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才能“相辅相成”

发布时间:2016-12-02 10:1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从“流行”多媒体至今,我所经历的所有公开课采用的“课件率”几乎达到了100%

  渐渐的似乎在每个老师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定式:没有“课件”的课肯定不是好课,没有“课件”的课就不应该成为公开课,在某些学校甚至把老师会不会使用或制作多媒体做为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看着老师们公开课时那“眉飞色舞”的神态,那几可乱真的“课件”,不由得使我那“不甘平静”的心也蠢蠢欲动。于是乎,笔者也采用多媒体上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被“时髦”冲晕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之后,才深深感受到了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盲目跟风、本末倒置所引发的弊端。多媒体教学手段固然有它的许多长处,但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否则,教师成了放映员,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

  ①多媒体的使用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与训练。计算机操作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多媒体模拟的一些科学实验或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某些视觉优势,但也会产生颜色、光度等失真,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触觉,学生就无法体验,不能对整个科学实验或实践形成正确的知觉映象,会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理论、性质等认识出现偏差。

  ③多媒体模拟中既定的程序和简单快捷的操作,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耐心、大胆、机警、细心、耐挫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④在涉及微观物质结构及其变化时由于计算机表现能力的限制,动画并不能很好地模拟,甚至可能因为设计失误形成科学性错误,影响以后的学习。

  当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科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如能把握好“度”,一定能为科学教学增添无比的精彩。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以下情况较为适用:

  一、新课导入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地导入新课,是每个科学教师都愿意下工夫去争取做好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过去我课前总是查阅不少资料,并挖空心思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便能形象、贴切地引入课题。但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就是不能很快切入正题,结果影响了后续的课堂教学。有了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一切都简单多了:一段录相,几幅幻灯片,就能把历史的场景拉到现在,把发生在天边的事呈现在学生眼前,把生活中的事例搬进课堂。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几个问题点拨,学生们往往对今天要学什么,怎么学,一下就明白了。

  【案例一】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电路的探秘》这一课时,第一个班级的时候,我请班级的几位同学例举了很多家里的家用电器,然后通过连续几个问题的设置,逐渐引入正题,但学生反应平淡。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我采用了我同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先一边放映几幅精美的温州人民路、江滨路及江心屿的夜景图片以及一幅布满家用电器的图片,一边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了解电那超乎寻常的“本领”及来源。为这堂电学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这种导入既新鲜生动,又简洁明快,并且信息输入量特别大、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精彩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感受到刺激,同时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重难点突破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维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案例二】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这是笔者上的一堂有关《电功率测量》的实验课。本堂课的重点是如何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本堂课的难点是如何进行正确的电路连接以达到实验目的。

  课件里我逐一的把这三种实验器材进行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好电路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讨论、交流形成最佳方案(如右图),紧接着利用课件中的画线功能,首先分别对这三种器材的正确连接方法、量程的选择逐一请学生讨论并连接,然后再由学生进行组合连接。通过讨论、交流后,利用课件的动态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连接过程进行展示(如实物连接图)。

  为解决学生在电路连接与测量过程中困难,课件里设计了非常形象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我移动滑动变阻器,电路中的电灯亮度、电流表指针、电压表指针竟然都能跟着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们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了,个别学生还不时的嘟哝着:“好玩,好玩!”,课堂中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丰富的视觉感官为学生解决电路连接的难题,无疑起到了很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第二课堂的展开

  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传统的第二课堂往往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有关的集体实践活动。采用多媒体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更为学生多方面的了解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平台。使学生对第二课堂的理解更“深透”,视野更“广阔”。

  总之,把“电”与“教”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能使传统教学中的不便和无法解决的的问题迎刃而解。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度使用时的一些不足,只有努力使它与科学教学相濡以沫,才能使它们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338b6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f.html

《“相濡以沫”才能“相辅相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