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校园欺凌》

发布时间:2017-04-14 10:44: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本概念

欺凌(Bullying)一词最早是由挪威学者在1978年所提出的,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之为欺负、虐凌等,台湾地区将欺凌称为“霸凌”。校园欺凌指以学校为背景,发生在学校学生间的欺凌行为。六十年代末有学者对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他们认为,欺凌行为(bullying)就是:“受害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或不适应。”这里的负面行为包括通过肢体上的推、打、踢以及借由言语的谩骂、戏弄、嘲笑、辱骂、起绰号,也包括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如:关系上的排挤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地区)关于欺凌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纵观不同国家(地区)学者对欺凌的定义发现,关于欺凌定义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欺凌行为是故意的、持续的以及成对角色间权利不均衡的。因此,赞同并采用黄成荣教授关于欺凌的定义,即欺凌行为是一种在欺凌角色间存在力量关系不均衡的前提下,故意的、持续性的行为,是运用语言或肢体侵犯他人,并将他人置于压力之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不知如何去界定、辨别和区分某一行为到底是不是欺凌行为,究其原因是由于攻击行为、暴力行为及欺凌行为三个概念较为接近,较易混淆,界限较模糊,为了在预防和应对欺凌行为时更具针对性,能够更好的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有必要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对比区分。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心理和生理造成伤害的行为。攻击行为不仅给受害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更会引起后续一系列的脱序行为,如:越轨行为、反社会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依据不同的方法论标准,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与社会攻击(social aggression )、冲 动 攻 击 (impulsive aggression )与 蓄 意 攻 击(premeditated aggression )、发 起 性 攻击 (proactive aggression )与 反 应 性 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在以上所提及的所有攻击类型中,较为典型和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上的攻击,在各个年龄层都存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身体攻击行为的严重阶段就是暴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0caaf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c.html

《讨论课《校园欺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