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 朱丹

发布时间:2018-07-02 04:40: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

松滋镇泰民族学校 朱丹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第二部分 教案: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长大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更博爱。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初中生学习《中庸》,学习《君子慎独》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

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四、研读《君子慎独》

天命谓性,性之谓道,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 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

2、 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

3、齐读

(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

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

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六、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

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子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比较自觉地同学的言行,但是仅有这一句的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有部分自制力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群”。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同学们又讨论明确了“慎群”的含义:我们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人左右。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自治力;慎群颇难,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君子慎独”已经深入同学们的内心。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君子慎独》这则文言文,其内容和道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疏通文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突出。《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明白其意。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三、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769d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1.html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 朱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