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名源流考

发布时间:2023-03-16 00:2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0卷6201611月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Vol.30No.6Nov.2016长沙地名源流考(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42〇8,后沙”西。行湘、临湘、。隋589,改。县皆同城。境地名源流考中图分类号:928.6lK文献标识码:
A=
1008-4681(201606-0007-04
5000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郡置尉监。集解》中列有“长沙”。《汉书•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县志•大事记》221附廓湘[1]P1秦置长沙郡后,名显国中。上古名“周初为越人方国地名,得名长沙。作为行政区划地名,历有长沙、临湘、抚睦之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作为越族集落地名,得名约在西周之前。其一,长沙上古为三苗国地。《战国策•有三苗之后,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韩诗外传》纠正为左洞庭之波,彭蠡之川。唐代杜佑《通典》皆古三苗国。荆州数为乱。古籍多指南蛮重要一支。《逸周书•尝麦篇》国语•楚语》战国策•秦》吕氏春秋•荡兵》典籍记:相传在氏族制(原始社会)我国北方有炎黄部落集团,东方有九黎部落集团,南方有南蛮部落集团,有长期争战的记载。九黎部落集团为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解:孔安国曰:。《国语•楚语》蚩尤之徒也。太平御览•卷一五》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在涿鹿涿鹿县将蚩尤擒杀,九黎部落集团败退江南。至尧、禹时,渐形成三苗部落联盟,史。《书•尧典》墨子》荀子》等古籍中,多有三苗族处南蛮而不宾服的记载。三苗族退居南方后,渐成为江汉地区蛮民之一支[2]Pn。二是地下文物考古证实,苗族确在南方活动过,后为古越人所居。彭适凡先生认为:我国三大部落集团之一苗氏之一支,确在南方,其活动范围,正是南方几何纹陶的主要分布区[3]F7。他,其1000处[4]KS°,距M600其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与采集;陶纹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陶面常饰以弘纹、浅篮纹、刻划纹、瓦楼纹、镂孔;其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这些与古越人陶、墓文化基本一致。由此推知,屈家岭文化,及其稍后受其影响的石家河文化(5000—4300应是三苗人后裔及古越人创造的文化。1958年长沙市发掘月亮山文化遗采集石斧、石矛、石鼎、70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1]rei9。这些文化遗址应受到石家河文化的影响。1958年以来,683件,其中石57550#[l]P619-620。窜西。《山”在湖南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西与天门山相。相传舜流放驩兜于崇山,即此。今有驩兜冢。《直隶澧州志》亦有载。舜发兵征三苗,在“丹水之浦”今湖北丹水流域将三苗打败,后舜率部族大举南。《淮南子•修务》云:“舜南征三苗,遂死苍梧。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三苗被征服后,一部分融人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游迁徙,成为今湘西及云贵高原苗、瑶族居住地先祖。由此推知,地区上古为三苗国,三苗败后为古越人所居。三是长沙上古名“属古越人族居之地。周振鹤、汝杰两位先生研究,左传•左传•宣公四年》说苑•越人歌》古越语与华夏语有很大区别。江浙一带古越语地名的一条规律是齐头[5]长沙在商周之交,为古扬越人族居之地,极可能属此种情况。古文中多指细碎的石粒。《收稿日期=2016-09-28作者简介:彭雪开(1953—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地名。
82016年11月鹫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墨子•备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水散石段玉裁注:“石散碎谓之沙。20其本义指碎石粒。在休盘》等金文中,沙之就像一条曲行河流旁有一片细碎石。扬越人族居此地后,发现湘江边白沙如带,形成长而大的白沙带,故叫“。但越语读“前加惊叹字“长”即为发语词,实为虚敬词而已,实以“沙”名族邑。经地质专家考证:长沙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为主,经长期内部地层崩塌、风化及外力作用安厘王墓中发现。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战国至秦汉,历有增但历代学者考证,其中《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营建洛邑竣工之大会诸侯及方国的盛况。在甲骨文、金文中,亦称多方。周之方国为周公所。《周易•既济》国也。诗•大雅•大明》厥德以受方国”多指与中原王朝之外的诸侯‘。《会篇》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是皆朝于内者。这种记载是一种大概数据,无实凭。《史记•周本纪》:洛四方八贡及流水冲刷,致使大量砂、石聚于地表,长沙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沙滩、沙洲。枯水季节,沙滩沙洲裸露。四是有古籍史料记载。《湘中纪》白沙如霜雪。史》为长沙;云阳,为茶陵。晋代十三州志》西故曰长沙。和郡县志》引《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潭秦为长沙。注云:“有万里长沙,故曰长沙。自此后,历代地方志多引此为据,长沙得名于‘万里沙祠’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元封二年(109,至今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因沙经三百里”沙原,故祭之。东汉应劭注曰:神祠也。有感于晋代今长沙湘江水陆洲(子洲)大面积显露沙滩,故阙賴便附会成“万里沙祠”。但,其时长沙已建“万里沙祠”沙祠”。《湘夫人》等载:楚人历有敬祭“女神”湘夫人”鬼母”这当为古越人敬祭之遗存。在蛮越”据传“,“为女神之意。“是祭祀白沙神及女神的地方[5]。今壮、侗民族,据考证为古越人后裔,至今未立村寨,先立长沙”的成语,这也可视为古越人祭祀白女神之遗传。唐代《长沙土风甲记》土之地,云阳之墟。元和郡县志》秦并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以上“白沙”等应是古越人地名之遗存。五是,长沙又有水陆洲可证。《称为桔5000米20—200均宽约102米。《湘中记》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太平环宇记》惠帝永兴二年此洲生。但经地质专家取样分析考证认为:水陆洲是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10000年以上。古代湘水位低,1986年发掘长沙县南托遗址,与水陆洲南头相距不远位置就处在低于今水陆洲的河滩上,距今7000年其底层亦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由此可知,水陆洲早于晋代前很久已存在[〜4。这亦佐证,长沙上古以“长沙孔晁注:长沙鳖“故贡周书》亦名汲冢周书,传为晋太康二年(281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道里均。大概是为了区分各方国向周王朝进贡方物的多少,
才有此说。尚书•洛诰》即行庆典,大会诸侯接受诸侯及方国的朝贡,表示臣服于周。长沙为“其时为扬越人所居,应为大的方国了,故贡“沙鳖”以示臣服。商末周初至春秋中期以前,楚人势力还未能深人今湖南境内。这已被今江汉考古文物所证实[7]。共和国《沙县志•总述》载:长沙“商周时,长沙县为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三苗国衰落后,为古越人所居,周初实为扬越人族居。这也为地下发掘文物所证实[s]rei9。扬越人所立方国首领,读为“长沙鳖”后被周王朝以中原文字,载人《会篇》,名曰“长沙鳖”从此,长沙始名矣。至战国时,长沙之名多见。《战国策•赵策》长沙之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之粟也。1986年湖北荆州发掘战国中期(3002号墓,其中有“长沙正”名“龚怿”长沙公之军”两竹简。此可见,“长沙”不晚于战国中期,已被史籍所载。应劭汉官仪》云:秦郡长沙系因袭旧名。《川记》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长沙方国,当为周公所封。《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尚书•金滕》弗豫。逸周书•作洛解》亦有载:“天下未宁而崩”。其时儿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成王摄政,史称“周公摄政。周公东征三年,平商遗武庚之乱,打垮了商人在东方的潜伏势力。《公奔楚。后流言澄清,周公又受命征战东南方。《诗•鲁颂•閟宫》称颂西周:遂荒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封;伐奄三年讨其君,灭国者五豹犀象而远之,吕氏春秋》商人服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这表明周公征战东南,主要在今黄河及长江中下游,也到过江汉一带。大约在此时,扬越族“侯首领助周公征战,周公以越语读音华夏文记载,被封为“长沙”方国。至周成王洛邑成,大会诸
总第134期
彭雪开:长沙地名源流考
9方国时,长沙扬越族方国向周成王献“长沙鳖”又臣服于长沙得名于沙星,依据不足,当为后人附会。《史记•天官书》古人认为天上有星象,天下则有“星野”。二宿宿长沙星”故有人依此推论“沙星”以应“故长沙历星沙”之谓。今长沙县治即为“星沙镇”。可星沙”影响至巨。唐代张守节《寿命。多附会长沙星明亮,寿说契合封建时代官、民心理,影响深广,至今不弥消。湘君”夫人”二水神传说。古罗人与古越人共居一地亦常作“大水神”时常供祭。楚罗人假借“为河流专称,符合古越人沅、湘下游祭祀“大水神”之习俗。于是,湘字作为今湖南境内河流专称,由此而生[11]临湘,《。秦高帝五年为国。莽日填蛮,清康熙《临湘县志•目例》临湘乃汉长沙县名。水经注•湘水》:湘水“右经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即名焉。这说明汉高祖五年(202,改湘县
临湘水而得名。二十八宿名称,1978年湖北隋州曾侯乙墓(国早期)其墓中出土一漆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将二十八宿画成一圈,中间有北头七星。《周礼•秋官•菪蔟氏》二十有八星之号。吕氏春秋•圜道》亦载:“月躔宿圜道也。详述了二十八宿星名[9]。《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皆载: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为战国早中期的甘公(甘德)和石申。石申为魏甘公为楚人。《临制四乡。战国末楚国道家《认为:北斗之柄的指向,随着四季变换而运转,因而分为四季。由上可知,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当在春秋。“始载《逸周书》。《逸周所载周初之事,多有根据。故长沙以“星沙”依据不足,当为后人附会。。“秦王政二十六年(公221,置长沙郡,附廓湘[1]P1因境内有湘江(县治今长沙市老城区南部。《晋书•卷十五》载:秦灭楚后“分黔中郡为长沙湘州记》始皇二十五年,并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上秦置长沙郡,当在始皇二十六(前221,并非始皇二十五年。又名湘水、得名。楚怀323,楚王颁发《鄂君舟节》,上澧等诸水之称。屈原《楚辞•九歌》亦多有其载。战国初,称为湘水,至秦始皇凿灵渠平定南越后,始有湘水之称。作为河流专称,实为楚、其义多重[1°]。其古与_皆为烹之意。烹其本义是用三足鼎,注清澈河水煮鱼,以祀河神,这是古越人祀祭河神的仪式。战国楚文王从枝江迁罗子国遗民于沅湘汨罗,允其复国,为附这是楚国经略今湖南之始。其一支楚军与罗人共居一地,为罗子国内大河流之也是沿袭古越人渔祭水神之俗。其,湘字从相从水,符合湘水地貌特征。从,表示楚、罗人常在湘水岸边劳捕鱼,见湘水两岸森林茂密,风光故从相;发现湘水地广人稀,从南往北流的河水,清澈如鉴,故以三点水。后楚、罗人依越人读音,诗经》中“。其在古越人族居其地时,就流传抚睦。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10,改湘县为抚睦县,县治原址[1]'。《国语•晋语拊之韩非子•十过》师旷抚止之。说文•手部》掮也。20种释其本义指拊、摩之意,即轻拍安抚。睦,古文中多指和、之意•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颖达疏:“即亲也。左传•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周为睦。亲厚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和、。抚当为安抚和亲之意。临湘县改为抚睦县,当与王莽篡汉乱改地名有关。《书•王莽传中》载:王莽改制,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复还其故。王莽乱改地名有如下几种:一是把原地名,改成带有“字的郡县以亭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也。二是把原地名改为带有治、宁、顺等字的地名,以求吉顺,108例。三是睦、昌字最多。这59。四是用同义、同音字改名者,40。五是用反义字改地名。六是使用侮辱性字眼改名者,10例,有县名26[13]。王睦”即属乱改地名第三种、第六种情况。王莽不顾地名命名规律,乱改地名,使吏民不能记”致政区乱象丛生。公23绿林、赤眉义举,推翻了“王莽被杀。之,东汉王朝建立,又复西汉郡县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仍改抚睦县为临湘县;并析县境东南地置醴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209,析临湘县置浏(。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为长沙县,为长沙名县之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浏阳、醴陵两县并人长沙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醴陵县;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复置浏阳县。自此后,长沙县名不易;县城数析他县;归属随长沙郡、市而终属长沙市[1]P47。今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为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聚集中心。长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旧貌不识。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游者不绝于途[14]!^3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ab668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5.html

《长沙地名源流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