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各章节重点

发布时间:2015-07-02 23:1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当代文学

第十三章

《纪要》:江青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黑八论”。 提出争创样板戏,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的任务,反映了毛泽东对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决心,是“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三突出: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两结合:指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第十四章

八个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意味着这一派别对对文艺“经典”的创造权和阐释权的绝对垄断。

175页)浩然之《艳阳天》(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在那个时代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十五章

地下文学:不同程度具有“异端”因素,写作和“发表”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中,作品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以手抄本形式在一定范围传播。代表作家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食指,原名郭路生,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文学类别,是与主流文学相疏离甚至对立的文学样式。一般先由某人匿名写作,然后由喜好它的人抄写传抄。代表:张扬之《第二次握手》最出名。

老诗人群: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半棵树》、绿原《重读<圣经>》。

天安门诗歌:19764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纪念周恩来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它不仅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

第十六章

80年代的作家构成: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的受挫者,称为“归来作家”,有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有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阿城、铁凝。

第十七章

文学历史的重写1980年代流行“纯文学”“ 真实的文学史”等观念,提出文学回归本身,强调文学史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文学史写作的审美思维,并据此进行了文学史的重写,重新建构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历史重写的重要工作。

探索戏剧:一是对戏剧功能的再认识,以调整那种戏剧是回答社会问题,进行宣传教育最好的工具的流行看法,改变当代创作上抢题材、赶任务、说教等弊端。另一是“戏剧观”和艺术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当代创造上的“易卜生”模式和演剧体系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的一统地位,达到对多种戏剧观和戏剧模式的开放。即不仅肯定“写实”,也承认“写意” “象征”的戏剧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布莱希特、梅特林克的经验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经验。

探索剧不满足于既有的一套戏剧模式,而大胆地引入新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实验的戏剧,使话剧的“散文化”和“叙事成分”有所增加,并将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手法广泛运用,把传统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物内在心灵的较量,加强了舞台的综合性。代表作家高行健《车站》、《绝对信号》、《野人》。

80年代文学的三个特征:①有关“历史”清算和记忆的书写,几乎是80年代作家有意无意的选择(讲述被压抑的情感和故事)。 ②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意识流、零度叙述、开放性结构、多种叙述人称)。 ③持续的超越、创新的压力,给80年代文学带来“潮流化”的特征(组织派别、写评论、发宣言、命名文学现象,潮流: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小说、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

第十八章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之后一些因政治原因辍笔的诗人复出。1980年,艾青把他恢复创造之后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由此得名。还有作品《鱼化石》

七月诗派:牛汉、绿原、曾卓。九叶诗派:辛笛、陈敬容、杜运燮,命名于1981年《九叶集》出版。

女性诗人翟永明:组诗《女人》,新一代女性的代言人,古典气质的增强

第十九章

第三代诗: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趋于成熟定型,即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多多等。 这支庞大的队伍“流派”林立,表现为南京“他们”文学社,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 “非非主义”等诗歌派别。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1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2)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3)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拒绝隐喻。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第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
  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三个崛起: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主要思想有: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朦胧诗在当代文坛引起的论争:几篇反对的文章——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得名)

新诗潮刊物:1978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今天》,是朦胧诗派另一自己接受的名称,即“今天诗人群”

表现时代和民族历史的“史诗”

杨炼:组诗《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礼魂》。

江河:《祖国啊,祖国》、《纪念碑》、《葬礼》。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

北岛:《回答》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海子:《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十章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开篇之作),卢新华《伤痕》(得名)。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有明显的局限性: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较幼稚。

寻根文学: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学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找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韩少功《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郑万隆《老棒子酒馆》)。

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写西部。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被称为寻根思潮的源头。寻根三部有名的作品:《爸爸爸》、《小鲍庄》、《棋王》。

风俗乡土小说:邓友梅《那五》、《烟壶》。

京味小说:奠基者老舍。发生地是北京,对“北京”的文化阐释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这种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

另有冯骥才“津门系列”,《义和拳》《神鞭》《市井人物》,写市井奇人、奇事。

陆文夫:《美食家》展示社会变迁。

刘心武:《钟鼓楼》、《风过耳》。

知青文学:两种说法——1)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2)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几位知青小说家的创作:韩少功、阿城、史铁生《我与地坛》、张炜《古船》

第二十一章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张一弓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一个为了群众生命而不惜触犯党纪国法的大队支书的形象,树立了新时期第一个成熟而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则以看似幽默的笔法,揭示了中国农民自身的性格弱点,指出这些“民族劣根性”

反思小说的内容及代表作品:(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四)苦难反思: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启示录》《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现实社会反思: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西线轶事》 (六)人生反思: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七)文化反思: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一般文学史上称之为“改革文学”的写作拉开了序幕。之后,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与改革开放有关)

第二十二章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反崇高的意识,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原始活泼的生命力。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没有戏剧性冲突、没有英雄人物,通常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者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零度叙述)。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凑而成。

代表作家及作品:①池莉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又名新写实三部曲)②刘震云《一地鸡毛》 《单位》③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

先锋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的女神》(叙述圈套)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和《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叙述怪圈)

现代派文学: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性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是当时的探索趋向。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被称为80年代文学的分水岭。

第二十三章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生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

陈染、林白之“个人化写作”(又称“私人写作”)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女性成长主题)

第二十四章

杨绛:《干校六记》,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巴金《随想录》,分为《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名篇《怀念萧姗》、《小狗包弟》。

第二十五章

文化散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我与地坛》。

90年代散文创作繁盛。

90年代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喧琐话》

大众文学:社会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形态和垄断权转到大众手中,知识界弥漫着“心理失落”、“焦虑”,俗文化兴起,是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鲜明的都市性、现代性特征,具有娱乐功能和消遣的性质。(“明星”作家和作品排行榜)

补充:

1、余华: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古典爱情》

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2、高晓声之陈奂生系列: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

3、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从愤青到回归。

季节系列:《狂欢的季节》、《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和《踌躇的季节》。

六部意识流小说:布礼、夜的眼、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海的梦

4、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风泪眼》、《第十个弹孔》大墙文学

5、张贤亮:《灵与肉》(灵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黄香久),写知识分子受难,女性━━生理和心理的救赎。

6、贾平凹:《废都》《商周》

7、莫言:《红高粱》

第二十六章

大致了解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长篇小说热:竞写

二月河“历史小说” 阿来《尘埃落定》 王朔:《动物凶猛》 《过把瘾就死》

王小波《白银时代》 贾平凹:《废都》 韩少功《马桥词典》、陈忠实《白鹿原》

《芙蓉镇》的艺术特征:①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②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情调。

1、大胆地绘真写实

二、新奇的艺术结构,用几个母题去表达一个主题的情节

3、独特的叙述语言

古华小说《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在于:(1)融合了湘西地区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好山、好水、一方净土、地杰人灵的美丽背景,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2)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他们的思想水平尽管并不相同,但语言很有个性化特点。(3)作者巧妙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具有转折性的代表时期,描写上述人物的言行和地方风貌的变迁,深化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且很精辟入里。(4)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说教来揭示“左”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却用带有道德思考的笔触,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人性的“真、善、美”(如秦书田的苦中作乐、谷燕山的凛然正气)以及“假、恶、丑”(如李国香的丑陋关系、王秋赦的投机污蔑)。(5)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书,而且略带开放性质的结尾具有警世意义。

谈谈古华的《芙蓉镇》的艺术特征。

古华的长篇《芙蓉镇》通过一个僻静山镇的盛衰变迁和人物命运描绘,再现了20多年来政治风云的变幻,揭示了""的错误政策给普通农民带来的严重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1、小说采用了跳跃式的"编年史"的写法。在20年的风云历程中,小说重点选取了1963年、1964年、1969年、1979年四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关键性的年份加以展现。

2、小说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芙蓉镇》以小镇为中心场地,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变化、沉浮为主线,展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

3、作品还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家在展现时代风云同时,始终满怀深情地描写着家乡的山川风物,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清新俊永的艺术享受。

4、小说也充分展示了作家在叙述上的功力。无论是讲述故事、交待经历,还是刻画人物、传达心理,作者都大量运用了"叙述"的方法,疏密、详略、动静的节奏把握得十分得体。

5、小说借鉴了戏剧戏曲等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一、故事情节的戏剧化:二、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三、小说环境的舞台化。

结合作品谈谈汪曾祺小说的整体特征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擅长描摹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民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

       其次,松散自由的结构,是汪小说文体的主要特点,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追求一种近似随笔的风格,往往采用淡化情节、重写气氛和情绪的散文化的处理方法。

       再次,汪曾祺的语言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是“诗化的小说语言”。淡泊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练、典雅的特点,富于诗的韵味,善用白描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84f07c7c1cfad6195fa7f3.html

《当代文学各章节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