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以载道

发布时间:2022-12-12 15:4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琴以载道
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艺术造诣颇高的古乐器之一。本文以古琴艺术在多元化时代下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围绕回顾古琴与古代文人名士之渊源、展现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古琴现状、考察古琴在当今社会及高校的传承与推广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弥补大学生对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空白,提升更多的知识青年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力,使古琴这门国粹艺术能够在中国大学的艺术殿堂里赢得更多的知音,绽放更加奇异的光芒。
关键词:古琴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唐代刘禹锡曾叹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的现代社会,人们忽视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许多国人甚至是从电影《孔子》中才第一次见到古琴、听到琴音的。古琴竟然式微到国人完全不识、有文化者都琴筝不分的程度,令人心惊。20065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以后,古琴才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线。 一、慕道自隐——古代的文人雅士与古琴
“琴者,情也”,在中国古琴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雅士与古琴是密不可分、浑然天成的。文人们将自己的觅知音、寻爱情乃至人生态度与追求都体现在这泠泠七弦之上,在

这古琴里,不单是雅乐的体现,更是文人风骨的彰显。在其三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古琴“清、和、淡、雅”的品格寄寓了文人超凡脱俗、凌风傲骨的处事心态。嵇康在“乱”与“簒”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借古琴来抒发他淡然超远、清净无为的情思。“乐琴书以消忧”的陶潜,胸怀忠义之心,躬行廉洁之道,蔑视名利得失。他天性不懂音律,却收藏了一把无弦古琴,尽酒兴时,常常抚琴。也许正如他所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自古来,古琴就有“集诗书为一体”的称号,古琴琴曲、琴歌的丰富内容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人陶冶性情、自我升华的最好投向,也是用“琴”感人、教化人心的最好的老师。 二、貌古心远——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古琴现状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深远的古琴文化逐渐地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人们热衷西洋文化的同时,古琴备受冷落。 据山西新闻网报道,太原街头年过七旬的李庆中老夫妇为了散发一份“以琴会友传授琴艺概不收费”的传单,挨家寻找有古琴出售的琴行。老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犹如元明以来的文人写意画,是精神文明活动。他还强调,学古琴既不能升官发财,也不能靠其谋生,完全是凭兴趣爱好。免费教习的目的是以自身为载体传承古琴文化,力挽民族瑰宝使之不致消亡灭绝。
古琴是高雅脱俗的,它并不一定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许正因为它的小众化,方显其悠远与不入世俗的气质。但并不能因为它的小众,就任其慢慢走上没落的道路。


在西方乐器大规模地入中国之前,“琴”这个名字是专属于古琴的。
在当今社会,中国的钢琴大家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年纪轻轻的钢琴师,如郎朗、李云迪、王羽佳、薛啸秋、沈文裕等人,可是一谈到古琴大师,许多国人就浑然不知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上述耄耋老人,以一己之绵薄之力推动古琴发展的举动。古琴艺术无人问津,而许多家长却让孩子从小在琴房对着偌大的钢琴前练习指法,一心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学习西方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后人的我们,理应继承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更好地让它们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作为提高我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向海外传播古琴艺术,输出中国文化,让世界共享。中国的古琴学者们也会走访国外,录制古琴音乐、教学、在国外演出。如坐落在在西方最早、最大的古琴文化传播中心——北美琴社,每月一次在佛利蒙图书馆、海鸟尔日本公园等举办古琴雅集,内容是古琴与中国文化。把古琴音乐带到西方,让我们的国粹也带给世界人全新的感受。 三、意闲体和——古琴在当今校园的传承和推广
2003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的申遗成功,直接改变了它的生存环境,这种一度濒临灭绝的乐器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古琴申遗之前,全国高校的琴社可谓凤毛麟角,而自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107c19a21614791711283c.html

《琴以载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