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

发布时间:2016-04-13 15:2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复习资料

常见题型:

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道理启示、

词语解释,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一)文言实词

课内:

五下第10课48页:《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就,于是。

六上25课137页:《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六下第1课2页《文言文两则》弈:下棋。以:认为。及:到。孰:谁。汝:你。

从课内三篇文章我么不难得出,掌握实词首先要明白以下问题。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总结: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二)、常见的实词罗列

古今异义

1、表示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吾日三省吾身。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2、表示第二人称“你”:汝、乃、尔、子、若

家祭无忘告翁。《示儿》

无敢食我也。《狐假虎威》

其妻曰:“还,顾反为汝杀彘。”《曾子杀彘》

孰为多知乎。

3、“走”表示“跑”;“行”表示“走”。

例如:兽见之皆走。《狐假虎威》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但”表示“只”。

吾非圣人,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持竿入城》

5、“释”表示“放下”如果后面跟官职,表示“辞官”。

其耒而守株,冀复的兔。《守株待兔》

6、“或”表示有的人。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与鸿毛。

以钱币乞之。

一词多义

7、“顾”A、表示看,(根据意思翻译成向四周看,或是回头看

野有麦场。《狼》

B、表示反问,翻译成“难道”。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睥睨:表示轻视地看。《蒙人遇虎》

8、“将” 第一声A、翻译“带领,携带: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B、将要,打算

齐师罚我,公将战。《曹刿论战》

李白乘舟将欲行。

第四声:A动词,“率领”。

B、名词,“将军”。

9、亡:A、通“无”。例如:最喜小儿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B、逃跑。例如:马无故而入胡。《塞翁失马》

通假:

10、 “反”通“返”返回。例如:顾为汝杀彘。《曾子杀彘》

,市罢。遂不得履。

“知”通“智“智慧。 知孰为汝多乎。《两小儿辨日》

注意,有些词发生了活用,根据具体意思去翻译。

11、“衣”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成“穿”。

蒙人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蒙人遇虎》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817bcde31126edb6e1a100e.html

《文言文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