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案例中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发布时间:2012-11-02 09:2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政治教学案例中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阿城区料甸一中 渠桂娟

我在进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节教学时,提出了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吸收它的哪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说出依据。

韩可欣同学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孟详月认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很穷,很落后,而资本主义国家很富裕,很发达。这时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也有的同学说:我们中国人口多,所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争论激烈,学生们在等待老师得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和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的问题?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要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要适时的“熄火”。因而把握好激励与赏识的主导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兴趣,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政治信息和渠道。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并注重学生的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

三、对这样的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与他们相处距离要适当。以往发现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发现问题,但苦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或找的时机不对。

四、在教育学生的手段上要形式多样化,不要单一的做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学生,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做思想工作上,因为学生从小就听家人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也懂道理,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老师一味说服教育,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因此承但任何后果。对那多次屡教不改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让他警醒,可以给予一定的处分,让他知道他要为他的行为承但责任。

总之,实践证明,教师必须站在尊重、宽容、真诚的心理平台上,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从理解、沟通出发,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个性分别作出不同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15fe0bba1aa8114431d9cd.html

《政治教学案例中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