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发布时间:2013-09-22 13:11: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2011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43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在禁中刻石告诫子孙:“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就是说,不能用南方人做宰相,不能用宦官当武官。故有“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的说法。

材料二:

从地域上讲,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禁中刻石”反映了宋朝建国怎样的历史特征?(6分)

2)说明“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的历史原因。(9分)

【答案】

1)宋朝以以北方将士开国,(3分),宋朝以武将建国。(3分)

2)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3分),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3分)

【点拨】作为选修内容,能力要求相对较小。第一问是考查最基本的史实,第二问是对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应用。

【结束】

72011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28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其实际效果如何?(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7分)

【答案】

1)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实际效果:青苗法除了把民间高利贷收入转化为国家高利贷收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是不可能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问题的。因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保守阶层的反对而失败。农田水利法使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分)

2)第一层次: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导致变法的失败。(5分)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5分)

第二层次: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而朱熹则攻击变法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7分)

【点拨】

【结束】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北宋)苏辙

材料三 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用不着他荆公王安石介甫是否忠贞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为消除“人民疾苦”,王安石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2)你认为材料一中梁启超对王安石的看法与其个人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历是否相关?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二的作者苏辙是从什么角度对王安石进行批评的?判断他所持的基本立场。

4)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作者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他的角度和结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他的观点存在着哪些明显不同?

【答案】1)表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贫困。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等兼并势力的特权及其对农民的盘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并未能完全消除人民的疾苦。(2)答案一:有关。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的态度当然会影响到他对王安石这位古代改革家作出肯定的评价。答案二:无关。梁启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对王安石作出肯定评价纯粹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3)角度:道德评判。立场:“富民”即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4)变化: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来评价;认为改革措施不具备操作实施的可行性。不同:认为王安石的筹划不切合实际;变法遭到失败,没有解决北宋的诸多社会问题。

【点拨】本题主要涉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既有同时代人的评判,又有近现代史家站在不同评价角度所作的不同结论第(1)问较容易,直接联系教材知识,从农业方面作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式试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但注意立论的合理。从材料二中“小丈夫”“深嫉富民”可知苏辙反对变法,从道德层面上对王安石进行攻击。而作为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是从改革措施的具体操作层面进行评判,认为改革并不成功,与梁启超、黎东方的看法明显不同。

【结束】

920113月太原市测试30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11分)

【答案】

1)现象:社会矛盾尖锐;(1分);军队战斗力低下(1分);财政异常困乏。(1分)

特点: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1分)

2)原因: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3分)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百姓也会不满;(3分)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故对王安石高度赞扬。(3分)

说明:由于受时代环境、自身利益、观察角度、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分)

【点拨】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材料反映了朱熹、百姓、梁启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第一问是识记题,只需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有了解即可。第二问中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则要结合三个评价的不同主体解答,把握时代背景、自身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即可。

【结束】

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结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材料二 赵匡胤又实行“更戍法”,派遣禁军分戍边境及若干内地重镇,而且每一年或

二年必换防一次,以防止士卒骄惰,但戍地将领则不随兵易防,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

——张仁忠《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政府财政状况

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太祖“凶年养兵”和实行“更戍法”的目的。这些做法造成了什么弊端?

2)据材料三概述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这种状况的形成与上述弊端之间的关系如何?

3)针对材料一、二、三所述问题,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相应在“富国”和“强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答案】1)目的:防止饥民叛乱,维护政权稳定;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弊端:兵丁数额激增,军队臃肿,战斗力严重下降。(2)状况:从宋太宗时期的盈余大半到宋英宗时期的入不敷出,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陷入严重危机。关系:军队激增造成财政开支的激增;军队战斗力差使得在抗击边患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北宋政府被迫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3)富国——措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成效:均输法较好解决了政府物资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一部分商业利润收归国家;青苗法使官府收入了大量利息;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漏税行为;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强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成效:将兵法改变了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减少了国家的养兵费用,加强了对各地壮丁的军事训练;保马法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提高了军马的存活率;军器监的设置改善了武器的质量。这些强兵措施改变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点拨】简要回顾教材关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在“富国”“强兵”两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即可直接作答,关键是一些基本史实要熟练掌握。

【结束】

12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结束】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北魏靠着军事征服手段来进行统治。比如各级官员都没有俸禄,鲜卑贵族和鲜卑族武官可以依靠战争的掳掠及战后的赏赐获得奴隶和财富……(地方官)一律六年一任,考核的项目仅仅是是否按时、按定额向朝廷缴纳租调税收,至于如何前去征收租调完全由地方官自行设法。……

483年,(北魏政府)颁行“班禄制”,正式给文武百官发放俸禄。同时规定官员如果在俸禄之外贪赃值一匹帛就处死刑。当年对于各级官员进行监察,查出四十多个地方官贪赃,全部处死。奇怪的是鲜卑族的地方官员却不愿意有俸禄,淮南王拓拔佗作为代表上书请求恢复原来的制度。孝文帝坚决予以拒绝。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富弼、韩琦为枢密使,责成他们针对当务之急,进行改革,以“兴致太平”为目的。……范仲淹与富弼联名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宋仁宗采纳后,颁行全国,开始了“庆历新政”:

一、 罢免保守的宰相吕夷简以及不称职的地方官僚;

一、 责令各县查究偷逃税收情况;

一、 改革论资排辈的“磨勘法”;

一、 停止两府(政府、枢府)、两省(门下省、尚书省)官僚的子弟获得“馆职”(文学侍从)的陋习;

一、 改革官僚子弟凭借“恩荫”进入仕途的制度。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颁行“班禄制”的基本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2)概述“庆历新政”的主要背景,据材料二指出这次改革的侧重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次政治改革有何异同处?

【答案】1)背景:北魏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严重影响到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加深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目的:整顿吏治,杜绝贪赃枉法,缓和社会矛盾。(2)背景:北宋中期,国家积贫积弱,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统治者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对外无力抗击辽和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以范仲淹、富弼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弊政。侧重点:整顿吏治,取消特权,完善官僚制度。(3)同: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都因为触及官僚的既得利益而招致反对。异:前者由最高统治者亲自强力推行,得到实际贯彻;后者仅仅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暂时支持,推行一年左右即告夭折。

【点拨】本题为比较题,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庆历新政中对吏治的整顿问题第(1)问颁行“班禄制”的基本背景只需从北魏吏治的角度分析即可,而第(2)问庆历新政的主要背景则要全方位作答。面对的问题相同,但解决的方式、力度和效果却大不一样。

【结束】

142010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对:“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2010年第三期17

材料二 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富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执什么态度?共依据又是什么?(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所采取的措施。(9分)

【答案】

1)募役法的利弊;反对;士大夫协助皇帝管理天下。(6)

2)措施: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成立400人会议(9)

【点拨】

【结束】

1520115月河南五校联考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

【答案】

1)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成本过高;实际借贷范围扩大,成为官员侵夺百姓利益的工具。(9分)

2)王安石变法有利于解决北宋致府的财政困难,缓解社会矛盾;(2分)但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程序复杂,加之用人不当,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3分)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1分)

【点拨】

第一问中,王安石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全国推行青苗法,硬性摊派指标,而且,农民申请青苗法的贷款程秩复杂,加重百姓负担。第二问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过程中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再加上程序上操作不当和地方贪官污吏乘机盘剥百姓,可见,材料二中朱熹所谓“然其术足以杀人”说法是有道理的。

【结束】

16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点拨】(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结束】

172011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14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解析】

第(1)问考查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第(2)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及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本题重视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

【结束】

1820105月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4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3分)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4分)

2)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等。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等。(4分)

【点拨】

【结束】

192010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5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三 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2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4分)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4分)

【答案】

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2分)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4分)

3)鲜卑人该穿汉族服装。(2分)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4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力要求是对材料(包括图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第一问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二问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三问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第四问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试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

【结束】

202010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

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

2)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税;正税与附加税结合。(6分)

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3分)

【点拨】

1)分析目的可从农民、政府(国家)等角度入手,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如“以求税负的均衡”等进行全面概括。

2)特点类试题要材料分析。“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看出按比例纳税;还要注意缴纳的载体,以及地税的构成等方面入手。

对经济的影响,一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如近代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资金、市场、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解决。

【结束】

2120113月烟台市一模32题)10分)“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琐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5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2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3分)

【答案】

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5分)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和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指:立法和建立制度。第二问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主要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2此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和王安石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的处理原则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则指:折中或中庸、调和

3此题考查的是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借鉴意义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加以归纳

【结束】

2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点拨】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结束】

232010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41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分)K^S*5U.C#O%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

4)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措施:释放负债者方面,解负令。改革政治制度方面,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4分,或答“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民众)陪审法庭”) K^S*5U.C#O%

特点:革命性、中庸性(2分)

2)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3分)

3)政府扶植(2分)

4)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改革是富强之路;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分)

【点拨】

【结束】

24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41A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3分)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2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4分)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4分)

【答案】

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缓和阶级矛盾。(2分)

影响: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统治危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原本无需承担差役的对象也要缴交助役钱则产生了新的矛盾。(3分)

2)相似性:阶级矛盾尖锐(或统治危机严重)。(2分)

不同之处:王安石以“理财”为中心,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以获取更多的财政税收;梭伦奉行“不偏不倚”思想,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超越贵族和平民的狭隘集团私利,来化解社会矛盾。(4分)

效果: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后来新法相继被废除;梭伦改革无法满足贵族和平民的两方面利益,但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

【点拨】

【结束】

2520119月唐山市摸底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8分)

【答案】

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7分)

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分)

【点拨】

【结束】

2620113月福州市质检41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干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8分)

【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3分)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4分)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2分)

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满分。)

点拨第(1)问,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了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教训是: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结束】

272010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29题)(15)

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4分)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4分)

【答案】

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役权。(3分)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4分)

措施:免役法.方田均税法(4分)

2)青苗法和市易法(4分)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改革背景和措施的理解。

第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直接概括:土地政策的特点是不抑兼并;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依其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免役的特权。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和二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经分析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平等,逃避赋税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

第三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解为: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2)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中“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的提示,应该理解为青苗法和市易法。

【结束】

282009年江苏高考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点拨】

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

292011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9题)17分)加强财政管理是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措施。

主题一 商鞅的财政改革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成本)。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shì]饮酒过度),大臣不为荒饱(晏安享乐)。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善酣,则农不慢;大臣不荒饱,则国事不稽(延误),主无过举(误加擢用)。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的财政思想。(2分)结合所学,列举商鞅改革的财政措施。(3分)

主题二 汉武帝与财政调控

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探方位置、遗址分布图

2)上图反映出汉代冶铁技术十分发达。与汉代冶铁技术发达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有哪些?分别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主题三 王安石的财政振兴

《苦雨》

王安石(宋)

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qūn]圆形的谷仓)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3)针对诗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王安石变法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2分)分析这一措施被称为“富国之法”的原因。(2分)

主题四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清代前后期岁入结构统计 单位:万两 比重:%

关税在鸦片战争以后分常关税(内地货物通过税)和海关税。

“举凡一切贫富人民自出生到死亡,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课(征税)之列。”

②“中国向无官业收入,近年邮政电报皆归官有,铁路之属官办者亦多,始有此目。”

4)阅读上表,围绕经济变化,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数据的主题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2分)

措施:废井田,允许土地私有;(1分)

明确户籍,奖励耕织;(1分)

统一度量衡。(1分)

2)政策:盐铁专卖。盐铁专营政策是汉朝冶铁技术发达的原因。(2分)

现象:铁犁技术的逐步推广。铁犁技术的逐步推广是冶铁技术发达的结果。(2分)

3措施:农田水利法。(2分)

原因:兴修水利工程,增加耕地面积和产量,通过租税给国家财政创造了雄厚的来源。(2分)

4主题一: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2分)

阐释:田赋数额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下降,而关税厘金收入上升幅度大。(2分)

主题二:清末财政危机,不断加征赋税。(2分)

阐释:岁入总额增幅巨大,其中还包含盐税、厘金、杂税捐输等。(2分)

主题三: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卓有成效。(2分)

阐释:官业收入成为晚清政府新的财政收入,同时1911年关税收入达28.59%,也能说明近代工商业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和措施的理解。第一问根据“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善酣奭,则农不慢等”结合所学史实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土地制度上:废井田,允许土地私有;管理和发展重点:明确户籍,奖励耕织; 规范市场:统一度量衡。

2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冶铁技术发达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提示冶铁技术和汉朝相关政策和经济现象应该理解为政策:盐铁专卖。盐铁专营政策是汉朝冶铁技术发达的原因。现象:铁犁技术的逐步推广。铁犁技术的逐步推广是冶铁技术发达的结果。第二问关系可以从生产力的角度入手:工具、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环境大为改善,政府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以管理。

3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王安石《苦雨》诗中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的提示为了改变靠天行雨的灌溉传统,王安石颁布措施:农田水利法。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增加耕地面积和产量,通过租税给国家财政创造了雄厚的来源。

4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末期政府财政收入变化及经济状况改变的理解。根据田赋所占经济税赋比重逐渐减少应该理解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发展;根据盐税、关税厘金、官业收入说明清末财政危机,不断加征赋税;官业收入成为晚清政府新的财政收入,同时1911年关税收入达28.59%,也能说明近代工商业发展此项可以从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卓有成效。

【结束】

30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20分)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二 (某政治家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 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予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急切的样子)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平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内容所产生的积极作用。(7分)

2)材料二中某政治家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农以去其疾苦中的疾苦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

【答案】

1)内容: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3分)

积极作用: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4分)

2)理财措施。(1分)

表现: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生活困苦,战事连连,自然灾害频繁。(4分,任2点即可)

3)不是。(1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的,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4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点拨】

1)第一问3分,说明有三个答案要点,可从“集小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概括。第二问要在第一问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注意概括积极作用。

2)第一问从宋神宗时期的变革得出信息是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但是学生容易把该问答成是王安石变法。因此还需要从“以理财为方”一句概括,整则材料都围绕“理财”进行论述。第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回答。

3)回答第一问需要肯定回答,要合理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第二问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上分析。

【结束】

3120115莆田市质检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6分)

【答案】

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4分)

2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1分)

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

【点拨】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 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结束】

3220115月泉州市质检41A)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6分)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9分)

【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6分)(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可酌情给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4分)

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5分)

【点拨】1)阅读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核心观点即可,材料论述了农商官三者的关系,认为“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及“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都说明商业的重要性,但又认为“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说明其对商业也要予以控制的思想。

2)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相结合进行论述。

【结束】

3320113月厦门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6分)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

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3分)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2分,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点拨

【结束】

3420114月乌鲁木齐三模44题)(15分)

2011314,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 公元467—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

【答案】

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2分)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分)

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2分)

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

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2分)

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3分)

【点拨】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

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

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结束】

352010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8题)(10分)“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2分)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4分)

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

【点拨】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富强措施及其作用。第(1)问认识注意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归结出信用贷款的办法即可。第(3)问实质是对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作用的考查。

【结束】

3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 )

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 )

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 )

【答案】

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点拨】

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

②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

③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

④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结束】

372010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41A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7分)

【答案】

1)特点:注重法律的延续性;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重视法律制度建设。(4分)

评分说明:观点1分,理由3分。仅表明观点,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

观点一:同意。理由: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2)意图:选拔变法人才。(3分)原因: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4分)

【点拨】

【结束】

38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阅读下列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鞭笞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庚,县吏鞭租负。

——《感事》(节选)

材料二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苦雨》(节选)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1070年)

材料四 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西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

——《六年》(1074年)

材料五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歌元丰》(节选)(1079年)

1)材料一、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材料三认为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高度赞扬商鞅的目的何在?

3)材料二所言“平时沟洫今多废”的状况在王安石变法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五描述了变法以后农民的生活,如何看待这种描写?

4)材料四创作于王安石被贬江宁期间。由此可见造成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现象:吏治腐败,盘剥严酷,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感情:同情百姓疾苦。(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政令畅通。目的:反驳反对新政的政敌,推动变法。(3)变化:农田水利法的推行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疏浚的河汊湖港不计其数,兴修水利共达万余处。看待:反映了新政实施后农民生活的改善,但也有不少夸张、夸大之处。(4)因素:变法遭到许多守旧官僚的反对,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决心动摇,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信任。

【点拨】本题以王安石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为素材,考查对其变法背景、措施、成效、失败原因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并懂得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解答,有相当难度,关键是对诗歌中有效信息的捕捉如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和材料二中的“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第(2)问材料三中的“信诚”“一言为重”等等。回答后两问时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

【结束】

3920115月濮阳市二模43题)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分)

【答案】

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

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4分)

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刚容进行沦述)。(5分)

【点拨】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二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

【结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5a7b275ad02de80d5d84017.html

《王安石变法(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