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创作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9-09-18 10:35: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列斯堡,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女歌手,她叫莎孚。希腊人民把她尊崇为第十谬斯诗神。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听到人唱过莎孚的诗,渴望自己能在死前一读,引为是最大的光荣。莎孚所存留下的断句短诗,在世界诗歌宝库中被誉为最瑰丽的珍宝。

约在公元六世纪,东方古老的中国岭南,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女歌手,岭南人民不仅把她遗留的歌篇,当作中华歌库的珍宝。至今在中国许多地区还把她争做是自己家乡的姐妹。

一、刘三姐何方神圣?

广东《阳春县志》卷一:“铜石岩——名通真岩,在城北八十里思良都,岩有石室,高有三四丈,深广丈余,相传唐时有刘三姐于此飞升,歌台故迹在焉。”

广西《苍梧县志》记载:“刘三娘须罗乡人也。”湖南《江华县志》:“刘三妹,兴贡乡隆成村人,农家女也。”清初学者吴淇所辑《粤风续九》中提到,人称刘三妹为“六乌婆婆”……清初《池北偶谈》中王士祯写的《刘三妹传说》:“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清顺治进士闵叙督在《粤述》中说:“唐景龙年间,贵县西山有个刘三妹……”清初人张尔翮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4记载:“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南村,善歌”清代陆次云在,《洞溪纤志》、《声歌原始》中记载:“诸溪洞初不知歌,善自刘三妹始也。”清人黎耀宗在《古今图书集成》罗定州清岩条载:“相传昔刘三姑曾于此岩唱新调数日。”广西《宜山县志》:“刘三女太,相传唐时下枧村,僮女,性爱唱歌。

二、刘三姐盛传广东广西

刘三姐,也叫刘三妹、刘三姑、刘三太、刘三娘、刘三婆、刘三、刘三女太,等。女太(da),状语:即姑娘、妹、指未婚女子。

刘三姐传说在民间口语传承1200多年,流传于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香港等地。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截止目前具不完全统计广西地区约有百条以上;广东地区约有40条之多;云南5条以上;湖南3条以上;江西2条以上;贵州2条以上;台湾2条;香港1条。由此看来,广西和广东是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区。

根据传说的条目和内容大致可归纳以下四种类型:

与刘三姐对歌的“秀才”,或“白鹤少年”、或青年”张伟望”, 两人对相恋后,一同化石为仙。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县、桂平,广东肇庆、高要、新兴、阳春等地。

与刘三姐对歌的桃、李、罗三位秀才,被刘三姐以他们的姓氏编歌提问击败。三姐哥哥刘二终日劝阻她不要唱歌,三姐不听,刘二无奈最后砍断藤所,三姐堕江。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西宜山、梧洲、扶绥、永淳、容县、岑溪等地。

与刘三姐对歌的,或是撑来一条书船的饱学之士,或历史上记载真有其人叫罗隐的先生,被刘三姐用“自古山歌从口出”所败。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广东梅县、翁远和江西等地。

是以刘三姐婚姻、修城、抵御外来欺侮为主要矛盾展开的故事。 此种传说主要集中在恭城、马山、富川、蒙山等地。

综上所述,各地传差异较大,特别是关于刘三姐的祖籍,更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三、有关刘三姐的生平与家乡之争

一个人只有一个出生地,为什麽刘三姐竟有这麽多的故乡?刘三姐文化是一个吸引学者的课题,从宋、元、明、清至20世纪初期,几代学者将千百年来的口语传说经记录、整理后以文字形式发表。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中记载:“刘三妹,春州人 ”。清人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卷8中提到:“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清顺治进士闵叙督在《粤述》中说:“唐景龙年间,贵县西山有个刘三妹……”清代陆次云在《洞溪纤志志余》声歌原始”中记载:“诸溪洞初不知歌,善自刘三妹始也。”清人王士祯著在《池北偶谈》卷16《粤风续九》篇中说:“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

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对于史书中刘三姐来自四面八方的记载,引起了思考和关注。

南宁《民国日报》193484日《民俗周刊》第22期;黄芝岗著《广东人乎?广西人乎?》断言:“我们可以断定刘三妹传说区域在广东之西广西之东两省交界的地方了,至于她最老的老家却要在苗瑶区域中去找了。”《中山文化馆教育季刊》193742期黄芝岗在《粤风与刘三妹传说》评点:“在落后的地方总爱将别的故事据为己有;像陈宏谋也居然是瑶山的瑶神,刘三兄便也将广东的刘猛将军代了。梁山伯既可由浙江移到广西,那麽刘三妹是从瑶山跑出了广西广东,或是从广东广西跑进了瑶山,这问题只有存疑之法了。”中华书局1939年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第27章,《刘三姐出处》中说:“刘三姐乃两粤山歌之祖,关于她的生平,有许多半神话的传说。”《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1942年十一月版,陈志良编著《唱歌的鼻祖----刘三妹》一文中说:“苗瑶好歌,其来久矣,然历史上记载,每多忽略。刘三妹是古代善歌的一位女郎,当与苗瑶好歌的习惯有关。”

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西将《刘三姐》 搬上舞台、银幕,文学界、艺术界发表许多评论,凭借现代信息载体而传向全国,传向世界,产生了第一次轰动的效应。许多专家、学者已不满足现有史书记载和后人根据传说发表的记录整理,进而对刘三姐文化现象,开始进行了饶有兴趣研究、挖掘与开发。

《文学评论》1960年第五期何其芳著《优美的歌剧刘三姐》说:“刘三姐的传说流传很广,而且各种传说差异很大,不象牛郎织女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那样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完整固定的故事。因而,要把刘三姐的传说组成为一个有戏剧冲突、有发展而且符合我们今天观点的完整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海文学》1961年第二期天鹰文章《歌剧〈刘三姐〉人物刻划及器其他》一文中说:“对于一个传说故事来说,一定要考证他的具体年代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钟敬文民间文学集》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中更独劈新径的阐述到:“刘三姐传说,实与韩凭妻、孟姜女、山伯英台、白蛇娘子及望夫石等我国著名传说,同属于取材广泛社会生活而经过一定虚构之民间口头创作。其历史性,乃广义的,并非狭义的也。究明刘三姐之却为真人真事,此种想法,毋论不可能实现,即使真正成功,意义也并非甚大。”

时至今天,在广东阳春县纯湾一悬壁刻有:“刘三姐歌台”,落款是:“乾化乙亥重阳日”。乾化五年是残唐五代后梁末帝朱真(915年)。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古迹中发现的最早的“刘三姐歌仙”的文字记载。

四、第一个以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剧本

清朝乾隆年间第一次以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剧本是《雪中人》,作者蒋士铨。蒋士铨,字心余,江西铅山人。乾隆22年(即1757年),成进士,受编修。著有《忠雅堂集》,与当时袁枚、赵翼齐名。另著有《临川梦》、《冬青树》、《雪中人》等9种杂剧与传奇,合称《红雪楼九种曲》或《藏园九种曲》。

《雪中人》第13刘三妹上场是这样自报家名的:“小仙刘三妹,新兴人也。生于唐时,年方十二,淹通经史,妙解音律,游戏得道,往来溪垌间,与诸蛮操土音,作歌唱和;后来得遇白鹤秀才,遂为夫妇,成仙而去。”

五、第一个正字戏《刘三妹割草》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578页上有关“正字戏”写道:本世纪初,在广东海陆丰一带出现并上演了正字戏《刘三妹割草》。剧本是根据老艺人口述的记录本。故事脉络虽然完整,但欠缺细节。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入粤东。专业演出团体现有陆丰正字剧团。名演员有陈宝寿等。

1979年,70高龄的路丰县正字剧团老艺人陈宝寿先生,到京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时任广西文联顾问李寅先生向陈老问及了《刘三妹割草》这出戏的剧情梗概,陈宝寿说明如下:农家女刘三妹善唱山歌,一人上山割草,边割边唱。有个公子也用山歌来挑逗她,被她对得狼狈而退。后来有位秀才赶考路过,也于三妹对歌,互生爱慕之意。这时,忽然跳出一只老虎,扑向秀才,三妹持柴刀与虎搏斗,把虎打跑,救了负伤的秀才回家,用草药医治。那个公子告官,说刘三妹品行不端,勾引外乡男人。三妹和秀才被传公堂受审,用山歌对答辩理,终于判无罪放回。后来秀才高中考榜,与三妹完婚。

陈宝寿还说:在20年代至40年代间,《刘三妹割草》这个剧目是正字戏中唯一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180页写道:剧中刘三妹的扮演者是正字戏名花旦李兴然,男,也叫李枪,人称“抱旦”。这个戏脍炎人口,海陆丰观众喜闻乐见,喜剧效果很好。

六、第一个歌剧剧本《刘三妹》

当历史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根据刘三姐传说于1929年创作完成了四幕歌剧《刘三妹》,发表在《戏剧》1929年第四期。

这是目前所知有关刘三姐题材创作最早的歌剧剧本。剧中登场人有“刘三妹”、刘三妹“其母”、刘三妹“其兄”和“白鹤秀才”等人物。

七、第一个“彩调”剧本《刘三姐

20世纪这100年中的后50年里,由于群众性的戏曲、戏剧活动和电影创作蓬勃发展,使刘三姐在民间口语传诵了1200年后所产生的一次质的飞跃。刘三姐文化在广西广东、在岭南、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两次巨大的轰动效应,刘三姐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宜山业余戏剧作者邓昌伶先生写了一个《刘三姐》剧本。采访邓昌伶亲属时,我看到了这个原始剧本的手稿。原剧本清楚地标明创作于1953年12月,括号里是“彩调”两字,共5场。

邓昌伶在彩调剧《刘三姐》剧本“卷首语”中写到:“桂系一带的神话中,盛传着刘三姐唱歌成仙的故事。现在宜山的下减河、下涧河畔,高约千尺的石壁上有一路突出的横木,人们还说是刘三姐成仙后遗下的草扁担。尤其是提到唱歌,很多人都会想到‘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坐得鲤鱼岩’的歌词。”

值得提出的是:此剧本在人物中第一次写明了刘三姐家中排行第二的哥哥“刘二”、和刘二的夫人“二嫂”,同时阐明了刘三姐和家庭的人物关系;剧中还第一次写进了一个叫“莫云”的财主。这在清人蒋士铨笔下和欧阳予倩先生的歌剧中是没有的。

广西作家邓凡平在《刘三姐剧本集》不无惋惜的写到:“可惜他这部写得颇有特色的剧本,由于诸种原因,当时没有受到社会的青脒:既未被剧团采用,也未在报刊上发表,甚至连看过它的人也为数及少。”

邓昌伶先生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正风文学系,写此剧时在宜山克强私立中学教学并兼任校长。邓老先生已于83年去世。几经周折我终于打听到了邓老先生的长女邓仪女士,邓女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局工作,现已退休,家住南宁。

▲采访邓昌伶先生长女邓仪

到达南宁后,得知邓女士已患病住院,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我们采访了正在住院邓仪女士。

邓女士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在40岁多一点儿的时候写了这个剧本,每写到激动之时总要念给孩子们听,因为那时年龄尚小也听不懂什麽,只知道父亲很高兴。剧本经邓昌伶先生几番推敲,改过数稿,最后完成于1954年初。1957年曾给过宜山人民桂剧团,不知什麽原因,宜山没有上演。

我们将邓仪女士提供的邓老先生的原剧本拍入镜头。把一部淹没达40年之久的作品公诸于众,好让更多的读者来欣赏它、研究它,即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在告慰九泉之下的邓昌伶老先生。

八、宜州文化界人士的看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邓昌伶先生这个剧本前后的具体情况,我又从南宁奔赴宜州。进入宜州辖区时,见到一条明显的横幅标语,上写:刘三姐的故乡欢迎您!

在宜州市韦自然副市长亲自带领下,见到了当地的知名人士:时任宜州市文联副主席,现以退休的副研究员钟其兴先生,时任宜州市文化局党总支部书记徐梦光先生等。

交谈中得知,不久邓昌伶先生将剧本寄给当时设在南宁的“广西省戏剧改革办公室”。以后,关于邓昌伶的这个剧本的事,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钟其兴肯定的说:最早的《刘三姐》剧本出自宜山。徐梦光强调说:解放后第一个《刘三姐》剧本应该是宜山的。

可以肯定的: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刘三姐》剧本创作的第一人,应属宜山的邓昌伶先生。

九、宜山刘三姐

广西宜山,今为宜州市,是刘三姐故乡传说较为集中的地方。

1956年宜山龙塘乡村民演出了以刘三姐山歌题材的表演唱,这是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有关刘三姐题材的第一次演出。演出的组织者和编导叫黄文祥,已于69年去世。

宜山县志》记载“刘三女太,相传唐时下枧村,壮女,性爱唱歌。其兄恶之,与登近河崖砍柴。三女太身在崖外,受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女太落水,流至梧州。州民捞起力庙杞之,号为龙母,身灵验。今其落水崖处百尺上,有木扁担斜插崖外,木匣悬于崖旁,人不能到,亦数百年不求不朽。”时任宜山政协副主席韦甘睦先生,参照“县志”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了刘三姐的故事。

在韦自然副市长和韦甘睦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下枧村”,看到了有小半截“木扁担斜插崖外”,甚喜。当我们拍摄这个镜头时,旁边一位老者对我说:抗战胜利后,是宜山县保安大队大队长颇飞手下的一名士兵,开枪打断了那根扁担。韦老先生告诉我们,这个洞叫三姐岩,洞口垂下的岩石是刘三姐的手巾,也叫“手巾岩”。手巾岩的前面有个石台子,是三姐的对歌台。

1956年,在宜山中学当教师的肖干牛老师搜集、整理了一篇叫做《刘三姐的故事》,发表在56年《新观察》第九期上。

1957年上海通俗读物出版社将这篇故事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

195711月由当时的宜山人民桂剧团排练、上演了一出“搭桥”戏《歌仙刘三姐》。此剧是先排练演出,后有剧本,剧中刘三姐由老艺人刘燕君,也称“宝珍珠”扮演。

1992229日广西剧作家邓凡平、龚邦榕在柳铁采访了老艺人宝珍珠,当时根据宝珍珠口述,龚邦榕记录如下:1957 10月,蔡昌汉从图书馆发现一本故事书,上有刘三姐故事。他来找我,问是不是可以‘搭桥’?我一听就找到阳鹏飞、蒋方棋、丁有昌、谭瑞光,大家听了都说可以‘搭桥’。‘桥搭’起来了,演了几场,韦相杰也回来参加。我们‘搭桥’演出,蔡昌汉、韦相杰在台下记录。‘搭桥’演了十几场。后来,592月到柳州参加(地区)汇演,那时还是‘搭桥’,没有剧本。”

搭桥戏,是先根据故事情节编出一出戏的旷架提纲,在以老艺人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进行充实,加上喜剧色彩的即兴表演,经排练后相对固定。在演出中,再发展,再固定。然后依照演出本,固定台词,形成剧本。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三姐剧本集》第367368页,原宜山人民桂剧团陈光裕先生介绍了当时排演《刘三姐》一剧的情况。他说:“宜山人民桂剧团排演《刘三姐》剧是在195711月间,在这前,先由当时负责剧团“三改”工作的宜山专署文化科干部韦相杰同志提出来的。”韦提出,是他“阅读了肖甘牛搜集、整理的壮族民间故事《歌仙刘三姐》(单行本)一书后,而受启发并根据故事情节编定成六场戏路。”

肖甘牛搜集、整理、创作的故事,发表时名字叫做《刘三姐的传说》。故事开始说刘三姐的家乡在下枧河边,刘妈妈生下一女孩儿,刚会说话就能唱歌。长大后,越唱越好,闻名宜山。久而久之与村里一个青年产生爱慕之情。

在肖甘牛的故事里第一次写进了附近莫村有一个叫莫仁怀的财主。因而在这以后其他的剧本创作和演出中都有莫仁怀这个财主式的人物,有的就用此名,有的取名字前后颠倒叫莫怀仁,有的换取了中间字叫莫海仁。

刘三姐的传说》故事,第一次写进了对歌的场面,和三姐对歌的人是桃、李、毛秀才。因而在这以后其他的剧本创作和演出中即都保留了“对歌”的场面,也都有了 “三个秀才”的人物,只是第三个秀才或姓罗、或姓石。在这以后其他的创作和演出中,“对歌”后半部的场面、甚至歌词和肖甘牛所发表的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于是,我们观摩了自肖甘牛作品发表后的各种演出本录像,事实如此。陈光裕接着写到:“韦相杰将“戏路”故事本给文化科魏文鸿科长看,并得到魏科长同意,他才将戏路本拿到剧团商量排演等有关事宜。通过与剧团领导、老艺人和有关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排演后,才进行排练。”“在《刘》剧排练基本定型后,由韦相杰在排练场将全剧的台词记录下来。后来在首场演出时,韦又再次在台下做最后核对台词的工作,从而以此作为一个有剧本的戏。”“排演《刘》剧的情节、人物设置,除稍有少量发展和增添神话色彩外,基本上全部按肖甘牛的故事情节编排的。”

韦相杰的剧本分场和大致情节及人物设置是这样的:剧名:《歌仙刘三姐》分六场。第一场:订情。第二场:说媒。第三场:逼妹。第四场:拒婚。第五场:对歌。第六场:升天。角色安排有:刘三姐、李示田、刘二、二嫂、莫员外、媒婆、桃、李、罗三秀才等。这里除将莫仁怀称做莫员外和将石秀才改为罗秀才外,其余也和陈光裕所说完全一样。

副市长韦自然给我们介绍认识了肖甘牛先生的儿子肖丁三。肖丁三同志继承父志,数十年来一直在文化馆从事刘三姐民歌的挖掘工作,现以退休。

如果说宜山桂剧团的“搭桥“戏是基本参照了肖甘牛的《刘三姐的传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在宜山以后其它创作的演出本同样也参考了肖甘牛的《刘三姐的传说》和搭桥戏《歌仙刘三姐》剧目。

应该说第一个在舞台上唱“搭桥”戏《刘三姐》的是宜山人民桂剧团。第一个扮演刘三姐的是宜山人民桂剧团的演员刘燕君,艺名叫宝珍珠。

十、柳州创作演出第一个“彩调”剧《刘三姐》

⑴“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

此时,北方已经大雪纷飞了,南方却依旧四季如春。

1958年冬,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帮助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反映广西人民、尤其是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的作品,通过市文化部门邀请政协老者以及熟悉地方掌故的父老开了一个座谈会。这个会由市民革主任委员、副市长黎达愚主持。会上提供了“兰生翠”、“李文茂”、“刘三姐”等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题材。于是柳州和平彩调团选种了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

在柳州和平彩调团确定了编写刘三姐这一题材后,柳州市文化局特别召开了地方老者故事座谈会,多方面征求意见和搜集材料,并派出专人负责素材的采访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这样,我们的摄制组又赶到了赴柳州。

曾昭文,已故壮族戏剧作家,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编剧。曾昭文在一篇发言中强调指出:“我们编写《刘三姐》这个剧本的过程中,从题材的确定到演出,都是在党政领导下进行的。”文章中还说:“如在确定题材时召开的老者故事座谈会,就是市委宣传部邓凡平副部长亲自主持的。以后剧本修改方案的讨论,部长也亲自参加;在讨论编写提纲及研究修改等问题时,都有市文化局局长亲自参加。”

邓凡平、牛秀均为“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员。分别为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至第九稿的第三、第四执笔人。此时,柳州地区、市文化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将于19593月举办文艺汇演。

曾朝文于58年底至59年元旦,在柳州完成彩调剧《刘三姐》的第一方案。

19593月柳州地区、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文艺汇演。

宜山人民桂剧团演出桂剧“搭桥”戏《刘三姐》。

柳州和平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刘三姐》,剧中直接采用了来自广西地区的很多民歌。

19594月柳州地、市联合组成的柳州地区戏曲代表团以《刘三姐》(彩调剧)参加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汇报演出。

彩调剧共六场;主要人物有:刘三姐、刘二、小牛、莫怀仁、桃、李、罗三个秀才等。

此剧在南宁上演后,很多方面提出了批评意见。伸麽“歌剧不象歌剧”,“彩调不象彩调”,“山歌不是戏剧所需要的动作性语言”,“风格不统一”等等。区党委宣传部长葛震同志及时指出,上述论调,实质是保守思想。他指示要坚定地写下去,并肯定民歌,鼓励编剧要将最好的民歌用到戏里来。

这时,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张庚和诗人、戏剧家贺敬之赶来南宁观看演出,自治区文化局便组织柳州代表团专门为他们演出了一场。中场休息时,张庚当着剧团领导和在场的编导等人对于彩调剧《刘三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这个戏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都非常浓郁,内容新,形式美,整理一下可以那到北京去。

第二天,戏剧家贺敬之约编导谈观感,他说:改好后寄给我,或派人送到北京找我,我帮你们找专家出点子,改好这个戏。同时,建议市委花大力气将这个戏推上去。

时任柳州地委书记贺亦燃和柳州市委书记肖寒告诉演职员要冷静地正视剧本缺点,探索克服缺点提高作品质量的途径。

1959420日柳州和平彩调团转为国营,更名为柳州市彩调团。《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23页写到:彩调,戏曲曲种。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1956成立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可见,第一个将彩调剧《刘三姐》搬上舞台的是柳州和平彩调团。在彩调剧《刘三姐》中第一个拌演刘三姐的是何佩云。

为此,我们在一栋居民楼里,采访了时任柳州和平彩调团团长、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何佩云,他告诉我说:1959515日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立。市委决定抽调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凡平同志出来具体抓《刘三姐》剧本的修改工作,邓凡平向市委推荐(时任柳州市文化局局长)牛秀,黄永刹同志一道参加剧本的修改工作。

1957527日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兵分两路,开始采风。东路去阳嗍、桂林一带,由牛秀领队;西路去宜山、罗城,由邓凡平领队。

东路采风获得大丰收,宜山歌手吴矮娘、韦娘、兰二娘、吴老年、黄问祥、林献交、吴一贵、邓天暌、韦炳兴、等提供了大量精彩的民歌。如,“公鸡崽,尾婆娑,三姐三岁就唱歌,不用爹娘来交我,肚里聪明莫奈何。”其中歌才出众的吴矮娘,能唱3000多首山歌,解放前唱遍6个县,所向无敌。

山歌和中国一切古文化一样,有蜜汁,也有毒药,就看如何去粗取精。采风中,宜山的歌手们还唱起了民国初年揭露荔蒲县县长的山歌:“修仁荔浦永安州,一条河水两边流,男的在外当县长,女的在家耍风流。”县长抓人挂牌扫街示众,但歌手们并不屈服,一边扫街一边继续引吭高歌。作者们将这个素材发展成彩调剧里“禁歌”与“抗歌”的重场戏,使剧本的主题得到升华。编创人员还将最后一句“女的在家耍风流”改成:“刮得地皮起高楼。”

⑵“彩调”剧《刘三姐》第二方案

19596月底 ,写出了第二稿。由于过分地追求喜剧效果,不适当地写了一个地主崽子与他父亲为争夺刘三姐争风吃醋,损害了刘三姐的形象,破坏了原剧的风格。75日第二方案打印问世后,立即枪毙了。经市委领导提出意见,推倒重来。

19597月柳州市彩调团演出的《刘三姐》,在区党委礼堂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作招待演出。当然还是第一方案。

⑶“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

19597月,创作组人员在市政府一间“土地庙”信访室矮房里,夜以继日工作着。7月中下旬终于完成了使人耳目一新、轰动全区的《刘三姐》第三方案。

1959722日《剧本》月刊在中国文联召开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剧本座谈会。座谈会有贺敬之、乔羽、凤子等著名戏剧家、诗人20多人参加。大家对彩调剧《刘三姐》很感兴趣,给予充分的肯定。

日后,《剧本》月刊选发了彩调剧《刘三姐》“对歌”这场戏。19598月初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投入排练。由龚帮榕、陆国灿、熊枫凌组成导演组,龚帮容执导。排练中发现“秀才”的唱腔和三姐的雷同,不利于任务塑造。周志强开动脑筋,利用秀才吟诗的特点,创造了“秀才腔”。以后,各地舞台演出版本、包括电影都沿用了“秀才腔”。

1959814日,第三方案在柳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于是各地来信邀请演出,索要剧本聘请指导和派人来学习的络绎不绝。广西人民出版社迅速出版了“第三方案”的剧本,一个月内印刷了三次,发行27万余册。稿费总和人民币350圆,五名作者即曾昭文、龚帮容、邓凡平、牛秀、黄永刹各得70圆。

自治区文化局专电调柳州彩调团到南宁汇报演出。

1959829日至914日《柳州日报》、《广西日报》连载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

▲田汉指示创作歌剧《刘三姐》

1959 9月,柳州市文化局派人专程到京,向当时担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请求协助。田汉责成中央歌剧院派人前往,并建议将此题材写成歌剧。剧院随即派编剧乔羽、作曲舒铁民和导演周星华于19599月和19601月,先后两次赴广西,历市时5个月,足迹踏遍大半个广西。

195999日,中央歌剧院作曲舒铁民、导演周星华抵达柳州。此时,乔羽已先前到达。

1959912日下午在柳州彩调团内,舒铁民听了何佩云唱了几段后颇为赞赏,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饰刘三姐的何佩云唱得字正腔圆,颇有味道”。

195910月,柳州市彩调团《刘三姐》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斑禅额尔德尼作汇报演出。

期间,受田汉之命来广西采风的中央歌剧院的舒铁民同志利用录音和记谱,搜集了不少民歌资料。

1959113日,舒铁民、乔羽、周星华三人因参加“三反”,被招会北京。这一天,舒铁民在日记中写到:“列车上,晴。即使是硬坐,我们也决定走,所幸列车长及时为我们解决了卧铺。我们离开柳州,前后历时近两月。”

195911月,一个叫许之乔的编剧,写了一个《歌仙刘三妹》的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电影文学》月刊1960年第九期。

195912月柳江县举办《刘三姐》文艺汇演。

19601月柳州地、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刘三姐》汇演大会。有柳州市彩调团、柳城、柳江等县(市)的14个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

1960121日中央歌剧院作曲舒铁民、词作家乔羽到达柳州。舒铁民在这天的日记中写到:“剧院决定去广西的原计划不变:先帮助柳州搞《刘三姐》第四方案;而后,在上半年内完成歌剧《刘三姐》的剧本和音乐创作,并投入排练。为只争朝夕,我和乔放弃在京过春节,买了两张硬坐车票,即匆匆离京。”

⑷“彩调”剧《刘三姐》第四方案

19601月底前,柳州《刘三姐》创作组赶写出第四稿,并在市彩调团赶排出来,大家都感到第四稿未达到预期目的,作者们马上放弃了。

⑸“彩调”剧《刘三姐》第五方案

此时正逢地、市合并,地委派包玉堂同志入加创作组,参与第五方案的创作。

1960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决定于四月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196022日下午,长影导演苏里到达柳州。苏里导演听了新的修改后,很欣赏第五方案的故事。

▲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广西十年》——“彩调”《刘三姐》

1960215日,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柳州市彩调团《刘三姐》中“歌圩”、“定情”、“对歌”片段,辑入《广西十年》文化艺术成就纪录片。

▲长影拟拍电影《刘三姐》

几乎是在同一天,电影导演苏里、作曲舒铁民等人在桂林看了由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舒铁民在日记中写到:看了当地的《刘三姐》,演出水平高于柳州,开了座谈会。看了桂剧演员黄婉秋,为电影物色演员。

1960225日,舒铁民在日记中写到:卢肃来电,同意乔(羽)写电影,我看歌剧又要吹。

1960227日,舒铁民日记:自治区彩调剧团的傅锦华来录音,声音不错,一曲鹿寨山歌很动听。《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23页写到: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的彩调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等。”

柳州《刘三姐》创作组,于19602月底前写出并放弃了第四稿,但在第四稿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的第五方案。

196022日全区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在南宁开幕。柳州市代表队以《刘三姐》(六场歌剧)等节目赴南宁汇演。

马婉玉在彩调剧《刘三姐》第三、第五方案中扮演刘三姐。

19603月初柳州市彩调团专程赴南宁,向周总理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演出《刘三姐》。

19603月中下旬作曲家雷振邦来到柳州,生活了10天左右。

1960331日柳州市彩调团应陶铸书记邀请,赴广州市访问演出《刘三姐》。广东电视台现场实况转播。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问世

同月,由乔羽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脱稿,括号著名:根据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同名彩调剧改编。发表在《电影文学》月刊1960年第九期。

6047日《羊城晚报》文章:“山歌彩调舞翩跹”。6047日《广州日报》文章:“为彩调《刘三姐》喝彩”。

1960411日至27日在南宁举办全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柳州文艺代表团以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第五方案)参加演出。

1960418日,舒铁民日记:南宁,小雨,晚。看《刘三姐》第五方案,总的感觉比前一稿好。连续的演出,演员的声音很疲劳。

桂林代表团的《刘三姐》在“汇演大会”演出后,黄婉秋接到来自东北的电报,前去长春电影制片厂试镜头。

1960年《广西日报》统计:全区有1209个文艺单位共58000多人演出了包括十一个剧种的《刘三姐》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占广西人口的白分之六十。

1960426日《广西日报》文章:看柳州彩调《刘三姐》第五方案19607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群众运动的胜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文章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编演《刘三姐》为中心的群众文艺运动的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是群众运动的胜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

1960427日至527日《广西日报》:在全区《刘三姐》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以刘三姐命名的单位,“刘三姐连”、“刘三姐生产队”、“刘三姐学习班”等。

十一、歌舞剧《刘三姐》

▲自治区准备排演歌舞剧《刘三姐》

汇演大会期间,自治区文化局调集人马观看各种版本的《刘三姐》,准备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刘三姐剧本集》第504页,舒铁民在1959112日的日记:某某又提到区党委宣传部也要抓此剧,打算上北京,一鸣惊人

汇演大会后,组委会留下了所有的“刘三姐”进行训练。演员阵容,以自治区彩调团为主要阵营,吸收自治区歌舞团参加排练演出。

这时长影导演苏里、作曲雷振帮正在开始为电影《刘三姐》寻找配唱演员。

▲长影电影《刘三姐》开拍

19606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刘三姐》,在阳嗍的一棵大榕树下,开始了紧张地拍摄。

苏里导演在《民族艺术》1991年第四期撰文回忆说:大家都是一个目标,又快又好地拍戏,甚至创造了故事片外景一天拍摄73个镜头的空前记录。有一次我去现场时,被开水大面积严重烫伤,疼痛难熬,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为了保证拍摄,大家用担架抬者我到现场

歌舞剧《刘三姐》剧本问世

19606月歌舞剧《刘三姐》剧本问世,共八场及序幕和尾声。第一页上醒目地写者:创编: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改编:广西壮族自治区1960年《刘三姐》汇演大会。

▲歌舞剧《刘三姐》誉满京华

同一个月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

广西演出团到京后,从长影回来的傅锦华赶回剧组报道,于是在工人俱乐部排练一月左右。

那时的演出本刘三姐在全剧有330 多句唱腔,演员相当辛苦。演出团决定还是由两个人同时演出:傅锦华和雄秀芬。《刘三姐》演出时掌声不断,大受北京观众喜爱。演出团在北京前后演出达3个月之久,天天门票爆满,场场座无虚席。

此时此刻,中国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中扮演刘三姐的第一代演员何佩云光荣地出席了文代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我们在何佩云家里,看到了这张照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赴京演出团,先后四次进出“怀仁堂”为毛主席及中央首长演出。

郭沫若先生对《刘三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赋诗一首赠送傅锦华留念。

当时评论界对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继歌剧《白毛女》后,刘三姐是第二个里程碑。

60年《戏剧报》第17期文章:中国剧协举行《刘三姐》座谈会。

60年《文学评论》第五期文章:优美的歌剧《刘三姐》

6082日《光明日报》文章:民间文艺发出了新的思想光辉

6098日《人民日报》文章:又新又美的歌舞剧《刘三姐》

歌舞剧《刘三姐》离京后,北到哈尔滨,南到深圳,四个刘三姐轮流演。601016日《天津日报》文章:又心又美的《刘三姐》

601029日《内蒙古日报》文章:明珠重现光彩夺目60111日《山西日报》文章:南国香花歌剧明珠601218日《辽宁日报》文章:《刘三姐》民间文艺的鲜花60124日《吉林日报》文章:歌唱劳动人民的胜利601222日《黑龙江日报》文章:歌剧明珠又心又美6133《南方日报》文章: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

演出团在深圳度过了1961年的春节。

61324日《江西日报》文章:“最新最美的歌”。6148日《福建日报》文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6157日《新湖南日报》文章:“民间歌剧艺术的鲜花”。61年《上海戏剧》第二期鲜花放异彩山歌动人心

▲电影《刘三姐》开始在全国放映

就在全国评论界盛赞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刘三姐》开始在全国放映。从此,刘三姐的歌声传遍全国,享誉海外。

▲“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第六稿、第七稿

正当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在大半个中国如火如荼地演出时,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于19627月写出第六稿。1963416日经三次修改,创作组完成第七稿。

1963102日(农历八月十五)柳州市文化局在鱼蜂山举行“刘三姐塑像”落成盛会。塑像高约四米,刘三姐站在鲤鱼背上。

1963年.有中国《大众电影》编辑部主办,由群众评选的第二届“百花奖”揭晓。电影《刘三姐》荣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

19644月,在中南局陶铸书记及中南各省委书记的支持下,广西决定与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舞台艺术片《刘三姐》。文学剧本按歌舞剧《刘三姐》1962年版本改编,参加创作活动的有邓凡平、黄永刹、及江波、刘开,由邓凡平、黄永刹整理。

影片导演聘请岑范担任;外景地选择了靖系等地。

1964530日,整理者们三易其稿,终于使歌舞剧舞台艺术片文学剧本《刘三姐》定稿。196410月,由于康生的阻挠,摄制组前期工作被迫终止。

十二、《刘三姐》浩劫

1966820日至24日鱼蜂山上的刘三姐塑像被毁。

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十年间,《刘三姐》蒙尘遭难,被蔑为大毒草。“十年动乱”期间,曾有过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刘三姐》只表现了文化斗争,这是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伟大真理的否定,是“反对暴力革命”。文革期间,歌舞剧舞台艺术片文学剧本《刘三姐》,销毁殪尽。

1970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要求“彻底批判大毒草《刘三姐》。

1970423日《柳州日报》转载《广西日报》421日洪辛兵的文章,题目是《大毒草(刘三姐)的要害是反对暴力革命》。

1970425日《广西日报》文章:“《刘三姐》是鼓吹” 和平过度黑标本。

凡《刘三姐》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均遭迫害。

十三、《刘三姐》新生

《刘三姐》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恢复名誉,国内舞台重演,影院重映,并通过电视台重播。

广西剧团的出国演出,产生了第二次效应。1977年秋柳州市彩调团恢复排练、上演被禁锢十年的彩调剧《刘三姐》。

1977年末至1978年初自治区彩调团复排《刘三姐》,尚未公演。当时任宜山桂剧团业务副团长徐梦光的马上派出十几人前往南

宁自治区彩调团学习《刘三姐》。1978年春节上演,二线扮演刘三姐的演员便是16年后的第五代刘三姐唐佩珠。

▲“彩调”剧《刘三姐》第八稿

19781月,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重新改出第八稿。发表在《柳州文艺》78年第二期上。

1978320日至528日柳州市彩调剧团应上海文化局邀请,赴上海演出(第八稿)《刘三姐》。刘三姐由练凤英主演。上海电视台3次现场直播。其中第三场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19789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舞台艺术片《刘三姐》。

197910月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汇报演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进京演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19804月评奖揭晓。自治区歌舞团演出优秀奖,柳州市“彩调”《刘三姐》创作组获剧本创作一等奖。

19809月广西《刘三姐》演出团赴香港、新加坡作营业性演出,反响强烈。新加坡出专刊画册隆重介绍《刘三姐》。刘三姐分别由黄婉秋、傅锦华、马若云、侯玉华扮演。

19816月上旬《刘三姐》塑像和大型“对歌”,在鱼峰山落成开放。石壁上刻有郭沫若手书诗一首。

1983年10月13日中共柳州市委副书记田民率领的柳州市慰问团,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慰问。市彩调剧团随同前往演出《刘三姐》。

198312月彩调剧目《刘三姐》,作为词目已收入《辞海·增补本》。30年后,1990年电影《刘三姐》主创人员受广西邀请欢聚桂林。

19915月香港天马艺术中心为庆祝电影《刘三姐》放映30周年,举办“中国表演艺术家黄婉秋演唱音乐会”。这是香港为大陆文艺工作者举办的首次个人演唱会。

▲“彩调”剧《刘三姐》第九稿

1991年夏天开始,柳州《刘三姐》创作组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就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九稿。柳州彩调剧剧本《刘三姐》前后修改达50次之多。

十四、《刘三姐》效应

19917月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成员会聚桂林,一致同意并决定正式开始编撰《刘三姐丛书》,委托邓凡平全权负责。

19924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覃桂清著《刘三姐纵横》。

1993年得知,当年聘请的上影厂导演岑范手中一直保留着当年歌舞剧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文学剧本。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不符众望,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由邓凡平选编的《刘三姐丛书》于19931027日完成初稿。

1994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在自治区首府南宁开幕。由民歌节组委会指派的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剧组为大会作了演出,饰演刘三姐的演员是自治区歌舞团的唐佩珠。

我们安排了唐佩珠和傅锦华见面。唐佩珠是傅锦华的徒弟,两人重逢后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1994430日《刘三姐丛书》修整定稿。

19946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写信给广西有关部门。信中说:鉴于刘三姐由传说、民歌而至戏剧、评论,在全国影响广泛和深远刘三姐现象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实在值得人们加以很好研究与阐述。为使刘三姐研究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深化,出版这套丛书是十分必要的。

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再次到北京演出。刘三姐由唐佩珠扮演。

19963月,是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成员高兴的日子。大型刘三姐丛书,一套四本经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他们是《刘三姐山歌集》、《刘三姐剧本集》、《刘三姐传说集》、《刘三姐评论集》。

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上海演出。刘三姐的扮演者是唐佩珠。

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刘三姐》演出团来京为两会专场演出。刘三姐的扮演者是唐佩珠

2000年中新社桂林115日电:“影坛谋子”张艺谋和“梨园鬼才”魏明伦将分别“策划”漓江刘三姐歌圩和桂林中华特技苑两处人造景观的建设、包装和推出。桂林市政府有关官员近日称,“歌圩”和“特技苑”的预计投资分别为5亿和1·2亿人民币。

新华社桂林329日电:著名导演张艺谋将应邀前往桂林执导大型山水实景歌剧《刘三姐》。剧本由广西名作家张仁胜创作完成初稿,作曲由以《阿姐鼓》而饮誉中外的何训田来创作,瑞典著名华裔艺术家,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舞台总监江青任舞台编导,美术和服装则由曾担任过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舞美服装设计的广西艺术家曾力担纲。该剧场面浩大,需要演员800余人,舞台搭建在阳嗍山水间,能够自由在水中升降。

200046日夜里,北京遭到“沙尘暴”袭击,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一方水土一方歌”摄制组前往广西,拍摄大型记录片《刘三姐大事记》。

20004 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了音乐剧电视连续剧《刘三姐》。

20006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在第三套节目2205分开始播出大型音乐纪录片《刘三姐大事记》。

我们相信,刘三姐的创作将继续,刘三姐的歌声还要唱下去。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

再见了,刘三姐!

来源:http://ccpslp.blog.sohu.com/62607523.html

第一代"刘三姐"和第五代"刘三姐"相聚南宁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记者唐辉吉摄

10月7日晚上8时,第一代“刘三姐”扮演者马若云(前排右一)和第五代“刘三姐”扮演者王予嘉(左一)相聚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她们和小演员同台合唱一曲《多谢了》,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刘三姐官司”尘埃落定 首位创作者享有剧本著作权

2007-06-19 09:23:58 来源:柳州晚报

记者 赖隽群报道:刘三姐的传说美丽动人。可创作《刘三姐》剧本的一位老人去世了,其4个在柳州、南宁工作的后人花费巨资,与柳州市彩调剧团、在我市及自治区文化系统工作的3个古稀老人,打起了著作权官司。作者已逝去多年才提起此事,过了诉讼时效吗?著作权其子女也可以“继承”吗?此案历经南宁市中院一审、自治区高院二审,近日终于有了说法。

“刘三姐官司”起源

老邓原系广西一所中学的校长,喜欢文艺创作。他根据民间传说,于1953年创作了《刘三姐》剧本。老邓于1957年9月把剧本寄给了当时主管戏剧创作的省戏改会,省戏改会把剧本推荐给我市彩调团。彩调团致函表示拟修改使用,并要求老邓将创作资料寄给龚某。老邓照办了。

可后来彩调团又通知老邓,剧改工作未能如期进行,表示找到剧本原本后邮回给他。同年底,曾某接受彩调团邀请和市相关部门调派,协助彩调团编写彩调剧《刘三姐》剧本,并创作完成第一方案的初稿。之后,曾某、黄某(两人先后去世)、龚某、牛某、邓某等人成立的“刘三姐整理小组”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及包某后来加入创作编写的第五、八、九方案,都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四子女代父讨著作权

从1959年至1963年期间,老邓先后给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去信,认为曾某编写、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及以后各方案是经其同意加工产生,演出时却没说明,是抄袭或改写行为,要求处理。

区文化局认定老邓的剧本对彩调团进行《刘三姐》剧本创作有参考启发作用,但后者并不是抄袭前者,在唱腔、剧情处理、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遂不予处理。之后,老邓未再向任何部门要求处理,并于1973年病逝。

1995年,江某等受包某之托到邓家,说明包某想将老邓的《刘三姐》剧本编入《刘三姐丛书》中的《刘三姐剧本集》出版。邓家人同意并把剧本手稿复印本交给江某。1996年,步入古稀之年的退休干部邓某、包某、牛某、龚某与曾某等编辑的《刘三姐从书》中的《刘三姐剧本集》出版发行。

2000年5月8日,老邓的4个儿女向区版权局提交报告,请求确认老邓为《刘三姐》剧本的原著作权人。区版权局以此事已作处理为由,不予受理。

老邓的4个儿女遂于2001年8月15日诉至南宁市中院,请求确认彩调剧《刘三姐》为老邓《刘三姐》剧本的改编作品,老邓享有彩调剧《刘三姐》原著署名权;邓某、包某、龚某将老邓《刘三姐》剧本收编入《刘三姐剧本集》侵犯老邓保护作品完整权;并要求3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

一审原告获胜

从彩调剧《刘三姐》剧本及创作资料的接触情况、创作基础、内容来看,南宁市中院认为:邓、包、龚等创作、彩调团表演使用的彩调剧《刘三姐》剧本是老邓创作的《刘三姐》剧本的改编作品。

四邓要求在改编作品中署名,及保护作品的完整权,属于停止侵害请求和非金钱性质、保护人身权的请求,要求赔礼道歉属于消除影响请求,因此,该诉讼请求不受诉讼时效之限。但邓、包、龚侵犯老邓原著署名权的行为,并没对老邓的名誉产生损害,也没侵犯老邓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故四邓请求三被告赔礼道歉,没有事实依据,不予支持。

四邓主张三被告赔偿损失,但逾期举证,主张赔偿精神损失2万元,已超过2年诉讼时效。四邓虽将彩调团列为本案被告,但仅限于对“改编”作品认定的限制使用,未对其提出具体诉讼请求,故不对彩调团行为性质作出评判。

于是,南宁市中院判决:邓、包、龚停止对老邓享有原著署名权的著作权的侵害,再版彩调剧《刘三姐》作品时,需在剧本前注明“根据邓××同名剧本改编”。

双方各执一词

邓、包、龚不服一审判决,认为本案中的《刘三姐》手稿不是1957年老邓投稿的那份,邓剧本从未发表和演出,不可能被外界改编使用。他们的创作是基于民间采风、搜集素材、参阅已发表刊登的民间传说等公有素材创作出的,3人遂向自治区高院提起上诉。因案情复杂,本案先后几次经批准延长审理期限。

四邓则辩称:当时没有复印机,都是手抄的,有好几个手抄本。《彩调剧词典》记载1954年老邓创作的《刘三姐》剧本已被公演,公演也算发表。

为此,双方还在区高院的主持下,各承担2400元,组织专家研讨,供审理时参考。

二审认可一审判决

经审理,自治区高院认为: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系作者享有的重要的著作人身权,受到法律永久的保护。刘三姐的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但多在民间流散,在邓剧本之前,未见类似刘三姐的戏剧作品。老邓不拘泥于前人传说和故事原型,创作出戏剧作品,而并非对刘三姐民间文学进行简单整理汇编,可见,邓剧《刘三姐》具有独创性,老邓对其创作的《刘三姐》剧本享有著作权。彩调剧《刘三姐》第三、五、八、九方案系老邓戏剧作品《刘三姐》的改编作品;邓、包、龚再版以上方案时,需在剧本前注明“根据邓××同名剧本改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3eb1ae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da.html

《“刘三姐”创作大事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