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发布时间:2019-08-08 02:1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对应学生用书P35

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生孔鲤,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为其中之一。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故后世称子思、孟子学派为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看成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本原理的作品。《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其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和合境界。

对应学生用书P37

一、识字注音

1.中(yōnɡ )    2.(yú)

3.不(xiào) 4.(dǔ)

二、一词多义

1.知

2.微

3.率

4.修

5.反

三、古今异义

1从容中道

从容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固执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审问

四、词类活用

1.天地焉    (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2庶民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3百工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4.虽柔必 (形容词作名词,坚强的人、刚强的人)

5远人也 (形容词作动词,善待)

6.尊也,亲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亲近的人)

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诚者,天之道也。

句式:判断句,以“……者,……为判断标志。

译文: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

2.可离,非道也。

句式:判断句,以为判断标志。

译文: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句式:判断句,以“……者,……为判断标志。

译文: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

4.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是故君子乎其所不睹戒慎

译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诚者

译文:(努力达到的人)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晰地辨析,要坚定地履行。

六、名句积累

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对应学生用书P38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读] 发展既然有规律,就必须遵循,可以不遵循的,就不能成其为规律,因此说道不可须臾离,可离则非道,因此君子在不睹不闻之时都要戒惧。不睹不闻不仅指别人,更强调自己独处时的思想行为。如果在已闻已睹之时才戒惧就晚了,所以特别提出慎独。在隐微之时戒惧,是防止意念不正。人受意念、情欲、血气、物我以及习俗等个人和社会外界的影响,表现出来就是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容易发生偏差,因此提出中和的标准。喜怒哀乐为人的本性具有,未发之前叫做,这个字是在内心的意思,属于天命,所以说是大本。发而中节属于率性修道的范畴,所以称为天下的达道。致中和,指理解把握了事物的天命之性,又能遵行率性之道。做到了中和,天地自然就能正常运行,人也就是在帮助天地自然养育万物。

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解读] 本章源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感叹人们很难坚持。卫引仁寿李氏曰理之极而不可加之谓至。引建安游氏曰:德至于中庸,则全之尽之,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所以感叹很少有人能做到中庸。 民鲜能久,按郑玄的解释,意思是人很少能长久实行。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解读] 这几句重点论述人怎样做到择善并坚守善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属于好学,即上文所说的好学近乎知,属于的层面;笃行即上文所说的力行,属于的层面;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种困知、勉行的态度和精神属于的层面。一能之”“十能之即上文所说的学而知之百之”“千之即上文所说的因而知之。就其结果而言,在于择善,是格物致知的结果;在于固执,是的表现,是力行的结果。《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工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么”“”“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进修的做法叫。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因为的具体表现,而是用来修道的,是为服务的。

2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

[明确]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中庸之道是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3.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明确]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67082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d.html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