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史

发布时间:2019-11-14 15:21: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着"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着。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着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 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2.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史上两条翻译研究传统路线

1) 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它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以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2) 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英国的斯坦纳等)的文艺翻译线,它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以完成理想意义上的文学文化交流。此路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这条路线的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分析,他们还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2.1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

1 西塞罗(Marcuss Tullirs Cicero,106-43BC)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着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2贺拉斯(Quintus Heratius Flaccus)

主张活译,反对直译,主张创作和翻译中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3哲罗姆(St.Jerome)(罗马帝国后期)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认为在《圣经》翻译中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进而提出掺入自己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译作像原文一样优美。翻译主张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4 奥古斯丁(St.Augustine)提出在翻译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读者,采用“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不同的风格,翻译中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等。这些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本人被奉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的鼻祖。

中世纪

5 波伊提乌(Manlius Boethius)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里中心人物。翻译主张在西方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两大主张:一是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二是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在某些着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非优雅的风格。为表达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译。

6 罗杰?培根(Roger Bacon约1214-1292)英国哲学家、博物学家,牛精大学教授。抨击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随意增删和歪曲,提出只有认真研究语言和科学,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原文。

7 但丁(Dante)1265-1321)在《餮宴》对翻译悲观看法,诗不可译。这一观点的意义拉开了西方翻译史上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漫长争论的序幕,同时它使人们注意到诗歌翻译中诗与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对后世人们确立诗歌翻译的正确原则很有裨益。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借主人公堂吉诃德之口中说出相似观点。

文艺复兴时代

德国16世纪由直译派占上风(以维尔为代表)到意译派显露头角

8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36)主要贡献翻译的德语《圣经》,语言被奉为德语的典范,对德国语言的同意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强调译文要让读者能看懂,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7条翻译细则。

此时期德国其它翻译家理论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约翰?赖希林、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翻译内容除圣经和宗教文献外,欧里彼得斯、西塞罗、贺拉斯、琉善等古典作家作品。

法国翻译理论比同期英国更有建树

9 艾蒂安?多雷(Etienne Dolet)(1590-1546)西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1540年在一篇题为《论如何出色地翻译》的论文中,列出了翻译的几条基本原则。论文虽然简短,却富有创见,所涉问题已与后世翻译理论家所提的一些原则问题相接。

2.2近代译论(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试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俄国缺个俄国

?18、19世纪被誉为法国翻译活动的黄金时代,译论上最有建树的首推巴托17、18世纪法国翻译高潮,文学史上着名的“古今之争”把法国翻译界分为两派:厚今派奉行自由译法;厚古派主张所谓准确翻译法。自由译法占主宰地位。

10佩罗?德?阿伯兰库(Perrot dAblanCourt)厚今派代表,翻译塔西陀《编年史》,翻译时为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惜对原作大肆删减,随意修改,任意发挥,翻译被认为是“漂亮而不忠实”,由于译笔潇洒华丽,颇得读者青睐。

11达西埃夫人(Mme.Dacier)(1654-1720),厚古派代表,翻译《伊利亚特》和《奥赛罗》史诗时,逐字逐句译,力图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风格,由于她的努力,被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荷马史诗在法国读者心目中恢复了原作应有的光辉。

但是当时主宰法国译坛的是不准确译法派。这种风气到19世纪才得到扭转。

12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 译莎士比亚全集 小说家夏多布里昂 翻译弥尔顿《失乐园》 奈瓦尔用散文体翻译巨着《浮士德》(歌德) 诗人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作品

17、18世纪英国翻译界两位翻译理论家

13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主要译作有《伊尼特》等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明确提出全面而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艺术;第二,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第三,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第四,对翻译的三分法突了传统二分法(直译、意译)的局限翻译分为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德莱顿喜欢意译,建议避免“逐字译”和“拟作”。

14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坎贝尔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发表

1790出版《论翻译的原则》(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着)一书中,届定“优秀的翻译”就是能给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感受。提出了着名的翻译三原则,忠实、风格一致和通顺。研究者说:“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19世纪起英国文学翻译和翻译研究出现新的繁荣。见下文英国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研究出现新的繁荣,

15菲兹杰拉德译出英国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鲁拜集》卡莱尔乔治?艾略特拜伦雪莱朗费罗等诗人都有佳译问世。

时间?19世纪及20世纪初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的形式问题。最典型的是阿诺德和纽曼的翻译原则之争:由荷马史诗译本触发

16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保留史诗特征,但是体现诗人鉴赏能力2.译文像诗3.检验-学者

17 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W.Newman)1.荷马以古人形象出现2.译文原文无法相比3.重读者

19世纪英国的译风与法国相似。

译派人物

18托马斯?谢尔登翻译《堂吉诃he德》 彼得?英特克斯翻译《巨人传》均对原作有自由发挥,但是才华出众,译文瑰丽,受读者赞赏。

19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翻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为赢得英国贵族沙龙的趣味,对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此时英国译坛意译派占据上风。

浪漫主义运动兴起,直译派对蒲伯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批评。

20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 直译派代表,强调紧扣原文,把忠于原文视为翻译的最高原则。柯珀以译荷马史诗着称。也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7-19世纪德国大批文学大师投身翻译,提出各种新颖观点。使这时期的德国成为全欧洲在翻译研究及翻译研究活动方面引人注目的中心。

21 哥德指出译诗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散文体,并提出翻译三分法

22 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 )(1770-1843)提出人类的每一种具体语言都是同一基本语言即所谓“纯语言”的体现,翻译就是寻找构成一个更贴近所有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东西的一个所谓“文化和语言上的中间地带”

23 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主要代表,提出译者的任务是“解释”,使不懂外语的读者看懂外国书籍。

24 弗里德希?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西方近代译论史上最着名的理论家。发表《论翻译的方法》西方第一人首次区分口译和笔译并对之界定,提出要创造一种单独的专供文学翻译用的语言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翻译家纽曼、卡莱尔、威廉?莫里斯中颇有共鸣。

区分“真正的“翻译与机械性翻译,并阐发他的阐释学翻译思想

(提出包括语法释义、心理释义在内的检验语义的诠释学主张,认为译者不能消极地接受原作而必须积极地创造,将翻译分为顺从原作(直译)和顺从译作(活译、意译)两种翻译途径)

翻导p42 现代阐释学创始人,首先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他们从事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1.商业文本译者(Dolmetscher):从事商业文本翻译的人员2.艺术文本译者(Ubersetzer):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

25威廉?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语言决定思想的唯心主义理论,就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所发表的两元论语言观翻译理论建立在他独特的语言哲学基础之上、可译和不可译、语言作为系统和语言作为言语行为问题上的辩证思维。当时无,但在20世纪引起很大反响。他从语言本质特性出发,对翻译持一种辩证立场。P12翻译研究新视野

26 蒂霍?蒙森()提出了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要求。针对当时翻译的“传达原作意思不保留原作形式”“只保留形式不顾内容”的两种类型提出第三种类型的翻译,即要求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还让读者能完全看懂。

尤金.奈达,美国着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

《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观点:第一,各种语言的表达效能是一致的;第二,翻译要最贴切最自然地再现原文信息;第三,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对象;第四,语义分析;第五,翻译分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四个过程,其中分析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 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avi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 (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 (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 ”。杰罗姆 (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 ”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c1c1b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c.html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