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拿来主义》教案

发布时间:2019-07-16 09:07: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2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脑(  )  ②如(  )  ③吝啬(  )

慕(  ) ⑤虚(  ) ⑥残(  )

答案 ①suǐ ②pì ③lìnsè ④xiàn ⑤xuán ⑥ɡēnɡzhì

(2)多音字

①孱word/media/image6.gif       ②挑word/media/image7.gif

③与word/media/image8.gif ④冠word/media/image9.gif

答案 ①càn/chán tiāo/tiǎo ③yǔ/yù ④guān/ɡuà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word/media/image10.gif (2) word/media/image11.gif

(3) word/media/image12.gif (4) word/media/image13.gif

答案 (1)翎毛/自诩/栩栩如生 (2)憋闷/鱼鳖/蹩脚/弊端 (3)辨认/辩论/辫子/花瓣 (4)纯粹/憔悴/淬火/破碎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夸。(2)懦弱无能的人。(3)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4)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5)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6)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

(2)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

(3)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  )

答案 (1)×。“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应用“富丽堂皇” (2)×。不合语境 (3)√

2.辨词填空

(1)吝啬·吝惜

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而舍不得”的意思。“吝啬”是形容词,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在句中常作谓语或定语,还常作补语。“吝惜”是动词,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他干活总是身先士卒,从不________力气。

答案 ①吝啬 ②吝惜

(2)不免·未免

两者都是副词,都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加强语气,有“定然会”的意思。而“未免”则表示不以为然,有“不能不说是……”的意思,缓和句子语气。

①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____有些危机。

②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________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

答案 ①未免 ②不免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课外名句——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背景展示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立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东西。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三、文学常识

杂 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

(4)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四、文化常识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冠冕堂皇”的省略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古代“冠冕”的演变:

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3)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拿来主义》。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本文是驳论文。驳论一般先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请将“破”“立”两个字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分别用两字词语写出“拿来”的三种正确态度和做法,并将其填入图中③~⑤处。

答案 ①破 ②立 ③占有 ④挑选 ⑤创新

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才导致了国家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就由排外变成了媚外。“闭关主义”是历史,“送去主义”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又因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相对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是为了廓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主义”做了必要的铺垫。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却有去无回;②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2)实质:是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缺乏民族自尊,一味媚外求荣的卖国做法。

3.请结合文本前三段和背景,理解第4段中“抛来”“抛给”“送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将其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恶意。“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是怀有不良企图的,非要你接受不可的。“送来”仅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实质是“抛给”。

4.第5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5段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5.在第8段中,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请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答案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全面概括,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第10段共五句话,这五句话回答了哪五个方面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不同的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7.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作者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二者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②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③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有人认为,在施行“拿来主义”时,应该拿来之后再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经过选择再拿来。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先拿来再选择。只有先拿来,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对于无用的,我们可以暂时封存,说不定以后还可以用到。只有先占有了,我们才能够占据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观点二)先选择再拿来。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完全拿来,可能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完全占有,所以要选择。其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减少浪费。

破立结合

许多议论文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更容易出彩。

《拿来主义》一文,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是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讨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因为“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文章破中有立,在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提到拿来;同时又“立”中有“破”,在第二部分论证“拿来主义”时,作者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本文在论证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手法。

技巧点拨

1.引述现象,为立论作依据。例如:

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窜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作为广告歌曲,两者同样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这是一段先破后立的文字,“时下……却截然不同”是引述生活现象:一些名曲、名句或被大肆窜改,或广为传唱。接着是“破”:“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最后是“立”:“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2.摘引不当言论,为立论作依据。例如: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这也是一段先破后立的文字,在“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这段文字中,边引边破,从破的角度表明为什么要讲常识。并且抓住“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一句立论:“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乘势提出常识的重要性,一语千钧,振聋发聩。

还有一种,就是以某种不好的结果作为立论的依据。总之,不论是引述反常现象,摘引不当言论,还是例举某种不好的结果,其目的都是给自己的立论找到依据,或者是为批驳树立起靶子。

迁移运用

请运用破立结合的写作方式,自选话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有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告诫人们不要狂妄自大,总梦想成为众人前的第一,最终会落得个失败收场。然而,回头一想,如若没有前面勇敢的领跑者为后面的人引路,人类怎能进步,世界怎能发展?

人生短暂,我们要勇于做出头鸟、领跑者,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试想,如果比尔·盖茨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发网络资源平台,而因别人的冷嘲热讽放弃自己的奋斗之路,他又怎能成为IT行业的领跑者?枪打出头鸟吗?不是的。那打出的一枪,就是你的磨练,只要你的速度足够快,准备足够充分,那么在前面领跑的就是你。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运用示例 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是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事万物。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就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一生为挽救麻木的国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我们的社会还有许许多多像鲁迅一样的人:雷锋、焦裕禄……人们歌颂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二、课外素材

最靠谱的政协委员

从《实话实说》开始,崔永元敢于直言的主持风格就锋芒毕露。现在,身为政协委员的崔永元依然保持着实话实说的风格。崔永元坦言,当委员比当主持人还小心,一件事不彻底搞清楚不能开口,一张口那就是责任。

为了自认为最优秀的提案,崔永元自称“玩了命了”。他提到,做提案一要谨慎,二要胆大。“谨慎指的是提建议前要充分调研,不能乱发言。胆大是指提案只要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不怕提出来。”

崔永元提案关注的范围很广泛,无不聚焦于民生问题,并且他敢于针对很多舆论关注的公共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2013年9月,崔永元和“反伪科学战士”方舟子在微博上围绕转基因食品开启了一场口水仗。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坚定支持者,方舟子认为,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崔永元则通过微博表示,转基因农作物根本不能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随即,两人就转基因食品问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论辩。为了让公众了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崔永元甚至好几次自费到日本、美国调查转基因食品。

由于在“两会”上敢说真话,为老百姓据理力争而不怕得罪高官权贵,崔永元被老百姓誉为“最靠谱的政协委员”。

选材感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年年就民生问题提出非常有分量的提案。他的忧国忧民,他的良心良知,他的实话实说,体现了一个公民难得的勇气和担当。

囚首垢面的鲁迅

纳兰泽芸

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步行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就像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常常到凌晨二三时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衣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的,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可是,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像爱因斯坦、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们。

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凛,始终纯美,始终涤着后来者的心。

读后启悟 许广平女士曾用一句很形象的诗来描绘鲁迅先生——“囚首垢面谈诗书”。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坚强的战士、思想界当之无愧的启蒙者和领导者,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那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信念,却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如同一股清冽的泉水,使人心灵得到涤荡。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无证无良的,________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②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________,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③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________。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A.冠冕堂皇   肆无忌惮   明火执仗

B.肆无忌惮冠冕堂皇明火执仗

C.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冠冕堂皇

D.冠冕堂皇明火执仗肆无忌惮

答案 C

解析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明火执仗: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多指抢劫)。第①句中说“无证无良的”,可见这些培训班并没有掩饰,是公开的,所以应用“明火执仗”;第②句说的是“裸官”在贪污时的态度,自然是“肆无忌惮”;第③句前面说“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后面说“可是,众所周知”,可见高校表面上看似正大的样子,而实际并非如此,故用“冠冕堂皇”。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学教材刻意“去鲁迅化”,不仅会抽空民族精神,还会浅薄、无知,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并关照现实。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

C.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大部分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答案 B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应将“抽空民族精神”和“浅薄、无知”互换位置。C项语意重复,应去掉“大部分”。D项语序不当,应将“深切地”移至“体会”前。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答案 A

4.“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A.比拟、借代 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 D.借喻、夸张

答案 B

解析 “枪炮”运用了借代,指战争;“大门”“钉子”运用了借喻,分别指“国家主权”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答案 D

解析 A项“进步”、B项“发扬国光”、C项“丰富”和“大度”都是反语。

6.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字数不要求统一)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唤醒腐朽文化下的愚昧国民;思想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是冲锋在前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7.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具体地显现出钱的特征;凸显出阿Q随随便便、张扬摆阔的情态;避免与后文的“钱”字重复。

8.给下面的漫画写个题目(不要以“无题”为题),并写出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目:月饼的作用。寓意:指出青年一代受外来文化影响严重,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秋月写琵琶曲妙绝入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曾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0.“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送去”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送来”是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3)“拿来”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的做法。这有利于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11.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也不是,如果只是“送去”,最后必将灭亡。(2)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只知一味“送去”会非常危险。

12.从选文来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以简洁的语言明确了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来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结构上,它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上,领起下文。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第三段中“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褒义词,是指对拥有的国粹珍惜;“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举例法和比喻论证,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D.“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撞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

答案 D

解析 A项“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错,这里是把“国粹病”作为批驳的靶子。B项对“敝帚自珍”的分析错,这里是贬义词,指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C项“比喻论证”错,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

14.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在这里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士本人。

15.概括一下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说来,“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高考对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多为:①摘录符合作者某一观点的词句;②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述的观点;③辨析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的正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6d3e7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dd.html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拿来主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