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知识梳理

发布时间:2017-07-25 21:45: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1、 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 表现

(1) 经济上

铁农具农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旧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

(2) 政治上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封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 军事上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 文化上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1、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

2、 春秋时期

(1) 齐国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 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3、 战国时期

(1) 背景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 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赵国、韩国等也陆续实现改革。

三、 秦国商鞅变法

(1) 背景

不利形势: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历史机遇: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2) 措施

1、 经济(以农求富)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意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 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

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 政治(加强集权)

1 废除“世卿世禄制”。

2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4、 文化(思想文化专制)

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秦律。

5、 社会风俗(改革旧俗)

推行妻小家庭政策,父子及成年兄弟分户而居。

(3)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4) 宗旨:富国强兵。

(5)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核心内容:鼓励“农战”,实行“法治”。)

(6) 特点:

1、 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多方面。

2、 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 有效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 评价

1、 积极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历史局限

1 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3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8) 成功因素

1、 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3、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 商鞅的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取信于民、充分的舆论宣传)、铁血手腕(执法如山)、坚毅果断的精神品质。

难点突破

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制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典型例题

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b7aeda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d.html

《商鞅变法知识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