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19 16:09: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 “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1]爱因斯坦曾说过,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社会,“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根本变革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与以往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新的道德困惑甚至道德迷失。屡屡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如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等,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使人们的心灵和社会的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因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立德对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和坚守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成长的方向和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已成为突出的时代性课题。大力倡导和深化“立德树人”,正是破解这一时代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只有把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一)“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人们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然后才能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德育担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当前,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由于对利益的片面追求,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给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带来了严重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不断变化的利益关系面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向现实和生活,就会常常面临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当前理论教育对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个体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则存在明显不足,即理论研究与理论教育存在脱节的问题,理论教育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当然难以为学生所接受。

    (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及避免硬性灌输导致的负面结果的发生。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文件中将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的定位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但第一位的是“受教育”,强调实践育德的第一功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但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植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5]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6]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感情就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7]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贫乏的道德情感,扭曲的道德行为。因此,“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

  人们对一定的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固然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加以了解,即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人运用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的途径加以把握,即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亲自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实际结果,来证实和把握正确思想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增强进一步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自觉性。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实践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人们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概括出反映社会实践本质需要的时代精神,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的思想理论和意见、办法,形成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在促进社会实践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8]273社会实践是锻炼、磨炼、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志不仅主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而且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得到锻炼和磨砺,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砺的意志又会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江泽民指出:“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是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9]社会实践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干扰和困难越大,社会实践的过程、条件与环境越艰苦,对人的意志的锻炼、磨炼就越大,创造出的人的意志力量就越坚强,越强大。[8]275

  (三)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

它不同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方式主要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育人。校园的文化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学校的自觉培养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对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许多学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的某种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前,学校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是文化育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上三种育人路径,课程育人是先导,实践育人是基础,文化育人是条件,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合力,从整体上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三、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三种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和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形成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是一种主导性育人机制。“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它是取得“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有效机制。在这“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中,党委是“立德树人”的领导核心,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力量,学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党委、专职学生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都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三位一体”育人主导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主体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是否顺畅。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教师疏于履行育人职责,对学生专业之外的问题漠不关心的状态,甚至有些教师发表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言论,不仅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三位一体”主导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培训,尤其是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加强育德考核,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在学生活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学生骨干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各主体要打破各主导场域的界限,对于一些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学生,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二)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

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学校内部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三育人”一方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优势。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0]教书育人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是“授业”者,还是“传道者”和“解惑者”。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挖掘学科专业和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德性的滋养与涵育。管理和服务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管理和服务之中,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服务之中。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指出:“管理和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大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管理,认真解决大学生对学习、伙食、住宿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学校在后勤改革中,要把后勤社会化管理与学校育人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服务的育人功能”。

  当前,要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开创“三育人”工作的新局面。第一,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是 “三育人”工作机制的思想保证。“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1]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论断,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要改变以前学生思想工作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的思想,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自身的原有工作职责及工作平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二,通过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辅助人员等的育德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育德渗透到各个部门、各类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三)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部协同机制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构成的,机制作用在于汇聚学校、社会、家庭等力量,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产生整体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行导人,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并对协调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舆论、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等进行教育。”[12]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3]因此,“立德树人”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和家庭育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通过沟通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2] 爱因斯坦文集(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5] 陶行知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55:4-5.

[6]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90.

[7]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2.

[8]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9]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9.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1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12]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5.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f06fbd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0.html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