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教授讲马克思

发布时间:2020-01-20 19:5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讲     引言

时代背景

     几十年前,在台湾一听到马克思主义,总是令人感到紧张,似乎他的思想是个禁忌,一旦讨论便会引申不好的联想或者色彩,但是,今天再谈马克思,便没有这个问题,目前在台湾地区到处都能够找到马克思著作的翻译,比如有名的《资本论》,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但是,虽然今日,我们可以自由阅读他的著作,却产生难以理解的困境,比如他的《资本论》,是建立在系统经济理论上的系统著作,倘若缺乏当时系统经济学的背景,则无从进入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影响之强,整整主导这个世界一百四十多年之久,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后,到前苏联瓦解,其思想的实验过程可谓惊天动地,几乎一半的人类都受他的影响,何以一个人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难道只是一种政治斗争或手段,还是人们只不过是受到迷惑而盲从,以至产生这样的结果?

        我想问题恐怕没有这么单纯,他的思想一定具有某些强烈的因素,使得当时人们感到十分着迷,这便是人类所真正需要的。不过,今天,当我们再度回顾马克思的思想,最好采取超越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以免受到一些既有成见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所以崛起,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时代背景。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简单而言,就是贫富不均,社会不义,贫富不均是由于资本集中,但资本一旦集中于少数人,便不免造成贫富差距过大,马克思认为这个问题的发生在于产品的交换上出了问题,一个社会总有交换、交易,现在我们以钱换取所需,而原始社会则是以物易物,直接以东西换东西,交易时一个东西的价格,但赖于这件东西上所付出的劳动量而定,一个人花了一天做鞋子,那么这些鞋子,就相当于一个人一天劳动量的价值,但是,这鞋子贩买时往往被多得一些钱,超过所付出的劳动量,而多出的钱,被老板拿去,称为剩余价值,换言之,每件东西都有一定的价格,这个价格是按照劳动量在这件东西上付出多少为准,因此,做一张桌子,需要三天,做一双鞋子需要一天,桌子应该比鞋子贵三倍,这是基本原则,因为劳动量的多寡,便足以决定他的价格,但是,大量生产之后,工人拼命工作,工人本身的劳动量造成物超所值,所以,价格卖得很高,工人仍然得到基本的薪水,并且,基本薪水很低,工人花了许多劳动量,所得的剩余价值,却被老板占有,工人自己仅得到少数的基本工资,这就是剥削。因此,造成资本家越来越富有,一般人却仅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已,于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太大以后,会导致社会不义,所谓不义就是不公平,因为人除了维持基本生活之外,需有宽裕的经济,可以从事一些享受。但有钱人对穷人的剥削一旦增多,就会造成社会不义,有钱人亦有许多精神享受,例如,听歌剧,欣赏艺术品,阅读新出版的书籍,这些高级的享受,大部分已让有钱人刮分,不过,社会危机越来越深,许多对人内心的冲突不满,似乎,随时随地一触即发,这样的社会问题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而马克思身为一位哲学家,二十三岁即得哲学博士,本身深具学术研究能力,在生活经验中也洞悉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并且对人文主义有新的要求,所谓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的尊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义中,人的尊言,却被践踏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原始出发点,在是试图为人们找回失去的尊言。

思想背景

      一,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是绝对唯心论,何谓唯心论?唯心论的意涵,即人类的意识的所有东西发展的最后基础,整个宇宙,包括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都是一个绝对精神的开展,何谓绝对唯心论,绝对唯心论,即指心灵或者精神是宇宙真正的存在,物质只不过是心灵的外在化,或者说是心灵的堕落,所以,对于这个世界不要太执著,他不过是堕落过程,将来人将回到精神本身,由以上说明可知,整个宇宙、历史,宇宙就就是大自然,历史就是人类所经的过程,都是精神回归自己的现象,所以,我们就从事艺术、哲学、宗教活动,一步步地回归精神的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黑格尔的唯心论的特色,在于强调辩证法,何为辩证法,即肯定宇宙万物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个变化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否定这个否定而变成新的综合,成为一个“正——反——合”不断往上提升的过程,辩证法是对宇宙变化的内在规则之洞察,从肯定到否定,再否定这个否定,就变成超越,举例子而言,任何社会,只要存在,便是一个事实,任何事实其内在都有自相矛盾的因素,即使一个家庭也不例外,一家三口,内在便存有矛盾因素,夫妻之间是两个端,会有一些对立,比如,夫妻赚的钱是否要拿出来,花钱时用谁的钱呢?亲子之间同样会有对立关系,一个家庭内部就存在许多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发展会成为反,若是成人间常常出现冲突,将如何解决呢?此时便应寻找彼此之间的协调之道,因而矛盾便以协调化解,化解之后,超越原有的矛盾,就变成“合”,比如,经过家庭协调的辅导,便成了比较和谐的家庭,但内部的人不免潜藏矛盾,因为存在本身就是变化,换言之,真正存在的是精神,精神的本质是不断的自我超越,比如,此刻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明天可能转成不满意,这种经验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曾以为只要大学毕业,便已愿足矣,结果发现,大学毕业后,不满足感更强、更严重,还想更上一层读博士,当教授,可见,存在本身乃是不断地否定自身,而自我超越。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论中,得到了辩证法的启发,但马克思宣称,我是绝对唯物论,他把“心”倒过来,以“物”取代心的地位,马克思何以如此持论?基本上,你以为心灵意识乃是受物质、身体乃到实际条件所决定,先有那样的实际的条件,才有那样的思想,产生那样的意识,试问:每个人都想些什么?我们每个人平时所想的无非是生活中实际经验的过程与其他内容,我们能否撇开经验内容而思考呢?例如,一个三餐不济,住在贫民窟的穷人,当他脑部有问题时,他的内心可能想着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吗?此时,他心心念念,只想着去得到面包,他只想研究如何合法地拿到一个面包;有钱人则不同,当物质生活不过于匮乏,他想着满足精神需求。由此看来,一个人内心想什么,也要端赖于物质条件所决定。

        二,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唯物论。费尔巴哈的名字的意义是“火的息”,马克思曾说:“你要追求真理,一定要追求火的息。”这当然是个比喻,但他何以如此重视费尔巴哈呢?我们可以从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及唯物论的思想谈起。在台湾地区,有人一听到唯物论,都不免反感。主要是受了唯心论的洗礼,认为精神比较重要,可是唯物论未必不好,唯物论强调的是,真正存在的是大自然,就是物质第一,精神是后来才演变出来的,这便是唯物论。这种唯物论是偏向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界的实在性,而反对用意识去思考超越现实的东西,费尔巴哈的人类学是什么呢?他有句格言:上帝是人造的。我们一般人相信上帝造人,费尔巴哈却主张人造上帝,何为人造上帝?举例而言,如果要让信徒画出上帝的样子,则每个信徒画的上帝都和自己很像,或许跟他自身某些有形的特征很接近,因为他认定最完美的就是自己所画的,但事实上却不过是自己的投射,因此,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其实是信仰一个完美的人,将人无限扩大,迎面一切缺点,而成为一个完美的结果以及上帝,我们常认为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愿望,哪一个不希望能力变得多一点,强一点?于是这个愿望就变成上帝,由此看来,他是主张一种人类学中心,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人的理解能力表达出来的。比如黑格尔一贯的论点,当我们要认识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变成我们的东西才能够认识它,比如,我们不可能认识狗自身,只能认识人的狗,换言之,狗对人而言,并非狗本身,我们认识狗,一定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狗被我们所了解,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的狗,推而广之,我们认识大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大自然并非其本身,而是大自然被我们所认识的一面,大自然如何被我们认识呢?他按照我们的模式被我们认识,这是一种唯心论的基本解释,这种解释看起来相当合理、正确,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想看的世界,以及我们能看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又如,我们与人交往,结识一个朋友多年,最后却发现,他所给我的印象,和他给别人的印象不同,但是,我所认识的他本来不是他本身,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完全认识他内在所真实的一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角色本来就不同,而人的一生,往往受到初次相识印象的影响,很难转变,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相结合,便成了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真正存在的是这个世界,然后他不断地发展,人类意识是对这个发展不断反省之后,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了解。

       三,犹太教、基督新教及无神论的背景。马克思是犹太人,在基督教历史中,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传统很深远,我们常讲,中国人有悠久的传统,但中国悠久的传统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候反而变成反效果,因为一提到传统便心生厌恶,这实在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剧。犹太人的传统则不然,整个民族代代相传,并以之为荣,对传统相当珍惜,犹太传统本身有其民族性,传统并且相当封闭,孩子一出生,便自动成为犹太教教徒,所以,他们的传统和宗教完全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本身便是犹太人,我们常说,三个犹太人改变了世界,宗教界的耶稣,政治理论的马克思,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其他著名的思想家也不少,如斯宾诺莎,弗洛伊德,胡塞儿……为什么犹太民族会有那么多天才呢?因为,他们有传统,传统是一种深度,如果一个人从小被传统接触,生命的深度便不易受表面现实世界所影响,而一旦这种深度表现出来,其他活在表面生活的人能是他们的对手呢?人多未必有用,中国十几亿人,大多只是浮在表面上,不易在文化上有深刻的表现,马克思是犹太人,从小笃信犹太教,他六岁时,他的父亲改信基督新教,加入路德教派,改信路德教派很麻烦,犹太社会非常封闭,一位犹太人居然敢信基督新教,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犹太人便与他疏离,而信了基督新教后,教会知道他是犹太人,也不太理睬他,所以,马克思家人成了两边都不受欢迎的对象,由此可知,马克思从小深深体会疏离的滋味,疏离是一种奇怪、陌生、不认识的东西,翻译上一方面是指疏离,另一方面,学术上称作“异化”,异化是我跟一种东西隔阂、对立,跟它没有任何关系,这叫做异化,马克思从小就有被疏离的经验,那么他如何面对呢?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悲伤,不过,但马克思不一样,他把这种情况合理化,并压制下来,所以从小他有一种能力,当任何痛苦降临,马克思就把他压制下来,在他内心有很强的力量来掌握住自己,把他合理化、客观化,把它当作不可避免的事实,马克思后来更彻底,上了大学,变成无神论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马克思读大学时,正好是,黑格尔学派全盛时期,在1831年,黑格尔去世前,其系统在德国教育部的规定下,已经成为所有问题的正宗解释,换言之,黑格尔在逝世,其思想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一种思想一旦笼罩全局,反而会产生问题,产生什么问题呢?即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及批判,所以,当黑格尔尚未去逝前,其学派便已分为二系,右派及左派,右派继续发展唯心论,偏重人的精神价值,左派则注意社会经济,较关心物质世界的情况,因此,黑格尔左派自然容易走向唯物论,马克思读大学时,便加入了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学派成为左派大将之一,所以,他的思想在大学时代便走向唯物论、无神论,通观马克思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变化却是相当彻底,犹太人向来最虔诚,最信神,虽然父亲改信基督新教,但所信的神并未改变,最后,马克思却成为无神论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认为,神对人而言,是一种异化,疏离,人创造神,让自己满意,但这个神,事实上,是人造的东西,我造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崇拜他,与他站在对立的一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在这里很明显,使得马克思最后变成彻底的人本主义的哲学家,所谓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并不相同,人文主义的文代表人的文化修养,代表人的精神层次,可以被开发出来,有一种超越的可能,比如说,我是人文主义者,我相信上帝可能存在;而人本主义则是以为只有人存在,其他的一切都是人造出来的,即把人当作一个封闭的世界,这就是马克思所持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二讲  人的本性和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对人性的看法,人性有两个侧面,第一侧面是普遍的,经常的欲望,例如,食与色。每个人都会有食色的需要,就这个侧面而言,马克思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第二个欲望是相对的欲望,这个相对的欲望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之中慢慢造成的,即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生产结构,生产条件所慢慢形成的一种人性,这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换言之,我们问马克思什么是人性,马克思会说,人性是人自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至于如何制造呢?这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人有自我意识,发现自然的世界与他自身对立,所以,他便设法改造自然世界,让自我意识在自然界中可以实现,如前所言,马克思以为我们认识的世界是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我有什么样的思想,世界变成什么样貌,如果我不以这种方式认识世界,这个世界根本是不可理解的。然而,人有自我意识,当世界与他对立时,他如何对应呢?此时,他只有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便是一种生产活动,例如眼前有棵树木,而我需要盖房子,我把树木砍下来盖房子,因为,我意识到房子对我有意义,因为我意识到房子对我的意义,所以我把树木改造成为房子,当我们改造树木成为房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改造自己,所以,人性是在一个实现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并非一生下来就便有人性,而是人在他与自然世界对立的过程中,设法去改造世界,使他成为人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地塑造自己的人性,因此,人性、自然界与人采取的生产活动,都是一个连贯性活动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一种活动的人性,至于人性的活动,表现在何处呢?人性中的活动表现在生产力量,生产代表着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去改造,与生产相反的则是接受活动,接受活动指一个人承受别人给他的东西或安排,接受活动是被动的,被动代表生命的死亡,而生产活动则是生命的表现,所以生产即是用身体力量去改造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使这个世界变成与主观有关的世界,甚至,变成我的世界,这便是生产活动,由此看来,生产活动具有某种创造性,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为马克思所认定的人性做一完整的定义,即人性就是人借着生产活动,在历史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换言之,人性并非天赋,而是后天自己的实现,这如何实现呢?主要是借着生产活动在历史的过程中实现它,由于过去许多人在历史的过程里面不断地改造了人性,因此,我们一出生,便与过去的人,所创造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由此显示出我们目前的这个人,既然我们出生,成长,则下一步该如何呢?实现自己的人性,我们就一定要活动,因为人性的本质是一种需求或要求,这种活动以生产性的活动为基本标准方式,所以,每天只是接受东西,那么,我们的生命力便不能得到开发,因此,马克思基本上很肯定活动,劳动的意义,人的活动等于劳动,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原本是很好的东西,他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人性需要表现,表现的方式就是劳动,那么,我们现在就要问,一个人如果不劳动,他还是个人吗?当然不是,此外,劳动便要有创造性,否则便无意义,比如,自己只是每天乱跑,这有什么意义?所以,最原始的工作形态是做工,比如,砍树、盖房子、做家俱,这是最具体的,属于一种生产性的劳动,但是,马克思接着指出,人在劳动时,却要反过来,与这个劳动、活动对立,何以如此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资本?资本由过去积累而来,是已经死了的东西,比如,资本家所提供的资本,是过去累积而成的东西,劳动则是现在所做,是自由去做,是生命的表现,同时,劳动是一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界都要参加的过程,譬如,我砍一棵树,把它改造成一张桌子,这棵树木代表大自然,大自然跟我合作,才能使劳动继续进行,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关起门来,如何能劳动呢?当然,人也会思考,会写文章,但马克思认为,那是比较后面的发展,真正原始的、标准的劳动,一定是人做一项具体的工作,而这工作使得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与人的意识结合而成为人性的一部分,在这里面,可以使得人性表现出来,他说再好的一只蜘蛛所结的网,或者,蜜蜂所做的蜂窝,都比不上一个最差的工人所盖的房子,为什么?因为工人,盖房子需要先思考,但蜜蜂不必,它仅仅靠着本能,便可从事工作,但工人则不同,一个最笨的工人,即便建造一栋很差的房屋,也必需先有蓝图,并加以思考、想象,而在想象时,便把自我内在的了解表现出来,然后,利用这个世界,去完成他本来就想象的一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与我们所想象的世界,并不一样,因此,我们会利用,外在世界,将他改造成我们想要的世界,将自我意识,所想象的世界,实现出来,这就是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换句话说,工作并不是达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手段,他本身就是目的,由此可见,马克思相当重视工作与劳动,现代社会,已经把工作当成了手段,如果问,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的工作呢?我们通常说,是为了谋生,但是,马克思认为我们错了,我们并不是为了谋生而去工作,然后,我们何以这样认为呢?主要是现在的工作已经分化,有人上班、有人教书、有人开店,而人所做工作分化之后,人性也从而分化,分化之后不能整合,因此,我们希望休息,因为,休息才能整合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马克思主义却认为,人只有劳动才能表现自我,休息时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是一种生产力的停顿,反之,如果,我们不断地去劳动,同时是自由、自愿地去劳动,便能获得快乐,试问,大家从事地铁工程的工人,他们在工地里会有在家的感觉吗?恐怕没有人会这么想。一个人工作时,往往会觉得仿佛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终日劳累辛苦,那抵不过是以此工具为手段,挣钱过日子,这与马克思所想的完全相反,他原本认为每个员工做事,都应该很快乐,因为劳动就是人的本质,人就是要活动,活动是生产的,生产性的劳动就是活动,因此,劳动应该自由参与,参与之时,它本身就是目的,工作应该像在家里一样,非常快乐,休息时反而会感到无聊,现在正好相反,大多数人觉得工作才真正是无聊,不过,由马克思看法当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其理想性格,马克思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以前的社会分工之后,有人当猎人,有人当渔夫,有人当批评家,但失了职业便无以为生,譬如一个人,从小学习打猎,忽然,有一天,规定不准打猎,那么,他便会失业,失业之后,让他去捕鱼,去耕稼,这些都非他力所能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变成这样,真正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愿意做他所愿意做的事,今天当猎人,明天当农夫,后天当起批评家,生活很快乐,为什么?因为人有内在的心灵,这是完整的,不能把我们当做,某个职业的工人而已,马克思以劳动为人格的完整发展,换句话说,劳动必须自由参与,自己想做什么,便能诚虔投入,此才能表现我的创造性,这种马克思所构筑的乌托邦,相当吸引人,今天工作,明天教书,后天写文章,这不是很令人开心吗?但不可否认,他的理念太理想,人并非无所不能的全才,打猎、捕鱼,都需要专业技术,当一个社会进步到某种程度,绝非任何人轻易更改,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异化

      异化,异化本来是宗教里的概念,基督教一向反对偶像崇拜,因为,偶像是人造的,人一手造偶像,然后,再崇拜偶像,由于所造的是一个物质,造了一个物质再崇拜他,无疑于将我们的自身生命力再投射到物质上,然后,认定它比我高,我崇拜它,显示我的等级反而比他低,崇拜偶像,除了使他自己降格外,把自己变为一个物质,有时,甚至比物质还低一等,偶像崇拜本身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宗教经常有偶像崇拜情况,这使得人再体验自己具有创造力,而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生命力也失去,因此,只有向偶像祈求,偶像崇拜的后遗症很大,《圣经》里也说,他们有眼睛但是却不去看,有耳朵,但是却不去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力量,都转移到偶像上,而越是将力量转移到偶像上,偶像越具力量,自己的内在越平凡,空虚,越不能成为自己,至于偶像有哪些呢?偶像不单指宗教上的,还包括国家、社会、主义,或一个特定的人,小孩子崇拜偶像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一个小孩发现一个偶像的完美,足以弥补他生命的欠缺,便崇拜偶像,崇拜之后,自己的地位便相形地降低,依附偶像才感觉安全,语言也有类似的异化情况,例如,我们平常听到我爱你这三个字,当然,并非之近年来,在电视媒体上,许多青年大喊:“刘德华,我爱你。”那种“我爱你”,“我爱你”此一情感语言,原是一种内在情感的真正表现,然而在表达上,却不免存在一个问题,“我爱你”是由三个独立的字或声音而组成,脱口而出便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当我们返回内心的思考时,我们的情感真的是如斯热烈吗?我们的真相是,此时,往往是真正地情感就找不到了,因为,用语言取代情感,语言不免不产生这种情况,当我们对人说:“我爱你”,说完后,我们不免会微感诧异,默认自己真地爱对方吗?内心真有这份情感吗?小说里、电影里,我们常说这三个字,而这三个字一说出,听到的人,便会联想到小说电影的情景,但说的人,则会反省:“情感多深,只能说出爱这个字”?这就是语言上异化的例子,我们想说的话,与内心有段距离,这便是脱节,语言本身又是独立的,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说,而语言以内心感受,而具有相关性。

       劳动如何变为异化呢?对马克思来说,劳动本是人对大自然,一种主动的相关性,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也包括也在这个过程里面,创造人类自己,前面也提过,人性是借着生产活动,在历史过程中,才得以实现的,换言之,当我们看到大自然,我们设法改造它,这里面有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在活动里面,我们实现了自己,但现实情况又如何?工人制造产品,产品本身独立之后,成为商品,被老板贩卖,老板发财,工人阶级仅得到基本工资,工人工作后的成果,不但没有变成他所掌握的东西,反而分化出来,与他之间形成距离,造成各种社会差异,及不义的情况,因此,劳动生产的对象,反而与人对立,仿佛异化的东西,人的产品独立为反对人的对象,奴役人而非受人所控制,这便是异化的标准模式,如此,我们便可以对异化有所了解,人自己在工作中,非但没有实现自己,反而导致自我否定,除了身体疲倦,心灵委屈外,人不能自由发挥身心的能力,此时人的感觉并非满足,而是悲惨,马克思的这些描述,很符合我们实际的工作情况,本来的工作应该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大的乐趣,工作如果具有创造性,那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但是,现在只有少数工作仍具有那种创造性,比如艺术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以及老师,但是老师在这方面的体验已逐渐弱,甚至,许多艺术家为了迎合世俗,只好画一些销售力强的作品,所以,人在劳动时,已难感受到创造性,往往只把劳动当作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辛苦事,目的是为了谋生,至于休闲,就必须另找空下,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休闲并非人类生命的真正呈现,就资本主义而言,那是消耗别人生产的结果,比如,我们打高尔夫球时,球赛一天所用的水,相当于二十户家庭一天用水的总和,确实是又高又富,在异化之中,劳动变成了受苦,努力工作反而觉得无力感,劳动的产品成为异化的对象,在劳动过程中,人跟他自己的创造力疏离了,人的创造力根本涵盖全面,但现在只要我,从事单一工作,如同工厂做工,坐在同一位置,重复单调工作,至少八小时,试问,工作中,他如何获得整体性呢?马克思当时已洞察一种资本主义的弊端,便思考出一种我们的理解方式来解决困难,其后,他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便是对当时这种社会问题的省思,在马克思看来,什么是异化的关键呢?为什么会造成异化呢?第一个原因是,私有财产。马克思认为有了私有财产之后,便产生占有行为,并且从而衍生了更大、更多的要求;其次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使得人成为工具,以从事特定的一种生产活动,而由资本家获取大量的利益。这便是造成异化的两项重要因素。

       接着更进一步地讨论,则涉及“有”与“是”的关系,“有”与“是”,当代存在主义,深入探讨“有”与“是”这两个观念,但是,较早的马克思所取的角度不太一样,他基本上是由资本主义的弊端来谈的,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们“有”的越多,则“是”的越少,一个人一旦有了私有财产之后,就要变得愚昧、偏执,以为一样东西,只有在我们拥有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肯定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在黑格尔看来是自由的表现,自由并不是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说自由一定是表现在你有什么东西,可以自由使用上面,譬如,我有一个茶杯,与你交换或送给你,因此,如果,我没有具体这些东西,我的自由,就无法表现,我们要先有东西之后,才能表现我的自由意志,这本来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使我们这个“有”的观念,慢慢变质了,既然讲私有财产,当然是越多越好,资本主义教你如何获得更多的私有财产,节俭是最好的方法,你辛苦工作赚到一笔钱,但是,这些钱已经与你工作本身的目的脱节了,无法完成自我实现,结果你只是把自己当成工具而已,赚到钱之后,如果可以让内心的需求获得满足,譬如,去旅行,听音乐,这些活动,倒还可以使得异化得到某种程度的回归,但是,事实上不然,你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你拥有的钱越多,表明你的工作时间越长,埋头于拼命赚钱,使自己成为工具,这也是一种异化,第一步,你“有”的越多,“是”的就越少,为什么“是”的越少呢?这是那种可以通过劳动而自我实现的生命本质越来越少,你一旦太重视“有”,“是”就越来越少了;第二步,假设,你运气很好,拥有很多的资本,你可以利用钱做很多事,但是,你却只想用这些钱,赚更多的钱,有钱人为什么不慷慨呢?他们不会因为有钱而使得用,反而会变成钱的奴隶,认为钱比他的本质还要重要,美国曾有个统计,探讨什么人,在别人有困难时,比较乐意捐钱,结果,穷人比较愿意,因为,穷人比较知道穷的滋味,有钱人则不然,他们在经济不景气时,很小气,相反,穷人钱虽少,但是看到别人有困难,还是愿意帮点忙,因为,他知道贫穷是一件很难过的事,他有过这样的经验,有钱人虽然可以买到一切,看起来,有各种享受,但是,他在享受的时候,并非以一个主体的角色出现,而是让钱来拥有他、支配他,去享受一切,因此,他的自我的生命的本质越来越少,不在“是”他自己,甚至,他有钱时,还会以钱衡量别人的价值,这就形成了双重异化。我们将“有”与“是”的关系,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会形成类似的异化结果,例如,一个人拥有很多资产,光是要照顾这些资产,每个月整理一遍,看看要在什么地方,看看在什么地方有块地,有几笔存款,就要光掉很多时间,因此,他“有”的越多,就要花越多的时间去照顾,他真正去做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真正实现自我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这就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一旦越来越有钱,他为自己内在的生命而活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当然,此处,为自己而活,并非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马克思意思是说,“为自己而活”,就是设法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实现生产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放在社会的脉络当中,因为,如果没有了社会,也就没有了,生产的工具及需要,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社会性的重视。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概念与社会主义的角色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并非一般熟知的社会主义,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是要让个人成为机器,让社会成为控制个人的大机构,由国家及其官僚机构,由它来掌握个人,个人的权利及自由统统压低,马克思并不主张这种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手段或策略而已,但今天讲到社会主义,会提社会福利,即社会主义就是社会福利,例如,老人年津制度,结果成了政治上的空头支票,任由政客漫天喊价,如果社会福利这样发展下去,那会出现许多后遗症,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吗?当然不是,我们在此要说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观念。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简而言之,是想要真正解放个人,让每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何使一个人变成完整的人呢?这种理想能不能达到呢?我们先看看他对社会主义的定义,这种社会应设定以生产模式或社会组织,使人在其中可以克服异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一而再,再而一地要克服异化,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异化,已经是一个不能抹杀的既成事实,造成许多悲惨的结果,社会主义的理想,就是要帮助你,克服异化,不再过悲惨的生活,如何使你克服异化呢?依靠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如何依靠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呢?他没有像柏拉图一样,提出自己的规划,城邦大小,组织人员人数详加规定,他仅仅指出,在这种社会中,人可以活得回归自己,以自己的力量掌握世界,近而以自己的世界合为一体。由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有相当浓厚的理想性格,人原先的异化,来自于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立生命,却与我分离的物质,它甚至反过来与我对抗,使我觉得受到了它的压迫,马克思就是设法让人回归自己,不再受物质的压迫,所以,在社会主义中,所有的工作,应通过合作一起设计,用理性的方式与自然界交往,如我们要合作,计划如何改造大自然,使他变成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工作没有任何竞争性,只有合作的性质,社会主义中只有合作的关系,没有竞争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非要竞争不可,没有竞争便没有进步,一有保障,就会造成停滞,换句话说,人在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是互相合作的,每一个人都亲自参与计划,并执行计划,总是有工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执行计划,这工厂不是很民主吗?马克思就是要以上述的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社会里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站在自己的脚上,不再被生产、消费这种异化的模式所瘫痪,而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与创造者,你现在的工作是你自己参与、设计并执行计划的,是你的理性自由去选择的。因此,你就会成为自己的主人与创造者,在这个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开始以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而不是以生产活动需要的工具,作为生活目标,也就是从此,不需要以赚钱为生活目标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是赚钱为目标,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活作为目标或者目的,你活着本身就是目的,你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因为社会主义的社会,钱已经变成分配的问题,每个人的待遇仅够维持基本需求就可以了,因此,大家领得差不多,那么,你会不会专挑容易的工作做呢?你想这样也可以,但是,你最后仍会选择那个比较有创造力的活动来做,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社会主义的角色。社会主义的角色是什么?它是个人完成生命理想之条件,而非目的。也就是说,个人最重要,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把个人忽略掉了,相反,个人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存在的个人,个人如果被社会所淹没,毕竟不是理想的状况,因此,社会主义,只是个人完成生命理想之条件而非目的,换句话说,个人并非为社会而生活的,反之,社会是为个人而建构的,要选择一个最理想的社会组织与生产模式,来完成个人对异化的解脱,个人不在陷于从前那种异化的悲惨情况,这种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可歌可泣的。生命真正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力量,这种目的是内在的,自由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原先并不是要去造成那种里面都是一些吃饱喝足,却不做事的工人,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的理解,大致分成下列几个阶段,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共产,谈不上什么分工、合作,过着野蛮人的生活;接着是奴隶社会,因为有战争,战争失败者,只好当别人的奴隶了;再来是封建社会,以君主的血缘关系为主轴,封疆建邦,成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延续了一两千年,到了近代西方出现,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由于经济条件与生产工具的改变所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带来各种后遗症,接下来,就是要进入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他可以替人类带来幸福的结果,所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有个解释历史的架构,以这五个阶段来说明整个历史的发展,目的是为了说明,将来一定是共产主义的社会,所以工人就要早做准备,工人无祖国,工人无阶级,无产阶级专政,这些都是迎接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口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adcd3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0a.html

《台湾大学教授讲马克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