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发布时间:2018-10-05 10:1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 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3、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4、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起笔四句,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板书:

意象:白日、素月、晚风、冷席

意境:空阔冷清

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讨论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板书:知音难觅、生命孤独、时光流逝、壮志难酬

5、归纳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写诗人长夜难眠,由眼前的日落月出感悟到季节变换,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孤独的心情,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突出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2、艺术构思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体会诗人的人生选择(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

问题: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

讨论明确: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的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后面出现的变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旋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

时代背景补充】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7、比较阅读

同样是深夜忧思,同样是借景抒情,此诗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中所用的意象、艺术构思和创造的意境又有哪些不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 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讨论分析:阮诗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明确:

 资料补充: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8、课堂总结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了解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了诗人胸怀伟大抱负却无法实现,主要是受到东晋那个时代的限制。但是东晋那个最坏的时代已经消失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愿我们心怀壮志,努力前行,迎接美好的明天。

9、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3b0f8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a.html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