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发布时间:2014-03-07 09:3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人与海》

语文精品课例:《老人与海》

1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篇略读课文《老人与海》1课时。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小说教学提出要求,即“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并且包括“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内容。鉴于此,高中人教版必修课程共设置了两个小说单元,选择的篇章都是富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课文《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同名代表作品的节选,描绘了一位老人——桑地亚哥勇敢顽强地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表现了一种英勇无畏的硬汉精神。海明威说:“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绘人的灵魂的尊严。”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精神的确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此外,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给海明威的颁奖词中指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他那高度简练的叙事技巧和那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方面,这一方面是本文的重点及特色所在,同时也在整个小说教学中有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小说这一叙事文体,高中学生大都能够比较有效地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解读文本,在对一般小说要素的把握上并不存在大的障碍。本文的突出特点一是篇幅较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速读能力;二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在这部小说中也有体现,表面上写老渔夫的冒险经历,实际上,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寓意性,把握到这个层面,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此外,这一代学生是在和平温馨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内心深处相对脆弱、孤独,抗挫能力差,比如孙华泽、尹香美等同学。对于一篇激励了几代人奋斗不息的文学作品,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从海明威充满魅力的文字中获取人生拼搏的力量,希望学生在感悟作者塑造的形象的魅力的同时去筑造自己人生的精神砥柱!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自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和深度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能做到立足文本并努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层魅力。海明威这个作家也是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在学生阶段,对他的作品及其创作理论我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再读《老人与海》,倍感熟识。但是,“教”与“学”是有巨大差异的,“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新课标),所以在1课时的时间内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于是,我围绕教材在已有的阅读储备基础上大胆取舍,力求在巧妙引领学生品读过程中与他们一起感悟作品的独特魅力。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真诚的心灵沟通,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粗略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把握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凭着勇气和毅力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首先,以PPT的形式展示海明威的突出成绩: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

然后,展示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说节选部分比较长,因时间关系,在课堂导入上,我强调高效实用,不拖泥带水。教师用名言导入,创设一种吸引学生迫切阅读的情境,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导向中快速阅读,走入小说角色。同时升腾起学生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做情感铺垫。

第二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新课标尤其重视文本阅读训练,指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鉴于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的特点,采用速读的阅读方式,并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快速抓住并梳理节选部分主要内容,这样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为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完成争取时间,为学生思想碰撞赢得空间。

第三环节: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首先,在上一环节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思考探究的问题。

问题一:同桌分工合作选读文中关于鲨鱼描写的部分内容,概括鲨鱼特点,并分析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写。

问题二:老人最后带回来的是一条死鱼的残骸,如此看来,老人是成是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问题三:小说节选部分到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结束,请在此基础上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要注意尽力贯穿原文的语言风格。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结论,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引爆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曲径通幽。《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探究是绕不过去的解读重点,但我觉得以往教学在这两个问题上总是程式化,学生的思维大同小异。前两个问题指向人物塑造手法和主题的多元化探讨,让学生见仁见智,从更深的层面解读小说,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第三个问题,我自己认为是一个创新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老人形象的把握,同时对小说简洁清爽的语言有所体悟。这个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引领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完成。

第四环节:领悟升华,课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小说结尾部分,最好是把整部小说阅读一遍。

2、如果桑地亚哥是你的父亲,他这次出海回来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以此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并且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作业的设置主要是因此而设立的,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升华。自由度也比较大,学生更有利于发挥。

4、精彩片段

课堂的精彩最终要靠学生来实现,思想活跃、见解深刻、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展开思维对话与交锋方为理想课堂。以下是第三环节“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重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过程体验,不把观点强加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所以,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几乎全部由学生完成。

同桌合作几分钟选读结束后,学生活跃交流。

生一:“我选读的是对第一条鲨鱼的描写片段。小说中说到‘它周身的一切都美’‘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皮是光滑的,漂亮的’还用“强健”这样的字眼,由此可见小说没有丑化鲨鱼,而是赞叹鲨鱼。它是美、强健的。”

师:“哪位同学点评一下祝捷同学的发言?”

生二:“解读出鲨鱼的美和力量,我觉得观点正确,但是解读的不够深刻。比如后面的铲鼻鲨就是气味难闻的、凶残嗜杀的,但是老人孤单一人在大海上与鲨鱼搏斗的整个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所以,不是说鲨鱼长得漂亮,而是一种壮美。鲨鱼代表一种力量,它越是强大,越发反衬出老人的强大。”对滕小博的回答,有的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能具体说鲨鱼是什么力量的代表呢?”

生三:“我觉得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自然力,是一种崇高的自然力,包括大海也是一样。”

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是孩子们能达到如此深度,我很激动,总结到:“我觉得这种解读顺理成章。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越是渲染鲨鱼的凶猛,越是反衬老人的性格之强。”说完,我把黑格尔的话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这个问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没有浮于表面,而是深入体会小说这些壮观场面的用意,激活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境界,课堂环节出现了小高潮。

片段二:这是个很传统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领略《老人与海》的精神魅力,但一部伟大作品的主题仅此而已吗?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学生探究出了主题的多义性。当大部分学生认为小说主题是讴歌老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时,祝捷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我认为小说的主题在于警示人们不要和自然对抗,正如前面讨论的,鲨鱼、大海都是自然威力的代表,在这场对决中,老人是失败的,恰恰不是因为他不够强大,而是他的对手太强大,因为对手是整个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的无止休的掠夺必定会付出加倍的代价。所以,我认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小说的主题。” 几个同学微微点头。“大家觉得这样解读可行吗?”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表示认可,这与持“老人成功说”的学生形成了非常精彩的思想交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是理解这篇文本的一个创举和一个新的高度,超乎了老师的想象。

片段三:课堂最精彩部分出现在对第三个问题的探究上,学生兴趣很高,经过思考后,交流活跃。

生一:“老人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一个老人在大海上孤军奋战尚不感到胆怯,何况我们呢。所以他永远不会气馁的。我续写的是‘第二天,老人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向海边,竖起桅杆,扬起了帆……’”

师:“嗯,不错,看看文字简洁吗,有没有可以删减的?”

我动员大家一起想。

生二:“我觉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可以去掉,保留‘他’就可以了。这样变成‘第二天,老人醒来,他走向海边,竖起桅杆,扬起了帆……’更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和无所畏惧的姿态。”

师:“改得不错。我想问一下大家,小说中老人好像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东西,如果你是打渔人,你会不会先把这些补齐呢,在续写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合理性。毕竟小说源于生活,或许他通过准备东西这样的举动来昭示他并不曾放弃,这样的思路可行吗?”同学们点头赞同。

生三:“小说中老头很孤独,经常自言自语,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写‘他高声对自己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师:“有同学试图修改吗?”

生四:“我觉得第二句话可以删掉,因为原文中出现过,改成‘有什么关系呢,明天太阳照样升起’会更加意味深长。”

师:“嗯。不错,这也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家可以看到课后第三题,自言自语,这属于什么呀?”

生:“内心独白。”

生五:“我觉得老人在梦里会依然战斗,所以续写到‘在睡梦里,老人梦见自己双手抡起一根棒球棍,向一条鲨鱼劈去……’”

师:“嗯。不错。大家的情绪很高涨,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小说《老人与海》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是‘老头儿正梦见狮子。’大家可以考虑,为什么是狮子呢?当然这前面还有部分内容,阅读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的课后作业。”

在重点问题的解决上,我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思考和表达,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完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异彩纷呈。

5、自我反思

1)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认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并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和之前那种诱导式教学方式不同,不要求学生完全顺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创意思考和表达。比如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学生能解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我觉得是合理的,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式,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多样化声音是不可能有的,学生的个性阅读就无从谈起了。

2)讨论问题应该具有“研究性”。一堂好课要具有“研究性”,而非“封闭性”,这突出体现在研究性问题的设置上。阅读文本的多义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使得很多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加之学生阅读经验有限,要想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比如第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化对老人形象的把握,对小说简洁清爽的语言有所体悟,但这比直接让学生思考小说语言风格更具操作性,同时上升到应用的层面上训练学生表达,我认为是很有效的。一位中学校长说:“好课的标准不好说。但只要课上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堂课一定不是差课!”不敢说这堂课一定是成功的,但是孩子们做到了“脸发红,眼发亮,手直举,口常开”,在师生对话的平台上,我们体验着探究和收获的快乐。

6、专业点评

1)文本是课堂第一资源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侧重在“怎么教”上,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么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么突出教学的“对话”、怎么体现“合作”等等。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是归根到底,方法受制于内容,方法的新颖不能遮蔽师生对文本的体悟,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而这个问题是当前很多公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文本才是课堂的第一资源,师生充分揣摩文本,品出其中的“味道”才是关键。作为一位执教多年的一线教师,我认为,好的形式可以为解读内容服务,但是绝不能取代文本,不能一味追求花架子。解老师的这堂课没有脱离文本,在第二环节中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问题一也是要求学生回归文本找寻依据。这样学生解读的才是《老人与海》,学生的感受才是由此生发,而不是其它延伸内容。

2)课堂的开放性体现在思维的开放性

课堂的开放性不是机械的引用了多少材料,联系了多少现实内容,而是体现在有没有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这堂课的效果来看,不论是主题探讨还是第三个问题的解决,都可见学生思考的深度和课堂参与的热度。文本不是死板的,文本是鲜活的。只有思维活跃的课堂才会碰撞出《老人与海》的另一个主题,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也只有思维活跃的课堂才能在结尾续写上精彩纷呈,见仁见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0887b3f90f76c660371a18.html

《老人与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