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京市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16日)

20112015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
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我区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牢牢把握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部分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一、基础条件
2006年以来,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秦淮、富裕秦淮、人文秦淮为方向,按照古韵新貌交融的文化旅游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创业区、人居环境宜人的生活居住区、城市功能鲜明

的形象展示区发展定位,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指标较快增长,2010年预
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34亿元、财政总收入21.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分别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一番、两番和一番。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建成红星美凯龙、宜家家居等一批旗舰性项目,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纬七路赛虹桥现代物流带初具规模,大明路汽车街区、夫子庙商贸圈等特色片区日益繁荣,分别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中国著名商业街。都市工业转型发展,改造建设了14个产业园区,累计新增载体面积110万平方米,引导新兴产业向集聚片区、产业园区集聚融合联动发展,扶持壮大了奥特佳、普天通信等一批集约型重点企业,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和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加

速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3%,比
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
——人文秦淮彰显新特色。深度开发内秦淮河历史文化,
白鹭洲公园与内秦淮河水系实现沟通,开通了东五华里内秦淮河水上游览线,建成秦淮渔唱水街,推出夜泊秦淮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海峡两岸首次联办的江苏·秦淮灯会圆满举行,桨声灯影夜秦淮意境得以再现,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授予全国首家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景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复建中华门东西券门、武定门、雨花门,新建长干门,区域内明城墙基本实现贯通,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保护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全面建成,区域人文生态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稳步推
进,全区29家企事业单位完成改革改制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成区行政服务中心,权力阳光系统实现网上运行。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引

进了雅居乐地产、特易购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
——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城市路网日益完善,实施了
纬七路东进、马道街西延等30余条道路拓宽改造,整治街巷
100多条。老城改造全面推进,完成南门老街、下码头等28
个地块老城搬迁及危旧房片区改造,改造面积近140万平方米,搬迁居民3万余户,累计新开工250万平方米,竣工190万平方米。市容环境不断优化,出新70多个小区、近千幢房屋立面,建成文化景观墙1.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36平方米,打造了一批景观路和示范街,区域形象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加快推进教育名区建设,优
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25%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成功创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加快构建和谐社区,全面推行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完成新一轮社

区区划调整,推进社区居委会换届直选工作,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积极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加强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化法治平安秦淮建设,十一五时期连续五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区称号。
——富民惠民取得新成效。着力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
累计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实现再就业2.5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就业6000余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2万人次,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强化困难群体保障,落实扶贫保障资金3300余万元,参加医保居民2.8万人,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城镇劳动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成夹岗、翁家营等地块经济适用房55万平方米。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59元,与十五末相比实现了翻番。小康社会四大类25项指标全面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人文特色魅力彰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老城改造取得突破、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是新世纪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这一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秦淮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整体拓展
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各类矛盾交织并存、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非常挑战期。
——面临的主要机遇。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持
续加快,国内经济总体上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期,国家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全省将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区在
十二五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红花机场地区处于全市重点打造的南部新城核心区域,主要承担主城高新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高端功能,将助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南京火车南站建设的机遇。大型交通枢纽南京火车南站以及地铁3号线等配套交通网络的建设,将使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南移,我区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我们承接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先进要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机遇。老城南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实施,大报恩寺建设的启动,为我们全面推进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建设佛文化圣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开启人文秦淮建设新篇章创造了突破条件。四是南京国际城市形象提升的机遇。青奥会亚青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全国首个软件名城的确立,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个提升工程,南京国际城市形象将全面提升,也将使秦淮城市区域地位更加显现,有利于我区统筹利用全市科教资源优势,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创新先导、高端驱动的产业集聚新格局。

——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期的同时,宏
观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区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南部新城产业优势的构建需要一定周期,高端现代服务业尚在培育,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够大,随着红花地区工业企业的外迁流失,转变发展方式较为紧迫。二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的压力。目前我区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尚不充分,新的动力平台还未完全形成。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各种社会利益诉求趋于多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南京火车南站的建成对我们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跨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区处于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创新转型步伐加快、老城复兴大幅跨越和民生改善整体提速阶段。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抢抓

机遇,超越发展,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部分发展定位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围绕老城复兴、新城开发两大战略任务,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和谐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发展要素为保障,加快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新区开发,着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的培育发展;着力推进历史、人文、空间价值的深度开发;着力推进城市运营、管理、服务的创新提升,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秦淮。
二、发展定位

依据现实优势、发展趋势和城市功能分工,继续遵循一五时期确定的发展定位:
1古韵新貌交融的文化旅游区。依托秦淮深厚的人文积
淀和品牌优势,加快老城保护复兴,全面提升人文品质,初步实现门东、门西、门外三大老城片区的保护利用,构建历史文明与现代风貌互动融合,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2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创业区。有效配置区域资源,
体提高承载能力,促进现有产业升级扩张;利用南京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南京现代服务业重要增长极。
3人居环境宜人的生活居住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化城市环境,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水平,营造公平、普惠、

互助、友爱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尊严、文明、富裕。
4城市功能鲜明的形象展示区。依托南京火车南站交通
枢纽,承接南京城市中心南移,加快推进老城保护利用和新城开发建设,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把我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中展示金陵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主要目标
按照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构建智慧、创新、低碳的产业体系,历史风貌、现代功能相融的城市品质,公平、普惠、和谐的社会保障,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0亿元。

——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
——新城框架初步形成。2013年,实施红花机场片区拆
(搬)迁,拉开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到2015年,新城开发全速推进,着力构建优势明显的高端产业体系、智能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和生态环保的环境体系。
——老城功能整体提升。2014年,基本完成老城保护利
用工程,十里秦淮河产业带初步繁荣,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品牌走向世界。夫子庙核心景区东扩西延,地下空间得到拓展,旅游功能显著完善、品牌影响显著增强。门西、门东建成以文化体验和休闲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全线开通明城墙内侧文化、旅游、休闲走廊,大报恩寺景区成为佛文化圣地。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80分以上。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学调整教育布局,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形成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做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创造一批文化精品。体育、人口、人防、档案等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富民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


10%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39%。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下,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达到100%

第三部分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引导合理布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产业导向
——突出重点、抢先导入。完善规划,顺势介入,以高
端服务产业为重点,实施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加快优质项目导入,突破空间资源约束,提高园区楼宇效益,积蓄优势产业先机,抢占城市中心产业发展制高点。
——科技引领、创新转型。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
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产业,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差异发展、互融共生。依托南京火车南站枢纽核心
及周边主导产业,接轨长三角,融入都市圈,推进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深入扩大开放领域,充分释
放发展活力,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集群,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强势品牌,加速资源比较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变。

二、产业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整合资源潜能,优化承载效能,到2015年,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产业集聚交融、辐射带动强劲,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城、三带、四块产业空间架构。
1、即将建设崛起的红花机场地区新城
按照南京城市新中心功能定位,对接南部新城建设,实10平方公里新城四大功能片区城市重建和产业重构,提升高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吸纳能力,整体打造长三角研发、创意、商务中心,着力构建南部新城核心区域和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河湾总部经济区。位于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以西,
占地约1平方公里,新建100万平方米以上甲级标准写字楼,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打造具有高品质的世界办公室
——“记忆跑道科教示范区。位于机场记忆跑道部两侧,占地约0.5平方公里,布局50万平方米以上智能商务楼宇及医院、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音乐厅等相关生活休闲配套,着力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态,重点培育具有科技研发、前沿产业、低碳经济的科教中心。

——高铁沿线国家级创新基地。位于翁家营和高铁沿线
两侧,占地约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2、极具增长潜力的三条产业带
——内外秦淮河旅游休闲风光带。沟通内外秦淮河,建
设水岸互动的河岸商贸设施及河厅河房,贯通明城墙景观,构筑滨河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串联十里秦淮景区景点资源,打造传承历史文脉的明城墙、内外秦淮河文化旅游环状产业带,树立国家开放式5A级景区典范,增强文化旅游热点目的地魅力。
——宁溧路现代商贸商务服务带。重点建设双龙街立交
东侧城市综合体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培育服务南部新城、辐射周边城市的企业总部和消费新中心,做大做强卡子门国际家居购物中心区,重点扶持宜家家居、红星美凯龙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大型品牌家居企业,构建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家居集聚片区。
——纬七路综合经济带。东部以江宁路普天路为轴线,
整合资源载体、融入人文要素,打造晨光1865和普天产业园,改造江宁路沿线工业遗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园

区、商务楼宇发展载体,集中发展智力要素、科技要素密集的通信、软件与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主体,科技创意为特色的创新基地。西部依托现有市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综合物流片区。
3、产业特色鲜明的四大板块
——夫子庙文化旅游商圈。做精夫子庙核心旅游景区,
打造儒学文化、科举文化南北轴线,开发贡院街、西广场、大成殿等地下空间,提升夫子庙特色商圈竞争力。
——老城南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基本完成门东、门西
两大片区老城保护利用,延续老城南明清民居群和街巷肌理,修复特色文物古迹和历史节点,形成以中华门城堡为核心的老城南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片区,构建全区新的大旅游格局。
——大报恩寺佛文化圣地。再现大报恩寺历史风貌景象,
挖掘门外文化遗存,配套建设周边历史景点,连接雨花台风景区,充分发掘佛文化衍生产业,植入旅游、商业功能,拓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构建佛文化圣地。
——大明路汽车服务街区。分步实施大明路国际汽车街
提升改造,提高空间利用强度,突出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

体,升级产业链条,发展枢纽经济,扩大国际汽车街区对长三角的品牌辐射力。
三、产业重点
根据资源秉赋、发展趋势和转型需求,转型提升主导支柱产业,做优做强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1、商贸流通业
以大型项目、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错位、链接紧密、快捷便利,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贸流通产业。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2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加速汽车服务高端化发展。分步实施大明路国际汽
车街功能提升,有序推进低质项目置换,重点吸引汽车电子商务、汽车研发及相关配套总部型企业入驻,完善汽车网上销售租赁、汽车全媒体、汽车会展、24小时保姆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统筹发展小区停车场、洗车保养及零部件维修等便民汽车服务网点。到2015年,汽车服务业税收收入超过6亿元,力争实现翻两番目标。

——扩大特色片区集聚效应。着力打造双龙街立交东侧集
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提升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培育壮大红星、宜家等家居旗舰店,推进宜家南侧地块、明匙路沿线开发,形50万平方米规模市场集聚片区。扩建改造木材、润泰等市10万平方米载体,形成以批发交易为主营的纬七路五金机电物流市场集群。
——提升商业街综合服务功能。按照错位发展、突出时
尚的原则,建成特易购、易买得、来燕商城等一批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打造长乐路、南门老街等一批精致特色商业街区,调整改造夫子庙金榜大市场等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地下购物步行街区,推广网上商城销售模式,形成融合购物中心、休闲娱乐、餐饮酒店为一体的便利生活功能街区,带动周边街区产业调整升级。
2、商务服务业
适应产业转型需要,对接总部经济形态,完善门类、提高品质,加速现代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培育总部型经济。实施总部经济带动战略,依托城
市中心地位,应对制造业外迁趋势,积极引进世界500强、

国内百强知名企业区域行政总部、研发中心、采购营销中心等项目,扶持重点企业建设管理、研发和营销总部,鼓励集团企业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总部统一核算,提高区域贡献度,2015年,全区总部和区域总部企业实现培增,力争达到30家以上。
——做强现代物流。加快网上物流交易平台建设,鼓励
传统型企业通过直营、加盟代理等形式扩大营销网络,提高信息化程度,促进现有成长型快递类物流公司与电子商务网站建立战略联盟,加速商品、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流转。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承接南京火车南站辐射,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采购中心,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扩展服务外包。抓住国际服务业离岸外包加速机遇,
发展以软件外包为重点的高科技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商业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业,承接境外企业智能化数据库后台服务,聚集培育和扶持带动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管理模式领先、技术优势明显的服务外包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4.5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发展中介服务。满足企业流程外包需求,积极培育
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品牌企业,规范壮大融资担保、会计税务、广告及法律服务等传统型中介机构,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信用服务、会展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型态;积极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业。
3、旅游休闲业
利用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加快资源保护利用、规模串联、融合发展和品牌提升进程,重点建设以中华门城堡为核心,以明城墙为背景,以十里秦淮为纽带,门东、门西和门外三大组团为依托的老城南历史文化片区,努力形成新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基本实现从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全区旅游总收入和税收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
——打造佛文化旅游名片。依托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建立原真性保护展示佛祖顶骨舍利、阿育王塔和古长干寺地宫的佛文化博物馆,将佛文化和传统报恩文化紧密融合,大力发展佛文化旅游,构建佛、法、僧、禅、商为一体的佛文化主题景区,再现门外明清时期庙市合一繁荣景象。
——彰显老城南体验休闲品位。新建南门老街,利用
好门东、门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明清古民居群和胡家花园、凤凰台、蒋百万故居等景点资源,扶持老字号品牌

企业,展现老城南民俗风情,大力发展老城南历史文化体验休闲业态,形成商务商贸、旅游休闲重点区域。
——提升秦淮河明城墙观光旅游品质。推进夫子庙东扩
西延、地下发展和业态升级,建设儒家文化和科举文化中轴线,着力形成核心景区地上以总部经济、旅游休闲和高端餐饮为主导,地下以商贸购物为主导的格局。加强与国际著名景区战略联盟,开通内外秦淮河、明城墙环状旅游线,实现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门城堡等文化旅游景点的多层次对接,形成两河一墙环状旅游观光带。
4、都市工业
在机场主跑道以南、夹岗片区以东、双麒路以北区域,规划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基地。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机遇,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普天、奥特佳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市型企业。
5、通信软件业

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的载体,加速普天物联网产业园、江苏无线谷产业园等园区发展。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建设,依托省电信实业、省邮电研究院等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引导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以现代通信、传感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三网融合和光纤接入,加强能源、交通、金融、卫生等领域的智能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服务提供。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15%以上。
6、文化创意业
发挥晨光1865品牌效应,辐射带动江宁路等周边区域发展,着力引进原创型动漫企业,做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在红花机场地区新城南部打造100万平方米创意街区,加快生产性科技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以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基地,形成12个在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设计品牌集群。培育现代传媒业,引进文化影视企业,发展网络等新媒体。全区文化创意业产值年均增20%以上。
7、商务地产业

将发展商务地产作为完善老城功能、抢占新城发展先机
的重要手段和先导性产业,梳理整合土地资源,依法实施拆(搬)迁,加大土地供给规模和频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地产开发企业,鼓励多元投资,提高开发强度,扩大开发规模。突出商务地产建设,以红花机场地区、地铁站点、主干道沿线为重点,建成一批高档次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综合体,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注重引导和促进住房消费,强化房地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经纪、评估、测绘及物业管理、建筑装饰等服务产业。全区房地产累计竣工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

第四部分老城保护利用与新城建设

加快老城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利用,彰显人文秦淮传统魅力。突出南部新城核心片区开发建设,构建南京城市门户新形象。提升城市质态管理水平,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支撑能力。
一、提升老城功能,彰显人文秦淮魅力

创新保护利用路径,强化活力再造模式,采取有机更新方式,基本完成全区老城保护利用任务,使保护历史与弘扬文化、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整体协调。
1完善中华门外老城功能。结合金陵大报恩寺复建,完
成西街、黄泥塘等配套地块改造,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文化圣地;利用地铁中华门站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旅游巴士、地铁和公交无缝连接的旅游集散中心,整体增强全区旅游接待能力。
2保护门东门西历史肌理保护老城街巷道路、古树名
木立体轮廓,保持秦淮河、明城墙和城门结构肌理,修缮蒋百万故居,恢复一批代表传统特色的窄巷高墙、青砖小瓦、多进穿堂式明清老宅院,形成三条营、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和内秦淮河两岸、双塘园、花露岗、大油坊巷、钓鱼台等历史风貌区,复建胡家花园、杏花村、凤凰台、阮籍墓等历史文化景点,严格控制老城大流量交通和大尺度道路,市政设施小型分散布置,初步展现老城历史风貌。
3完成危旧房保护性改造加快危旧房片区、淹水片区旧城改造,完成扇骨营地块、中牌楼地块、后江沿片区等危旧房片区改造。加强老旧小区的给排水、雨污分流、抗震防洪、消防通道、管线下地、小区路灯、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

施建设,形成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老城精致小区。
二、加快新城建设,打造南京城市门户
对接南部新城建设,启动红花机场地区新城开发,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有效拓展秦淮发展空间。
1拉开新城开发框架实施七桥储备地块等片区拆(搬)
迁,推进大明路沿线产业升级,沿七桥河湾地块规划国际知名企业集聚区域。对接新城产业功能,在老城与新城接壤区域范围内规划布局大型商场、文化休闲、高档居住小区等,沿大明路分步规划建设高层楼宇,开发建设双龙街立交东侧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
2、加快建设城市路网。配合做好绕城公路、双龙街立交等改造,
建设苜蓿园大街南下、纬七路东进等道路,实施育仁路拓宽西延以及宏光路、虹路、节制闸路东延等道路建设。配合城市轨道建设,预留地铁10号线、8线和6号线换乘枢纽用地,做好对接3条地铁线沿途5
个地铁站点的连
接道路建设,构筑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提前规划基础配套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动土地价值提升,按
照打造国际化都市窗口要求,采用较高标准整体规划新城宜居生态环境系统、共服务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等物联技术在新城的应用,建设智能供排水、电、气、通信地下管网,实现新城经济信息和公众服务数字化,提

感知生活”功能。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地下停车场地建设,
形成与新城交通容量相匹配的现代停车系统。
三、强化综合管理,优化区域环境质态
着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改善秦淮城、水、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气的文明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质量。
1、优化城市管理。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大城管体
系,推进金字塔型网格化责任制建设,完善双措施绩效考核激励措施,城市综合管理绩效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整合城市管理力量,强化社区管理职能,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树立城管队伍全新形象。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加大城管投入,加强城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一批保洁员廉租公寓,逐步调整基层一线员工待遇。推进小区长效化管理,更新老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区域内景观品质不断优化、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市容市貌更趋时尚。
2强化环境保护。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
排,加强对区域水气声环境质量、核辐射及固体废弃物等的监控,深化污染防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做好内外秦淮河、明城墙、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等片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控和保护,有效整治红花河、东风河等流域。提升区域防

汛排涝能力,完成雨污分流改造,优化管网排水系统,提高辖区内重点地域、住宅小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彻底消除内涝。
3完善公共设施。统筹老城与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
置,突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设施配套,按照人口分布,调整新建一批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场馆等设施。新建区人防地下指挥所,完善垃圾分类和深度处理方式,加强垃圾中转、小区厕所和社区综合服务等便民工程规划建设。整合区域信息资源,建立推广社区电子信息化系统,构建快捷的基础信息管理平台。

第五部分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民生投入,深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参与共管共建理念,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一、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有效增进社会公平

坚持公平普惠,突出扶贫济困,健全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救助水平。
1、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把新办成企业参保作为扩面重点,确保社会统筹全覆盖。逐步将老年居民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健全社会救助服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科学规
范低保审批流程,推动低收入家庭经济信息比对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动态管理全覆盖。拓展就业、就医、住房、入学等全方位救助,大力发展慈善团体、红十字会等各类救助组织。关爱特殊群体,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三无人员、优抚对象、孤儿和流浪乞讨等人员保障水平。
3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突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中低价商品房和租赁住房补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搬迁安置家庭住房问题,改善城市夹心层、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4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鼓励和扶
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加大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新建200张床位以上的区级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每千名老人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服务,扩大政府养老送时服务覆盖面,60%社区建有AA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富民优先,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增强民众创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1、调节收入分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
2充分保障就业。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完善促进就
业机制,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旅游等产业发展,开发更多的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新

增城镇单位就业3.5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1.5万人,帮扶5000名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3改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鼓励扶持有创业能力
的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开展创业活动。积极发展投资咨询、信息服务等创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培育15个创业园(基地)扶持各类创业者2500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2.2万人。
4提高就业技能。实施全民培训计划,完善职业培训常
态投入机制,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新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5500人。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青年就业见习培训,学员见习录用上岗率达50%以上。
三、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科学调整布局。继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门
东、门西改造,合并百花巷、马道街和正学路小学,扩建小西湖和西街小学,建设红梅、小西湖2所幼儿园,建成夹岗路小学。对接南部新城开发,规划建设3所高中,5所初中,3所小学。

2提高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
方法,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全区省、市实验小学(市现代化小学)达到100%。争创2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普通高中全部达到优质高中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5%推进率保持在全市同类学校前列。
3、完善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统筹教育资源配
置,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南京旅游营养学校规模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市达到领先水平;创新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范畴。积极做好国防教育和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办好社区教育,每个街道确保有社区教育活动场所,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
4、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
努力造就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分别达到
80%95%以上和98%以上。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益导向,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1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
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深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5项重点任务。认真做好居民医保参保工作;继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使居民获得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完成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建设规模,
建设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南部新城开发,规划建设12所三级甲等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城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配备先进医疗设备,建成5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
3家公共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学规范的运行管理
机制,增强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工作能力。
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拓展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一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患者管理、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等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

务能力,每万人配备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本科比例达到80%以上。放大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效应,扶持特色中医专科发展,实施青年中医人才培养计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达100%,培育1个省重点中医专科、5个市重点中医专科。
4不断优化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完善世代服务品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男女平等进程,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和儿童的各项权益。
5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按照人
口分布,添置更新一批公共健身器材,新建文体活动室、健身中心等公益性群众体育设施。整合区体育中心及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扩大社会开放度,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积极承办有影响的省、市级体育赛事。对接青奥会发展27中射箭、小西湖小学篮球等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着力

培养一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拔尖人才,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区域竞技运动水平。
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增强人文特色优势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人文秦淮知名度和美誉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
1、拓展公共文化载体。在新城规划建设一座1万平方米
以上,集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体育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场馆。积极保护各级各类文物遗存,在老城规划建设一座城南民俗展览馆,集中展示十朝都会民俗发展演变史。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小区建立区图书馆分馆,逐步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联网管理,资源共享,完成各街道五星级文化站建设。
2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推陈出新品牌演艺活动,打造南
京一流、国内著名的旅游演艺品牌。大力保护传承南京白局、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南京评话等富有秦淮特色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秦淮灯会争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创作一批反映秦淮历史文化题材的图书、影视、音乐等文艺精品,推动秦淮灯彩走出去,在更高层次更广

领域展示交流。组建45支基层特色艺术团队,每年组织策划一定数量的大型主题群众文化活动。
3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
立网吧、音像制品、印刷、娱乐等行业长效管理机制,营造繁荣有序,健康向上的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把日常监管与综合执法相结合,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不断提升社区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水平。
1、推进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理顺区、街、居之间关系。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资格准入、
岗位培训、管理使用和待遇适度增长机制。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公共服务站承接政府进社区工作。完善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政府公共服务机制,推进基层组织自治。
2分类指导社会组织发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导和促进社会组织融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承接公共事务、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节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的非政府公益性组织。

3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配套规划建设新建住宅小区
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每个街道建成1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每百户20平方米以上,
60%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健全社区服务项目体系,推动为老
为少、助残帮困、利民便民等服务信息化、项目化、系列化。积极引导辖区单位内部的科教、卫生、文体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建设平安法治秦淮
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依法行政,积极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强化社会治安。深化平安秦淮创建成果,继续开
展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无毒社区、无刑事案件社区等创建活动,着力构建组织严密、网络健全、反应迅速的犯罪打击体系、治安防范体系和社会控制体系,努力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打击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活动和各类恐怖活动。
2化解社会矛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有
序上访,依法维权。坚持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大调解

制,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初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把稳定落实在基层。
3维护公共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和机制,及时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与责任体系

组织实施好十二五规划,需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阶段性特征,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创新相关保障措施和责任体系,高效履行政府职能,确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一、创新机制理念,提高能力水平
创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集约发展理念、特色发展理念、统筹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勤廉意识、效率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职能转变,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

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二、完善规划体系,配套政策措施
明晰规划体系,注重与上位规划纲要和城市规划在思路、目标、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的相互衔接,保持区规划纲要与区各专项规划在体系上的完整统一。出台政策办法,突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国际化程度、富民和绿色发展导向,制定出台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具体政策意见,行动纲要、工作计划、实施办法,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保障规划目标有效推进。
三、加强监管评估,严格目标责任
有序推进规划目标任务,根据序时进度要求,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步骤,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和预警系统,明确职责分工,层层传递压力,重点做好规划的年度计划分解、目标责任落实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区行政效能考核。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畅通规划实施监督渠道,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分析,及时评估纠偏实施进展。

四、加快项目推进,增创发展动能
优化项目协调机制,积极对接南部新城开发指挥部和老城南保护复兴指挥部,尽快启动红花机场地区、门东门西老城、金陵大报恩寺等重点功能片区项目。建立滚动开发机制,及时更新充实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库,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制定年度项目推进计划,形成策划包装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引进建设一批、建成开业一批的良性运转格局。强化项目引进机制,利用各类招商平台,着力吸引高端业态的成熟企业投资。完善投资管理机制,建立以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为基础,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
五、紧贴企业需求,做优协调服务
完善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在企业设立效能监测点,增加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拓宽政企沟通渠道,通过企业家沙龙、中小企业网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加强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区国资为主体的大项目投资平台,推进银企对接,扶持各类贷款担保公司,积极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和种子基金,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提升政府服务职能,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和政务公开,探索建立企业外部需求服务机构,打包处理与政府相关各类审批事项,实现企业外部流程一体化外包,缩短办理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六、广聚发展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突出人才引领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加大财政对人才开发的专项投入,大力引进
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强化项目与人才同步引进,重点引进经济转型升级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搭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纽带的人才培育平台,通过自主培养、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共享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源。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拔尖人才给予津补贴,对申请科技项目、建设合作平台等的科研人员给予资金补助,解决好人才的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b60d2c0066f5335a812174.html

《南京市秦淮区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