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显军威:中国56式班用武器让印度王牌军胆寒

发布时间:2018-09-26 10:58: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显军威:中国56式班用武器让印度王牌军胆寒

当年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虽时间、规模有限,却是一次军事政治双胜利的大捷。前些年有所谓实录的作者曾凭想像对这一战况做了不切实际的报道,一些书籍、小报和网站还予以转载,造成以讹传讹和一些凭空揣度评说。为了对历史和读者负责,我们特请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撰文,着重从武器装备的使用说明这一仗的真相。196210月至11月间,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别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此前,中国正面对经济困难和安全环境恶化的不利形势,印度尼赫鲁政府乘机制定了前进政策,派兵蚕食入侵一直属于中国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在一再劝告、警告无效后,毛泽东毅然做出了反击的决策,解放军参战部队在反击战中大仗、小仗均出手即胜,又严格遵守了政策和纪律,如同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 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解放西藏史》第496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在战斗中,部队很好地实现了-武器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充分发挥了手中轻便装备的威力,在人称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区创造出辉煌战绩。

 

  为限制冲突规模,主要使用步兵武器和队属轻便火炮

 

新中国成立后,战略重点长期在东部而不在西部,对边界争端历来强调和平解决。19595月间,面对印度在西藏全面叛乱发生后掀起反华浪潮.毛泽东亲自修改了中国驻印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书面谈话,开诚布公地说明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当代中国外交》第1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政府被迫决定自卫时,仍从争取中印恢复友好关系的长远角度考虑,把反击作战只定位为边界冲突,从不将其称为国家间的战争,两国外交关系也一直保持,为限制作战规模尽量不动用空军。

中印边界的东、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几个建制师部队,西段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作战前沿距印度北部铁路网终端不过一百至几百千米,距中国当时的铁路终端却有两三千千米,有光荣战斗传统且数量众多的人民解放军就此遇到了一个有劲也难使的瓶颈:在反击战中,解放军投入了藏字419部队(后恢复第52师番号)和第11、第55、第130(属第54军建制),以及西藏、新疆军区的边防分队,其歼灭、击溃了印军六个旅,以较小代价打出了国威军力。

中印双方参战部队总数相差并不大,但由于中国军队在重点攻击地段集中了兵力,因而形成了局部优势。两国军队的装备对比,也是各有长短。印军轻重武器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装备.还有部分美国、加拿大武器。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为五十年代进口的苏式装备或国内仿制品,较印军要先进一代。印军在前沿虽有直升机、运输机和进口的山地汽车保障,东西两段又有少量坦克配合,距后方基地较近。却因工程保障能力差,难以将重装备运到前沿。解放军的工兵、步兵却能发扬修筑康藏线的光荣传统,以爆破和突击施工将急造军路修到前沿,保证了汽车牵引的榴弹炮和运输车辆能够进入作战第一线。

初战克节朗河时,解放军集中十几门120毫米迫击炮和几十门轻便的无后坐力炮、82毫米迫击炮,掩护步兵成功实施了正面突破。当面印军第7旅因公路未修通,只有空投下的4门英制75毫米山炮(其中2门还因损坏不能使用)4106毫米迫击炮和队属的8151毫米迫击炮实施火力支援,每门炮只有二十至三十发炮弹,在中国军队火力准备开始时就遭压制。攻击西山口前.解放军的三个炮兵团通过突击打通的简易公路进抵前沿,用122毫米榴弹炮(题图) 的火力压制了印军的2488毫米榴弹炮,有力掩护了步兵攻击。

中印边界作战期间,印军有作战飞机800架,主力为英国堪培拉式战斗机.同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米格一17性能基本相当。中国军机总数虽多,但在战区附近可用的机场很少,印度却有靠近边境的完善机场群。印军自认为空军能在战区形成优势,其政府却考虑到其首都等大城市在中国轰炸机飞行半径之内,担心遭受报复性空袭而未敢实施空中攻击。中国方面为避免扩大冲突,本着你不用我也不用的原则,未出动空军支援地面部队:在双方互不空袭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后方的漫长运输线不受威胁,更能充分发挥步兵武器的优势。

  中国五六式步兵武器首次亮相大显威风

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还不及印度,却有计划经济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在五十年代迅速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军工体系。印度虽能同时引进多国武器,却忽视自主发展而依赖进口,武器来源杂乱,成了美、英和加拿大等国军火商的旧货处理站。中印边境作战时的武器交锋,也成为标准化的中国国产品与型号杂乱的印军舶来品的较量。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为争取中国支持,改变了斯大林时代只提供旧品的方式,对华提供了苏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955年苏联对华提供了统一使用 7.62x39毫米口径子弹(苏联称M43)AK47自动枪、西蒙诺夫(C41)半自动步枪和捷克佳列夫班用机枪的资料和生产设备,翌年中国全面仿制成功,分别定名为五六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同时,中国仿苏联勃克2 (RPC2)火箭筒制成五六式40毫米火箭筒.作为连支援火器。因装备费有限,解放军重点部队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换装,赴边界参战的部队正是全军第一批在战场使用五六式的单位。

中印边境多数地段山高路狭,解放军参战部队运动时只能随身携带枪支、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及少量迫击炮,弹药因靠人背肩扛也很难多带。五六式 枪支射程适当,中间型子弹因重量轻可多配,在此特殊地形条件下可发挥其优点。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在植被少的高寒区最利于在数百米外精确瞄准射击,单兵每一基数可携弹120发,能保障持续战斗。五六式冲锋枪火力猛.400米内也有相当精度,可称小机枪。五六式班用机枪由100发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好,能有效封锁敌地堡枪眼并杀伤远距离运动之敌。在接剿作战时,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率四人逃跑,被五六式班用机枪的一个连续射全部打倒毙命。五六式火箭筒在攻坚时被称为最适用的武器。这种单兵携带武器能紧随步兵冲锋,在百米内可准确打击敌地堡,据统计被其击中的火力点无一复活。

此时印军装备的步兵武器杂乱,多数步枪为二战前英军的标准装备李·恩菲尔德式,系手动枪机,射速很慢,且因长形弹重量大,每人只能携带90发子弹。冲锋枪主要是二战时英国仓促大量生产的斯登式,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不过50米。害怕近战的印军士兵在近距离遭攻击时大都只顾逃命,使其配备的冲锋枪未发挥多少作用。印军的轻机枪为二战时英国、加拿大生产的布伦式,虽射程远,子弹杀伤力较大,却只有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差且运动不便。不过,固定阵地内配置的印军机枪对解放军攻击部队还有一定威胁,如1010日序战时解放军击退印军一个连并歼其20多人,却因轻敌而冲锋队形密集,遭对岸机枪扫射伤亡 33(11人,伤22)。印军配备的英式7.7毫米维克斯重机枪(水冷)和美式勃郎宁重机枪(气冷)都很笨重,只能配备于固定阵地,在一再败退时枪、弹尽遭抛弃。印军虽大量装备美制M2088.9毫米火箭筒,却因处于消极防御状态而几乎无用。此外,印军武器来自不同国度,如其步兵枪支口径标准即有多种,子弹不能通用,被称为后勤补给的灾难。战后许多印度军政耍员也哀叹本国陆军在独立后的十几年受到后娘般的待遇,从装备看完全成了一支落伍的军队。

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取得了五六式的实战经验,也对这一系列装备充满了自信心。不过这次作战对武器的成功使用.也有其特定环境的局限。苏军四十年代装备C41半自动步枪后不久.即感不适应现代战争中步兵武器高射速的趋势而撤装。中国军队通过中印边境作战却感到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精度好,适于远距瞄准射击,又节省弹药,其后十几年间在步兵部队中一直让正副班长配冲锋枪(自动步枪),普通战士配半自动步枪,1979年的南疆作战却证明,战斗员在热带丛林地带发现敌人大多在50米之内,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以自动枪发射弹雨扫射,射速慢的半自动步枪反应不灵。经过南疆作战的新实践,解放军步兵才统一改换自动步枪,此后的步枪发展也确定了小口径、高射速的方向。

  勇气加技术装备才能形成最强战斗力

武器效能的发挥,靠的是使用者的素质,当时中印军队的最大差距恰恰在于官兵的战斗素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中国军队的传统是有什么枪打什么仗,能发挥主动性和刨造性,根据实际有效使用武器;印军却是一支有浓重殖民地雇佣传统的军队,战术思想呆板,官兵普遍以应付差事的观念对付战事,使本来就显落后的武器更难以发挥效能。

解放军在中印边界参战的部队大都有光荣的战斗历史.1956年四川康巴叛乱发生至1961年藏区平叛结束这五年间,又积累了丰富的高寒山区作战经验。部队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官兵士气高涨,自觉地决心为保卫祖国奋战。当时干部、多数正副班长和一些老战士普遍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新入伍的年轻义务兵在战前通过几个月训练也能熟练掌握武器。

解放军能在地形复杂的高山峻岭一再迂回成功.印军却只能呆板地守在道路沿线,除了士气和战术水平外,重要原因又在于中方的武器选用注重轻量化,抄用英国正规战法的印军在武器及编制配备上都不适应当地需求。解放军不像印军那样有空投补给,团以下单位却能靠人力骡马携带全部武器弹药,在人称猴子也通不过的无道路地段长途穿插。在东段的反击作战中,部队主要的战法是先迂回分割敌军再予追歼。在西段反击中,主要战法是抵近攻击拔点攻坚。参战部队充分发挥了步兵武器和便携支援火器适合近战夜战的特长,经常突然出现在印军面前,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交锋中无论士气还是火力都能压倒敌人。

作为东段印军主力的第4师,原来也是英联邦军队中的王牌。在1942年北非著名的阿拉曼会战中.该师迂回了隆美尔的德意非洲军后路,被英国统帅蒙哥马利称为表现最好的部队,在中印边境反击战期间,印军最精锐的第4师中还有四分之一的老兵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虽熟悉手中武器.却都年过四十,既缺乏冲锋的勇气又体力不支.印军士兵又都系雇佣的职业兵,只求养家糊口而不明作战目的,作战时士气低落。其官兵还普遍没有节约弹药和独立作战的观念,往往发现远处目标就马上射击,打光子弹、炮弹后又依赖呼唤补给..当擅长迂回的中国军队切断其后方补给线时,许多印军马上陷入粮弹均无的状态:当那些蓄长须,扎银色头巾胡子兵遇到普遍不到二十岁的中国娃娃兵攻击时,除有工事依托者还能作抵抗外,其余都是拔腿即逃,跑不动时便弃械举手就俘.在一个多月作战中,印军被俘便有3900人,中国军队却无一人被俘。

解放军在反击战中特别注重发挥近战夜战的特点,与印军遭遇时即使数量不占优势,也差不多都能用随身携带的轻便武器迅速将其击溃。如32团第2营先头部队在1120日凌晨与印军第48旅廓尔喀联队第6营在查库遭遇时,马上在夜暗中向印军猛冲。部队冲进村后,先以40毫米火箭筒将7辆满载弹药的印军车辆打燃爆炸,印军2辆美制M3A3坦克企图逃跑,前面一辆马上被两枚火箭弹击中起火,另一辆的乘员丢弃坦克逃人密林。在弹药车爆炸声动地、火光冲天的查库镇上,印军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即四散窜逃。

解放军参战部队充分发扬人的勇敢精神和主动性.对武器还有一些刨造性的使用方法。为有效摧毁敌火力点,攻击部队在解放军战史上继一江山岛战斗后又一次使用了火焰喷射器.主攻连队可配属2- 6具。当时所用的58式火焰喷射器采用火药燃气喷射,有效射程可达50米。喷火手为有效歼敌,发挥敢于近战的传统,经常抵近敌仅20米处喷射。当时使用 40火箭筒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发射时因有后喷火而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不便,在难以找好后喷夹角而战况又很紧急的情况下,射手往往宁可烧伤自己腿部也马上向敌人开火。第130师在瓦弄攻坚战时,75毫米无后坐力炮手因灌木太高难以支起炮架.便用背包带把炮身绑在树上发射,连续摧毁敌人四个地堡,成为炮兵战史上罕见的奇观。

一点启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在惩罚性打击的目的达到后.196211 21日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停火,随即将部队撤回到 1959年实际控制线本侧20千米内。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人对撤军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战区的地理和后勤供应的难度,确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时在战区很难就地补给,靠后方两条长达数千千米的砂土路面的高原公路保障供应,一辆运油车驶到前线往往自己就要消耗近半车油,想保障大军长时间作战是难以想像的。在这一地带作战速打速撤,我国不仅能很好地显示和平诚意,被一些外国舆论称为潇洒之极,在军事上也能居于主动而避免陷入被动。

毛泽东曾估计,中印边界上打了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事实证明,战后几十年来,中印边界局势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便达到了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目的。这次边境反击作战的经验,也对后来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7b346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c.html

《大显军威:中国56式班用武器让印度王牌军胆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