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08-08 04:11: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作者 生根活佛

  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宗教也一样,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佛教也一样,各各教派都有不同的正见、修法、依轨和教规。西藏古老佛法雍仲苯教也不以外,各宗中各有不同的观点和见地。在雍仲苯教的经典里经常提倡大乘和小乘两个宗派,而且提倡大乘和小乘,在证悟、方便、智慧、正见、事业、精进、成就等七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一、证悟:首先要知道小乘分类和见解。小乘可分两种: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乘虽然证悟了五蕴所摄诸法“人无我”性,但于二种(所取和能取)无方分微尘(仅能从墙缝透入暗室之日光见到的微尘分为四十九分之一叫做无方分细微尘)我许是实有为见;缘觉乘既然证悟人无我性,复证悟了二取中之所取无我性,故名通达无我一个又半。总的来说,小乘证悟了人无我,但没有证悟外界与万法皆空,还执着外界物质上的无方分微尘是实有的,所以小乘的证见是偏见的,故小乘的证悟被称为“小证悟”。据显宗来讲大乘分两种:唯识乘和中观乘。这两个乘都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超越了小乘的证悟,故大乘的证悟被称为“大证悟”。

  二、方便:就是慈悲度化对象。小乘比较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所以他度化的对象主要是自己,他几乎不顾别人,只求自己断除烦恼和获得断灭涅槃,故小乘的发心被称为“自度心”;而大乘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所以他度化的对象主要是他人,他几乎不顾自己,大悲心利乐众生,度化众生,只求他人断除烦恼和获得究竟涅槃与成就佛,故大乘的发心被称为“他度心”,也叫做“大慈悲”。

  三、智慧:小乘只能证悟人无我和所取法无我性,但根本证悟不了能取法无我性,因为小乘的智力低下,他通达不了无方分微尘的外界事物是空与无我,小乘认为无方分微尘是外界事物不可依方位再行辨别的最小单位,这是实有,坚固,无分,独立。而且小乘智慧通达不了菩提三十七道品和十地的见解,小乘只讲八地,但小乘讲的八地和大乘讲的十地根本证见不一样,所以故小乘智慧被称为“小智”;但大乘的智力高强,知识渊博,他能彻底证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诸法皆空。大乘应用五大理由来分析小乘通达不了的无方分微尘,把无方分微尘分析成无实有,无独立,无实在,无坚固,无我法。而且大乘智慧通达菩提三十七道品和十地的见解,故大乘的智慧被称为“大智”。

  四、正见:大乘和小乘都讲空和无我,但他们所讲的空和无我有区别。小乘讲的无我和空就是人无我和人我空,他并不悟到法无我和法我空。这里指的人就是智力低下的人依附五蕴的命称为人、称为我、称为士夫、称为有情众生。智力低下的人认为“人”与“我”是独立的、实有的、永恒的,叫做“人我”。执着“人我”是独立与实有存在的念头叫做“人我执”。但小乘证悟了人没有一个实有的,我也没有独立的,不是永恒的,人我都是没有的,所以证悟了“人无我”。他们认为“人我”是非有而空的,所以证悟了“人我空”;但小乘对外界的无方分微尘认为,是永恒的,独立的,有我的法,没有证悟它是无我与空,所以小乘没有通达法无我和法空。而且小乘以四谛为正见“人无我”,配四谛来修“人我空”,故小乘的见解被称为“偏见”;但大乘超越了小乘的境界,证悟人我是空与无,“法我”也是空与无我,证悟万法皆空与诸法无我。而且大乘以六度为正见诸法无我,配六度四摄来观万法皆空,故大乘的见解被称为“大正见”。

  五、事业:小乘的行为与事业就是止十恶,行十善,信受与护持别解脱戒八中随一,按住十二头陀功德等,但这些行为都是为自利的,因为小乘他胸怀狭窄,小乘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他不会大乘一般修炼六度,四摄,或者接受菩提三百六十戒,所以故小乘的事业被称为“小事业”;但大乘就不一样了,大乘的行为与事业都超越了小乘,因为大乘同样止十恶,行十善,信受与护持别解脱戒八中随一,再加上为了度化他人接受菩提三百六十戒,进行四摄、六度与十度,发四无量心和菩提二心,大乘的事业是大气大度的,所以故大乘的事业被称为“大事业”;

  六、精进:小乘做任何事情都像小孩做事,比较懒惰,浪费时间,对自己成就也没有强大的发愿而精进,也没有往前冲破的勇敢与加行精进,更没有打破法我的观念,也没有获得无我的智慧与彻底精进,所以达到追求目标的时间是很长,而且成就佛的时间更长,最快成就佛要七个无量阿僧低劫,所以故小乘的精进被称为“小力”;但大乘的智力高强,精神渊博,心胸宽大,做事永不偷懒,抓紧时间,做任何事情对自己有信心如保护自身的擐甲一般精进;再加上度化众生而往前冲破的勇敢与加强进行的精进;再加上,未获得圆满正觉果位之前,如湍急的河流一般持久、不退心与彻底精进而修持,达到目标比小乘快,据显宗来讲大乘精进不息,三个无量劫能通达到究竟的涅槃境界,所以故大乘的精进被称为“大力”;

  七、成就: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个结果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小乘和大乘也不以外,小乘的智慧、慈悲、精进、正见都是小与低,结果成就的境界也低,只能永断一切烦恼障,通达阿罗汉果,但永断不了所知障,也成就不了佛,所以故小乘的成就被称为“小成就”;但大乘的智慧、慈悲、正见都是大与高,结果成就的境界也高,能够永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通达究竟的涅槃,成就无上的佛位,所以故大乘的成就被称为“大成就”。这些都是在苯教《般若波罗密多现观庄严论明义》、《法印经》、《九乘次第经》、《九乘次第疏》等经典里记载的。

  总的来说小乘和大乘最大的区别就在慈悲和智慧,《本来清净经》云:“智慧与慈悲,此大即大乘,此小即小乘。”大乘的智慧如大海一般深与宽,小乘的智慧如井水一般狭与窄;大乘的慈悲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小乘的慈悲如拖拉机拉货,运输众生量小,故称小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d00f50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b.html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