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5次月考质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17 17:16: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次质检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默写

1、学生答题情况:

总体情况不错,全对的同学大概有80%,平均分大约5分。每道题都有学生默错。相对而言,完成最好的是初中背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岳阳楼记》;错误比较集中的是:“言笑晏晏”中的“晏”,“暧暧远人村”中的“暧”,“赢得仓皇北顾”中的“赢”。

2、对策:

今后继续强化默写,提高默写的准确率,要求学生务必书写正确。

(2)文言文阅读

1、学生答题情况:

选择题完成情况很不好,第一道的实词判断题还差强人意,而第二题的信息筛选与第三题的内容分析错误率较高,答案五花八门。

翻译题的得分率很低。第一句,大约有1/5的学生得0.第二句,大多数学生能拿到2分。第一句的“幸”“见”,第二句的“发中”,很多学生无法准确译出。两个句子都有省略主语,但有部分学生未能按要求添加主语。

2、对策: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定要让学生谨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注120个实词,关注文言特殊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3)古代诗歌阅读

第(1)题

1、学生答题情况:

得满分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得3分。

第一问的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有少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为“游子思乡”。

第二问的关于首句的作用,许多学生仅是泛泛而谈,没有扣紧诗词加以具体分析,所以仅得1分。

2、对策:

强化诗歌鉴赏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诗歌中提供的已有信息——题目、注释、意象——进行答题;熟悉答题模式,结合诗词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公式化的套语具体化。

6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

此题得分的关键是要体现红笺是因泪水而造成的,要抓住“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这句的提示就很好答题了,有一半同学得了满分,另外同学得了零分,他们有的不懂得”红笺”是什么 意思,有的理解为时间的久远让红笺褪色,有的理解为泪眼模糊所以显得红笺无色,还有的同学没有分析原因直接套上因为思念情深所以显得红笺无色,后来改卷放宽了一些原来得零分的只要说得有些沾边就都给一分,因为毕竟诗无达诂。

7.(5分)B E 大部分满分,很大部分同学选对了E项但是错选了A,,可能原著含糊看了 没有注意到鲁肃受周瑜之托向庞统问计的这个情节。

转述原文: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却说曹操连得二书,心中疑惑不定,聚众谋士商议曰:江左甘宁,被周瑜所辱,愿为内应;黄盖受责,令阚泽来纳降:俱未可深信。谁敢直入周瑜寨中,探听实信?蒋干进曰: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干驾小舟,径到江南水寨边,便使人传报。周瑜听得干又到,大喜曰:吾之成功,只在此人身上!遂嘱付鲁肃:请庞士元来,为我如此如此。

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统未及往见,瑜先使肃问计于统曰:破曹当用何策?统密谓肃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肃以告瑜,瑜深服其论,因谓肃曰:为我行此计者,非庞士元不可。肃曰: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周瑜沉吟未决。正寻思没个机会,忽报蒋干又来。瑜大喜,一面分付庞统用计;一面坐于帐上,使人请干。

8.(5分)(大部分选了第二小题的得分基本在四到五分,此题难度偏小,送分性质明显。个别得三分,因为叙述情节有出入,比如说是因为卡西莫多去救艾丝美拉达而成为罪犯等,这些同学前后情节混淆起来。

选第一小题《家》的失分相对多一些,有些同学情节张冠李戴严重,说是觉慧因为逃婚所以被囚禁后来逃到琴的家,明显是和觉民混在一起,

9、(6分)(1)(3分)基本得分是两分。

有些同学没有分别阐述,将孔孟合在一起说扣分较重,有些没有得分,有些同学没有解释原文照抄原文,还有些同学不理解:卷而怀之,把卷理解为读书研究学问

得分情况:

9(2)——12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10分左右,多数集中在8—11分之间。

答题情况:

92)(3分)一半的同学对题目中的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大谈以身殉道,人在有道及无道时该怎么做之类的,与答案相距甚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点到“从没听说过道要顺从于人,人应该坚守正道”;能答到 “不可拿原则做交易,换取个人的利益。”如不能用牺牲道来满足个人私欲的更是少之又少。

10.(3分) C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选对,此题难度较小,选错的项AD居多。

11.(2分)要答出“他山之爹”的内涵指“利用别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攻玉指抢占文化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少数同学此题失分在于答题太空泛,未扣紧文本内容作答,或者未点到“创新”的扣1分。经过改造创新,(意思答对即可)

12.(4分)此题多数同学的3—4分,答案均在文中寻找得到,失分原因是答案不周全,丢三落四,也有个别同学审题出现偏差,大谈“啃老”的方式及内容,得分较低。

甲乙文:选乙文的居多,选甲文的也不少。从得分看,选乙文的会高三分左右。

13选择题,全对的很多,错选一项的甲文不定,乙文多为C项。

甲文14题,“知音”含义多只答一面,即答案第一点,一般得2分,答全面的也有,极少。也有把含义答成作用的,没分。

甲文15题,一般只能讲出线索的作用,还有渲染气氛等五花八门的,文字很繁琐,又缺少具体分析,多是废话,最多给3分。

乙文14题,除个别肯定作答的同学没分外,一般都能得3分,有写到标准答案最后一点的,得满分,但为数不是很多。

乙文15题,答出真实性、说服力的,给3分,再能说出展现多方观点、探求解决途径的酌情加分,最高有满分的。

总之,这一题还是要求学生分点作答,并在细心审题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太抒情的散文一般不作为候选对象。

福州八中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写作题细说

周英老师

【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细说】

一、审题步骤:

1. 仔细读材料,弄懂材料的类别及相关概念。

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含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诗句。哲理诗用做作文的阅读材料,写作前,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地理解诗句的哲理意义。这首诗中“弯路”与“直路”是两种相对的事物形态;“捷径”与“美景”是在“把弯路走直了”和“把直路走弯了”了的行为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但意义或内涵是相近的,都是目标行为的结果。

2.理解材料的深层含义

审题时要明确,作者是在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生的不同生活形态与人生价值观。

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意在告诉人们,人生中应该寻找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法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投机取巧,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

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在于人生的态度:去功利,驱浮躁,追求淡定与自然,把心安顿好。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随遇而安,无往不适,这类人在人生中在乎的不是得失,而是过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在人生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失去很多,但收获得也许会比失去的更多,比如人生的阅历、人生的经验、人生的心态等等,与“把弯路走直了”一样,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因为他们在走“弯路”的同时增厚了生命的质感。

还可以采用列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图的方法:

弯路走直 -----寻找捷径 ——欣喜

直路走弯 ---- 巧遇美景 ——惊喜

理解材料,注意有两个层次。是“寻找捷径”还是“巧遇美景”?两者选其一,或两者关联起来立意,都是切合题意的。把两个层次相互联系,并侧重于“美景”,应为出题本意。

    立意示例——找到捷径,把弯路走直,令人欣喜。但人生路上更多时候不一定有捷径,更多时候我们把直路走弯了,我们用怎样一种心态来面对这样一种处境?

  这样立意就把两者关联起来了,行文就围绕这层关系来讲。

3.联系现实立意

理解了诗所内含深刻的含义后,再来考虑作文的立意角度就显得简单了。立意可以两者选其一,也可以将两者统一。比如:①拥抱美景,捷径于我如浮云;捷径之处无美景,美景在弯道;(此应为出题人本意)②直道,弯道,快捷才是硬道;③直道弯道都是正道(美景是梦想,捷径是现实;闲暇赏美景,忙碌走捷径。)捷径曲径皆有美景,关键看人的心态。也可以反弹琵琶:捷径才有美景,需要不与人同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此立意有难度。无论是选择那个角度,一定要联系人生的方式,把立意定位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来分析、思考。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可值得我们借鉴运用、思考分析。如:

有的人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走上充满竞争的生活之路;

有的人离开了安稳的工作却去追寻充满风险的事业;

有的人在不断的摸索滚爬中找到了生活的真理,

有的人经历了多次磨难后明白了怎样去生活

这些都是本次作文可以思考的角度。

4.组织文章

作文时要重在依事析理,其中析理是关键。为什么走“弯路”会看到“美景”,会是一种“惊喜”;为什么走“直路”是一种“捷径”,会得到一种欣喜,回答了这些为什么就是在析理,文章也只有回答了这些为什么才能使文章深刻起来。

作文时最要避免的是,仅举几个生活事例而不去作分析说理,就事论事,浮在表面,如果这样,那么文章就会缺乏深度。

二、评分标准

切入分47分。以材料的前一层次或后一层次立意的,最高不超过52分。或即或离45分左右。离题在42分以下。字数不足或卷面不佳酌情扣分。

三、评卷中发现的问题

1.审题失误导致偏题、离题。

原因分析:

1)题意理解错误。主要是对材料解读不仔细,没有认真研究材料之间存在的联系,没有从材料出发去思考,完全抛开材料匆匆下笔,如:学会变通(改变),勇于面对挫折,走自己的路,选择?挑选合适自己的最重要,走捷径目的性太强,太累,我喜欢美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转变思考的角度,乐观、得失、坚守,等等

2)材料重点理解不全面。

主要有:一、对“美景”理解不妥。不少学生既把“美”景理解为奋斗途中的曲折、困难,又把“美景”理解为成功的结果(更偏向于后者),并把“捷径”与“美景”的对立起来,即,走了捷径就不能成功,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成功。这显然并不合理。“美景”当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追求目标、成功路上的一些美好体验或者收获;二即是指最终的成功。假如“美景”的理解是前者,那么“捷径”与“美景”是一种相对的关系。“捷径”是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最求成果的一种途径,注重的是结果;“美景”则是在另一种不走捷径,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奋斗的方式中得到的体悟和收获,注重的是过程,过程中欣赏、享受沿途的美景,得到沿途的收获,最终成功自然最好,失败了也不那么遗憾,因为你已经享受了过程,从过程中得到了有别于最初目的的启示或成果。而假如对“美景”的理解是后者,那么题目中“捷径”是享受到“美景”的一种方式,文章应当要讨论用捷径与成功的关系,而不是“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成功”或者“乐观心态”。

二、忽视“欣喜”,把“捷径”简单理解为不走正道。其实捷径并不只是一味的投机,它可能是一种合理科学的做事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何以不能成功?何以不能享受到“美景(即作者认为的成功的结局)”?而不走捷径,不带着太强烈的功利目标追求成功,注重过程体验这种方式,也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由此看来,讨论两种方式分别会有什么结果,并不是这个题目的终极目标。真正应该探讨的是过程。走捷径过于注重结果,目标性太强,往往忽略享受过程中的各种体悟和精神享受,即便成功了,却没有“慢慢走,一路欣赏沿途的‘美景’,注重过程体悟和精神享受”这种方式那么充实。而不少同学把结果和过程混为一谈,人为地把捷径的结局定义为失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成功。

2.对使用的素材缺乏感悟。

1)偏离主旨。材料无法证明论点。

2)含义雷同。多则材料角度相同。主要是分论点立意雷同。

3)隔靴搔痒,若即若离。原因分析:(1)感受材料的能力欠缺,就事论事,缺乏感悟,不会引申发挥、提升深化,缺乏“内化“和独特的自我;(2)受范文的影响,思维定势。比如有学生举德摩斯梯尼的例子,德摩斯梯尼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险阻,遭受的嘲笑讽刺,哪里称得上“美”景?只有奋斗过程中这些困难险阻让主人公获得的体悟,得到的有价值的收获等等,才能称得上“美”景。

3.缺乏合理的章法结构。

1)开头过多,不会点题。

2)开头从材料引出观点,之后完全抛开材料展开论证,文不对题。原因分析对材料理解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不考虑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思路的展开。

四、对策建议

1.正确审题,重视基础分。

继续加强审题训练。明确每一则材料都是有限制的。仔细阅读材料,理出关键词,紧紧把握住“根据材料的内容”这一要求,利用材料,把材料的核心准确而紧密与论点对接起来,增强表达主旨的能力。打通材料与生活的通道,有意识地培养联系生活审题的能力。

2.学会根据内容选素材。要丰富要简练重议论。要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运用素材。

3.继续章法结构的训练。学会打开思路,认识自己的优势,选最擅长最与众不同的,强化训练提升。

4.写出个性,有亮点,拒平庸。要做到文采深刻有创新,关键在于是否把命题“内化”为自己的感悟。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的。高考作文在考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考查思维层面的高下。对同一道作文题目,有些考生的文章,只是对文题的演绎、扩展,甚至是解释概念,文中缺乏感悟,缺少自我。有些考生则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把文题内化为自我的感悟,读者读到的是考生的思想,考生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认识判断。这两种作文,后者是在真正的作文,也只有后者才能算是优秀作文。

四、例子举隅

片段一

2片段二

林书豪,已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主场的13分钟到如今主领球场长达39分钟的风云人物,是继姚明之后又一领军人物。

他的成功并非出自捷径,而是源于他的默默努力与家人不支持。教练查特曾将他贬得一文不值,道路的不平坦并没有削弱他对篮球的热情,在父亲的支持与陪同下他不断地进行体能锻炼,技巧训练,实地与高人较量。成功之后,一次受采访中他回答道:“我喜欢这条道路,这条蜿蜒曲折的路,因为它我和父亲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也因为它我拾获汗水,拾获坚强,也正因为不平坦,能使我的成功更有价值,更具辉煌。我相信人生没有捷径。”试想,倘若林书豪当年若因为他人的不重视而放弃篮球梦想,那么如今的成就,惊人的爆发都将黯然消逝。

3片段三

人生有三境,就好像是登山;初次登山,直奔目的地,无论沿途有多少险恶,仍硬着头皮坚持;再次登山,会学着先在山脚观山形,寻找捷径,缩短登山时间;多次登山后,不再偏执于山顶,而是故意将路走弯,惊喜于巧遇的风景。

其实,人生的执著与豁达,紧张与放松,都在自己的内心的一念之间,何尝不是一个“登山”和“看山”的过程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0414c4649649b6649d7475e.html

《高考语文第5次月考质量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