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繁体字在生活中行走

发布时间:2012-12-21 09:11: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美术

让繁体字在校园生活中行走的思考

学校是文化的最前沿阵地,繁体字在教学中的推广意义重大。有人在两会建议从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课程,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我看事情不要走极端,要是用政策性的方式对学校进行指导推广,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繁体字的利也要理性的知道它的弊端。

关键词 简繁议论 历史传承 书法课程 形式美感

由于社会变革和书写使用需要。繁体字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慢慢逐步地退出生活的视野。古往今来,书体的创新源于社会生活的变革与需要,同样字体的变化也源于社会生活的变革与需要。

近期,有部分书刊、报纸的封面、广告上,出现了一些书写繁体字的现象。究其原因,概以繁体字书写的美术字因其笔划较多,易产生形式美感而且繁体字从字面的书写到现实意义形象解读更容易,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港澳台地区的出版物(仍使用繁体字)涌入,它们各种新颖表现形式的影响又助长了这一风尚的流行。

同样,在最近有毕业生为了到港资、台资企业去应聘,某个高校的大学生履历表竟舍弃简体字而使用繁体字,到了应聘时,人事部经理尴尬了几分钟仍叫不出其姓名,颇为恼怒,人事经理认为该学生太粗心又给人添了麻烦,而不予录取,没料想却弄巧成拙。

到底是提倡还是抵制,作为美术教师和书法教师于一身的我,工作的原因,对繁体字有强烈的情感,加上近期在许多的书刊报纸看了相关的文章报道,使我陷入对书写繁体字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在中学教书对于有些课程我个人认为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繁体字的学习和书写。从简单程式化的抄写到借用对陌生而有难度的繁体字书写,研究繁体字艺术书法的表现手段去丰富、强化自我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给人以广泛的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和喜悦的书写畅述之情。

书法课程中繁体书写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书法练习的需要,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简体字打乱了汉字的造字原则、不少简化字因简害义、因字形简化造成误写误识、减损了汉字原有的形式美感、有损于古今文化的历史传承,

原来“馬”是四条腿,现在“马”是一条腿了;这样书写不但没有繁体字字面上的解释意义和韵味,而且整个字就少了一种气势,没有书法审美层面的观赏美感了。

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繁简、笔画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课本上的字体很少有简体字的范字,大多都是繁体字的书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信息就是写书法就是要用繁体字体书写,甚至许多的书法评委老师也是以书写繁体这样的标准来判决作品的优劣好坏的。

繁体字体构成世间事物外在美,最基本的抽象标准是形式美法则,属于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既是文化艺术作品等一切物象,形式构成的审美标准,当然也是审视文字结构形态美不美的基本出发点。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则是“对称”和“均衡”,与之违背的文字结构形态就会缺乏美感。简化字普遍减少笔划的结果,恰恰是削弱了原繁体字成行、成篇组合时所具有的疏密、深浅对比,及从而产生的节奏乃至律动关系。有些简化字就是为了节省笔划而破坏了繁体原字本有的对称、均衡美感,其空旷失衡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而在以较少的文字组成书名、标题、产品装潢上的商品名或牌匾等时,便尤其显得松散、平淡、缺乏疏密对比和视觉力度,当然也就缺乏美感。单独组合的文字越少,简化字“不好看”的缺点就越明显。

现在的学生就是个性很强有追求的一代,对繁体字的书写追求依然成了大部分学生中的一项必修课程。加上对形式、个性美的追求,我们老师就不难理解学生对繁体字的浓厚学习兴趣了。

书法课程中对学生加强繁体字传统隐性解读意义

许多有智之士认为简化字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是一种损伤,譬如,从古至今,做寿庆典都不会在墙上掛简体的“寿”字,它很难达到“壽”字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据说这个“寿”字源出于汉代,但一两千年都是作为俗字难登大雅之堂的。“壽”字的写法,已经多达一百多种。不少人潜心研究它,并已形成专门的寿学体系。 “壽”字已经成为一件抽象的艺术品,在很多中华儿女的心中实际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从一本书上看到屈原的《离骚》头四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我以降。”而有高才生用语言直译为”:“高阳皇帝的后代呀,我的爸爸名叫伯庸。虎儿年碰上虎儿月呀,又正是虎儿日我就降生。”如果这样生硬的翻译过来就没有单纯从字面上看可以体会的更多含义了。

最近在农村镇上看到“春雷發屋”的霓虹灯。而这显然是个理发的场所,正确的繁体字写法应是“春雷髮屋”;在商品包装盒上,也有把中国特产发菜(繁体为“髮菜”)写作“發菜”一一把菜发给别人。搞的用繁体字易弄巧成拙,让别人产生许多的误解和笑话。

老师在有些科目课堂可以给学生把其中的隐性意义解读出来,让学生加强对繁体字有一种历史渊源和文化优越感,树立爱传统文化、主动研究传统文化的好习惯。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完成良性的文化传承环节。

书法课程中润物般的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体字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遗产财富。学校是文化的最前沿阵地,教学中的推广意义重大。有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课程,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我看事情不要走极端,要是用政策性的方式对学校进行指导,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了。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繁体字的利也要理性的知道它的弊端,繁体字自19552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首次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人民日报》195565日首先试用第一批简化字,到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已有50多年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国家已经完成了对繁体字的改造工程,如果在这样一个现状下进行政策性的、全国大范围的复古行动,不是一个好的政策。繁体字书写大面积的实施,就目前,特别是现在普遍的电脑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发,都会造成很大的用字混乱和阅读误区,如队(隊)、办(辦)、等。

但是,不是有弊端我们就不管抛弃了,毕竟在港澳台文化和沿海地区还在广泛的使用和交流。在内地的学校作为一种爱好兴趣课程和形式进行开展,以校本文化的方式在适当的学期存在某些科目、学科当中应用,让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用字和字体书写方法。校内进行兴趣培养或者培训,鼓励校外办学推广,地区、省份承办大型的繁体字书写比赛活动,把这项活动开展得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成效为标准。

在校内特别是在美术书法课程体系要规范化的、系统化的对繁体字从书写意义到实际应用都要详细的解读给学生听,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增强学生对一些科目和课程的学习为手段,润物无声般的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了解或基本掌握繁体字,但并不提倡交往使用写繁体字

大陆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其中的简繁议论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把中国的繁简问题提到两会议程,再一次把繁简字体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实际操作中,繁简转化的工作是小问题,但对于中国800万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几乎没有接触过繁体字的人士,以及更为广大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来说,这样的工程就未免浩大了一些。对于其中的相当部分人,再进行一轮识字教育不太现实。至少我认为在大陆大面积来实施繁体字的书写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了。中国当前流行的这种复古思潮是非理性的,且与科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应用别人一句话:一种文化根植于一种社会经济环境。农耕文明哺育出了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二者自然也是血脉相连。17世纪以来的历史就已经决定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必然被逐渐瓦解。而这种釜底抽薪的破坏面前,繁体字的文化意义无疑被夸大了。

近期在生活中市场上,在衣服和裤子上出现了繁体字的应用。当下,在国门口出现越南、菲律宾外敌扰边、钓鱼岛事件后,特别在学生群体中服装上的繁体字文化有种民族情节,因此,对繁体字的书写和生活应用作用不能被忽略,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第一批简化汉字已经推行五十余年之久,至今仍然有人喜欢写繁体字,他们总认为简化字‘造型不美’,失去汉字的特色,繁体字书写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等情感,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喜欢书写繁体字的人从一至今,愈演愈烈的、全国范围的繁体字越禁越“泛滥”,以及繁简辩争越来越激烈中探入深层次的理性多角度思考。

现在,五十多年的字体书写实践已经使越来越多的群体产生了新的思考和争论,在校园生活中是否能够认同学习繁体字,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举了。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第三中

电话:138********

邮箱:919629837@qq.com

邮编:415401

参考书籍: 高中书法课本教材415253页、 《汉字·汉字改革史》、 《中小学美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fd76900763231126edb1124.html

《让繁体字在生活中行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