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区域经济分

发布时间:2020-01-25 00:44: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疆 甘肃 宁夏 内蒙 区域经济分析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在中国与15个陆路接壤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与新疆相接,已成为中国大陆进人中亚地区最为便捷的通道。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人文社会特征,因而经济发展具有地缘、自然资源、民族、旅游景观和空间五个方面的优势。

新疆的经济和资源状况,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工业化主导;第二,矿产资源丰富;第三,边贸发展速度较快;第四,天然农牧场,特色农产品优势。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遇是经济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新兴产业优势。

(一)矿产资源丰富,资源战略地位凸显。矿业经济成为新疆经济支柱。新疆是中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石油、天然气和煤是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资源优势转化的重点。

全力加快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煤炭资源有望纳入国家战略资源规划。首先,疆煤东运。据初步测算,一主两翼运煤专线短期运煤能力为每年5亿吨,远期则可以扩大到每年10亿吨;其次,疆电东送。疆电东送工程将列入国家规划之中,新疆电力开发从此步入新的发展空间。煤炭、煤电、煤化工,是新型工业化重点。目前新疆已经建成了准东、伊犁、吐哈、库拜等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

石油资源储量丰富。新疆石油资源量300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940亿吨的1/4强,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未动用的石油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化工行业是工业的重要支撑,2010年石化产出强劲增长。以石化基地为依托,发展石油石化下游精细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随着清洁能源需求所形成的巨大天然气市场,新疆拥有的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天然农牧场,特色农产品造就优势。新疆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面积约6306.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7.9%,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农业生产气候资源优越,有利于棉花、瓜果等作物的种植。

(三)东联西出,重要边贸通道。新疆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300多千米,为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中亚是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必经之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与中亚相毗邻的新疆发展与中亚的边贸经济关系,对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稳定和能源等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殊的地缘优势已经使得边贸成为新疆的一大优势。自1993年起,新疆边境小额贸易连续16年占据新疆外贸的半壁江山,目前已超过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大边贸省区。新疆的边贸发展也成为内陆地区发展与中亚等国经济关系的通道。未来的新疆有望成为中亚经济中心。

(四)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427日发改委关于西部大开发2010年工作安排中重点强调,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今年将在西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一.基本状况

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等。

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曾诞生于此,并造文字、创历法、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三千多年前,泾、渭河谷地出现的原始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农业文明的开端。甘肃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战、骊可波罗探险游历的经由之地。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沿途撒满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宝。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记载着中外友好往来、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朽历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气候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

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定西、陇南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业为主,有色冶金、机电、轻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

甘肃,在解放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口民族

甘肃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

旅游资源

甘肃旅游资源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政治文化为代表,文物古迹有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历史文物等多种类型。甘肃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不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浑的黄土高坡、丹霞奇观、冰川雪山。汉、藏、回、裕固、保安、东乡等十多个民族风情浓郁,魅力独具。甘肃之旅,可以漫游丝绸古道,重返历史长河。

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二、甘肃优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甘肃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勘查开发前景广阔

(二)风能资源。甘肃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即将形成。

(三).中药材资源。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2

(四一定的产业优势。工业方面。甘肃是全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拥有西部最大的高新石化基地、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其中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甘肃石化产业有着中国石化工业摇篮之称,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大乙烯等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中石油兰州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农业方面,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杂交玉米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以上,马铃薯播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等十多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列。

(五)区位优势

甘肃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铁路方面,兰州是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和兰青铁路交会之地,且有干武铁路联络于兰新铁路和包兰铁路之间;在公路方面,11条国道中有6条国道通过或由兰州引出,与陕、宁、青、新、川等连接,六纵六横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连接于甘肃城市和乡村;航空方面,甘肃现有中川、敦煌、嘉峪关等机场,已开通了35条国际国内航线,覆盖了除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三.甘肃劣势分析

(一)生态环境恶劣。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地势高,地貌复杂,以丘陵、山区为主,年降雨量仅有约447.3毫米,水土地流失总面积约2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3.42%。同时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和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是沙尘暴多发区和重灾区。同时,甘肃也是全国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二)人口素质比较低

(三)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素质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结构不合理。

(四)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甘肃贫困区域范围大,贫困县数量较多,属于国家重点扶的贫困县有43个,占全省县(市、区)的50%,主要分布在庆阳老区、回藏东乡等少数民族地区、陇南边远地区和中部干旱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多,交通不便,劳动力素质低,经济发展缓慢,扶贫攻坚难度大,已成为制约甘肃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经济外向度比较低。2007年,甘肃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15.4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六)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较小,除兰州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外,全省尚无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只有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武威市。这种城市结构规模显然不利于城市功能梯度辐射的基本准则,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七)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甘肃经济结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对能源具有较强依赖性。



总之,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

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大仍然是最基本的省情。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基本概况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实有面积5.18万平方公里,2002年年底人口571万,其中回族人口占1/3,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现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4个地级市,下属7个县级区、2个县级市、14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

历史文化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聚地之一。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 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其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历经千年岁月风雨的西夏王陵,向后人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和强大。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 民国初年(1912年)宁夏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消并入甘肃。195810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然条件宁夏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自然条件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多样性特征。宁夏地处中温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不足300毫米。黄河流经宁夏北部平原397公里,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两大自然地域单元。北部引黄灌区平均海拔1200米,面积占全区的1/3左右。南部山区为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占全区的2/3左右,自然环境条件差,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资源优势宁夏具有突出的农业和能源两大优势。全区现有耕地127万公顷,其中灌溉耕地40多万公顷,人均耕地、人均灌溉耕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还有大面积后备耕地资源可供开发。北部引黄灌区光、热、水、土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宁夏平原农业生长条件的突出优势,稻麦高产,瓜甜果香,已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宁夏具有适宜于枸杞、甘草、麻黄等中药材种植,以及酿酒葡萄、蚕桑、马铃薯、牛羊等生长的特殊生态环境,发展上述相关产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能源是宁夏的重要优势资源。其中最突出的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开发条件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六位,预测储量居第五位。煤田分布与黄河水利水能资源在地域上形成了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发展大型坑口电站,构成建设国家西电东送电源基地的优越条件。世界级特大天然气田陕甘宁盆地气田,宁东地区可观的煤气层储量,以及丰富的有待开发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展示了多能互补、综合开发的美好前景。

旅游资源宁夏自然条件复杂,开发历史悠久,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漠风光、西夏文化、回乡风情,各具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华夏西部影视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沙湖旅游区属于全国35个重点风景名胜区,沙湖、沙坡头、华夏西部影视城被列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

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看,宁夏位于我国几何中心,在全国东、中、西三大带划分中,宁夏位于中、西部过渡区域,属于西部地区的东部边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宁夏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有条件成为我国西部开发中的先行开发区。

发展前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宁夏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为基础,以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医药和纺织工业为支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得黄河之利,宁夏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强劲,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果蔬、肉禽商品基地。宁夏经济是内陆开放型经济,只有外向发展才是宁夏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也才能突破宁夏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屏蔽格局。宁夏必须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分工培育内生比较优势,为实施建设大银川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蒙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起东经126º29',西至东经97º10',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一,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一)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转型是内蒙古支柱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农业大市经济思维,经常显示出与现代经济不相和谐的音符。经过几年的反复研讨论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战略,即:加快一个转型(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构建两个重要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和矿山采掘冶炼基地),打造三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矿山工业,电力工业),以扩大开放为突破,以项目和投资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为龙头,再造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发展,内蒙古支柱产业优势开始初露锋芒,由于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最终将确立的三大支柱产业扩展为四大支柱产业,即农畜产品加工业、矿山及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二)西部大开发与加入WTO是内蒙古支柱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与WTO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原则,无疑给内蒙古工业一个极佳的发展条件。首先,内蒙古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将因关税减让、配额取消、成本降低、更多更快的走向国际市场。其次,因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许多国内外发展工业的经验、模式、管理办法、外资和先进技术接连不断涌入内蒙古。

(三)资源富集是内蒙古支柱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1、优质丰富的农业资源。内蒙古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光照资源丰富。全市有耕地1000多万亩,各类农作物产量位居全区首位,小麦总产量达70.8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达52.8万吨,番茄总产量达226.8万吨。畜产品中各类羊毛绒产量达8199吨。

2、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区第一的矿产有:硫铁矿储量5亿吨、铅资源储量300万吨、锌资源储量1156万吨。另外铬、铜、镍、金、沸石、膨润土等矿产储量均位居全区第二。煤、铁等矿产储量位居全区第三。

二、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内蒙古工业经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到和形成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切合内蒙古实际的正确思路和政策。使内蒙古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0.01亿元,其中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3%,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84.4%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凭借河套平原这一天下闻名的品牌,内蒙古先后引进了蒙牛、伊利、小肥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中粮屯河、山东鲁花、安徽真心、浙江娃哈哈等国内知名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国外知名企业集团意大利大罗素公司、西班牙安哥拉斯公司、印尼APP纸业等,由此构筑起巴彦淖尔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炒货、酿酒、林苇、药材等10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系列。

()冶金及矿山业。内蒙古重点打造铜、锌、铅、钢铁、黄金五大产品的采选冶加一体化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硅铝合金、镁合金等冶炼项目。

(三)电力工业。 内蒙古的电力工业目前主要为火力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也正在兴起,即将成为电力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化学工业。内蒙古的化学工业目前以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硫酸化工和生物化工也在逐步发展壮大。有乌拉山化肥厂、内蒙古天河化工、临海化工、香港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四家骨干企业。

三、内蒙古支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挖掘潜力的同时也要找准差距和不足,使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拉动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支柱产业总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内蒙古从工业经济总量上比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占到全区的5.2%,位居全区第七,与区内工业大市相比,仅为包头市的23%、鄂尔多斯的24%,虽增长速度位居全区第三,但这是在低基数上的高增长。因此,发展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还要在如何发展一些新的产业,做大做强我们的经济总量上作文章。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内蒙古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基本是依托资源优势形成的采掘和初加工转化的传统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到全部工业的近60%,加工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欠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能源消耗较大,矿产资源整合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受买方市场制约明显,价格沉浮不稳,产品效益波动性大。面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这种初级化产业明显乏力。

(三)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慢。内蒙古产业多数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薄弱。在企业结构上,地方大企业发展快、实力强,而中小企业实力差、特色不明显,除采矿业、酒业、绒毛加工企业外,没有形成中小核心企业群,吸纳劳动能力有限,一定程度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扩大支柱产业,带动内蒙古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重组规划,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扩大金属冶金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冶金及矿山工业重点打造铜、铅、锌、钢铁、黄金五大板块,积极发展硅铝合金、镁合金等冶炼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在发展现有化工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和铬盐化工,提高资源转化水平。三是加快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勘探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二)持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突出抓好炼焦、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企业的节能、节水、节材。鼓励和扶持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

(三)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工业的外向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同时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将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和拓展市场相结合,与引进资本形成产权纽带和产业集群想结合。巴彦淖尔市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能源价格低廉,具备发展冶金能源化工产业的良好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cc894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b.html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区域经济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