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大题题库

发布时间:2012-10-29 19:4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大题题库

1)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答: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⑵心理发展的阶段性;⑶心理发展的稳定性;⑷心理发展的可变性;⑸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⑹心理发展的差异性;⑺心理发展的方向性;⑻心理发展的联系性。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度性特征?

答:a)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⑴认识能力发展的特征;⑵个性成熟的特征;⑶情绪、情感特征;⑷意志特征;⑸言行特征;b)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⑴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⑵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⑶求知欲强与认别力低的矛盾;⑷情感与智力的矛盾;⑸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⑹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矛盾;⑺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度性特征?

答:⑴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⑶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⑷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⑸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⑹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4)霍尔将18世纪文学运动的狂飙期青少年的特征总结为十条?

答:⑴精力过分旺盛和无精打采;⑵快乐和痛苦;⑶自尊和谦卑并存;⑷自私与利他的轮替;⑸好行为与坏行为之间的轮替;⑹孤独与归属;⑺兴趣与冷漠;⑻在知与行之间摆动;⑼保守与激进之间的轮替;⑽聪明与愚笨并列。

5)对霍尔提出的复演说的简评?

答:霍尔提出的复演说开启了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先河,但其遗传决定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复演说将人类的个体发展史与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认为环境对个体发展产生的影响很小,而完全取决于遗传,显然是典型的生物决定论。霍尔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系统理论,提出了“疾风怒涛”时期,比较准确的阐明了青少年期心理学发展急剧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特点,使社会开始重视青少年问题,推动了学术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

6)程序学习的原则与操作要领?

答:现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以及终点行为。起点行为指开始学习时学生已有的只是或技能,终点行为是经过练习后预定学生能学到什么;将教材中的整个教学单元细分成很多小单元,并按各个小单元的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形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程序中的每一层次代表一个概念或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由预先确定的正确答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习第二个问题的基础,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习第三个问题的基础;学生学习一个单元后立刻进行练习,回答问题,回答之后立刻呈现正确答案,使学生得到即可反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消除了班级学习中因学生学习速度不同而产生的情绪压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7)个体的平衡的三个不同层次?

答:第一、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当同化和顺应在机体中达到一定比例,形成适应状态,就达到了平衡;第二、是个体认知结构中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三、是个体总体知识于部分知识之间的平衡。

8)皮亚杰心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答: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8)青春期发育时间及速度差异的表现?

答:青春期开始时间和成熟速度存在早熟和晚熟的个体差异;青春期开始时间和成熟速度存在种族差异。

9影响中小学生发育时间及速度的因素

答: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营养因素;内分泌的影响。

10早熟的男生的两大特点

答:一是他们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二是由于他们身体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和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

11)青春期的典型特征?

答:a)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b)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c)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d)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f)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12)青春期教育的内容?

答:青春期生理、青春期心理、青春期道德、青春期性法制、青春期美育和青春期自我保护。

13)青春期教育工作的建议?

答:审慎地对待青少年的性心理萌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青春期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青春期教育;加强家长对子女青春期教育的指导工作。

14)中小学生性心理的变化对学习的影响?

答:中小学生性心理的变化对整体学习活动的影响:性心理活动的活跃性的影响;性心理唤起和波动性的影响;早熟和晚熟心理对学习的影响。性心理的变化对中小学生细节学习活动的影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发展;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15)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其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多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思维这种过渡具有:质变性;具体性和抽象概括的发展性;明显的“关键年龄”;不平衡性。

16)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答: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了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掌握逻辑法则。

17)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的特点?

答:一、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二、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高中生概念的发展;高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高中生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18)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答:活动内容: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元认知活动的内容则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对象: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目的:认知活动的目的是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元认知的目的是监测认知活动的进展,并间接地促进这种进展;作用方式: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十主体的认知活动有所进展

19)小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发展表现在?

答:一,小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上:从总体上看,随着年龄增长,个体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及整体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但这种发展变化在10~13岁期间较小,13~16岁期间较大,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发扎趋势;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由不平衡性。有快有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二,小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体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

20)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矛盾性表现为?

答:1,思维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思维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3,思维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 4,思维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5,思维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

21)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答:1,想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存在差异性与矛盾性;3,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波浪式推进;4,小学生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态度的发展各有特点。

22)奥斯本将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归结为4点?

答:1,习惯性有碍问题的解决;2,自我沮丧成为创造力的障碍;3,企求“一致”,有碍了创造力的趋向;4,胆怯有抑制观念的倾向。

23)如何树立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

答:一,改变阻碍学生创作力发展的传统感念:将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改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改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二,鼓励创造性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式情景,使学生由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的可能;让学生自编故事,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学时间的问答,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并给其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已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和创新;五,在实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六,树立多元创造力观,发展学生多方面才能。

24)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对学习的意义?

答:场依存型的人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型的人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场依存型的人在学习社会材料时较场独立型的人好;而场独立型的人在学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较场依存型的人好。场依存型的人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学习的努力程度受外来因素影响,所以外部诱因下学的更好;而场独立型的人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认知方式不匹配的情况下,场依存型的学生的学习所受的影响比场独立型的学生大。

25)帕斯克对整体性和系列性的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答:这一研究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表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应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师采取某种比较极端的较需方法,那么,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与自己学习方式相差甚远,从而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

26)多元智能理论对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那些重要意义?

答:1,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2,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3,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4,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5,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6,构建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27)刘易斯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需要那些认知技能的支持?

答:1,个体必须内化一系列标准、规则和目标;2,个体必须具有自我意识;3,个体还必须将自我与这些标准、规则和目标做比较,以决定自己的成功与否。

28)中小学生亲密感发展历程?

答:1,“友谊”含义的变化,儿童对友谊的感念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2,亲密表现的变化:不同年龄阶段饿儿童对好朋友的亲密性信息的了解存在年龄的差异;在整个青少年期,青少年对好朋友的行为表现、变化更敏感,这可以看做是他们的亲密能力日益增长饿另一表现;中小学生在帮助或安慰朋友时逐步增强了其移情能力和社会理解能力。3,亲密“对象”的变化。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亲密行为急剧增多,而与父母的关系相对下降;4,从同性交往向异性交往的转变。

29)中小学生亲密同伴关系的功能?

答:首先,青少年期亲密感的发展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和性别的社会化;其次,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与同伴频繁交往,了解了很多在父母那里无法得到的信息,学了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30)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1,缺乏正常依恋的后果:抚养者与儿童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饿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2,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早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有一定的影响;3,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早期依恋的性质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的儿童,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和情绪模式,直接影响其以后的个性、行为等多方面。总之,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较长时间的影响。缺乏正常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健康的发展,只有正常的依恋关系,才能促进儿童良好的发展。

31)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答:1,情感趋于稳定,但易受外界不良影响;2,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3,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32)中小学生情绪情感调节的方法

答:1,指导中小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2,预防中小学生的高焦虑状态;3,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情操;4,教给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33)如何理解埃里克森与沙利文之间的观点?

答:放弃孰先孰后的争论,指出在青少年期同一性的发展与亲密感的发展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则更有意义。亲密关系既是青少年面临同一性问题时的安全背景,同时越来越和谐安全的自我同一感的发展为青少年建立和加强与他人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具体表现为,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35)培养意志的途径?

答: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成人指导下,组织儿童进行各种需克服困难和障碍才能完成的游戏活动;教育学生信守诺言,坚持完成自己所承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集体活动,训练儿童的自制能力,使他们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克服其行为的冲动性;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锻炼勇敢、坚强、机智、果断等意志品质。

36)中小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答: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应对辨识力;2,教育学生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抗挫能力;3,家校结合,严格管理,在生活实践中磨砺学生坚强的品质;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每个学生。

37)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答:1,学校、家庭、社会齐努力,形成教育合力;2,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减少人为受挫因素;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因材施教;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38)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答: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看,首先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别人的存在或个别人是否具有社会道德而转移;而品德虽然也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会随个体的产生、成长、死亡而发生、发展以致死亡;其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再次,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从联系上看,首先,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都受社会发展的制约,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次,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再次,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人品德而存在的,社会道德必然要表现为个人的品德。

39)如何开展初中的德育工作?

答:1,道德教育要先明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现状,应富有针对性;2,道德教育除了利用传统的方法直接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外,在初中阶段还可通过诸如角色扮演、课堂情境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愉悦中发展自己的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3,在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上,创设条件,开展多种道德教育活动

40)高中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答:1,高中学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的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的不稳定性。

41)如何促进学生的亲社会性的发展?

答:1,澄清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2,认清社会角色,承担行为责任;3,学会谦让、共享、助人,塑造健康人格;4,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平等素质。

42)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答:预防:1,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2,建立合理良好的强化链条;3,成人应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矫治:1,角色扮演法;2,榜样学习法。

43)意识策略的内容要求?

答:1,学会澄清自我的价值观;2,通过移情把握他人的价值观;3,掌握一定的讨论和人际互动技巧;4,学会公开肯定自己的价值观。

44)辩论策略的内容要求?

答:1,辩论策略的实施步骤:提供事例;给学生留出思考和准备自己观点的时间;分组,根据不同观点将学生分组;各小组派代表相互讨论,对正、反方的观点和理由予以概括,请每位同学重新思考,考虑是否重新选择;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最终选择和理由。2,辩论事例的选择;3,促进课堂互动的技巧。

45)中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答:1,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表现出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

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讨论;2,从小学生的模糊认识到初中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直至高中阶段价值观的核心发展到人生意义问题,高中生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3,年级越高,其价值观越反映个性色彩;4,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46)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教育现代化对学校的要求?

答:1,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2,德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3,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4,把握时代脉搏,改革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47)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征?

答:小学阶段正处于所谓自我概念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8)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主要由同伴交往、学业成就、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以伴为镜,中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业成就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有不同影响;师生关系类型促进学生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

49)中小学生自我中心的克服?

答:1,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2,采用强化、惩罚等具体方式;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50)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

答:家长和教师可试着从一下几方面入手:采用民主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班级氛围,勤与中小学生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出现的身心变化持积极看法并将这种观念传达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及时地引导;帮助中小学生将远大理想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教师、家长多沟通,对中小学生实施一致性的教育;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51)同伴关系是影响中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家庭外部因素,它的主要意义是?

答: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中小学生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同伴关系是中小学生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起着行为强化、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的作用。

52)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陪伴和娱乐、冲突竞争方面,随年级上升而不断增强;在性别方面,高中女生比男生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帮助与指导,且更愿意向好友倾诉心里的想法;由于高中生心理的成熟在高二相对稳定,因此同伴关系在亲密袒露和交流方面,相邻年级之间差异不大。

53)同伴交往的策略

答:让别人喜欢你:首先必须对别人真心地感兴趣,要先喜欢别人;其次,要想让别人喜欢你,还要注意避免同伴交往中最不受欢迎的行为,如经常向同伴诉苦而对别的事情从无兴趣,过分要求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夸耀自己,谈论个人感兴趣的事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等等;第三,要善于倾听。第四,要尽可能帮助同伴;和更多的人建立友谊:首先,对人要充满善意;其次,对人要多一些理解和真诚;不要伤害他人感情:首先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要多赞扬别人;再有,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自我批评。

54)中小学生的“教师影响”具体表现?

答:1,对学生人格的影响;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3,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5,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55)教师心理教育技能培训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答:首先,要引领广大在职教师更新观念,逐步消除传统应试教育的阻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其班级管理提供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其次,加强学习指导技能的培训;第三,教师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第四,教师指导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技能。

56)王效道1990年提出,个体健康的心理应具备8个标准

答: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

57)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答: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学习;情绪稳定而愉快,对事物有敏锐的反应能力;意志力坚强,勇于面对困难;乐于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8)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答:热爱生活,乐于完成学业;了解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善于与周围人交往;调整心态,合理看待情感变化;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挑战。

59)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因素?

答:家庭因素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a)家庭结构的影响;b)家庭教养的影响;c)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a)教师的影响;b)学业压力的影响;学生个人特征对于中小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影响。

6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教育性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原则;预防、发展和教治相结合的原则。

61)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

答:中小学生的智能训练;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中小学生人际交流的指导;中小学生的性心理教育。

6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答: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63)教师的智力素质表现?

答: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记忆力(记忆力是观察、想象、思维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标志);注意分配的能力;

64)教师的情感素质的特点?

答: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a)对教育事业的热爱;b)对学生的热爱;

c)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65)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怎样的爱?

答:这种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和爱的恒长性。所谓爱的自觉性是指教师把自己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甘心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精力;爱的原则性是指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原则,坚持不懈的要求学生沿着教育方针规定的方向发展;爱的普遍性是指“爱生”是个整体概念,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去爱全体学生,不能掺杂个人好恶,应一视同仁,否则不是一个合格教师;爱的恒长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持之以恒,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种情感不能随机而生,不能随遇而生,更不能感情用事,为个人的情绪好坏所左右。

66)教师的意志素质的特点?

答: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

67)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五种

答:教学认知能力:a)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 b)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c)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a)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 b)教学内容设计能力; c)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d)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a)表达能力; b)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a)对于活动的反思;b)活动中的反思;c)为活动反思。

68)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

答: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应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现有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69)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答: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

70)独创能力表现为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有分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既不盲从迷信,也不一意孤行;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有所创新,善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71)健全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

答: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控制:a)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b)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而自省; c)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

72)教育心理学对培养合格教师的意义?

答:帮助教师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课堂和班级管理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73)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应该注意那些?

答: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利用变式,排除概念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例和反例的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促进概念的获得;在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74)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明晰的编码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从那些方面着手?

答:合理运用定势;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编码方式的指导;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75)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

答: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76)编制一个好的螺旋式课程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答:把学科中普遍的、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课程的中心,并且要注重内容的编排的连续性;使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统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77)发现学习的有点及局限性?

答: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

局限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由一定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样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

78)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答: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起一种实质性联系;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79)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观念;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80)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利弊的比较论述如下?

答:两类学习的性质不同;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在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适用对象有所不同;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

81)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思想?

答: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都是通过同化实现的。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学习者面对新知识时,必须主动地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然后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到异同,充分理解,最终使旧知识吸收并固定住学习的新知识,这就是学习的同化过程。

82)教学的原则

答:逐渐分化的原则:教师和教材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综合贯通原则):指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加以联合和重新组织。

83)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

答: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这些已有观念上面;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的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84)如何运用组织者策略促进原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和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答: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位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与保持;设计比较性组织者以促进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从而促进学习与保持;提高原有知识巩固程度,以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

85)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在 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答: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材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86)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构建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87)随机进入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答:呈现基本情境,即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选择饿内容,呈现给学生与当前学习主题不同侧面特性向联系的情境;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即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88)贾斯珀系列学习特征?

答:贾斯珀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贾斯珀系列创设了一种帮助学生整合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的情境;贾斯珀系列充分运用了影碟等现代技术;贾斯珀系列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贾斯珀系列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贾斯珀系列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贾斯珀系列提供给学生发展深层理解为数学概念的机会;贾斯珀系列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教学情境。

89)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90)加德纳等人创设学生发展与智能关系架构的用意?

答:首先,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

91)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92)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如下几项原则:

答: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整的联系。

9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在教学中的八大策略?

答:——语言智能的教学策略;音乐——节奏智能的教学策略;逻辑——数理智能的教学策略;视觉——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身体——动觉智能的教学策略;——自省智能的教学策略;交往——交流智能的教学策略;自然观察智能的教学策略;

94)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的特点?

答: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a)关注“智能类型是什么”;b)由单一走向多元。情景化;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

95)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激活功能,即学习动机会促使个体产生某种学习活动;指向功能,即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某一学习目标;维持功能,即当学习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维持活动的时间;调节功能,即当学习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调整个体的活动,使之更加有利于当前的学习活动。

96)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答: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a)身体状态;b)心理健康状态;c)学习策略。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a)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b)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97)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什?

答:说明教师的期望和关注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语气和行为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名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98)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激励。

99)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答:建立学习的大概念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动力:a)科学使用奖励;b)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c)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d)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动力:a)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b)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正确归因;c)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00)学习目标为什么能够发挥激励的作用?

答:目标的确定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目标有助于学习者积极地调动资源,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明确的目标能够时刻提醒学习者当前的状态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拥有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确定并且实施达到目标的步骤。

10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要注意三个原则?

答:反馈要及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和自信心;反馈要具体,越是具体明确的信息,越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由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获得激励的同时,明确了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反馈要做到经常。

102)认知同化的条件有?

答: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的认知成果;学习者还应具有理解所有材料的动机。

103)言语直观的优点和缺点?

答: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和更多物质条件的限制,它既不用实物,也不需要模象,只需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就能完成;由言语直观获得的感知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缺点: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言语直观的效果受教师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经验限制。

10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言语直观,加强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现直观对象的特征: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a)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b)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c)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105)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的使用比较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106)瞬时记忆的特点?

答: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大约为0.25~2秒;贮存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107)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互关系?

答: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它们之间密切联系,前后贯穿,构成了完整的记忆系统。任何信息都必须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瞬时记忆的登记、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贮存在头脑中。

108)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答: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

109)教学中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答: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和加工程度;有效运用记忆方法;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组块化编码策略;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110)学习策略的特点

答:操作性和监控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111)学习策略的意义?

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人们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学习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习策略是个体成长的需要。

1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异性原则。

113)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114)交互式教学模式中要强调的三方面?

答:首先,通过示范和模仿向学生们展示小结、提问等有效的学习策略;第二,逐渐把教师的角色让位给学生,支持学生的创意性观点和做法;第三,对学生的参与给予表扬和具体的反馈。

115)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具体途径?

答: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116)学习迁移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1、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2、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11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1、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心理定势;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118)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答:1、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要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建构;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3、教授学习方法。

119)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识别和确定问题;定义和表征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分配问题解决资源;对趋向目标进程的监控;对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价。

120)如何促进问题解决能力?

答:1、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2、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3、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4、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

121)如何促进创造力?

答:树立创造性意识;激发创造性动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提供创造性环境。

122)创造力高的学生的特征?

答: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的态度。

12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答: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其区别为二者的构成成分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涉及的范畴不同。

124)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答:1、影响获得的因素: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面对榜样会关注和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第一,榜样若与观察者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特点,会容易使观察者产生仿效的心理倾向;第二,范例若能使人愉悦就会使观察者维持持久的注意;第三,榜样行为具有的功能价值的大小对观察者的注意起着极大的影响。在保持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记住榜样行为:第一,榜样示范前使观察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第二,在示范中,必须突出行为的关键特征。2、影响操作的因素:在复现过程中,为使观察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复现已获得的榜样行为,要做到:第一,榜样的行为应做反复的示范;第二,学习者在观察过程中和观察过后要演练甚至反复演练示范行为,并及时总计矫正;第三,应该向观察者及时提供模仿结果的反馈信息。在动机过程中,对所要求形成的模式行为,不管是榜样所展示的还是观察学习者其操作的。予以强化,这种强化是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25)价值观辨析的理论内容?

答:价值观辨析的根本点就是帮助儿童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的交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126)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换过程和条件?

答:1、醒悟阶段: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2、转变阶段:切断不良诱因;故意提供不良诱因;3、巩固与稳定阶段:避免其实和翻旧账;使犯错者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127)惩罚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它只是减少了不合乎希望的行为的发生率;成人在施加影响时过多的依赖权力也会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惩罚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在纪律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双向的,

128)合理地使用教育性惩罚应注意?

答: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运用惩罚;惩罚与尊重相结合;适合公开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征得广大学生的认同,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这样可以扩大惩罚的教育效果。

129)成人的表扬要想收到预期的积极作用,需要考虑和满足那些基本条件?

答:表扬必须是真诚的,是对儿童取得成绩的自然而真实的反应而不是当做成人控制儿童的手段;表扬应传递出合理的归因信息;表扬应避免损害儿童的自主性;通过表扬传递有助于儿童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具体信息,但要尽量避免过多地与其他儿童做比较。

130)老板型管理的特征?

答:教师给学生制定标准和规定任务,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只告诉学生做什么,却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教师检查和评定学生的作业,学生不参与评价的过程;如果学生反对,教师采取强制办法要求学生服从,结果是老师和学生的严重对立。

131)领导型管理的特征?

答: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要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清楚地和学生交流所期望的行为,重视学生的投入;学生可以自己检查和评价作业,教师随时准备倾听和接受学生改进自己学业的有效建议;教师更像是非强制的、非对抗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132)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答:首先要搞清楚学生的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学生的行为;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在某些情形中,学生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或动机,更不能理解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方式与自己的目标是背道而驰,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经历自己行为的逻辑后果来做到这一点。

133)如何建立积极的学校纪律?

答:1、从反应性纪律向预防性纪律的转变; 2、建立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校纪律;3、重视对教师管理技能的培训,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134)针对智力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的做法?

答:1、优化教育组织形式:学生主体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2、运用掌握学习,变革教学的方式;3、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人人进步;4、消除智力的性别偏见,因性施教;5、重视智力特殊学生的教育: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智力低下学生的教育。

135)针对性格差异,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答: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塑造性格;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136)如何依据认知风格差异因材施教?

答:尊重和发挥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学习者认知风格不断完善;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137)教育行动研究的的操作程序?

答: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3、设计第一次行动“计划”并进行行动;4、对第一次行动进行“观察”记录;5、对第一次行动“观察”结果进行内容分析;6、对第一次行动的“反思”评价;7、制定第二次行动方案及实施。

138)教师的人格素质?

答: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当好一个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和独立善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043a68b84ae45c3b358c1e.html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大题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