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复习

发布时间:2020-04-07 18:5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北京的春天

1、词语

蒜泥 陈醋 饺子 摊贩 搅拌 眨眼 灯火通宵 燃放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恰好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无暇顾及 明月当空 悬灯结彩 独出心裁 残灯末庙 自傲 鞭炮 间断 摆摊儿 一律 彩绘 分外 火炽 庸俗 美其名曰

二、易读错的音

间(jn)断 铺(pù)户 分(fèn)外 白云观(guàn)

万象更(gēng))新 火炽(chì

三、带点字解释

灯火通宵(宵:夜)

万不得已(万:绝对,万万。得:能够。已:停止。)

日夜不绝(绝:断)

独出心裁(裁:安排取舍、设计、构思)

悬灯结彩(悬:吊、挂在空中)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改变,改换)

无暇顾及(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四、填空

1、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京味儿”文学的代表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2、课文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写得详细腊八后到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后到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印象是热闹非凡、喜庆祥和。

3、

4、品读句子: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句话用比喻手法,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满足、自豪和期盼。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比喻手法,把泡过的腊八蒜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从颜色、味道两方面写出了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突出腊八节的美好,表达人们过节的喜悦心情和幸福感。

(3)在外边做事的人,万不得已,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要守岁。

从带点词语中,我们体会到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到除夕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4)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一个高潮到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是这段内容的中心句。“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家家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6)*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风筝、空竹、口琴等。(儿化音)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的时候。(北京口语)

“杂拌儿”指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而成的。“零七八碎儿”指零食、零嘴儿。“玩意儿”指玩具。“闲在”指清闲自在。这几个带有“京味儿”的词通俗易懂,体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读起来倍感亲切,富有韵味。

五、拓展

1、描写欢乐、喜庆场面的词语:

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火树银花、普天同庆

2、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年,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与“春节”有关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4、“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春节习俗:

家乡:贴春联、倒贴“福”、吃年夜饭、放鞭炮、放烟花、看春晚、拜年、舞龙舞狮、走马灯等。 东北:春节第一餐吃形似元宝的饺子,馅里有放糖的、有放花生的、有放钱币的。重庆:过年吃“扣肉、“灌海椒”,家里摆腊梅花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

上海:年夜饭席上要有发芽豆和黄豆芽。 广州:逛花市

2、腊八粥

一、词语

腊八粥 细腻 咽唾沫 汤匙(chí) 搅和(huo) 浓稠 肿胀 熬粥 褐色 染缸 脏水 糊糊涂涂 有声无力 沸腾 何况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惊异 粉碎 总之 解释 浪漫 奈何 预备 益发 嘟囔 承认

二、多音字

匙:chí(汤匙)shi(钥匙) 脏:zāng(脏水)zàng(心脏)

咽:yān (咽喉)yàn (狼吞虎咽)yè(呜咽)

三、填空

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散文集《湘行散记》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等粥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等粥又包括盼粥、分粥、想粥、看粥四个场景,这样有详有略的安排,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现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八儿的宠爱,反映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3、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八儿天真可爱、聪慧狡黠。

4、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时,作者匠心独运,把对腊八粥的描写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自然结合起来,用人与粥相互映衬的方式来描绘腊八风情和其乐融融、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

5、描写八儿馋样儿的句子:

动作: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神态: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作者抓住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致描写了八儿等粥的情景,刻画了八儿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盼粥(兴奋、好奇、急切)——分粥(贪心)——想粥(美妙)——看粥(惊异),塑造了天真可爱、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也从侧面衬托出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

6、文中有好多描写腊八粥的语句,如:“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噗……”锅内又叹了声气。“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腊八粥逐渐烂熟的过程和样子,让粥也有了灵气和生命力,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反映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7、作者写喝粥这件事时,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写喝粥的结果,描绘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这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二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五、拓展

1、与节日有关的美食:

腊八节——腊八粥 春节——饺子 元宵节——元宵(汤圆)

清明节——青团 端午节——粽子 中秋节——月饼

重阳节——重阳糕

2、形容美食的词语:

色味俱佳 八珍玉食 山珍海味 珍馐(xiū)美馔(zhuàn) 珠翠之珍

3、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d1b1fd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7.html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