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身修心

发布时间:2019-08-11 14:29: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2007-10-18 09:51:30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由于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所以,唐朝时期的饮食养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饮食养生已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1.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制饮食更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因为当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累乃伤。”《管子·形势篇》也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寿损。”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老年人的大敌。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2.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实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也小,如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有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养成晚餐食少、清淡的习惯。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荤腥食物,则可使人发胖并可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精细,缺乏膳食纤维,易发生便秘、肥胖、胆石症等;膳食纤维过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会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细粮混食,做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对现代饮食养生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祖国医学主张:“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医书中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饮甘,则牙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偏嗜对人体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如《灵枢·五味篇》中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可产生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据报道,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可使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应注意及时充。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①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

  ③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祖国医学指出:食毕当行步踌躇……饮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饱不得速步,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说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对身体有利。老年人或体弱者饭后散步应慎重。

  ⑥餐后要漱口刷牙。食后刷牙漱口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口腔、齿隙间粘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蛋白质麦素及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查看(228) 评论(0) 收藏 推荐

站桩功法(二十四式)

2007-10-18 09:49:22

王芗斋

一、站式

1.预备式:两脚开立约与肩同宽,初站者可站成八字形,两腿直立放松,或略弯曲,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放人上衣兜内亦可),十指分开各弯曲,松肩、含胸。

2.浮托式:两脚同预备式,两膝略弯,最大弯度前不过足尖,两脚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外,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成半圆形,松肩撑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曲,双手向上,十指分开略弯曲,双手指相对,距离二拳左右似托叶个气球,上体保持正直,臀部下蹲,似坐一个高橙,目微闭,嘴微合,心胸开阔,面似笑非笑,自感全身浮飘,有虚灵挺拔之意。

3.扶按式:两臂抬起微弯曲,手心向下扶按,十指分开两手距离约与肩同宽,高度与脐平,其它要求同浮托式。

4.撑抱式:双手轻轻提起,放于胸前,远不过尺,近不贴身,十指分开微微弯曲,手心向里如球抱状,松肩堕肘关节稍下垂外撑,其它要求与浮托式同。

5.推托式:根据撑抱式,双手手心反转向外,似推物状,其它要求同浮托式。

6.浑圆式:两手提起在胸前,手心向内两手指向下,高不过肩,其它要求同撑抱。

7.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曲,双手在胸横线以下,手心向前为前分水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小臂后拧为后分水式,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 、坐

二、坐式

1.端坐椅边,身躯直立,再膝自然分开,两膝约为90。双手轻放于大腿上,手心向下,亦可手心向上似托一气球,松肩撑肘,头正;闭目,嘴微笑,全身放松。

2.两手放在胸前,松肩提托,距胸远不过尺,近不贴身,十指分开,全身肌肉放松,意念似托一气球,其它同坐式1

3.两脚前伸,两脚放平着地,两手撑托,其它要求同坐式12

4.正坐,将手举肩前上方,双手距离略宽于肩,靠背含胸坠肘,头上领,两脚提起回勾,全身左右轻轻摇晃数十次后自然稳定放松。体弱者也可把两手放于大腿。

三、卧式

1.身体仰卧,两腿平伸,约与肩同宽,闭目嘴微张,双手放于小腹部,枕头高低相宜,全身放松如在水中荡漾。

2.两手放于胸前,手心向下,松肩坠肘,意念似听风雨之声,两膝提起,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其它同卧式1

3.两膝提起,弯曲约为45,双脚平放下踏,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两臂抬至脚前,手心翻转向上,手指向时前方,肘离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松,头部同卧式1

4、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球状,肘离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松,其它与卧式3同。

四、行走式

1.双手搓按式:两腿微弯,两手分开,双手似扶按弹簧,带领全身移动,两足擦地出步,前足似踩一小球滚动,两足轮流倒换,上领下随,目向前视。

2.双手揉球式:足站丁字步,两臂抬起在胸前,两手似揉球状,左手心向里,右手心向外,十指分开,似直非曲,臂半园,腋半虚,两手慢慢转动,似揉一气球。

五、辅助功

1.双手扶椅:双手扶椅,距离约二尺左右,松肩,腹部放松,臂部向后掀,两脚站丁字步,也可两脚开立,稍宽于肩,上体向前倾斜,头上领,带动全身微微摇晃数次后稳定不动。

2.双手扶树:双手扶树一上一下,脚站丁字步(可轮流调换),上体向前倾斜,闭目,头向前微低,或向左右歪斜,意念脚似踏棉花包,头如绳吊系,自觉全身轻灵并有睡意之感。

3.按摩式:两脚开立约同肩宽,双手扶按肚微微颤动(①双手在肚脐左右,②双手在肚脐上下,③双手按肚脐处,时间不限)。然后手背贴腰,以头带动全身慢慢左右转动(向后看)

六、金鸡独立式

直立挺拔,左腿提起,脚尖回勾,右腿弯曲,臂部和足跟成直线,左手搓按,右手提携,头领脊柱神经,目向前视,精神集中。

七、丁八式

足站丁字步,两足距离同肩宽,档撑,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前足着地,足跟略抬起,后足吃力,前四后六,两臂抬起,手指向前,三分撑,七分抱,头领脊柱神经,目向前视,精神集中。

八、降龙式

两脚大步分开,前足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一手向前,推托式,一手向后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

九、伏虎式

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松肩撑肘,双手虎口向前,左手提抓,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

录自《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胥荣东 编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查看(254) 评论(0) 收藏 推荐

传统减肥法--气功减肥

2007-10-18 09:48:23

气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源远流长。气功不但有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可减肥。气功减肥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由于无需吃药打针,方法简单易掌握且无副作用,因此深受患者欢迎。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减肥功法。

1、莲花坐功

[步骤] 采用莲花坐式,双手相叠,掌心向上。置于大腿上,男子右手置左手之上(女子相反)。双目微闭,舌尖轻舐上腭,全身放松,含胸拔背,下鄂微收,叹一口气,使自已进入轻松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将呼吸调整得深、长、细、匀,力求无声,进行5分种,继而运气,呼气时全身放松,吸气时任其自然,最后渐渐转入自然呼吸,进行10分钟,收功时不要立刻睁开眼睛,宜闭眼慢慢将头抬起,双手放在胸前,合掌相搓10余次,继而用双手手指干梳头若干次,睁开眼睛,双手握拳举起,伸腰、吸气。

[注意] 练功时间应在每天早晨7点集中练功1小时,中午及晚饭前再练功半小时,6天为1个疗程。如果饥饿感仍不能消除,并且又有头晕、眼花、乏味等不良反应,说明本功法对该练功者不太合适或练功方法有问题。

2、收腹功

[步骤] 自然站立,双膝微曲,两脚分开略小于肩宽。上身从腰部向前倾斜,双手放在大腿上, 手指向内,尽量用双臂来支撑躯干,以便能放松腹部。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紧接着用鼻孔快速喷气23次。闭气将腹部向内、向上收,稍停顿;然后,将腹部肌肉有力地向下、向外推放出去,快速使腹部恢复原状。连做5次闭气动作。然后身体直立,慢而深地吸气,稍休息,然后重复上述动作35次。

[注意] 应在进食之前、解大便之后,胃肠虚空时练,最好在早晨起床之后练。(心脏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孕妇不宜练此减肥功。)

查看(18) 评论(0) 收藏 推荐

动功论

2007-10-18 09:47:46

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正路。因此丹道家对于练气功夫,订立了一个动静两骸的总原则,和创造了一套“由动入静”,“以静制动”,“用柔济刚”,“行气导脉”,非常精致的动功方法,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宗旨。

  动功的方式,各宗各派,各个不同,精粗有别,互有短长。然而,它们有完全相通的方法,一致的要点。

  其最主要的是口诀都采用“柔道”。所谓“柔道”的含义,有下述的几项:

  第一,“全身要柔,有似婴儿”。

  这意思是说,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都要柔软得象婴儿一般。也就是把全身的筋骨、皮肉,一切的“肌腱髀枢”,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儿硬性和使用一丝的气力。

  第二,“真气要柔,沉下丹田”。

  这意思是说,练动功的时候,要把真气储蓄在丹田里。只有柔才可以包括刚,也可以变化刚,更可以克制刚,唯柔才可能引韧伸缩,才可能不折长存。因此,柔可以等于刚,而刚则不能等于柔。我们了解柔和刚的道理,也就知道“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同是练气,而两者又是有分别的。

  单独说气沉丹田,柔道的用法,其概要统摄于“升、降、开、合”四种口诀。而这“口诀”一系列的操作关键,完全系于下丹田,也就是说一呼一吸,都以下丹田为起止的“处所”。一降一升,一开一合都以下丹田为“依归”。分经运行,以下丹田为出发点。导引归元,以下丹田为归宿地。凡此种种,都不离开下丹田的关系。这些关系说明了“真气要柔”、“气沉丹田”是“活泼自在”;而不是“生硬执著”的。活泼自在的运用,即是内家的“柔道三昧”。生硬执著的固守,即是外家的“硬劲弓力”。

  第三,“呼吸要柔,绵绵不断”。

  这意思是说呼吸出入,吐故纳新,都要作到“绵绵不断”,“若存若亡”的要求,也就是把呼吸要调整得细而又长,如象春蚕吐丝一样,吐纳连续,无有尽止的样子。

  它的规律,像蜘蛛结网,须先把上下升降垂直的丝结好,次结左右开合横行的丝,在四面八方布满丝网之后,蜘蛛仍旧归回网心潜伏着,以应付外来的虫类入网,飞快地捉虫吞噬。这就和运转丹田真气抵外侮的邪气,消灭疾病的情况是相同的。

  第四,“动作要柔,蛇行蛹动”。

  这意思是专门说练动功、打架子、一庄一式,一举一动,“挥手抬腿”,“掉头下腰”,“伸屈指掌”,“凹腹吸胸”,一切动作,都要做到“柔若无骨”的要求。大的关节肘、臂、股,腿、好似蛇行,盘旋夭矫,昂头摆尾的状象。小的关节腕、指、脊、颈、好似蛹动,蠕蹑迂迟,进而又退的状态。

  第五,“触觉要柔,流水穿堤”。

  这意思是专指两种因素而言,首先是对外面接触的人物和气候的因素,其次是对内里接触的脏腑经络交会流注的因素。也就是说外面拳脚运动,各式架子的操作,内里吐纳呼吸,分经运气的循环,把它统一结合起来,内外一致,不论触觉到外来人物的击袭,或者风寒的侵犯,抑或触觉到内里脏腑的气脉阻碍,都运用“柔道”的原理和方法。对待这些内外触觉的病因,运行“真气”,予以流水般的冲击,好似流水潺潺不断,涓涓不塞的情状,一直对准它所触觉有阻碍的场合,发出以柔克刚的作用,犹如“流水穿堤”的情况,则全身气脉通畅,病邪不干,而能祛病延年了。

  动功主要以柔道为原则的内容,概如上述。

  其次则注重阴阳气脉的交变和五脏六腑的分经运气。

  在“柔道”原则的指导之下,每一种架子的运动,在一个动作之中,这些主要部分,都要发生一定的气脉变化,表现于运行的迟速,流注的多寡,阴阳的变换,经络的交会,初步练功的人,一般对于真气运行的体会,都自觉酸、麻、胀、疼、寒、热等等“动触”现象。功夫慢慢进步了,则自觉的滋味也随之而发展。从前的酸麻胀疼,一变而为轻松舒适,神清气爽,所谓如饮醍醐,如灌甘露。即使在工作疲劳之后,专心练一趟动功,疲劳反而会消逝,精神恢复之外,还会增长。

  根据上述两种要点,不论练那一派的动功,都会练到很高的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坚如金钢,柔似止水,外邪不侵,疾病不生。如果练得火候纯青,全身气脉,了如指掌,动念即动,止念即止,打下了静功的基础,是上了“由动归静”的正确道路,一旦上坐去练静功,顺理成章,那真可保证所谓“限期取证”。

查看(29) 评论(1) 收藏 推荐

五要三害与十八伤

2007-10-18 09:47:07

行功最初时,有五要三害,更须识之于始,慎之于终,而后可无伤身意外之患及利害相随之虞矣。

五要者:

一要渐进,不可猛进,渐进乃依乎法理,循次序而行,自无流弊。猛进则筋脉张弛,脏腑震裂,其害非等闲。且初学之人,脉络筋骨气血等,俱板滞而不灵活。

二要恒以守之,专以持之,勤以力行之。万事贵有恒,况于求道。学者每于中道而辍,反讥行功之无效果,而不自知其无恒不专,习懈不勤,大可叹息也。

三要节戒色欲与饮酒。人身血气,未经锻炼,完全虚浮,既加锻炼,可以活动。于活动时,不知节制戒守,则所有精神尽随活动而奔驰,若河决堤崩,不可遏止,其害反较常素为烈。四要静气涵养。功苟有成,益事谦和,恃术凌人,好勇斗狠,岂君子之所为:倘存此念,则功必不可期。

五要谨遵宗法,尊师重道。传之他人,亦须世守成规,勿忘根本。

三害者,即酒色财是也。未习养气之常人,亦莫不视为畏途。之三者,害人之深,故曰三毒。酒能乱性,色足戕生,溺于金钱,则种种问题因之而发。

功进一层,道高一尺,对于五要三害,未可刻忘,奉为座右之铭,终身力行之可耳。

刘彦骅

一、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久视伤精”。

二、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开窍于耳,故“久听伤神”。

三、久卧伤气:卧时开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合经》云: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魄强,寐久魄壮,魄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四、久坐伤脉:脉空运动,坐久经则不舒展,血流变缓、故伤脉。

五、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支撑全身的重量],故久立伤骨。

六、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久行伤筋。

七、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

八、思虑伤脾:思虑时,劳于脾,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九、忧极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优则苦甚,故伤心。:。

十、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十一、过食伤胃:饮食过饱时,运化难消,故伤胃。

十二、多恐伤肾:肾属水,五行中的“五色”属黑,人受过度惊恐则面黑,故伤肾。十三、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如大笑不止则伤腰。

十四、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又道家讲“少言语气全”,多言必伤气。

十五、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训典》说:“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之精气留而自光”。

十六、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阴随汗出,故伤阳,且可导致阴阳失调。

十七、多泪伤血:血藏于肝,肝开窍于目,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曰“伤血”。

十八、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上,化精以泄。不知节欲之益,至骨髓枯竭,其阳无寄,如鱼之失水,必至疾病缠身,甚者则招致致天亡。

查看(113) 评论(0) 收藏 推荐

气功流派简说——道家功

2007-10-18 09:43:41

道家功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所习练的功法。道家功以道教文献《道藏》中记载的功法为主体体系,在我国气功诸流派中,道家功最具民族特色,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和唯一可以和佛家功媲美的流派之一。

道家功祖述老庄,《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道教循之,创胎息法。唐代司马承帧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之境,且用意念导气运行,这是后来“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滥觞。

道家功以长生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两大派分若干宗派,两大派外也还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尽管如此,无论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家那样严谨,也不像佛家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予以诠释。加之道家功理多用隐语,导致很多名词涵义、概念含混不清。晋代之后,许多道教学者在理论改革时吸收、借鉴了佛家功法理论,道家功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非常注重个人的实践,数千年来,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功法,许许多多的道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据说五代道士吕洞宾为练开天目穴,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实验,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可以说,道家功法体系就是在不断吸取这些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老子倡导的守一法再就是庄子宣扬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所谓“仙术”,并在总结古老气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气功史上的一条主流。

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其中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的“抱元守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皆为道家守一法之滥觞。老子认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奉老庄为本教始祖,同时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太平经》明确指出:“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守一”的内容。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是道教徒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看,很多著名道士都练过此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内丹:唐代以前,道教主要以外丹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后,外丹衰落内丹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徒主要修持功法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教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1·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必要条件。2。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4。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此境界,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

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查看(46) 评论(1) 收藏 推荐

气功流派简说——佛家功

2007-10-18 09:43:09

人们在谈论气功流派时总是这样评价:“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个“空”字把佛家功的特点揭示出来了。

佛家功强调心性的修炼,功法以禅修为代表。禅修时须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称“双盘”,即将左脚置于右腿上,将右脚置于左腿上(或相反),两足心向上,坐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解释“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结跏趺坐时“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多采用自然呼吸,重在以息调心 、诱导入静。佛家禅修以求精神超脱而较轻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但因佛学流派不同,功法也有所区别。修禅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具体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弊病,为日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采用的方法称不净观法,主要有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其中数息法又分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被天台宗发展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打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完成二禅的修习。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实质极乐)的情绪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若想运用和发挥得好,还要有一个掌握、学习的过程,这就是“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种功法。这种功法的特点是能够提高定力,而定力至极时,掺以某些意念便可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具有特殊意义。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上,倡导似“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所谓六度,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布施”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遵守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思想、言行所作的规定。“忍”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以心专注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在我国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派别,其修禅方法也因派别不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天台宗: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创始人为陈隋之际的智凯,派名因智凯常住天台山而得其名。天台宗的修持以“六妙门”为主要功法。六妙门从数息或随息入手,心缘于息,通过调息达至调心的目的。六妙包括数、随、止、、观、正、净六项内容,特点是从有相数息入手,修至无相,以有心观修至无心,从有力到无力,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

禅宗;禅宗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知行观解释佛学的结果,故此宗最具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佛教中最豁达、最富有情趣、最具艺术气质的一个派别。

禅宗的修持法门是相当随意的,因为禅宗和印度佛教的最大区别是禅宗认为觉悟并不意味着摆脱尘世。它认为,尘世是天道运行的结果,也是道的一部分,且“门门有道”。积极介入日常事物,在日常具体事物中参禅,照样可以获得觉悟。从这个意义上看,禅宗的修习法门无处不在。

禅宗的修持又分南北宗。北宗强调“佛尘看净”的“渐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南宗宣扬“顿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正因禅宗独特的佛学观,禅宗的修持法较简单,一般在老师的启发下,就能够顿悟。后代禅宗还创造了许多方便法门,如参话头等。什么叫话头呢?话头就是一种可以引起疑情的一种语句,参话头就是用这种毫无意义,答非所问的语句让人去参究,去琢磨,去参悟其中的玄机。用明代高僧德宝的话说:“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两人一问一答,另一种是自问自答,据说现代参话头者,先要打坐,调息,默念几句“阿弥陀佛”,然后才在心中冥然发问。

净土宗:净土宗也称“莲宗”,唐代善导创立,因说人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而得名。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简单易行,要求信、愿、行一致。“信”就是要相信修持的效能,有修持的信心;“愿”就是要有修持的愿望;“行”就是要参加修禅实践。“行”的方法有念佛与观想两种。念佛就是念念不忘,念念相续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可以收心敛性,归于单一净念,以一念代万念。观想即面对佛像,集中意念停止妄想,专注一境。观想念佛有十六种观法,据说此修持法门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可观,无佛可念”。

密宗:也叫“真言宗”,目前国外通称“金刚乘”。其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组成部分。根据藏密古典学(藏语音译为宁玛学系)的分类,佛家功法层次共分九级。即显部三级,密部中瑜枷三级,高级瑜咖三级。但从考查来看,高级部以上,至少还有两级。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据说有一千多种。可分为功、法两大类。功指气功,法指法术。功的内容包括炼气修脉的宝瓶功、三脉四轮、五轮至六轮(四轮为顶、喉、脐,加密轮为五轮、再加髻轮为六轮)、拙火定、大手印等,其无上瑜枷部还有男女双修。法术方面包括息灾法、增类法、敬爱法、降伏法、钓召法等五大类。

密宗气功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的意思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于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大乘义章》说:“菩萨以禅定能发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瑜珈纂略》中说:“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为境也”。意思是持咒能破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自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规,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罗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大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密宗除了三密修持,还有神秘的“灌顶”。灌顶原本为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的一种仪式,后来密宗将其吸收,成为本宗的一种法规,即入密宗者,须先广学各家理论后,再由密宗大师与以灌顶,传授密法。密宗传授不同层次的法门,有不同层次的灌顶。灌顶分四级:1瓶灌,2·秘宗灌,3、智慧灌;4名词灌。另外还有“心灌”,即不取任何形式,高功夫的密宗师以意识灌入。

密宗灌顶时多念“嗡、啊、哄”三字,这是以声引气的练功方法,据说念这三个字可引起颅腔、胸腔、腹腔的共振,收到整合气机,三田反复的效果。

同道家功相比,佛家功无论功理还是功法似乎更严谨。佛家所论气功层层深入,每深入一层都有新的感受和境界。佛家功按小乘、中乘、大乘循序锻炼,其中又包括“九种第次”,而要祛病延年,练到小乘境界也就足够了。佛家的三乘功夫,似乎也比道家高深些,因为道家功练到大成,仅是“清静”境界,还不能完全达到“大定”境界,仍属中乘功法,这是两家的根本区别。佛家高僧圆寂尸焚后,很多都有“舍利子”出现。舍利子是气功家死亡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有多种颜色。舍利子的出现,可能与佛家的大定功夫有关。

查看(117) 评论(0) 收藏 推荐

气功流派简说——儒家功

2007-10-18 09:42:33

儒家功是我国儒家学者及其信徒所修习的功法。儒家功主要载于孔子的《论语》、孟柯的《孟子》、荀况的《荀子》等儒家文献之中。

儒家功的最大特点是将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修养与练功融为一体,练功的目的也不像佛家、道家为了出世,而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大学》)若按佛家的看法,儒家功尚未脱出“我执”的巢臼。

儒家功较简单,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可见孔子的心斋就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还认为,心斋之类的功法是修身的关键,这类功法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长寿。基于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史记·孔子家史》载,孔子63岁时,曾两度被鲁国驱逐。到了宋国,司马桓砍倒大树威胁他;到卫国又被错抓进监狱;在陈蔡之间被楚军团团围困“七日不火食”,饿得他那些弟子爬不起来,而孔予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儒家另一位大师孟轲继承了孔子守静的理论,同时又提出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轲把这种功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拾起来,养夜气是把人的午夜至平旦尚未与外界事物接交能量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轲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有效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即一种“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的宇宙元气。

孔孟以后的儒子大都继承了先圣静坐的功法,特别是宋代的理学家们,视静坐同读书做学问同样重要。然而,严格地说,儒家的静坐并没有具体的理论和功法,直到明代儒士高攀龙参改程朱之说,同时参考佛道二家功法,经过长期探索,才总结出一套静坐理论。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可见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平淡朴实和纯正,仍是一种大众静坐法,一种初级功。而就其功力看,儒家后人中,恐怕无人能超过孔子。就此而言,儒家功没有独辟蹊径也许是注重入世而较少出世的缘故。

查看(22) 评论(0) 收藏 推荐

气功流派简说—— 医家功

2007-10-18 09:41:58

医家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治病救人、保健防病为宗旨的气功功法派系。其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该书集先秦至汉初气功医学理论之大成,提出了以阴阳二气为本的天人观,以精气神为三要素的生命观和心身整体观,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以调气、调神、调身为要领的养生治病原则及方法。汉代出土的《导引图》、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总结了两汉至隋医家功治病经验,记录了260余种医疗气功功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的《圣济总录》、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代龚居中的《红炉点雪》、陈继儒的《养生肤语》、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汪仞庵《医学方解》中所附的《勿药元诠》、沈金鳌的《沈氏养生书》、清代王祖源的《内功图说》、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说辑要》等都记载了医家功。医家功的特点是动静兼修,辨证论治,方法简明,易于掌握。实际上,医家功和其他气功并无太大区别。一般来说,只要是气功都有祛病健身之功能,只不过医家功以治病防病为目的,道家功和佛家功则以开智长生为最高境界。

查看(29) 评论(0) 收藏 推荐

气功流派简说——武家功及民间气功

2007-10-18 09:40:53

武家功

武家功是以技击防身为目的的气功流派,如少林气功、八卦掌、朱砂掌、金钟罩、易筋经、大悲功、形意桩等,另外,以表演为目的的硬气功,如头顶开砖碎石、银枪刺喉、指穿砖石等也属武家功。

武家功将吐纳调息与武术动作相结合,属于动功范畴。《易筋经》说:“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由此可见,武家功是为了强壮筋骨,运气以发力。

武家功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但一般多认为肇始于唐代《易筋经》的问世。

武家功的基本功有拍打功、运气功等,拍打功即配合呼吸用拳逐渐过渡到用沙袋、木棍、榔头拍打自己身体各个部位,同时落拳点部位挺出迎击。落拳、呼气、迎击同时完成。拍打时先击 左右胸部,继而下降至左右肋、左右腰部,再拍打胸部正中,胃脘部,腹正中部与左右两侧。运气功则有站桩等。

民间气功

民间气功指流行于民间,没有见诸文字记载,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统一的功法层次体系,其功法门派源流已无处考证,只靠师徒口传心授的一些功法。如铜钟气功、飞鹰功、太湖桩、马山气功等。另外,巫家功也属民间气功。巫家功靠的是自发功,是层次最低的一类气功。

查看(125) 评论(0) 收藏 推荐

[原创]云山碧水--清音

2007-10-15 15:43:40

Flash: 云山碧水 (点击"云山碧水"即可观看)

查看(84) 评论(1) 收藏 推荐

道教与武术

2007-10-13 14:48:1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道教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一带,甚至还远渡重洋,传到南北美洲。道教思想源流众多:有古代的鬼神思想,如殷商的鬼神崇拜;有巫术和神仙方术;有纤纬神学和黄(黄帝)(老子)之学。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永生为极乐、重生恶死的宗教,长生久视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道教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双重的:一是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一个和平公平的世界,无灾难、无战争、无疫病;另一是得道成仙进入仙境。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皆由天定,而道教却认为人的寿命决定于自己。魏晋时出现的道教经典《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是道教异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征。

  道教徒们一辈接一辈地研究、实践长生不死之术,研究多种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教方术。道功指的是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坐忘、守一、养性、存思等。道术指的是修命固形的方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药饵等。这些道功道术对气功、健身术和养生等有一定价值。  

  道教的这些求长生的修炼方法,有许多为武术所吸收。如武术中广泛使用的“丹田”之说,则源于道教的守一术;而武术的呼吸方法及气血之说,则来自道教吐纳之术。至于武术所强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的精、气、神,是中国多种文化形式中所共有的,也同道教思想有关。

  武术与道教同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因此,道教对武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宗教,道教的宗教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摄于武术文化之中。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教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封、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武术发展为合养生、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

道教文化亦融摄于武术技术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等在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亦有表现,它的气功特别是内丹功广泛运用于武术技能之中。

查看(133) 评论(2) 收藏 推荐

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秘功-八大神龙掌

2007-10-13 14:44:20

作者:王玮

八大神龙掌是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秘功-龙形柔身术硬气功之入门功法,为原山东省国术馆馆长路文瑞先生所承传,经访道院名家方臻完善。此功吸收了古今众家养生、技击、防身之精华,以古典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修心强体,调意增力诸效。

八大神龙掌是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的一种强壮气化硬功修练法,是内功及拍打功的基础功。

八大神龙掌是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的一种强壮气化硬功修练法,是内功及拍打功的基础功。修练时,每一掌法所运用意念不同,所产生的功效也不同。本功法以柔为主;柔则力钢,出自然而然应用合理。八大神龙掌属强壮功法,主要是使身体先气通血顺,开经通脉,以达到改变筋骨与脏腑之间的素质,强健体魄,充实内力,平心通气血,消除人体内产生疾病的薄弱环节的发生,动静相兼,性情并修,平衡情操性格,使肌体内精力向上充沛饱满,提高智能,激发智能,增强免疫功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使身体里外浑然一体,先硬为主,本门讲求先硬后软,从体质上得到根本改变,再向柔韧过度,经长时间修炼,达到有意无意之间,出自然之本能,应用合理发挥人体本能之功力,随心所欲,应用得心如意。经修练,可出现硬气功之本领。并对疾病的产生可起到预防和医治作用,使人体从器质上产生生理变化,体质增强,达到柔和、神明。

第一掌 神龙磨盘掌

此掌具有三层修炼方法,修炼时,选一平静宽阔之场地。

预备式

松静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体侧,目前视,似视非视,舌抵上腭,静心平息,身心归一,排除七情六欲的干扰,精神、气质、神态合一,进入气功态。

㈠命功修炼法:

起式:进入功态后,将意念转入两脚心涌泉穴片刻,意想两脚心涌泉穴,以鼻吸气,引涌泉穴气沿小腿上行到血海穴,两膝同时内扣,两血海穴相贴,夹膝扣裆,呈扣步状后,同时呼气,意想周身毛孔扩张外放,打开周身经脉末梢与毛孔第二呼吸器。

注:两膝相扣,从此不得分开,似打一坚固的地基。

略停片刻,两手从体侧自然上抬,高于肩平,曲肘翻掌,手心向前,两手虎口撑圆相对,此式为神龙磨盘掌站桩功定式。

作用:活气活血,通经达脉,对内分泌、肾上腺,前列腺、体虚衰弱等疾病疗效较高。

㈡性功修炼法:

在上站桩基础上,闭目,意想两手虎口之间似有一面圆镜,通过两肩之间天眼穴(印堂穴),闭目向前看两手肩这面圆镜,两手距眼前约12寸远,聚气凝神,回光返照外视,洞察天地间与已身的感应,用自身微观宇宙(周身毛孔),来感悟天地间宏观宇宙的微妙变化,透发出龙之凌虚腾空、灵敏变幻静听之能。并返观内视,返观内听,通过两手间之圆镜,内照返视五行相生之走向:肾-膀胱-肝-心-脾-肺-肾。肠胃走向: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血液循环走向:由心脏沿人体两臂外侧动脉血管左右分开,到手沿里侧静脉血管回环到心,由心脏向下到下丹田,左右分开到两腿外侧动脉血管向下,经脚里侧回环静脉血管,向上循环到心脏。并体察周身骨骼。内听肠胃的蠕动声,心脏的跳动声,血液循环的流动声,诱发人体潜能与特异功能。以道法自然,君无欲,道自来之理,不可追求妄想。“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此式与站桩式相同,唯闭其和意不相同。

作用:保精活血,修神集思,诱发人体特异功能。

㈢硬气功炼法:

接上站桩式姿式不变,将意念转入下丹田,意想下丹田处,吸气,由下丹田处吸气收腹到命门穴,引气沿脊柱上行到大椎穴,左右分开到两臂、两手,两臂同时撑圆,内气充盈,似气管打起,呈环状,上身整体膨胀,力达两手,闭气。左脚向前磨盘前行一步,移动时,两脚不得离开地面,身体前行,不得抬脚跟或以肩、胯等带身,移动时似磨盘转动或移麻袋,两手似开大闸般。以内气充盈,在精、气、神合一,意念的支配下,内气摧动形体集体移动,培养和调动思想与形体的统一性,也是修炼整劲之法。

当脚向前移动一步后,呼气,肘下垂,姿式仍与站桩式同,向前移动半步或一步均可,聚集劲移动多少算多少,不可追求步子的大小。

当精、气、神合一,再次进入气功态时,以心领气,接上吸气路线,从下丹田吸气一直到手,以左脚不动,脚跟为轴,右脚前行,身体向前磨盘一步,呼气站桩,当又一次进入功态,有动意时,再磨盘向左前行一步、一步一个脚印的,左右反复慢慢身体移动,耐心前行,每组以50步左右,收功休息片刻,继续行动,如一次可行进500步时,功强力足,开砖劈石在于一旦。

收功:

两膝仍相扣,两手落下,在下丹田前做归元手印,片刻,两手左右分开,吸气上捧,到头顶后翻掌下按呼气,两膝左右分开,身体贴直,搓手,搓脸收功。

注:最好炼完一组后,闭目养心淋浴片刻,使体内脏腑与气血得到补充与恢复为佳。

作用与要求:

次掌可强筋壮骨,气血内脏充盈。吸气路线的作用:下丹田为气海穴,在肠胃之间,故吸气收腹对肠胃、五脏等起到内里按摩伸展的作用,名门穴在两肾之间,是真阴真阳之所在,脊柱两旁为人体肾俞穴,所对应五脏六腑,故可气在五脏六腑,达到前病后治,强肾活腰,充实内力,改变筋骨与脏腑之间的素质,增强免疫功能与体质,保命炼形,祛病强身。

两膝相扣后收功再分开,吸气后,闭气凝神前行,拧身时不得中途沉气,形成定式后呼气,姿式始终是桩功式,每前行一步时,心有走之意,再吸气、闭气,前行。

第二掌 神龙大力掌

此掌与前一掌相同,分三层练法。

预备式

松静自然站立,周身放松入静,左腿在前,右腿在后,两臂自然下垂在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清心平息,进入功态。

㈠命功修炼法

接上式,片刻,将意念转入两脚心涌泉穴,吸气沿涌泉穴引气向上到两膝血海穴,两膝同时相扣,呈三体式扣步状,左脚前,右脚后,重心在后腿。两手从体侧自然上抬到胸前,翻掌向前,指向上,两虎口相对,两膝内扣夹紧,从此不得分开,两脚呈三体式,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性,呈站桩定式。意想两手前有一大铁球,两手撑圆推住,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呼吸自然,形成命功站桩式。

㈡性功练法

接上式站桩功,闭目,意想两手间似一面圆镜,用天眼穴观之圆镜。意想世间一切事物均小,自身特别高大,通过眼前这面圆镜,看穿世间一切事物,内视五脏六腑,站在第三者或空中来看和处理问题,“旁观者清”,是打开天眼穴之法。

㈢硬气功练法

接上三体式站桩功,将意念转到下丹田处,吸气由下丹田进气,引气收腹到命门穴,沿脊柱上升到大椎穴,左右分开使内气充盈两手,闭气,前脚不动,将身体重心移到前脚,后脚不离地面,沿地面平面弧形向前进一步,呈左三体式后,同时两手吐掌呼气吐力,眼视前方天地交合之处,发内力吐掌于此。每当意到时,再吸气、收掌、闭气、转重心、移后脚划弧上步、吐掌吐尽。修炼时,不可操之过急,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时间加汗水即功到自然成。

作用于要求:

作用均于前神龙磨盘掌相同。要求行步时脚掌不得离地,吸气时两掌拉回,呼气时吐掌吐力,重心移到前脚后,后脚划弧前行。以引丹田气强腰充臂力达两手,久而久之,气充血盈,形体钢坚。

收功:

收功与第一掌相同。

第三掌 神龙大力掌

预备式:

松静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落于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静心静息。

功法:

将意念转入两脚心涌泉穴,吸气引涌泉气上行到血海穴,两膝同时相扣,夹裆扣膝呈扣步状,两手自然上抬到胸前,曲肘两手心向下,十指相对。意想两手下有千斤铁柱,呼气下按,入地3尺。两手到小腹时,吸气上抬,力达十指上拔,意想将千斤铁柱从地下拔出。力达十指吸气下按,上下按拔36次为一组;两手伸臂,手心向前,指向上,意到天地交合之处,两手前各有一千斤铁柱,力达十指,呼气前推,吸气后拉,36次为一组;两手左右分开到左右体侧,意想两手各有一千斤铁柱,力达十指,吸气回拉,呼气推出,共36次;第三组做完后,两手从左右体侧落下,做归元站桩式。

收功:同第一掌相同。

作用于要求:活气活血,增长内力,力达十指,用于一旦。

每修炼一组时据体能而定,可由六掌为一组递增到36次,力必达十指,修炼此掌指骨吱吱响是正常的,做完后可放松,将指进行活动,使韧带肌肉得到放松,恢复疲劳。

第四章 神龙举鼎

预备式:

松静站立,两脚略宽于肩,中正站立,两手自然落在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精、气、神合一,平心静息。

功法:

当进入气功态时,两手自然上抬到左右体侧两边,两臂与肩平,手心向下,同时呼气,两手从体侧下落,身体随手下蹲,将气呼尽时,两手在脚内侧变爪状,手心相对,两手同时上抓吸气,两手慢慢举过头顶吸气尽时,似吞咽一硬物咽入腹中闭气,两手左右分开在头两侧做撑举状,拳心向外,手臂撑圆,两脚十指趴地,闭气片刻,力达周身,呼气,两手左右下落,略休息片刻,两手再次上抬,行气,这一掌一次修炼做九次即可,渐渐递增。

收功;

两手归元下丹田,沐浴养心片刻,同第一掌收功相同。

作用于要求:

充实内力,改变筋骨与内脏的素质,抗拍打,出铁布衫、金钟罩之能。

要求周身撑圆,脑缺血缺氧者可略闭气,不可强求,以防头晕。

第五掌 神龙托柱

预备式:

松静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手在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

功法:

进入功态后,左脚向前一步,右脚原地不动,呈三体式,重心在后腿,为三角形的稳定性。左手同左脚迈出时上脚,高于鼻齐,手心向上,曲肘下沉。右手拇指点脐中,手心向下;两手除十指略直外,其余四指略曲,意想两手间似有一气柱,如金箍棒,直通天体,意领神会,当站立不住时,左脚收回,右脚迈出,两手做捋捧换手,右手前左手后,前行进步修炼或后退均可。

作用于要求:

次掌呼吸自然,舌抵上腭,重意不重气,可对腿部力量及两小臂内劲增强,两腿生根,心随意走,意领神会,神到则劲生。感应敏捷,活气活血,增长内力。

收功与第一掌要求相同。

第六掌 神龙龙舌掌

预备式:

松静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下落在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

功法:

进入功态后,左脚向前一步,右脚原地不动,呈三体式,重心在后腿,前三后七分力,左手上抬,手心向上,食指略直,其余指略曲,高于鼻齐,右手在右胯旁,拇指点脐中,手心向下。

意想下丹田,吸气引下丹田气到命门穴,顺脊柱向上到大椎穴,左右分开到两臂、两手;闭气,前手用内力回拉,后手前挫,两小臂在胸前交叉时,相互摩擦两臂翻掌,前手回拉似爪状,后手前挫似锉刀翻转向上,两臂似拧绳,前挫手以一指为引向,内力由指到肘,回手似钩之手以内力肘到手,并以肘在肋上摩擦拉回,还原成神龙托柱状呼气。拧劲向前时,吸气到指,闭气,以三体式之两腿三角合力,以腿到腰,拧腰送力到一指端,定式时呼气。当意到再引丹田气到指行功。前手伸出似龙吐舌,可在原地两脚不动修炼,也可前进后退行功。原地不动挫掌100下者,内力大增,擒拿劈砖,力大无穷。

作用于要求:

增张内力,改变素质,强筋壮骨,注重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注六合。用力需肩到肘、手、以胯到膝到脚,三节相随为用,四稍为:发为血梢,牙为骨梢,甲为筋梢,舌为肉梢。抵舌咬齿,伸爪发上冠;内五行、五脏要沉而不乱,心静气平如水,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出拳是挫,回手似钩即是此法。

收功:于第一掌相同。

第七掌 神龙揉球

预备式:

松静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手在体侧,呼吸自然,舌抵上腭。意想眼前是蓝色的湖水。

功法:

接上式,左脚向前,呈三体式,重心在后腿。意想脐下是蓝色的湖水,左手在前,与左脚齐,手心向下,右手在胯旁,手心向下,意想两手下在平静的湖面上,各按一气球,将手下之意球按椭圆形在左右体侧各自按球,揉球椭圆形划弧,两眼和头随球向后划圆而走,肩、肘、手一节节放松到手,如站不住时,可原地换步或上步、退步。进退步时,同侧手脚相随。

作用于要求:

增强内力,活血活气,调动意与力的统一为已用,并气感较强,出发气疗疾之能。要求身体正直,左右揉球时,一手前,一手后,以脐中为准绳,两手划圆不过中线,拧腰舒胯,展臂活肩。

第八掌 神龙龙爪力

预备式:

周身放松,两脚略宽于肩,中正自然站立,舌抵上腭,呼吸自然。

功法:

身体下蹲,呈马步站立,曲肘抬臂,两肘在胯旁,手心向上,似龙爪状,意到两手,以意领气,气催力生,力达十指,两手由小指到拇指,依次曲指内抓,似将物捏碎状,左右平圆划圈,从下至上,从上到下,翻掌转腕扣指,上下依次行功,如累时,可进行站桩,马步不变,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意想两手间各有一气柱,通天入地,静心养性休息片刻可再继续修练。上下似龙张牙舞爪。

收功:

收功同第一掌相同。

作用于要求:

舒筋活血,强肝健体,增强周身内力,要求马步站立,可随手上下起伏,手、腕随指动而翻转。

拍打功

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对体外进行拍打,使肌腱放松,解除痉挛,达到活气活血的目的。强筋壮骨,在内气与意的作用下,使真元之气达到被拍打部位,用内劲来反击外来的的力量,抗拍打和外侵、提高素质,和血通筋,祛病延年。

历代内功修炼者认为:“内壮丹田,脏与腑气相合,气与血自生,筋骨壮,气神则无病,可应万事”。修炼拍打功对筋骨、气血、经络疏通,脏腑与神态,四肢百骸、皮肉起着坚壮之作用。促使筋肉能量的收缩能力加强,并具有弹力,血液得到循环,新陈代谢加强变弱为强。拍打功是硬气功之辅助法,必不可少。以吞气拍打,发生助力,达到阳钢之体。

一、自我拍打

自我拍打,以掌、拳或者物(绿豆与花椒组合,装入一布袋之中)对自身进行打击的方法,由轻到重,循环渐进。

自我拍打,以掌、拳或者物(绿豆与花椒组合,装入一布袋之中)对自身进行打击的方法,由轻到重,循环渐进。

㈠腹部拍打法

腹部分为五条线:两腋下到肋为两条线,胸到小腹为一条线,两锁骨下到腹为两条线。拍打时用掌或拳以面接触,不要以点接触,以防意外。修炼时以扎练功带为好。

以鼻或口吸气,意想被拍打着力点,闭气,同时拍打,从上向下,拍打着体时,发声“哼”,挺胸挺腹,以鼻吸气。

胸到腹任脉线可用掌沿,由上到下,两手循环拍打;锁骨下阴维脉两线,可以掌或平拳内侧从上向下拍打,两腋下线,以拳或掌沿,带动肘进行左右拍打。小腹部可单独进行拍打,拍打时,吸气,闭气,挺胸腹被拍打点,吸气。功深者可以圆木、砖、铁尺等自行拍打。

㈡四肢拍打法

拍打四肢时,以掌或拳击打练功袋进行拍打。

拍打过程,吸气后闭气,挺肩握拳,意想被拍打点,当着力时,发声“哼”,以鼻发声吐气,由下而上,循环拍打。

上肢拍打部位为臂的前后、左右四面。

下肢拍打同上肢吸气过程,从一腿里外两侧拍到另一腿,左右转身,使阴阳两面得到活血疏经。

㈢后背拍打法:

后背拍打,以拿炼功拍打袋进行,吸气过程同前,将后背三条线,两肩下和脊柱线进行全面拍打。

㈣两掌拍打:

将装有绿豆、花椒之炼功袋放于与腹平之支体上,两掌或拳以手之整个圆面任意点对炼功袋进行击打,或铁沙袋、千层纸等,吸气后闭气拍打。

二、对炼拍打

对炼拍打为两人配合修炼之功,被拍打者,叉腿挺胸正直站立,腰扎炼功带,舌抵上腭。

拍打者对受拍打者从上向下,后背三条线,两臂外侧,腿部前后左右,胸腹以空拳,或掌、肘用面进行密均轻重适宜的拍打。功深后,可用炼功拍打袋进行击打,以拍打轻重恰到好处为准。后背与前腹同时拍打时,可以小腿与空拳相合进行拍打。拍打时,左右两侧同时进行。对腹部可以用园木等进行撞击拍打。

被拍打者,意想被拍打位置,以鼻吸气,闭气,当拍打时随打击点以鼻发声“哼”,一组完后,吐气尽,再行吸气,二人拍打,必须配合默契,切勿玩戏。

三、缠桩拍打

缠桩拍打,以桩对炼拍打为主,找一光滑之桩或树,初炼时,可在桩上缠绕麻袋或帆布等物。

缠桩拍打,对桩木进行缠绕裹翻,如游龙缠桩,用周身各处桩进行拍、撞、碰、震、打等法。连绵不断,上下相随,左右互济,柔钢并用,使周身在桩上,无有不动不柔之处,周身为用,任意缠桩进行拍打,以周身抱桩在蠕动、蠕动下舒展四肢百骸,血脉经络,而在精、气、神的作用下,弹、抖、拍、打,并无疼痛之感。以肩带肘到手,以胯带膝到足,以脚到腰至颈,由梢到根,由根到梢,左右相随互补,以面为主,不以肘尖等点接触,柔和阳钢互济,不用蛮力,缠绕拍打以活血通经,缠绕发放,力点转换,技击应用,抗暴为主。缠桩拍打不配合呼吸,以意领神会,气血自生,整体修炼。

掌:掌在缠桩拍打功中,对桩进行削、推、拍、挑、撩、卡、切、反掌、暗掌等。

拳:在缠桩中,以拳之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在圆与巧中应用。

臂:臂有小臂、肘、大臂之分,以每节360度为准,在缠桩中,上下左右、前后,任何一点或角度,有一分之距,均要进行拍打,使任何一点在行功中运用。

肩:肩有臂的后撤和闪让运转,使肩为着力点。肩有臂的左右、上下转换角度,可使肩能打出多种方法,其中包括腋的运用。

身:身在缠桩中碰撞、闪避、背靠运用起协调四肢的作用。

胯:胯以前、后、左、右等以闪让,撞碰,并起杠杆之用。

腿:腿由大腿、膝、小腿组成。起挑、别、缠、绊、砸、扇、撞、碰的作用。

脚:脚在缠桩中以踢、点、踹、抽等任何角度以势应用。

缠桩拍打基本功以柔臂,以肩为起点,对桩进行缠绕到手,左右相随翻绕缠桩,阴阳相随,左右接应互济。揉腹经蠕动向上,使腹部到胸,上下、左右在蠕动,蠕动中得到柔韧。后背由脚到头,从下向上或交叉向上蠕动,左右搌滚,使背部在桩上得到柔和伸展。

缠桩拍打时,没有固定姿势,以基本功开始到拍打训练,在缠桩中找到不丢不顶,连绵不断,上下相随,左右互济,真真假假,招中套招,式式相连,周身之能充分发挥并用,节节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不用,当身走时,手勾又回,使内力在体内得到心意支配,欲意转换,发于任意一点,配合柔身球、柔身拳之招式,自然而然,任意发挥。有一虚点,即可发力拍打。并可防身自卫。

查看(725) 评论(0) 收藏 推荐

奇门武功英雄打虎劲

2007-10-13 14:34:28

本功法是传统武术中练力之精华,长劲之秘诀。表面看似简单,好像与技击无关,其实不然,有着独到之处,习之能令人扁本生力,练习月余即可使气力在原有基础上倍增,百日之内即可臂膀力大千斤,再潜心修炼寸劲发力之法,击打力迅速提高数倍。在实战搏击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习者可自己亲身体验,便知我所言不假。此功与《易筋经》同源异流,是调气炼外丹功。

一、易筋换劲桩

常人之力属后天,是为外力,谷称死劲,亦为僵劲,无有变化。传统国术尚劲不尚力,只有通过易筋锻炼,才能产生真力,变换成武术家所称之劲,劲与力不同,认真练功自能体验。当练有一定功力,每一运劲便觉有气自骨中透出充沛周身,身体如同被水银充满一般,引劲贯达四梢,意之所至坚如铁石。此桩功民间亦称“提桶子劲”。

1、面向南方,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垂于体侧,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呼吸平和,精神集中,两目平视。

2、两掌手心向上缓缓前伸上提,成前平举高于肩齐,然后翻掌心朝下,向下落到身体两侧,此时翘腕,双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微用力下按做呼吸三次,愈按愈紧;然后两掌从两侧向上划圈,当于肩平高时,翻掌心朝上,缓缓向上环抱,直臂上举过头顶上方,掌心相对,然后屈指紧握拳头下落,屈肘尖朝两侧,拳经耳旁落至肩前,沿体侧向下栽拳,虎口朝后,下栽至臂直,两拳背距腿约10厘米,做呼吸三次,用力握拳,愈握愈紧。呼吸毕松拳成掌,再从两侧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时,合掌下落,沿任脉线缓缓落至胸前,十指朝上,略停片刻。

3、接上式,然后双掌外分,向左右两侧移动,成侧平举一字状,掌心向上,转掌心向前,大臂带动小臂向胸前合拢环抱,两肘弯曲,双掌虎口成圆形,掌心朝里,手指微微张开相对,中间约距20厘米,掌胸之间约距30厘米。要求:悬顶闭目,舌抵上腭,含胸松腹,微收会阴。意念: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环抱巨树,巍然屹立于广大天地之间,每次定劲静站不得少于30分钟。

二、握固铁骨拳

拳谱云:“拳者,卷指叠拳,屈指握固,团聚气力,用以击敌也。”按此练轼可使双拳硬如坚石,两臂增力。现将其中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两手臂垂于体侧,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垂帘目视鼻端,闭口舌抵上腭,调息匀长,气沉丹田,专意静心,排除杂念。

2、两手缓缓前伸,手心朝下,向上抬至乳平时,屈肘后收,两掌收到乳侧,胁肋之两旁时,慢慢向下按,掌心朝下,手指朝前,沿体侧按压至臂直。然后配合呼吸双掌压按,呼气时双掌用力下按,手指上翘,呼气时双掌用劲下按,手指上翘,吸气时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乃止。

3、前式数字毕,即将拇指尖贴大腿并上翘,其余四指同时向掌心屈指握紧,掌心朝后,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呼吸一次拳握一紧,愈握愈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可完毕。

4、前式数字毕,将大指叠在中食指中节上为平拳,趁势虎口向前一拧,成拳心朝腿,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握一次拳加一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毕。

5、两手握拳,由身体两侧向上平举,成一字平肩,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6、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向上,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7、两手握拳举过头顶伸直,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8、两拳起码臂向前下落,至肩平齐时停住,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9、两拳再下落至两腿内侧,置于大腿根部,拳背朝前,拳眼相对,约距离10厘米;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三、铁臂关窍秘

其它门派练铁臂之功,主要靠排打,而本功则有其独到之妙处,“阴阳转换,拧扭小臂”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依此练功,不但见效快,而且功力威猛。也将其中之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正身直,两臂下垂,肘腑微屈,两掌挑腕上翘,手心朝下,十指朝前;然后配合呼吸上提下按,吸气时屈肘两掌上提至腰间,呼气时向下按下至臂直,如此七次呼吸即止。

2、站立要求不变,两掌握拳,拳心朝后,两臂伸直,然后配合呼吸前转后拧,吸气时两拳心翻转朝前,呼气时用口发“嘿”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半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后,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即止。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四、发出击打力

通过一百天练功,已具有相当功力,如何才能使所得劲能发挥出来,必须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1、空劲冲拳:习者每天早晚做蹲裆骑马架子冲拳,每次冲拳次数以两拳各50次为一组,做610组,配合呼吸练习,呼气时冲拳,吸气时收回,要求蹬脚,转胯,拧腰,送胯,抛拳。练习3060天,劲力顺达,改换方法。习此功同时尚须配合拳劲蓄养。

2、寸劲穿透:以冲拳方法打吊袋或胶靶,初始动作要慢,力量由轻到重,一下一下地体会劲力由脚、腿、胯、腰、膀、肘直至拳面的传导感。要求同上。如此练习一段时间,发劲通顺,再将拳头成拳心朝上,微屈肘,移至距墙半尺处,然后按以上要求冲拳,猛转拳心朝下,去打靶子,如能运劲自如,再缩短距离,直至距一寸,仍能发劲如意,穿透功即成。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查看(194) 评论(3) 收藏 推荐

桩功解密

2007-10-13 14:25:32

一如武器派生于原始的生产工具,拳学桩功派生于古代的养生术。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养生的内容,在汉墓中已出土养生功的功法。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录了两种颇具可操作性的养生术,一种是《天竺国按摩法》,一种是《老子按摩法》。后人将两种按摩术“中西合璧”,创编成了《易筋洗髓经》,从此奠定了拳学桩功的丰碑的基石。世传曰《易筋经》盛唐即有之,实非空穴来风。

目前拳学桩功屈指难数,百脉同流,皆莫外《易筋洗髓经》,功架或不相类,而功理功法则一。

桩功千变万化,不外乎动静两种。其动功不外乎平立斜三种圆运动及离心向心式直线运动,其静功不外乎中庸平和的“松”和层层加力的“紧”。而这动静两大类功法,均早已存在于《易筋洗髓经》中。近代种种“发明创造”,均没能逃出《易筋洗髓经》的路子和框框。

桩功由功架和功法两项内容构成。

功架就是桩功的姿态,亦即桩架。身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任何一种功架均有其一定的指征和功效,相应也均有其缺陷和弊端。虽然出于一定的目的选择特定的桩架有助于提高某种功效,但神化某种桩功把它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则无异胶柱校瑟。或曰桩架必须按某种规范始克功效,偏差毫厘即大相径庭,不唯无功,而且伤生,危言耸听,此亦不经之谈。桩架只要大形不错,体态自然舒适得力即可,小节尽可不拘。

拳学桩功分三步修证,即松桩、紧桩、动桩,三步功法环环相套,但一步有一步的偏重。

松桩求证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所以也叫医学桩。松桩修证的方式是站好桩架,筋骨舒展,肌肉蓬松,长时间保持功架功态,静态守恒即可。松桩坚持久之,自然血脉奋张、体力充盈、精神焕然。待通体热透直达指梢并且持续不退之后,即可由松桩转入紧桩.舒展者,自然开张之谓;蓬松者,优质海绵之态。

紧桩求证的是预应力。预应力又叫不定向支持力,或称为六面力。具备预应力的桩架便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的匀整的间架结构,整个身体形成弓态。即习惯上所说的“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状态。紧桩属于拳学桩。

紧桩的修证方式是用力,力的主体是向心力和离心力。由于支点和中心点的不同,桩功的“紧”也就有“伸紧、拉紧、原位紧”三种基本功法,而任何一种紧,都有“紧张守恒”和“层层加力”两种方式。五种紧法要在桩架不变的前提下分别练习。

当肢体具备了弓态之后,即可转入动桩的修证。

动桩求证的是“全力以赴”状态,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动桩修证的方式是在保持紧桩的功态的基础上实施点的移动、线的伸缩和面的变换。动桩的练习以小幅度、短距离、慢速度进行为宜。动桩练习的目的,是为日后的整体发力做准备。动桩就是模拟用力状态。

虽然每一个桩架都可以进行多面用力的动桩练习,但一个功架往往特别适合于某种用力,因此有目的的选练某些功架,往往事半功倍。例如虎扑桩练前后用力,绞翅桩练向上用力,亮翅桩练旋转用力,斜飞桩练侧后用力,就比练其它力好。对于这个问题,各人可以自行决断,是所谓“神而明之,在乎其人。”

在拳学桩功的修炼中,紧桩和动桩均有强化训练的方法,诸如尖端抵触实物,手抓重物,臂悬重物,都是强化桩功的良方。桩功的强化必须在徒手修证有了相当的功底之后进行,并且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若急功近利,则非但难以见功,反有伤身之忧,戒之。

以上所述,即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但凡桩功,概莫能外!真传一句话,一试便知!

桩功功法法则如上,本不需赘述,但为方便初学者理解,现举“纵步提手桩”为例解释如下:

“纵步提手桩”是一个通用的大形,轨迹拳学的傻瓜式,太极拳的提手,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倚马问路,少林拳的虎形,拳击的预备式……都是这个大形。提手桩的示范功架是:横步站立,两脚中间间开一拳的距离,一只脚直线前移,在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一脚半长处落定,后脚尖外撇小于90度,重心适中或稍偏后,下沉,腿弯弯屈至120度左右,左右腿相同。身体直立,双手手型任意,同时上提高于肩,大致平颈,然后手臂前伸至肘弯120度止。在此基础上,头端身正,肩松肘垂,腹平背直,筋骨舒展,肌肉蓬松,就这么平心静气地站下去,直至通体热透直达指稍。

此即松桩的站法。在松桩的基础上,两脚前后对争,两膀左右对争,脊背上下对争,肩背左右对争,双手与肩背前后对争,切实地用力,形成六面对争。尽管用力对争,桩架始终保持原型,外观并无任何改变,这就是紧桩中典型的“伸紧”。

在松桩的基础上,手臂用力后拉,脊背用力对拉,腿脚用力回拉。尽管用力拖拉,功架始终保持原型,这就是紧桩中典型的“拉紧”。

在松桩的基础上,“伸紧”之后保持力度而不再伸,“拉紧”之后保持力度而不再拉,此时的桩态就是紧桩中的“原位紧”。

三种紧法最好一种一种单独操练,一种站出功效后,再练另外一种为宜。紧桩如同弓拉弦紧,弦拉弓张,弓弦到位,弓劲自出,此理甚明。此法至简至易,实是弓态修证的不二法门。

保持紧桩的功态比划各种用力动作,就是桩功中的“动桩”。例如,纵步提手桩站好,双手前推后拉,推到肘弯120度止,拉到肘弯90度,反复推拉;或者双手上提下按,提至高过眉,接至与乳平,反复提按;或者双手左推右拉右推左拉,或者双腿螺旋提沉上下……如此往返运动,均可以自然呼吸定时控制速度,一般来说,一呼一吸为一呼吸,即呼吸各一次,那么,动桩动作的速度,以一动呼吸各两次为宜。也就是说,动作“来”的过程中正好自然呼吸各两次,动作“去”的过程中也同样自然呼吸各两次,任意反复即可。

桩功的功法层次和修证方法已经全部公开,余下的事就是各人用这些法则去实践自己选定的桩架了。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朋友因受世俗说教影响而一时转不过弯来,所以不辞咿嗦,再做以下补充:

一、松桩的松是蓬松而不是放松。蓬松是界于紧张和放松之间的临界状态,它的作用一如正负数之间0的作用。蓬松状态比放松略为紧张,但比紧张状态要松得多。至于松紧的程度,与个人的功夫深浅反应敏钝有关,因人而异,实无准确划一的标准。

二、如果对蓬松状态不能理解,那么你就理解为“准备就绪”状态。打个比方说,当你抬起手准备去抓东西,做好了抓的准备而尚未抓出时的状态就是蓬松状态。鼓起劲尚未用力的状态,就是蓬松状态也就是松桩的桩态。

三、思维活动决定行动,精神状态影响桩态。思想上的警惕状态可以保证松桩的质量,心理上的用力状态可以保证紧桩和动桩的质量。所以,松桩要“意动身随”,紧桩要“意到力到”,必须真实地做出来,而不是停留在思维状态。一如极充足的时间和最强烈的意念都从来没有能使任何一个截瘫患者或重症肌萎缩病人恢复自主运动,更不用说使他们成为运动专家一样,任何没有身体切实参与的思想运动可以肯定都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

四、桩功可以锻炼神经系统,调整生理功能,从而使固有实力充分地转化成功力。但是徒手站桩无助于增加肌肉束的半径,所以徒手站桩只能运化实力,而不能增加实力。生理科学证实,实力的大小与肌肉束的粗细成正比,而实力的大小又与功力的大小成正比,所以当徒手桩功把身体的潜力发掘到极限之后,功力将长期呈现停滞状态,发力技术再优化也打不破僵局,这就叫“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进行桩功的强化训练和其它种种实力训练,实力提高了,功力自然而然会上台阶,米多了粥自然就会稠起来。实践证明:实力训练必不可少;桩功和实力训练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徒手桩功不能替代更不能取代实力训练。

五、桩功和发力息息相关但又分别自成体系。发力必须有良好的桩态做保证,但是不经过发力运动桩架便不具备杀伤力。桩功是造弓张弦,发力是开弓放箭。如果硬说通过站桩一途就可以达到来力不人、去力无阻、有感皆应、一触即发、不思而作、莫知而达、沾衣飞人、伤元夺命、浑身透电、目光制敌……那无异是说把一张好弓挂在树上,射程之内的飞禽走兽全都插翅难逃死得光光一样,谁证其能??可以肯定,站桩训练不能取代发力训练,一如发力训练不能取代得手训练一样。

六、桩功贵在持之以恒,一天半小时天天不断,效果比苦练一天休息九天要好得多。大多数人每天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着重练一种功法,效果比频频换式换力要好得多。

七、桩功的修证最好按松桩、紧桩、动桩的次序进行。紧桩的修证最好按伸紧、拉紧、原位紧的次序进行。动桩的修证最好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桩功层层重要,步步不可或缺,无所谓高低之分。没有上一步的基础,下一步就很可能徒具形式,甚至劳而无功。

八、不要迷信桩功!不要轻视桩功!不要用别人的感受约束你自己的行为,不要轻信名人的断言。大多数人都证明行之有效的功法才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两个人神吹的不要盲从!对于别人和自己依法苦修而成效甚微的功法,就要有勇气质疑它的正确与真实!

正确的功法使你成功,错误的功法使你失败,你本人就是各种功法的真伪优劣的试金石。你要相信你自己!

查看(442) 评论(0) 收藏 推荐

根据体质来养生

2007-10-13 14:24:12

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中医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人的胖瘦、体形、肤色、姿态、言谈、举止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把人的体质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阴虚型、阳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型、气血两虚型,这些人,如能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养生,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阴虚型:表现为身体消瘦,面颊潮红,口舌干燥,尿黄便秘,心烦少眠等,这些人应加强自身保养,养成冷静、沉着的性格,不宜参加激烈的社会活动与竞争,应多练气功、太极拳、钓鱼等,调剂自己的精神,从而增强体质。

阳虚型:表现为身体白胖,喜热怕冷,四肢倦怠,大便稀溏,善恐善悲,情绪不佳。这些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散步、慢跑、打乒乓球、游泳,是这些人最适宜的体育活动。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面色晦暗,口唇、眼眶发黑,舌头青紫,皮肤干燥,指甲干瘪。这些人应注意生活规律,按时作息,精神乐观,思想开阔,跳绳、踢毽子、蹦蹦跳跳、扭腰转身、全身按摩,有利于将身体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帮助气血运行,解除气滞血瘀,从而增强体质,调剂精神。

痰湿型:表现为身体虚胖,肌肉松弛,四肢无力。这些人应戒除烟酒,吃些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了增强体质,应选择哑铃、拉力器、投掷、跳跃、慢跑等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并用核桃、大枣、动物肝脏等滋补品进补,避免遭受风寒潮湿,以免身体生病。

气血两虚型:表现为面色皓白,心慌气短,头晕目眩,手脚麻木,容易出汗。这些人应加强营养,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也可吃些含人参的食品,如人参糖、人参饼干等,西洋参不发燥、不生火,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由于体质虚弱,容易疲劳,故应适当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如果每天早晨起来能做做广播操、打打太极拳、散散步、慢跑一会、按摩一下四肢及胸腹,则对调整气血、增强体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养生中不可忽视。

查看(935) 评论(0) 收藏 推荐

道家精气神学说

2007-10-13 14:14:49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精气神学说,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在探索生命奥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整体生命观。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尤其内丹学广泛吸取儒、道、佛及中医学、天文学等有关理论,结合炼养实践,深人地阐发了精气神学说,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中华气功学传统理论之精华。

(1)精、气、神的概念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故后天之精可涵养肾中之无精。但道家认为,元精并非肾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强调“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种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畜。神藏心中,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敞又称为“识神”。“欲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2)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赖于气化生成,所以概言之,“精气只是一物,言气则精在其中矣”(《真诠》)。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正因三者之中神为之主,故气功修炼强调“调心”。如张伯端《青华秘文》力偶“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并说:“金丹之通,始终以神而用精气者也。”因精为之基础,故固肾强精为“筑基”之要。因气能化神,气能生精,故又以养气力本,正如李东垣所说:“气子乃神之祖,精力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代以成精,积精以金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论?省言箴》)。马丹阳也十分重视养气,故强调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丹阳真人语录》)。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名而为三,实而为一,散了真子有“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之说。

(3)精气神学说在气功学中的运用 精气神学说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但与丹道相比,则后者所载更为详备,故张介宾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汉末《太平经》以精气神为“三一”。晋?葛洪《抱朴子》提出“三一之道”为内修之要,后来经施肩吾、晋道成等人具体化为“存三守一”之道,而成为内丹本的练功要则。“存三”。指意守精、气、神所会聚的上、中、下三个丹田部位;“一”。即指肾或下丹田,“肾中生气,心中生神,神气交而为精,精气住而还下。于是上存其神,中存其代,下存真精,三存既毕,则守其一在于丹田”(《道枢,修真指要篇》)。

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三奇”。“三业”之称。其实,一切气功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啬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就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内丹术以精气神为内炼成丹的药物,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心印妙经》)之说。内丹术派别虽多,但其中心都离不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紫清指玄集》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因此所谓炼成“内丹”。也就是人体精气神的充盈,正如《黄庭内景经》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但先后天两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故内丹术虽强调炼无精、元气、元神之先天“三元”。但实际上皆从后天精气神入手。固精节欲以聚无精,调息服气以培元气,收敛识神似现元神。只有如此,才能渐见先天“三元”。故《还真集》说:“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若练功至先天三元尽现,则又能更使后天的神全、气足、精固,故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内丹理论认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出生后,后天的精气神是由团聚状态解体而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内丹本的锻炼要则,就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为“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此即所谓“返本还元”。

(4)精气神学说的现代研究 精气神学说虽是古代的整体生命观,但现代有人称其为“生命科学的核心”。有的学者从针灸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气功通过对神经一内分泌的调整,尤其是直接影响垂体一肾上腺一性腺的分泌,来调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达锻炼精气神的目的。曹福崇氏认为,以精气神为药物的内丹术,就是发挥以性腺甾体为基础,以肾上腺为中轴,以下丘脑垂体为核心的太极轴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动力作用,内丹药物 精、气、神的成分是明晚的,而所结之“内丹”就是体内血循环中的甾体激素,并进行了体外炼制,经临床试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有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复杂臣系统。吴邦贤氏即基于生命物质的“实体一场”二象性假定,提出这一论点,并指出“气”在人体中可能有“序参量“的作用;“神”是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是经过大脑“精一气”系统处理的信息,它有物质载体,可以反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作用于外界,由此出发可进一步探讨中医和气功原理。吴氏引用不理论物理的概念,明确指出“实体一场一功能”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生命,这与“精、气、神”生命三大要素相应,因此人体应视为“精神”三位一体的巨系统。

总之,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奥秘所在,只有精气神二者的本质被现代科学所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被现代科学所阐明,人体科学这一宏大的科学体系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

查看(404) 评论(0) 收藏 推荐

气功养生的机理

2007-10-13 14:12:08

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是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为运用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在其所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较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现引用几点如下:

  1 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在气功学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方法锻炼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那么,气功是通过何种机理而实现培补元气这一作用的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祖国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气功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都属于精的病理范围,这些病理现象,通过练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气功对阴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气功心肾相交之法,肾阳因秘,脾阳得肾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脉,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这都是气功对水谷之精发挥作用的佐证。以上是气功对后天精的作用表现。气功对先天之精也同样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于肾,气功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先天精依赖于后天精的索养,通过吸抵撮闭锻炼,兼备寡欲持满陶冶,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之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就是“练精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气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气功培补元气 的机转。练功元气充益后,即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又能进一步发挥练气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后天识神两种。元神生化于先天之元气,识神生化于后天之精气。元神、识神都来源于物质,又皆反作用于物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谈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是气功培补元气的又一重要意义。

  2 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气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祖国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此乃阳源于阴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气功锻炼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强的功能得以调整,这些都是气功抑阳扶阴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功的补阳作用也是极其广泛的根据“肾虚”的理论分型,观察到肾阳虚者,练功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三磷酸腺苷。环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气功补阳作用的体现。气功调整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而实现的,此作用并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气功治病、保健的机转所在。

  3 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临床上观察到,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其肢体两侧经络测定值不等或差数悬殊;练功后,凡气血弱者,通过练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以上是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对于气功益寿保健机理的详细阐述。说明了气功是一种极好的强身健体方法,每一个欲想身体健康、“尽终其天年”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刻苦练功,真正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这一宝贵遗产。那么,又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气功的保健、医疗、益寿、延年的作用呢?我们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地论述。

查看(186) 评论(0) 收藏 推荐

日常生活处事入静止念之法

2007-10-13 14:10:38

       (一)事来则应,事去则忘,静心应之,当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关键在于"认真专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尽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牵挂,但又不可执求完美,认真一心而已。丹经云:"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别小看了这认真专一,实是入静之妙方,大道之内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专一,诀云:“不思前,不忆后,执守现前一刻”,诀又云:"观照现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时,情绪不可起伏太大,如果杂念实在太多,则可用前四法灵活运用于中,事情过去后,能忘则忘,不可挂在心头,尤其是不好的坏事,更应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东西则欢天喜地,失去一件东西则忧伤,得失之间感情随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自心无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实,得失是相对,祸福是互为要基的。修炼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应当跳出世欲圈子,不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尘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虚空,清静自然。

(三)谦虚谨慎,诚信敬人,大道贵简,忌烦,谦者才能与人乐,虚者才能纳万物于胸中。谨慎则避免小人迫害,道经云:"水利万物而善下"。修炼要时时保持谦下的态度,不论对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这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旷达胸怀,日常更需诚信待人,答应别人的事,则一定要做到。否则,一定将在功修之中留下阴影和滞碍停止不前。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修炼与专做功夫同样重要,因吾人毕竟生在现实中,定要解决衣食住行及应尽的人生责任和义务,大道为公,善与人同,道无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进功修的关键。丹经云:"打坐不打坐,心静即是坐""应万物而其心寂然"

查看(256) 评论(0) 收藏 推荐

道教初级修炼养生法

2007-10-13 14:07:42

道教初级修炼养生法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潘一德

(一)筑基养生法

道家养生学,由道教继承下来。全真道养生法,乃修真养生,健体强身之正法。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学是以健身防病,延年益寿为其宗旨。临床事实证明,养生对 常见的神经衰弱近视眼咽喉炎面部神经病胃病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肝炎 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当人处于养生功态时全身放松,自身阴阳二气得以相互调节,通过炼阴返阳,培养真气,使自身元气更盛,提高免疫功能。养生还能激发人体潜能和益智,养生者工夫达到一定阶段,可以自发地具有某种功能。此外,养生不但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操,使人心胸坦荡,浩然之气常在。同时,养生还对提高记忆力观察力判断力都 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真道初级 筑基法(以下简称筑基)是道教修真养生最基本的养生法之一。道教修炼分为四个步骤:一筑基,二炼精化炁,三炼气化神,四炼神还虚。筑基一关,最为重要。首先来了解筑基原理。

道教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修真养生方面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一整套的功理功法。其功理祖经为《道德经》《阴符经》。功法名著为《参同契》《悟真篇》等。这些 经典,不经师指,秘要终不能知,道教的修炼,尤其是功法,历代是师徒口传心授,过去道观中,传授功法时要举行盟誓科仪。即宜人宜时相授,以维护其教功法的正统性。

道教提倡修真养生,主张重诀不重文,务实而不务虚。正所谓妙在明师一句传。有诗道:高谈阔论非至道,片言暗点是良师。正是修真精义的写照,道教修炼遵循着一条谁也 不能违背的原则,即在修持过程中,自始自终以道法自然为座右铭。自然之道静,天地万物生。自然,即在修持中不妄为,炼功时合乎自然,既不急于求功,又不懈怠,按众所周知的名词表述就是无为。

道教认为,修持时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邱长春真人说:三分命功,七分性学,性何功哉?所以,这里称作性学,而不称作性功。养生学中,性是指人本来面目,一身之主宰,又称为元神。性学还指品德方面,作为修持者来说,必须具备胸襟开阔,少私寡欲。同时,应多做有益于社会的功德事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慈真慧,方便众生,由此,内心易趋于清静,也有利于修持;命功炼形,是指修持时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性学是筑基养生修持的基础,命功则赖以性学而得以验证筑基的功效。

道家养生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身心性命的学问,作为一名真正要实践道家养生术的人,首先要明晓道的真义,人与道的关系,深悟与道合一的妙旨,从而达到坐忘致道目的。实践道家养生术的过程,是一个明道乐善,出迷悟真,认识真我,忘却小我的实践过程。道家养生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在养生学中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元气。道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并且有人是道的化身的说法。天地阴阳二气相互转换,形成年复一年,亘古长在,天长地久,人能效法天道,虚静无为,少思寡欲,即可与道合一。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正在向精神领域渴求,弘扬道家古代传统养生术,对于提高道众身体健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筑基的目的,是通过凝神固精养气,以达到恢复机体功能。道教认为,男子16岁,女子14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不免有七情六欲的诱惑,使得自身体内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而筑基功正是弥补这一亏损的良法,经常坚持修炼,能调动青春活力,强体健身。

筑基,又称百日关,不过是个比喻词罢了。据道经记载及炼功者验证:大抵因年龄性别体质根性及悟性不一,所修功法进展差异甚大,其主要原因,看修持者功勤与否,得法不得法耳。以上叙述了筑基原理,下面介绍筑基养生法。

修炼时,一般为单盘腿式或自然盘腿式。然后,双手掐道教修真传统子午诀,叩齿至9 次后,牙齿相合,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入静时,先凝神于窍中窍,此处名神室,又名中黄 ,即两目齐平处中间,然后,一心内观,意守丹田。 子午诀: 即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无名指根处即是。筑基下手法,男性一般是守下丹田,而女性是守中丹田,作为女性养生者可详阅《大成捷要》内《坤元经》。

为加快入静,可另采用此法:盘腿后除照以上要求外,同时意守丹田并武火呼吸至9次。这样,不调息而息自调,自然神气相交,心自归静,待口内津液丰盛时,稍用真意送入中丹田 入静后,一点真意,默注丹田,绵绵不绝,若存若亡,勿忘勿助,微存真息,入于虚静。此时,身心即与大道冥合,妙景妙道,非真实修炼者所能体悟。

习炼一月以后,其丹田神气混融,并有热感,炼功一段时期后,可觉丹田气流涌向尾闾,时而丹田有自发的跳动感,或身体某部位也有跳动感,这属于正常现象,勿理睬,更要继续炼 功,直至尾闾处气流又自冲夹脊以至玉枕,若觉气流冲至玉枕关时,还得加紧修持,气流若不能自冲此关,或停留在此处,常伴有头脑发涨,面部发热等不舒之感,故工夫至此,须勤加修持,气足之时,自然冲过玉枕关,玉枕关通后,修士役使真意从明堂引气入丹田,又复归于虚静。

玉枕关通后,平时常要回光返照,以保持真通。这时,始觉气血周流,真气融身,精神格外舒 畅,常觉腹内有声。行功之人,如渴饮水,冷暖自知。通关之后,达到精全气足神旺。筑基 后期,行功之时,常有活子时之兆,又称一阳来复,这意味着要进入第二步炼精化炁时期。筑基后期,这种信号尤为明显。修持者在筑基圆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访师求诀,求得第二步炼精化炁口诀,参悟自修,则能取得进一步的功效。

筑基后期,行住坐卧,举止皆要安详,常合于道。尤其是夜间要特别注意,若白日过度疲劳,以致夜晚昏睡,其功准有走失(又称漏炉),因昏睡之时,神不守舍,恐思虑之神扰乱元 神,而导致神气不交。若元神守舍,神气相抱,则元精可固,筑基可保。总之,凡白天只要以理制情,不动肝火,常清常静,则功夫定无走失。

另怎样防止走失现象,道教先贤早有指示,临睡之前,一念不起,万念俱静,东首曲肱而卧,叩齿侧身,神气归中,趋于虚无境界,一夜舒畅,迎来晨光。

养生注意事项:

1、一般炼功任何时辰都可以,但修持因时间关系的限制,最好选用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初炼时,每次应不少于一小时,才会有效果。

2、方位:一般面向东南西北都可以,任选一方。但最好以子时至午时六时面向东方,午时至子时六时适宜面向西方,也有长期面向南方修持的。

3、饮食:有定量,宜素食,以平常吃惯的口味淡薄为佳,戒浓度高一些酒等。

4、室内:空气要畅通,明暗适中。

5、禁忌:为修炼有明显验证,作为在家修士,自养生之日起,应逐渐戒除性欲之情;下大雨,刮大风,闪电雷鸣,不宜炼功,若正在炼功时,应停止炼功。因为此时外界气候不和,故 对养生不利;每次炼功完毕,先眼睛微开,再静一会儿,然后双手搓热,按摩面部,以活动气血,此时即可离开炼功位置,切忌做剧烈运动。

()筑基入静类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 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如《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道教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才能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

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心除之者,便不算入静。入静后,呼吸均匀,周身舒畅,口内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入静后的时间,随各人功力所定,或长或短,但初步静坐应以一小时为度,若时间太短,恐难见效。

总之,入静后,首要牢拴意马,真清真静。此外,选择环境幽雅的地方炼功,也易于入静。俞琰说:入静室也,其中不著他物,唯设一香一灯一几一榻而已,坐处不欲太明,太明则 伤魂,不欲太暗,太暗则伤魄……然静室亦不拘以出林,或在廛中,或居道乡,但得所托,无往不可。(《周易参同契同挥》内)从现今人们生活的情况来看,各人的环境不同,故不能一概追求外界条件,只要心静理明,处处都能入静炼 功。

养生须知:性要悟,命要传。得遇正法后,应从思想上树立起信念,铭记大道包含一切灵慧,功夫日有长进,则灵慧日增;日常事务结束后,即应收拾念头,捡束性情,收回外散神识 ,静坐几分钟或一刻钟均可,每日应确定子午卯酉四正时炼功,不可忽视午酉二时,若午酉二时不炼功,有时致自身阴气不降,会有头脑发涨神志昏迷等不舒之感;行住坐卧 ,不离这个。这个即道。道在这里指不忘记养生。养生之人,常应凝神调息,握固聚气,含光藏辉,即《太上老君日用妙经》说:每日休教有损失,十二时辰,常应清静。

1、守丹田入静法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为两眉之间,即祖窍内;中丹田即膻中;下丹田即脐中(有种说法认为脐下三寸为下丹田。这是传授问题)。守丹田入静法,是道教修炼中的常行法。因道 教丹法传授不同,所以,养生时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窍入静,有的以守中丹田入静,有的以守脐中入静。观此三种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无弊,守上下两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 入静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灵活掌握,执守此处,易头昏脑涨,导致虚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归源,真息往来,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发生 胸闷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为妙,心平气和,自无上下二田之患。

守中丹田具体入静法:过去在道观修炼者,打坐时,每个人都要备一蒲团,而现在蒲团不易得,一般人静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静坐前随便活动一下身体,利在畅通气血。入静时, 两腿自然合盘,左脚向外,右脚向内,双手自然合拢,并端坐凝神内视,两眼微闭,留一线之光,舌抵上腭,牙齿相合,意守中丹田,似有意,似无意,绵绵不绝。杂念若起,即以神 光默照,竖起眉毛,刚志修静,自能断除妄念,进入功态。

2、调息守会阴入静法

调息即调口鼻之息与丹田之气相合。会阴,中医称阴跷穴,别名屏翳下极下阴。此穴又称虚危穴、地户、禁门等。其穴位于任督二脉交会之处,《性命圭旨》采药归壶图称其为天 人合发之处、子母分胎之路、生死穴、河车路、上天梯等,可见意守此穴的重要性。

守会阴入静法,一般采用单盘腿式或自然盘腿式。其法以左足跟或右足跟顶住会阴穴,意念随之守在此处,两眼微闭观照于此。其他方面与守丹田入静法同,所不同的是集中意念在此守约一分钟后,一意不散,直存一点灵心,妙合天机。如潜虚翁说:“今夫水与水合,火与火合,风与风合,云与云合,常理也。调息者,以气合气,何等强为?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阴跷脉,不期而会者,一气之感通,自然而然也。”待心清杂念除时,周身舒畅,自然进入功态。

3、默字诵经入静法

过去有修道者,为清除杂念,往往默念一些有利炼功入静的字或词句,由此念诀的意念与呼吸融为一体。默字可以使涣散的意识集中起来,常以默念为主。比如静坐后,在脑海里存想 一静字或清静等字,存想的字句炼功者自定;一般应在9个字范围内。此外,也有 以入静前念诵道经作为入静,《黄庭经》与《清静经》早已有阐述。另《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也是入静奉诵时必修的道经。念诵道经前可先焚香,以渲染气氛。以静坐默诵为好,念诵的次数由各人自定,以达入静为目的。

4、默运入静法

默运,即运气。面向南,两脚平放于床上,两手自然搭于膝上,眼微闭,视线直观脚尖,以逆呼吸法运气(即吸气时收腹),吸气与呼气时,均要细而长。先存想气机从脚心升至会阴至 尾闾及夹脊,又至玉枕上升至泥丸,从泥丸经明堂至膻中而达下丹田。如此循环运气三次毕,微存真息,意守丹田进入功态。

以上入静法,对于初学健身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炼功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一法,经常练习,自可获益。但久习炼功者,不必拘泥以上诸法。功夫较深的修士入静时默守玄窍 片刻,思想集中,真息自能归源,即可入静(这里要有真师传授,古有无师不度之说)。其能否入静及入静时间的长短视各人功力而定。此外,功夫高深的修士入静时采用无为法,即什 么都不守,直入虚灵。初学养生者,因功力浅,杂念不易根除。所以,选用以上诸法中的一种,久久行持,则有直趋入静功态乃至大静的境地。

()固精益寿说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属水,藏于肾,内隐真阳,易下沉被喻为铅;神属火,藏于心,内隐真阴,易上浮被喻为汞。精是人体最精微的物质基础,精能化气,故常把精又称作精 气。 怎样才能保持精气不漏?这是养生家,尤其是内丹炼养家十分关注并重视的一个环节,精气是最不易保的,若漏泄次数过频,往往会导致头昏无力困倦不堪食欲不振等症状,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其他疾病。

造成漏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种,长期因患神经衰弱最易导致遗精,这种现象往往是在夜晚熟睡之后发生于梦境中,精已漏泄,反而惊醒了。第二种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青 年男子半月一次,若多就非正常。常保不漏,则青春常驻,造成其他方面的漏精本文在此不谈。现在这里谈一谈内丹炼养家及其他方面对防止漏精所采取的措施。

(1)神气合一,精自化炁

王重阳《五篇灵文序》说: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 合也。这就是说,效法清静无为,虚无自然之道,适当控制己身耳目口外三宝,则精不漏 泄。所谓天心,即修炼中动静自然,以默运化,永趋清静。所谓元神,即无思无虑 之神,无妄无欲,纯任天真。《五篇灵文》还说: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乎一源。这就更进一步指明了欲保精须神气合一,惟神气合一,精自能化气,而无遗漏之患 ,欲神气合一,平常就得静坐,观照丹田,功夫日久,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自然水火既济,精气神混而为一。惟神气合一,才能思想清静,精神乐观,从而保养真精不漏。大凡患遗 精的主要原因往往与精神不振,时躁时暴,消极颓闷有关,有此症者应在这方面特别注意,无此症者应引以为戒。

(2)节思虑,防惊恐

节思虑,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保精。一个人如果经常千思万虑,会导致心火不能生脾土 ,其结果使心神过耗,脾气运化减弱,从而出现纳呆食少,心慌多梦等症。做梦往往会出现 漏精之患,因做梦时,神气分离,识神用事,生出种种虚幻之境,故有漏精现象。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节制思虑,与自心妄心作斗争,就能战胜私欲,保君康宁!因此,学习,想问题要适而有节。

防惊恐,有利于保精。《素问·举育论》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遇事惊恐,易使心神失守,肾气不固,甚至还会出现神志失常等症。避免惊恐,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 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在易导致惊恐的环境中,要沉着应付,无所畏惧。若能做到以上这些,则精可保,体自强。

()夜晚养生论

起初养生者,大都觉得没有充足的时间,有些白天很少有时间炼功。这样,晚上这段时间对 炼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子时至午时,此六时属阳,午时至子时,此六时属阴。夜晚正是 炼阴反阳的最佳时机,《道窍谈》里《箴诸友书》说:夜来气清,息调神往。

凡养生者,夜晚睡觉不可熟睡,睡时宜伸一只脚,缩一只脚,侧身而卧,用一只手按住玉枕,一只手自然贴放在腿上,如此睡觉,常能惊醒,不致昏睡,并能使体内气血周流畅通。 醒后即要起床,似醒非醒之时,最易出现识神变幻之境,打起精神坚持炼功,则能防止此患。

夜间养生,力戒昏睡,起初炼功静力小(所谓静力,是指炼功入静的时间),夜晚睡前,一定要坚持炼功,或打坐,或站桩。如打坐,能坐多久就坐多久,实在坐不住,炼不下去的时候 ,就要收功入睡。临睡前,合于正法,则魂魄相拘,神气合一,若昏沉懒睡,恐识神用事,变境为幻为魔。小则梦境变化,大则异境盗丹,可见睡魔为患不小。

先前成道的祖师,当年修道时,夜间炼功。《七真碑》载:元代北七真之一邱长春真人当年修道时,曾深知睡魔为害,七年未尚解衣就寝,坚持炼功,力敌睡魔,终成道果(见北京白 云观内七真殿前碑文)。尹清和真人倡导白天昏睡时,不要睡,稍觉昏倦,即觅动作,坚持二十四五日,遂能白天不睡,晚上自然睡少。真人还提倡晚饭少吃,即能防睡。吃得饱 则昏睡,多起色心,止可吃二三份饭,气候自然顺当也。真人当年修道时,一日12时辰中,初起8个时辰不教昏,后至9个时辰,既炼睡又炼心。正如其《语录》言:大修行人打熬 睡眠,若物上心肯休歇,更事又不爱,饮食减少,心上轻快,自然睡少,容易打熬,便有些少昏也不防事。若物物头头爱著,更要好的吃著,不减饭食,推在这相也睡,推在那相也睡 ,便坐些也不济事,如不睡是志,往前有进,境界别也。这说明炼睡魔,首要除情除欲,情欲不除,贪心不减,即使彻夜不眠,也无济于修道。张三丰祖师更是倡导夜晚炼功,炼心修性,以战胜睡魔,有打起精神坐到明之说。由此可见,夜晚对于养生者来说,显得何等重要。

()养生重养心

太史公自序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史记》卷一百三十)神为生身之本,修身先定其心神。神依形生,自古已有明论。神藏 于心,发于目。神安则气血调和,体健身强。反之,神衰则体疲。形被喻作神的宅舍,神在宅 舍,犹如室内有主人。神旺则百脉调泰,和气充身,精神充沛。由此,安神养命,和光同尘 ,以尽天性,远离苦海。

安神首要断情:晋朝郭文举,三十岁时,每游山林,弥旬忘返,父母去世后,料理后事毕,不娶妻,辞家游天下名山,曾在陕西华山石室中居住修道。一日,有人问文举说:人皆 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举回答说: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 也。又问: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举回答说: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先生独处穷山,若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举回答说: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 不畏乎?文举回答说: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也不害人。(《晋书》卷九十四)由此可见,只要自身不为外境所迷,不忆情,不思情,神安而命养,参透世情,不为世情所累,不以 眼前的利荣而乐,真性达于自然,何患外界邪扰!

安神贵在炼己:老子,道教尊奉为太上老君的化身。孔子到了周国,施礼而问老子,老子坐而言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及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人,若是而已。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接着又说:聪明深藏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广大危其 身者也,发人之恶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卷四十七) 为人处事,只求份内之事,永葆不与人争的美德,在外界环境及条件促使自己发挥才能的时 候,即应当仁不让,以应众心,努力作为,不负众望,把自己所承当的事业做好;若外界环境及条 件不适应自己发挥才能的时候,则要安分守己,独善一身,则其心可安,其神可养。若不知 进退,欲想出头,反落得别人怨恨,犹如引火烧身,何苦呢?若虚怀若谷,以德服人,容纳一切,则有百利而无一害。再则,议论人是非,自作聪明,察人功过,说长论短,非贤智所 。一时内心喜悦,反惹得他人不安,为其憎恨,试想其心怎能安宁?总之,修养程度做到视万物为一体,观人世如戏台,宁心于胸,非喜非忧,妙存中和,驱除是非得失荣辱,使自己 天然的至善美德与大自然浩气相融为一体,则道体长养,心神安于天和。

安神要在养心:吴真人,字咸宜,清乾隆时人,少年学儒,曾悟大道,得性命双修妙旨,神 形俱妙,旋仙而去。其在世授门人坐法养心诗说:成真妙意本无多,一叶轻舟可渡河,看 破世人迷眼相,亡羊歧路待如何?(见《五养秘诀》)其注说:长生法诀,必先养其心,以宁神,心虽方寸之地,却无所不包,无所不纳。神得所安,如主翁正位,一家之老幼尊卑, 莫不承奉。神不安,主要为私念所困扰。修心要法,止念为第一关,方寸之地,炼得铜墙铁壁,起一念,除一念,外侮不得入,百魔不得侵,内府坚固,大凡寒冷风热,声色货利,均 不能干扰清静之心。炼得世间喜怒哀乐等事,不乱我方寸,光明朗彻,虚心实腹,修道自有效验。

《黄庭内景经》说:谨守精室勿妄泄,保而秘之可长活。吴真人注说:精室指肾,肾为藏精之海,情根不断,则精必泄,况心与肾相连,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断除爱念, 先以理断,芙蓉白面,不过带肉骷髅;再以死尸想之,生则一包浓血,死则一臭皮囊,如此则情根断矣,此固精第一要法。吴真人又进一步论述说:心不可劳,劳则虚,虚则不与肾续 ,故精走;心又不可过饮食,过食,心气不与肾气通,故精阻;过饮,心气不与肾气调,故精荡。所以,一切劳动饮食,心中皆要存神酌量,不可过分,除是三者,精固体强,心神得 充分的休养,肾水上潮,可制五脏之火,心火与肾水,既济交融,此时心志宁静,可致自身元神与大道相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21173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db.html

《气功养身修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