、初级能级比为1610
1、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继续实施长江学者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金筑英才工程,构建高层次重点优势学科专业人才群体;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并经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和拥有资金项目的创业人才。
2、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善于创业、熟悉贵阳产业发展,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进行中长期培训,选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部门挂职锻炼。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实施高层次党政人才培养工程继续抓好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大力举办以MPA为主的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班。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党政人才“121”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县级干部100(、科技干部队伍2000(、一般干部10000(。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公务员新形象。
4、积极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启动全市技能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为骨干,适应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注重乡土人才开发,培训农村双带致富实用人才每年600(绿色证书培训6500(,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
5、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建设好贵阳市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布局水平和覆盖面;健全市场规则,在全市形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人才集聚中心,发展各种人才中介机构,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挖掘全社会人才、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第八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更为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区联动的行政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备案监管、网上审批等办法,提高行政审批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价格及重大事项听证制度,改革行政性收费制度,清理现有收费项目。建立健全各种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和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继续深化城建城管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备的城市管理指挥决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改革。抓好地方立法,完善经济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预防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机制,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运转协调、合理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面向市场,重视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确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
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创新,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磷、铝、机械等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以产权为纽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集团发展,向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司制发展,在发展基础较好的行业优先形成一批大规模、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及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将其纳入全市人才队伍管理范围。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畅通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渠道。
4、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税收征管体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经营性领域,减少财政直接对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比重。改革预算制度和方法,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初步建立预算内外统一的完整预算体系。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相关规定,完善项目审批方式,建立以审批规划为主的新的项目审批方式,大幅度简化、下放和取消现行的投资审批。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市级投融资调控体系;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拓宽融资渠道,尝试使用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合理利用国外政府优惠贷款、国外银行贷款、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设立担保资金,强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拓宽信贷渠道。
5、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功能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才、土地、建筑有形市场、企业产权、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好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提倡诚实守信的市场道德,强化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诚信意识,建立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信用制度。按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建立社会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塑造亲商、亲民的服务型诚信政府,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打造信用贵阳
第二节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引资规模和水平,积极吸引省内外和境外资金参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诚信贵阳新形象
要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从改善投资硬环境为主转向改善投资软环境为主。要着力改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不断增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树立信贵阳投资乐土、理想家园新形象。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一是以战略调整为主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借助外力来增强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加快现有产业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速外贸企业的资产重组。三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转换经营机制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6亿美元。
推进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投资设厂或收购企业,建立高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网络,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及更广阔的市场,在人才培养、信息服务、审批管理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适应结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度期的形势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有关规则的强化培训和宣传,建立和完善重点出口商品的反倾销预警分析系统。积极主动应对知识产权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案件,配合企业对各种贸易争端作出快速反应。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
抓住国际产业和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扩大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大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继续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及港澳台地区作为招商重点,加大对东盟、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招商。
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国企改革重组结合起来,与公用事业产业化改革,盘活存量资产结合起来,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大力提高成功率和资金到位率,务求实效。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款,做好债务风险管理。全市力争累计引进外资5亿美元,引进内资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五百强企业20家。
4、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利用与周边地区的差异性发挥互补作用,充分整合和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动融入东中西、成渝、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促进产业转移、产业接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融合及市场融合,为贵阳加入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注重在不断提升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努力扩大城乡就业
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用3年时间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制定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深化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城镇就业管理制度等项改革,消除城乡就业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依托已建立起来的各级各类劳动力职业培训中心,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法律等各方面的培训力度,引导劳动者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就业能力。鼓励自谋职业,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和“4050”人员就业工作。积极组织外出打工等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抓住东部地区劳动力出现短缺的机会,引导、组织、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向需求地输出劳务。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
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
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使劳动者老有所养,失业期间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时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强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建立所有工业及其他非农业就业的劳动者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在医疗保险政策中体现互助、共济原则,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采取多元化的制度安排,以适应不同群体的疾病医疗保障需要,努力扩大城乡医保覆盖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6万人;全面推行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统筹层次。扩大并规范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和扩展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救助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不同层面缓解部分家庭的贫困程度。一是实施医疗救助,尽快启动实施城市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建立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以解决贫困家庭大病就医问题。二是实行教育救助,将扶助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一系列减免政策落到实处,帮助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城乡贫困户
中考入中专、大学的人员给予帮助,提高贫困家庭整体文化水平。三是实施住房救助,有计划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全面落实廉租住房制度,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要求。
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逐步将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和定居的外来人口、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大力提倡社会帮扶,弘扬传统美德。
第三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相协调,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全体市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与东部地区差距,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使农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收入再分配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以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从建立工资指导价位、协商工资制、经营者年薪制三方面入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以增加最低收入、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重点,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支持和反哺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节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快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和以逐年稳步增长的财政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继续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及技术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的市、县、乡、村计生服务机构和乡级计生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力兴办服务于老年人的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为主体的公共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完善市老年人活动中心。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参与程度。重视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到201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动员全社会参与,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对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控制和预防。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城市医疗服务格局,促进市级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方向发展,调整现有城镇企、事业医疗机构,鼓励向社区和农村转移医疗设备和人员,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组建金阳医院,新建和改造清镇、开阳、修文、乌当4个县医院,完成80个乡(卫生院的改造和村级计生、卫生等多室合一综合服务楼的建设任务,甲级村卫生室达60%。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筑以金阳体育中心为龙头,各区、县体育场馆为骨架,学校及社区体育设施为立足点的完整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各区、(政府所在地修建一座体育场或体育馆。十一五期末,全民健身设施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0.6平方米。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和国民体质检测站,开展百万市民健身活动。力争使《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每年提高1%同时,大力支持发展我市有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以力争申办一次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为目标,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整合,推进体育产业化。
第五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以塑造城市精神、创作文艺精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市民文
化生活水平,提升贵阳市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建设西部特色文化城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创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大力塑造优秀的地方民主文化品牌。加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体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业余文化团队为纽带,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各类文化活动。建成一批现代文化设施。在各区、县(图书馆建立起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初步建成全市文化市场信息监督管理体系;各区、县(建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发展档案、气象事业,重视文物保护、地方志等其他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组建贵阳日报报业集团、贵阳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等一批文化(集团公司;做强做大贵阳市京剧院;组建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加快发展以模改数为先导的影视业,3年内完成广播电视制作、播出及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提高技术防范水平,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建立贵阳电影院线,繁荣电影放映产业。
第六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凝聚到、落实到热爱贵阳、建设和谐贵阳的共同行动中。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加强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城市文明环境、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巩固和创建五城培养四有新人、加强三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为具体内容的城市文明建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依法治市。坚持政府权责一致原则,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大责任追究,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贫困群众、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创新和改革社会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还要发挥好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积极实施《贵阳市妇女发展规划》和《贵阳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反腐败力度,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体制机制,2010年构建起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实施以平安贵阳为载体,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快速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普法教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劳动保护。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加强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处理公共危机能力。
第七节加强国防动员
深入贯彻经济建设与国防动员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兼顾,认真做好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搞好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推进国防动员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GIS基础数据平台及网络系统,提高国防动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国防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立重大事故和反恐怖工作应急预案。
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第十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1、加强统筹协调

本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市政府将通过组织实施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以落实。专项规划作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市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实施好专项规划,确保发展目标、工作重点、重点任务的落实。各区、县(要在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的指导下,从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出,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确保全市重大工作任务的落实,为全市协调发展创造良好基础。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服务。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成效。
2、加强监督考核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规划任务目标,促进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和完善规划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市政府将切实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市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将从实际出发,贯彻好纲要的精神,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3、加强分析预测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建立健全市场分析预警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敏感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增强政府的应变调控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商品和服务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做好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协调,定期向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搞好宏观经济监测预警,适时提出经济调控措施并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时机。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人民政府将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第二节抓好重大工程建设
1、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规划对项目建设的指导性作用,根据规划审批项目,确保规划重点项目的优先、顺利实施。
促成一批打造强势产业的支撑项目,加大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卷烟、药业等六大优势产业的项目储备、引资、建设力度,力争形成6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实施一批增强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建设一批增强城市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提升城市基础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组织一批提升创新能力的攻关项目,着眼于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支持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项目,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一批增强服务功能的重大项目,着重组织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形象;安排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德政工程,着重安排好一批解决市民生活不便、满足基本需要的公益项目,办实事、求实效;落实一批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项目,制定实施好一批重点专项改革方案,适时出台和推进。
2、界定政府投融资领域,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投资职能分开,政府投资与国有企业投资分开,政府投资职能与投资管理职能分开,政
府公共事业投资与产业开发投资分开,促进政府的主要职责转向统一规划、培育主体、制定政策、依法监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对政府投资领域进行细化分类界定,明确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非竞争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领,优化配置国有投资,强化市场对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激励约束。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依托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事业。取消对非国有投资限制性政策,大力培育社会投资主体。逐步实现投资项目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和备案制转变,公开投资办理程序,简化投资办理手续,提高投资效率。
3、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进一步放宽国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拓宽融资渠道,对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充分吸纳投资者投资。对一些有收费机制但效益难以做到投资收益平衡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通过适当的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投入。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港澳台地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赠款及国外优惠贷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通过企业上市及其他融资方式,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企业按经济导向投入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d3b627ccbff121dd36837d.html

《贵阳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