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孩子家校行为养成不一致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0-10-28 16:0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孩子家校行为养成不一致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付建凤

【摘 要】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到教诲和模仿,为他今生的人生道德观打下基础。那么在孩子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后,情况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并对此结果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期】2017(000)009

【总页数】2

【关键词】家校行为;不一致;成因;应对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到教诲和模仿,为他今生的人生道德观打下基础。一个人的一生,特别是幼儿期所受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父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从两岁到六七岁,从周围的环境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儿获得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好象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基地。可见,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牢不可缺的地位。那么,六七岁以后,在孩子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加强,生活习惯有了明显好转,基本适应了群体的学习生活。但是,在家中的表现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逆差。调查显示见表1

在校积极争取做个好学生的他,在家中,在父母眼里各方面的表现却呈退步趋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学生心中楷模的转移。在孩子未上学前,大量的模仿教育准则都来自父母,他以父母的言行为唯一的行为标准。入了小学,在老师的淳淳教育下,在同班学生的相互比较中,在自己逐渐提高的分析思维能力下,父母不再是唯一或最好的示范榜样了,逐渐的,老师、优秀的学习榜样取代了原来父母所占的分量。

2)家长重心的转移。在孩子未上学前,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放弃很多自己的工作时间,围着孩子转,惟恐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方面落后,各方面的启蒙教育可说是面面俱到。而当孩子入了学以后,作父母的觉得可以松口气了,可以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了,而对孩子的责任,除了回家以后的吃、穿,什么都丢给了老师和学校。孩子有了什么问题,最好的答案是问老师。做老师的很有体会,家里的电话十有八九是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fe7659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c1.html

《浅析孩子家校行为养成不一致的成因与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